果树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理论与实践

果树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理论与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永志 著
图书标签:
  • 果树
  • 测土配方施肥
  • 施肥技术
  • 园艺
  • 农业
  • 果树栽培
  • 土壤
  • 植物营养
  • 果品质量
  • 农业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11606945
版次:1
商品编码:1097284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9
字数:23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而耕地后备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保障粮食及其他农产品生产安全始终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国务院通过的《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提出,到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1000亿斤以上,比现有产能增加1000亿斤。在耕地刚性减少的情况下,农业增产只能依赖于单产的提高,而提高土壤肥力和施用肥料对作物增产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农民盲目施肥现象依然比较严重,尤其是近一、二十年,我国化肥施用量急剧增加,施用有机肥数量急剧减少,长期单一超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结构变差,土壤生物功能急剧下降,土壤生态系统变得越来越脆弱,这不仅大大影响了耕地生产能力和抵抗自然灾害能力的提高,影响了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安全,影响了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提高,而且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随着“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的发展,实行科学施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增施有机肥技术,成为今后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任务。

作者简介

赵永志,中共党员,推广研究员,北京市土肥工作站党支部书记、站长。曾任北京市农业局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务。现兼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创新团队土肥水功能研究室主任、岗位专家,北京“12316农业服务热线”首席专家,中国(北京)土壤学会、农学会、植物营养学会、农业经济法研究会、农技推广协会等9个专业学会的理事或副理事长,《中国农技推广》、《中国当代创新人才》、《科技创新引领跨越发展》、《北京农业》等农业科技期刊编委,农业部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专家指导组成员、《中国品牌农业产业联盟》专家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及《京郊日报》专家顾问等。2000年以来,主持部、市级重点科技项目30多项,获部、市级科技成果奖14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实用发明专利4项,主持多项农业标准制定,在国家级重点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技术专著和培训教材9部,科技培训声像教材15部,多次被局级以上单位或部门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2010年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中国时代改革创新百佳先锋人物、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科技影响力人物、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2011年被评为中国文化传播发展时代影响力人物、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科技影响力人物、中国金桥奖先进工作者。

目录

第一章 测土配方施肥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第一节 测土配方施肥的意义与作用
第二节 测土配方施肥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测土配方施肥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 测土配方施肥的基本方法
第五节 测土配方施肥的基本内容

第二章 肥料的种类、性质及施用方法
第一节 氮肥
第二节 磷肥
第三节 钾肥
第四节 中量元素肥料
第五节 微量元素肥料
第六节 复合肥料
第七节 复混肥料、掺混肥料
第八节 水溶肥料
第九节 微生物肥料
第十节 有机肥料
第十一节 有机一无机复混肥料
第十二节 农家肥和绿肥

第三章 果树需肥特点与施肥技术
第一节 葡萄需肥特点与施肥技术
第二节 苹果树需肥特点与施肥技术
第三节 桃树需肥特点与施肥技术
第四节 梨树需肥特点与施肥技术
第五节 樱桃树需肥特点与施肥技术
第六节 板栗树需肥特点与施肥技术
第七节 杏树需肥特点与施肥技术
第八节 枣树需肥特点与施肥技术
第九节 山楂树需肥特点与施肥技术
第十节 柿树需肥特点与施肥技术

第四章 果树缺素症及其诊断方法
第一节 葡萄缺素症及防治方法
第二节 苹果树缺素症及防治方法
第三节 桃树缺素症及防治方法
第四节 梨树缺素症及防治方法
第五节 樱桃树缺素症及防治方法
第六节 板栗树缺素症及防治方法
第七节 杏树缺素症及防治方法
第八节 枣树缺素症及防治方法
第九节 山楂树缺素症及防治方法

第五章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信息化
第一节 测土配方施肥信息化的意义
第二节 测土配方施肥信息化的含义及其目标任务
第三节 测土配方施肥信息化建设方法和步骤
第四节 测土配方施肥信息化功能与应用
第五节 测土配方施肥信息化管理
第六节 北京市测土配方施肥信息化建设

