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作者、著名史學傢黃仁宇先生
全新視角,教你高瞻遠矚看五韆年中國大曆史
黃仁宇先生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他始終把握著“關懷人生,指導未來”的史學最終處,就在於他始終把握著“關懷人生,指導未來”的史學最終目標,高屋建瓴,宏觀把握,娓娓道來,孜孜不倦。讀者往往在麵對大師博大精深的著作時而望洋興嘆。本書是以黃仁宇先生的著作為依據,通過作者本人對黃仁宇先生的研究理解,將大師的學術思想、治學精神疏理成通俗文字,幫助廣大讀者更好、更深刻地理解黃仁宇先生的“大曆史觀”及其他相關作品。
前言
第一捲 黃仁宇的大曆史觀
第一章 決定曆史走嚮的重要因素
地理條件促使中國走嚮統一
文化凝聚力為統一錦上添花
均田製推動中國社會演變
君主專製下的官僚政治
第二章 黃氏中國曆史分期法
先秦時期:製度與文化的奠基
第一帝國(秦漢):確定中國曆史的主調
魏晉南北朝:社會的重新整閤
第二帝國(隋唐宋):嘗試貨幣改革的失敗
第三帝國(明清):收斂與退縮
鴉片戰爭後:人類曆史上最龐大的革命
第三章 中國封建社會的開端
周公攝政:確立中國的封建製度
孔孟之道:從“剋己復禮”到“百傢爭鳴”
李悝變法:計劃經濟的鼻祖
第四章 第一帝國——秦漢(上)
秦始皇:開創中國的政治製度
漢武帝:鹽鐵官營和均輸平準
霍光:外戚的最高典範
第五章 第一帝國——秦漢(下)
王莽:畢竟是書生
劉秀:曆史上典型的成功人士
黨錮之禍:並非瓦解漢朝的真原因
第六章 長期的分裂——魏晉南北朝(上)
曹操:亂世重組下的梟雄
西晉:一個並不怎麼正規的朝代
淝水之戰:確定南北朝的長期分裂
第七章 長期的分裂——魏晉南北朝(下)
南朝北伐:統一夢想下的失敗
孝文帝改革:大分裂後再統一的基礎
文教體係的産生:分裂中的積極因素
第八章 第二帝國——隋唐宋(上)
短命隋朝:皇權凝聚於上的悲哀
貞觀之治:君聖臣良的黃金時代
武則天:適逢其會的女獨裁者
開元盛世:帝國巔峰背後的隱患
……
第二捲 黃仁宇小傳
第三捲 黃仁宇學術著作概述
參考書目
組織和一種帶群眾性質的運動。在春鞦戰國時期,如果大國控製的資源相對較多,對救災就會更有效,依附的人也就會更多,因此兼並就在所難免。戰國時,梁惠王對孟子說,“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也就是說,若是某些地方有瞭災荒,就將那裏的人民遷移到彆的地方去。有瞭這樣的經曆,他就覺得自己的地盤應當擴大,人口應當增多。盡管後來證明,梁惠王的個人野心沒有達到,但他的想法卻具有長期的曆史閤理性。當然,由於地理條件在中國統一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前麵已經有瞭很充足的論證,在此略去。
由於過早統一,中國很早就已發展齣一套特彆的治國之道,將無數的農戶置於朝廷的直接管轄之下。這個趨勢持續兩韆多年,而它所創造的一套官僚體製,對於維護中國的統一局麵,也起瞭非常積極的作用。
黃仁宇先生認為,有些曆史學傢每提到中國的重新統一時,總要強調中國傳統思想的偉大。但是傳統思想能夠發生功效則是因為社會組織已經和它接近。統一是需要有物質基礎的,比如說信息的交流,黃仁宇先生就指齣,秦漢的公文傳遞,就有木簡;隋唐之間則不僅有瞭紙張,而且齣現瞭木闆印刷,所以使隋唐的教育較以前更為普遍,也使得整個文官集團能嚮小自耕農的社會看齊,彼此都能保持同一水平,這對於保持管理體製的穩定和確立民族認同感,實在功不可沒。
至於文化凝聚力,話說迴來,中國之所以能統一,歸根結底是因為與秦漢以來一脈相傳的文化係統是相銜接的,但“我們不把它當做首屈一指的因素,並不是漠視它的存在”。
……
“曆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錶。
評分很有啓發的一本書,深入淺齣地就讀書、做人進行瞭闡述,非常好,通過作者本人對黃仁宇先生的研究理解,將大師的學術思想幫助廣大讀者深刻地理解“大曆史觀”,對於我自己而言,非常喜歡讀書,因為我覺得讀書也是一種休閑,一種娛樂的方式。讀書可以調節身體的血管流動,使你身心健康。
評分很不錯的,值得大傢學習
評分頂頂頂頂頂----贈品,印刷質量不錯
評分挺好的,有收獲。
評分非常耐讀的一本好書,值得閱讀。
評分莊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其超常的想象和變幻莫測的寓言故事,構成瞭莊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齣塵外,怪生筆端。”(劉熙載《藝概·文概》)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後學者著有《莊子》(被道教奉為《南華經》),道傢經典之一。《漢書藝文誌》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但留下來的隻有三十三篇。分為:外篇、內篇、雜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定為莊子著;外篇雜篇可能摻雜有他的門人和後來道傢的作品。 《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它和《周易》、《老子》並稱為“三玄”。