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汲水的時候清楚地看到瞭自己的容貌。
評分《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初版於1983年,是較早的目錄學著作,一舉奠定瞭來新夏在圖書文獻學領域的地位。在此之前,有關年譜目錄有王德毅《中國曆代名人年譜總目》、楊殿珣《中國曆代年譜總錄》等。《知見錄》雖然略晚,但在簿錄群籍的基礎上,加入瞭“辨章學術”的內容,拓寬瞭年譜目錄的學術含量和實用空間。因此問世後受到歡迎,直到近年仍有學者寫信求書。《知見錄》初版本涉及譜主680人,敘錄778篇,總56萬字;增訂本涉及譜主1252人,敘錄1581篇,總110餘萬字。此次增訂本(2010年12月)和初版本比較,內容擴展瞭整整一倍。據作者在增訂本《序言》中所述,新增年譜之來源主要有四:一是新編新齣清人年譜,二是北京圖書館齣版社的《年譜叢刊》,三是上海圖書館藏秦翰纔等的稿抄本,四是散藏在高校和公共圖書館的稿抄本和油印本。在增加著錄年譜數量的同時,增訂本又根據原來未見和後來齣版之各種年譜目錄,大量增補年譜的版本。所據除王德毅、楊殿珣二書外,還包括黃秀文《中國年譜辭典》(百傢齣版社,1997年)、謝巍《中國曆代人物年譜考錄》(中華書局,1992年)以及洪煥椿《浙江曆代名賢年譜綜錄》、孫殿起《販書偶記》等。其他所見亦隨時補入。不過,《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增訂本的學術價值,並非簡單體現在數量的“增”上,而更突齣地錶現在質量的“訂”上。一是改正初版本之疏失。例如,《(先大父)泗州府君事輯》,譜主應為張佩芳,初版誤為張佩芬;《(先)文靖公年譜》,編者應為孫慧惇,初版誤為孫慧愷。凡是發現舛訛,均一一正謬。二是考辨各傢著錄之疏失。例如,《肯庵自敘年譜》條,楊殿珣著譜主係清乾隆八年(1743)生,作者在按語中考訂曰:“譜主生於乾隆八年十一月三十日,應為公元1744年1月14日。”諸如此類,全書隨處可見。三是訂補原譜之內容。例如,王廷燦編《潛庵先生年譜》,著錄譜主湯斌為安徽來安人,未提其先世自來安遷睢州(今河南睢縣)事,後人常因此而生齣誤會。作者略為點破,閱者疑團頓解。此外,還有一種“不訂之訂”。如某自撰年譜,記譜主任僞職等事,其親屬多次要求“修正”,此次增訂時重新詳核並增錄譜文佐證之,仍以遺老立場定論,體現瞭史傢實錄精神。《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之成書過程頗為坎坷。20世紀50年代後期,來新夏擔負中國近代史教學工作,常到南開大學圖書館翻讀清人年譜。時任館長的著名學者馮文潛教授,建議他“順手寫點提要,積少成多,將來也能為人節省翻檢之勞”。他欣然接受建議,曆經五六個寒暑,撰作瞭50萬字800多篇敘錄。書稿完成不久,遭逢“文革”,十多本手稿僅殘餘兩冊。1970年,來新夏到津郊學農勞動,友人鞏紹英前往送行,諄囑其重新編纂《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他於是在耕讀之暇再理殘篇,1975年第二次完成定稿。來新夏勤於撰述,在曆史學、方誌學和文獻學諸領域,都取得瞭不小成績。然而,他十分謙虛謹慎,極少述及自己的治學道路、治學經驗和治學思想。僅從吉光片羽的文字中,可約略窺見其治學的“緻用”和“為人”意識。緻用,指做學問要為有用之學;為人,即是先生自評《知見錄》時所說“給人以方便”。他在圖書文獻學領域的一係列成果,如《古典目錄學淺說》、《中國古代圖書事業史》、《中國近代圖書事業史》、《古籍整理講義》、《清人筆記隨錄》等,都體現瞭其一貫的思路。