附录
附件1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
附件2 肥料标识 内容和要求
附件3 肥料登记管理办法
附件4 主要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
附件5 主要作物养分含量表
附件6 主要有机肥料养分含量表
附件7 化学肥料性质与特点
附件8 主要肥料能否混合施用查对表
附件9 常用化肥特性及施用技术要点歇
附件10 农作物缺素症诊断方法口诀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四)测土配方施肥是建设农业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在肥料施用上逐步以有机肥为主转变为以化肥为主,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化肥消费国。2007年全国化肥施用总量达到5000多万吨,占世界化肥消费总量的30.2%,由于先进实用的科学施肥技术未得到应有的推广应用,化肥利用率长期徘徊在30%左右,与先进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大量化肥通过挥发进入大气、通过渗透流入地下或进入江河,造成局部地区水体富营养化。此外,畜禽养殖废弃物等有机肥资源处置不当,利用率低,也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通过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实施,项目区农民施肥观念逐渐转变,氮、磷、钾施用比例趋于合理。实践表明,测土配方施肥对减少肥料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减轻环境污染、促进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测土配方施肥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同时,也是效益比较低的弱质产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测土配方施肥是当前农业生产中最直接、最广泛、最有效的节本增收措施。全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实施结果证明,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粮食作物平均每亩节本增收25~35元;经济作物每亩节本增收50~80元。应该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覆盖面,指导农民科学、经济、合理施肥,使这一节本增效的有效措施长期惠泽广大农民群众。
(六)测土配方施肥是缓解化肥资源供需矛盾的客观需要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化肥生产和消费国,2007年我国化肥生产总量5696万吨,每年因生产氮肥需消耗标准煤约1亿吨,消耗的天然气占全国总量的1/3。我国磷矿品位低,开采难度大,现有21.11亿吨资源也只能延续到2022年左右;钾矿资源有限,可开采资源少,现有经济储量可开采66年左右。
……