魯迅先生說過:“其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等,《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為後世傳誦。司馬遷在《史記》用精練的一二百字介紹瞭莊子的生平,並未提起莊子的字,字子休是由唐人提齣的。說他著書十餘萬言,大抵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漁父》、《盜蹠》、《胠篋》等篇,都是用來辨明老子的主張的。《莊子》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和“雜篇”三個部分(“內篇”七篇 ,“外篇”十五篇, “雜篇”十一篇)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說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閤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復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後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蹠》、《說劍》等。內篇最集中錶現莊子哲學的是《齊物論》、《逍遙遊》、《大宗師》等。莊子的文章結構,很奇特。看起來並不嚴密,常常突兀而來,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變化無端,有時似乎不相關,任意跳蕩起落,但思想卻能一綫貫穿。句式也富於變化,或順或倒,或長或短,更加之詞匯豐富,描寫細緻,又常常不規則地押韻,顯得極富錶現力,極有獨創性。莊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渾飛越,想象的奇特豐富,情緻的滋潤曠達,給人以超凡脫俗與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國的文學史上獨樹一幟,他的文章體製已脫離語錄體形式,標誌著先秦散文已經發展到成熟的階段,可以說,《莊子》代錶瞭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2書籍簡介編輯 《莊子》約成書於先秦時期。《漢書·藝文誌》著錄五十二篇,今本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全書以“寓言”、“重言”、“卮言”為主要錶現形式,繼承老子學說而倡導相對主義,衊視禮法權貴而倡言逍遙自由,內篇的《齊物論》、《逍遙遊》和《大宗師》集中反映瞭此種哲學思想。行文汪洋恣肆,瑰麗詭譎,意齣塵外,乃先秦諸子文章的典範之作。晚年時期的莊子晚年時期的莊子莊子屬於道傢,從《莊子》中很容易得齣這個結論。司馬遷評價:“莊子著書十萬餘言”,而今本《莊子》僅33篇6萬5韆多字,分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漢書·藝文誌》載“《莊子》五十二篇”,可能是在晉代郭象注《莊子》刪去瞭。以前一般認為《莊子》全部為莊子所著。各篇基本為先秦道傢所作,秦簡亦可證。從宋代起,竟成問題,認為內篇為莊子本人所著,而外篇和雜篇是後人托名。總的來說,《莊子》一書其思想還是統一的。莊子寫書風格獨特,自己稱(《雜篇·寓言》)以不拘一格的寓言寫作。[2] 3思想編輯 莊子"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現存的《莊子》有三十三篇, 天人閤一 周國民書天人閤一 周國民書(2張) 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文字雄美,想象豐富,跌後起伏,妙趣橫生,善乾通過寓言故事來說理。《莊子》一書不但反映瞭莊周的哲學思想,而且顯示瞭他卓越的文學纔華。莊周繼承和發展瞭老聃的"道法自然"的觀點,認為"道"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無限的物質實體,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礎。他否認有神的主宰,認為萬物的生長和發展,是按照客觀規律進行的,自然界本身就有它的規律,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所以他說:"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獸固有群矣,樹木固有立矣。” 莊子的物質生活雖然清貧,但精神生活卻異常豐富。讀書、漫遊、觀察、遐想,他追求“至人無己”的自由境界。莊子的思想較為復雜:政治上,他激烈而深刻地抨擊統治階級,贊同老子的“無為而治”,主張擯棄一切社會製度和文化知識;生活態度上,他順應自然,追求絕對的自由。莊子一生隱默無聞,卻著述甚豐,作為道傢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對中國哲學史、文學史以及各藝術領域都有極大的影響。老、莊與孔、孟共同構成瞭國民精神的源頭。[3] 4精神
評分贈送的,但非常好。希望多贈送名傢作品。
評分印刷精美,送貨快速,我喜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