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诸子集成:老子道德经注校释

新编诸子集成:老子道德经注校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楼宇烈 校,[魏] 王弼 注
图书标签:
  • 老子
  • 道德经
  • 诸子集成
  • 道家
  • 哲学
  • 中国哲学
  • 经典
  • 注译
  • 校释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3929
版次:1
商品编码:10948777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8-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新编诸子集成:老子道德经注校释》是以比较古老的《老子》文本为底本,注文同时保存了某些老子古意,并代表三国魏晋玄学思想,因此是《老子》一书重要的注释之一,也是研究王弼思想的重要著作。楼宇烈先生以浙江书局刻。

作者简介

  王弼(226-249),魏晋玄学理论的奠基人。字辅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金乡一带)人。王弼人生短暂,但学术成就卓著。他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论语释疑》等数种。但其成就,不在于著述数量,而在其质量,在于其创见。他注《周易》一改汉人支离烦琐的传统方法,不用象数,而用《老子》,以老子思想解《易》,并阐发自己的哲学观点,在学术上开一代新风———“正始玄风”。王弼的易学观体系庞大,内容深奥。王弼综合儒道,借用、吸收了老庄的思想,建立了体系完备、抽象思辩的玄学哲学.其对易学玄学化的批判性研究,尽扫先秦、两汉易学研究之腐迂学风,其本体论和认识论中所提出的新观点、新见解对以后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王晓毅先生给的评价是:王弼在哲学上奏出了时代的强音。“虽然他像流星一样匆匆闪过,只生活了二十三个春秋,却以其不可思议的天才智慧之光,照亮了整个时代,指明了魏晋玄学的理论航向”。

内页插图

目录

校釋說明
上篇
一章(一)
二章(六)
三章(八)
四章(一○)
五章(一三)
六章(一六)
七章(一九)
八章(二○)
九章(二一)
十章(二二)
十一章(二六)
十二章(二七)
十三章(二八)
十四章(三一)
十五章(三三)
十六章(三五)
十七章(四○)
十八章(四三)
十九章(四五)
二十章(四六)
二十一章(五二)
二十二章(五五)
二十三章(五七)
二十四章(六○)
二十五章(六二)
二十六章(六九)
二十七章(七○)
二十八章七三()
二十九章(七六)
三十章(七七)
三十一章(八○)
三十二章(八一)
三十三章(八四)
三十四章(八五)
三十五章(八七)
三十六章(八八)
三十七章(九○)
下篇
三十八章(九三)
三十九章(一○五)
四十章(一一○)
四十一章(一一一)
四十二章(一一七)
四十三章(一二○)
四十四章(一二一)
四十五章(一二二)
四十六章(一二五)
四十七章(一二六)
四十八章(一而七)
四十九章(一二九)
五十章(一三四)
五十一章(一三六)
五十二章(一三九)
五十三章(一四一)
五十四章(一四三)
五十五章(一四五)
五十六章(一四七)
五十七章(一四九)
五十八章(一五一)
五十九章(一五五)
六十章(一五七)
六十一章(一五九)
六十二章(一六一)
六十三章(一六四)
六十四章(一六五)
六十五章(一六七)
六十六章(一六九)
六十七章(一七○)
六十八章(一七一)
六十九章(一七三)
七十章(一七五)
七十一章(一七八)
七十二章(一七九)
七十三章(一八一)
七十四章(一八三)
七十五章(一八四)
七十六章(一八五)
七十七章(一八六)
七十八章(一八七)
七十九章(一八八)
八十章(一九○)
八十一章(一九一)
老子指略輯佚

精彩书摘

汉书东方朔传:“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难演充耳,所以塞聪。”颜师古注:“蛀,黄色也;演,绵也。以黄绵为丸,用组悬之于冕,垂两耳旁,亦不外听。”又,道藏集注本“冕旒充目”之“充”作“垂”;“无戚于慢”之“戚”作“慽”。
以明察物,意为用智虑考察万物。
“避”字,据陶鸿庆说校改。按,陶说是。下文“无所察焉,百姓何避”,正承此言。此作“应”者,涉下文“不信应之”句而误。又,十七章注:“以智治国,下知避之。”十八章王弼注:“行术用明以察奸伪,趣覩形见,物知避之。”并可为证。
“求”字,据陶鸿庆说校改。按,陶说是。下文“无所求焉,百姓何应”,正承此言。此作“察”者,因上文“以明察物”句而误。
“以其不信应之”,道藏本及道藏集注本均无“其”字。
此句意为,天下人之心,本来是各不相同的,但由于圣人“以明察物”,“以不信求物”,使得天下之人不敢以不同之意见应于圣人。如此,则天下人没有一个肯于用其真情实意了。
此即六十五章所谓“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之意。
两“任”字,据陶鸿庆引王念队说陵玫。此语出淮南子诠言。王念孙校淮南子说:“‘在’皆当为“任”字之误也。言当因时而动,不可任智任力也。上文曰:“失道而任智者必危”,又曰:“独任其智失必多。故好智穷术也,好勇危术也。”皆其证。
……