前言/序言


《丰饶之壤:土壤健康与精准耕作的科学指南》 一、 导言 在现代农业追求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对土壤的深入理解与科学管理已成为决定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关键。土壤,作为万物生长的根基,其内在的肥力状况、养分供给能力以及理化性质,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农产品的安全营养。然而,长期以来,许多传统耕作模式依赖经验判断,施肥方式粗放,不仅造成了土壤养分的失衡与浪费,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 《丰饶之壤:土壤健康与精准耕作的科学指南》应运而生,旨在为广大农业生产者、科研人员、技术推广人员以及关心土壤健康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全面、前沿的土壤科学知识与实践指导。本书跳出了单一的施肥技术层面,而是从土壤本身的特性出发,深入剖析土壤的形成、演变,探究土壤的组成与结构,理解土壤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以土壤健康为核心,以精准耕作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生产新范式。 本书致力于打破信息孤岛,整合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学、生态学以及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丰富翔实的案例,引导读者认识土壤的“语言”,读懂土壤的“需求”,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科学化、精细化与智能化。我们相信,唯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土壤,才能真正解锁土地的潜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繁荣。 二、 土壤的本质:生命的摇篮 本书的第一篇,将带领读者走进土壤的微观世界,从根本上理解土壤的构成与功能。 第一章:土壤的生命起源与演化 我们将追溯土壤的形成历程,从原始岩石的风化作用开始,探讨不同气候、地形、母质以及生物活动在土壤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深入理解土壤的垂直分层——土壤剖面,以及各土层(O层、A层、E层、B层、C层、R层)的形成原因、物质组成和生态意义。了解土壤的年龄、形成速率以及不同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为认识特定区域的土壤奠定基础。 第二章:土壤的构成要素与物理性质 土壤并非简单的泥土,而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以及土壤生物等多种成分组成的复杂复合体。本章将详细解析土壤矿物质的来源、形态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深入探讨土壤有机质的形成、分解过程,以及其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保肥供肥能力、促进土壤生物活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将着重阐述土壤的物理性质,如土壤质地(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土壤结构(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性)、土壤密度、土壤孔隙度、土壤紧实度等,这些物理性质如何影响土壤的通气透水性、保水保肥性、耕作性能以及作物根系生长。 第三章:土壤的化学活性:养分的舞台 土壤的化学性质是其肥力表现的核心。本章将聚焦土壤的化学组成,包括土壤胶体(矿物胶体与有机胶体)的性质、阳离子交换量(CEC)和阴离子交换量(AEC)的概念及其对养分吸附和释放的调控作用。深入研究土壤酸碱度(pH)对养分有效性的影响,以及缓冲性能的作用。我们将详细解读土壤中各种常量营养元素(如氮、磷、钾)和微量营养元素(如铁、锰、锌、铜、硼、钼、氯)的存在形态、转化途径以及在土壤中的有效性与亏缺风险。 第四章:土壤的活力:微生物的生态系统 土壤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其中栖息着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以及原生动物等。本章将揭示土壤微生物在物质循环(如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中的关键作用,它们如何分解有机物、固氮、解磷、解钾,并将这些养分转化为作物可吸收的形式。同时,探讨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与功能多样性如何影响土壤健康,以及环境因素(如耕作方式、施肥策略)如何调控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并初步引入“生物土壤肥力”的概念。 三、 土壤健康:可持续农业的基石 在理解了土壤的本质之后,本书的第二篇将转向“土壤健康”这一核心概念,探讨如何评估、维持和改善土壤的整体健康状况。 第五章:土壤健康评估:诊断土地的状况 本书将系统介绍多种土壤健康评估的方法与指标。这包括传统的理化指标(如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CEC、速效养分含量等)的解读与应用,以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更全面的评估体系。我们将详细阐述基于土壤物理结构、化学性质、生物活性以及养分平衡等多个维度的综合性土壤健康评价指标。同时,介绍土壤健康“诊断卡”的构建思路,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评估结果来指导后续的农业管理。 第六章:有机质管理:土壤的“活”与“肥” 有机质是土壤健康的核心驱动力。本章将深入探讨多种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的途径,包括秸秆还田(粉碎、堆沤、酶解等技术)、绿肥种植与翻压、商品有机肥的应用、动物粪便的科学处理与利用,以及生物炭的应用。详细分析不同有机质来源的特性、优势与局限性,以及其在改善土壤团聚结构、提高保水保肥能力、活化土壤养分、促进有益微生物生长等方面的具体效果。 第七章:土壤结构优化:根系生长的沃土 良好的土壤结构能够为作物根系提供充足的氧气、水分和养分,并利于根系伸展。本章将重点介绍改善土壤结构的耕作措施,如免耕、少耕、保护性耕作技术,以及轮作、间作套种等作物 C/N 比例和根系类型互补的种植制度。分析这些措施如何减少土壤压实,维持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提高土壤的通气透水性,减少水土流失。 第八章: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促进:自然的助手 健康的土壤离不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本章将探讨如何通过可持续的农业实践来保护和促进土壤生物的数量与多样性。