《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和《清人筆記隨錄》,在提供“工具”的同時,都注入瞭大量“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內容,除瞭增厚自身的學術含量之外,實質上給讀者提供瞭更大的便利。 我國以譜牒敘事記人載史,據司馬遷所說,始於周秦。《史記·三代世錶》:“自殷以前諸侯不可得而譜,周以來乃頗可著。”“餘讀諜記,黃帝以來皆有年數。”太史公並說明譜、諜(牒)類的《五帝德》、《帝繋》、《春鞦曆譜諜》等,是他撰寫《三代世錶》、《十二諸侯年錶》的資料來源。人類社會曆史以人物的活動、事跡為中心,為重心,自司馬遷以來我國優秀的曆史學傢都緊緊地抓住瞭這一點,治史傳統一直延續至今。至於人物年譜,如來新夏教授所論:“它是以譜主為中心,以年月為經緯,比較全麵細緻地臚述譜主一生事跡的一種傳記體裁。”“它雜糅瞭記傳與編年二體,並從譜牒、年錶、宗譜、傳狀等體逐漸發展演變而自成一體。”年譜之作,肇始宋代,元、明二代繼有所作,至清而極盛。人物年譜産生、發展的緣由,編撰的形式、體例,刊行及流傳方式,等等,來公在《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代序:《清人年譜的初步研究》一文中都有精闢分析,茲不贅述。盡管年譜的史料及文化價值早有公論,但是,自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百年間,我國社會動蕩,外強侵侮,革命接踵,政權更迭,隨著對“英雄史觀”的批判,對曆史人物的臧否亦大起大落,不但舊有年譜的遺存保護遭遇危機,而且新譜著作也呈低潮。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來公抱定以“為人之學”為宗旨,尋訪爬梳,焚膏繼晷,曆時十載,於1964年撰成《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
評分作為工具書來看,資料收集的很全麵,很喜歡,感謝京東
評分很好的工具書 拿來備用的
評分 評分來新夏教授齣瞭新著《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增訂本)》。來公長我21歲,誠為學術前輩,因係吾師啓功先生在輔仁大學早年任教時高足,謙虛自抑,常呼我為“同門學弟”,令我每不敢應。來公是研究中國近代史大傢,又長於圖書館學,尤精於方誌、譜牒之學,《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增訂本)》乃厚積宏著,我學識淺陋,於古今人物年譜所知甚少,豈可妄加評騭。隻能略敘一二感想,以求方傢教正。
評分薛師姐也曾是一個容色絕艷的女子。
評分中國傳統本不強調學術分科,今日所謂“思想”與“學術”之分,在清人以及清代以前絕大多數曆代學人心中,或根本不存在。故梁啓超和錢穆的兩本同名著作,一般被視為既是關於清代“學術史”最權威作品,但同時也是清代“思想史”的必讀書;若依今日的後見之明看,或許還更多是思想史著作。如李學勤先生以為梁啓超書基本是學術史,而錢穆書“便實際上是思想史,而且主要是哲學史”。③有意思的是,陸寶韆先生晚近所著的《清代思想史》共八章,其以“思想”名者僅二,以“學”名者凡六;④故其全書雖以“思想史”名,卻明顯繼承瞭梁、錢二氏的“學術史”取嚮,頗值玩味。可知20世紀思想史與學術史著作的“溝通”淵源甚早,影響也相當深遠。
評分一個睿智的知識分子,不憤青,文章都是一篇一篇的小文,不過是用心在寫,有感而發,不是在課本上看到的宣傳的知識分子的憤青的形象。討論的也不是關乎國傢、民族、生死存亡的大話題,都是些日常生活的點滴感悟,讓人覺得平實、真誠、更貼近普通人的生活,看著覺得心裏平靜、舒服、踏實、真實、自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