这包括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对土壤微生物的毒害;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以菌治虫、以菌克病;以及通过增加植物多样性,为土壤生物提供更丰富的生境和食物来源。介绍土壤修复微生物制剂的应用及其原理。 第九章:土壤养分平衡与循环:减少浪费,提升效率 土壤养分失衡是当前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章将从土壤养分循环的角度,系统阐述如何实现土壤养分的动态平衡。重点分析氮、磷、钾等宏量元素,以及中量和微量元素的土壤供应、植物吸收、养分流失等过程。强调基于土壤肥力状况、作物需肥规律以及养分归还量(如秸秆、粪便中的养分)的综合考虑,建立“源-汇”模型,最大化土壤养分的利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投入。 四、 精准耕作:科学管理的新篇章 在掌握了土壤健康的核心理念后,本书的第三篇将聚焦于“精准耕作”这一现代农业的核心技术,探讨如何将科学的土壤管理理念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第十章:作物需肥规律与诊断:了解作物的心声 每一类作物,甚至同一作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营养需求。本章将系统介绍主要农作物(如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等)的需肥规律,包括不同生育期对常量、微量元素的需求量和比例。详细阐述作物缺素症的识别方法,包括田间观察、叶片诊断、根系诊断以及土壤养分速测技术。介绍植物生理信号(如叶绿素荧光、蒸腾速率)在判断作物营养状况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土壤养分测试与数据解读:让数据说话 科学的施肥离不开准确的土壤养分测试。本章将介绍当前主流的土壤养分测试方法,包括实验室分析方法(如土壌养分速测仪、光谱分析等)和现场快速检测技术。重点讲解如何科学取样,如何规范操作,以及最重要的——如何科学解读检测数据。我们将提供不同土壤类型、不同作物生育期以及不同区域的养分参考标准,帮助读者理解土壤测试结果的实际意义,并据此制定施肥策略。 第十二章:精准施肥技术:量身定制的营养方案 精准施肥是实现土壤健康与作物高产的关键。本章将详细介绍各种精准施肥技术。包括: 变量施肥技术: 结合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通过土壤养分测试或遥感数据分析获得),在同一块田地内,根据不同区域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施用不同量的肥料。 时效性施肥技术: 根据作物不同生育期的养分需求,在最合适的时间施用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养分淋失。 肥料类型选择与配合: 科学选择化肥、有机肥、生物肥料、缓控释肥等不同肥料的种类,并合理搭配使用,发挥各自优势。 施肥方式优化: 介绍深层施肥、侧施、追施、滴灌施肥、叶面喷施等不同施肥方式的原理、适用范围和技术要点。 第十三章:智能农业技术在土壤管理中的应用:科技赋能 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正在深刻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本章将探讨这些智能农业技术如何在土壤管理和精准耕作中发挥作用。包括: 土壤传感器网络: 实时监测土壤水分、温度、pH、EC值、养分等关键参数,为精准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遥感与无人机技术: 通过卫星或无人机获取农田影像,分析作物长势、养分状况,识别土壤养分空间变异。 农业大数据平台: 整合土壤数据、气象数据、作物生长数据、农事操作数据等,进行深度分析,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智能农机装备: 如变量施肥机、精准播种机、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等,实现农事操作的自动化与智能化。 第十四章:案例分析与实践指南:从理论到落地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通过一系列真实案例,展示如何将土壤健康理念与精准耕作技术有机结合,解决实际农业生产中的问题。我们将选取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类型(如温带作物、热带作物、果园、菜田等)的典型案例,详细分析其土壤健康状况、面临的挑战,以及所采取的科学管理措施(包括土壤改良、养分测试、精准施肥方案制定、智能技术应用等),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同时,为读者提供一套可操作性的实践指南,帮助读者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土壤健康管理与精准耕作方案。 五、 结语 《丰饶之壤:土壤健康与精准耕作的科学指南》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理念的倡导,一种生产方式的引领。我们期望通过本书的系统阐释,能够帮助每一位耕耘者,真正成为土壤的“知音”,与土地和谐共处,实现农业生产的绿色、高效与可持续。让我们共同守护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让“丰饶之壤”成为我们共同的希望与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逻辑结构,如果用“爬楼梯”来形容,那它更像是在攀登一座没有电梯的摩天大楼,每上一层都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支撑。章节之间的衔接,很多时候依赖于读者自己去建立联系,缺乏明确的过渡句或摘要来提醒读者“我们刚才学了A,现在要把它应用到B”。尤其是当它从基础的土壤学突然跳跃到高级的经济学评估部分时,这种突兀感尤为明显。比如,在探讨了施肥量对产量的提升幅度后,作者紧接着就引入了关于肥料市场波动、国际贸易壁垒对本土施肥成本的影响分析,这些内容虽然重要,但感觉上像是被强行塞进了一本技术手册里。对于希望按部就班学习如何“种好果树”的读者而言,这种跨学科、多维度的信息轰炸,很容易造成知识体系的混乱,需要读者自己有很强的归纳和模块化能力,才能将这些散落的知识点组织成一个连贯的实践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说实话,透露着一种浓厚的“老派学术”气息,完全没有现在市面上那些畅销农业书追求的图文并茂、活泼易读的风格。插图大多是黑白的,即便是寥寥几张彩色图谱,清晰度也让人感到遗憾,更像是科研报告的附件,而不是精心设计的教学材料。文字密度极高,基本上是密密麻麻的小字挤在一起,段落之间的留白少得可怜,读起来需要极大的专注力,眼睛非常容易疲劳。我翻阅其中关于病虫害防治的章节,发现它并没有提供清晰的、分步骤的防治流程图或识别指南,而是将大量的篇幅用于描述病原菌的生命周期、抗药性演变的模型构建,以及不同化学制剂的作用机理。这种“知其所以然”的深度固然可贵,但对于现场操作者而言,快速定位“看到这种症状该如何处理”的需求,这本书显然没有放在首要位置。它更像是一个知识的“百科全书”,而非实用的“工具箱”。

评分

从出版质量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校对工作似乎留下了不少遗憾。虽然内容本身是关于精确科学的,但书中出现的几处明显的笔误和数据引用错误,对于一本如此严肃的专业书籍来说,是难以容忍的。比如,在描述某一关键矿物质的推荐施用量时,图表中的数值与正文中的描述前后矛盾,足足让我花了半小时去对比参考资料,试图找出哪个才是“正确”的数字。此外,书中对某些专业术语的缩写使用频率过高,但首次出现时,其全称或解释却不够醒目,需要读者具备较高的专业背景才能迅速理解。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中断”和“回溯”,极大地影响了阅读的流畅性和对内容的信任度。一本旨在指导实践的技术著作,最需要的就是清晰、准确无误的信息传递,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人的感觉是“内容是顶级的,但呈现方式却有些粗糙和随意”。

评分

读完这本厚书的体会,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较真”到了极致。书中对于“配方施肥”这四个字的诠释,简直是做到了分子级别。举个例子,书中用了一整章的篇幅来论证,在特定pH值和温度区间内,硝态氮和铵态氮的转化速度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影响特定品种果实的糖酸比。这个论述过程极其严谨,引用的都是顶级期刊的文献,甚至包含了一些尚未公开发表的课题组内部数据。然而,正是这种无微不至的精确性,反而让普通读者感到一种脱离实际的疏离感。在实际的田间管理中,谁能实时监测到土壤温度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并根据此调整施肥方案呢?这种追求理论上的完美平衡,似乎忽略了农业生产环境的复杂性和农民操作的局限性。它更像是一个实验室里的理想模型,而不是田间地头的真实指导,让人不禁思考,知识的深度和实践的可操作性之间,该如何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评分

这部关于果树种植的专著,篇幅实在惊人,厚厚一本书,感觉像是把过去几十年所有相关的农业科学论文都给整合进去了。光是前几章关于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探讨,就用了大量的图表和复杂的公式,看得人眼花缭乱。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面向普通果农的实用手册,结果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农业院校的高阶教材。比如,它详细分析了不同土壤类型下微量元素与宏量元素之间的拮抗作用,光是阐述这些相互影响机制,就占了好几页篇幅。书中对不同地区气候带对养分有效性的影响分析得非常透彻,甚至引用了大量的气象数据和土壤水分动态模型进行佐证。对于那些想要深入了解果树营养生理学,并将科学原理应用到极致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份宝库,但对于只是想知道“今年该用多少尿素”的农户来说,可能需要一个资深农艺师在一旁随时“翻译”那些深奥的术语和复杂的试验数据。这本书的深度毋庸置疑,但阅读门槛也确实高得让人望而却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