前言/序言


浩然之气,道法自然:解读《道德经》的智慧与奥秘 一、 绪论:穿越时空的哲学回响 《道德经》,这部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着至高无上地位的古籍,以其深邃的智慧和精炼的语言,向后世揭示了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以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至高境界。其作者老子,这位春秋时期的传奇人物,以其超脱世俗的洞察力,勾勒出“道”的轮廓,为我们指引了一条通往和谐与安宁的道路。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这部经典非但没有褪色,反而愈发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激发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去探索、去领悟。 然而,《道德经》的博大精深,也使得其解读过程充满了挑战。古老的文字、晦涩的语境、以及不同学派的注疏,都为理解其核心思想设置了重重关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道德经》进行深入的校勘、细致的注释、以及严谨的释义,便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对先贤智慧的尊重,更是为了让这颗璀璨的明珠,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为现代社会面临的种种困惑提供深刻的启示。 二、 《道德经》的思想精髓:探寻宇宙的本源与生命的真谛 《道德经》的核心在于“道”。“道”是什么?老子用“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来形容它的虚无缥缈,却又“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无所不在。它既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万物运行的规律,更是生命得以存在的根本。“道”的特性体现在“自然”二字之中,即遵循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强加人为的干预。这便是“道法自然”的深刻含义,也是《道德经》所倡导的一种生活态度和哲学智慧。 从“道”出发,《道德经》阐述了一系列深刻的哲学命题: 无为而治: “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不妄为,不强求。它要求统治者“不扰民”,以谦卑、柔弱的态度治理国家,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理想境界。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治理、企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柔弱胜刚强: 老子认为,万物皆有阴阳对立,而柔弱往往是更具生命力和持久性的力量。“水利万物而不争”,恰恰体现了柔弱的强大力量。这种观念挑战了传统社会中对力量的认知,强调了包容、谦逊、灵活的价值。 知足常乐: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罘,乃足矣。”《道德经》深刻地揭示了欲望膨胀所带来的痛苦,倡导人们知足常乐,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这种思想显得尤为珍贵。 辩证统一: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对立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相互依存。这种辩证思维,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世界。 返璞归真: 《道德经》呼唤人们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摆脱后天的欲望和虚伪的束缚,追求纯粹、自然的生活。“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便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三、 校勘与释义的重要性:打通理解《道德经》的脉络 《道德经》流传至今,经历了多次的传抄和版本更迭,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注释和阐释。这些注疏各有侧重,也存在着相互印证或相互矛盾之处。因此,要真正理解《道德经》的原意,就必须进行细致的校勘,辨别文本的准确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严谨的释义。 校勘: 校勘是对不同版本的《道德经》进行比对、分析,以确定最接近原作的文本。这包括对字词的考证、语句的梳理,甚至是对一些重要传世本的深入研究。准确的文本是理解一切的基础,校勘工作就像是在为读者搭建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古今。 注释: 注释是对古老、晦涩的词语、典故进行解释,帮助读者理解原文的字面意思。这需要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对古代社会历史的了解。 释义: 释义则是在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原文的思想内涵,解读其哲学寓意,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这需要对《道德经》的思想体系有深刻的把握,能够清晰地阐述其核心概念,并将其思想精髓有效地传达给读者。 正是通过这样严谨细致的校勘与释义工作,我们才能拨开历史的迷雾,触碰到《道德经》最本质的智慧,理解老子思想的深邃之处。 四、 《道德经》的现代价值: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道德经》的思想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应对焦虑与浮躁: 在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时代,人们普遍面临着焦虑和浮躁。 《道德经》的“知足常乐”、“抱朴守真”的思想,能够帮助我们调整心态,回归内心的平静。 人际关系的和谐: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争”并非消极避让,而是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智慧。《道德经》的处世之道,对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个人成长与发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道德经》强调循序渐进,从小处着手,积少成多的道理,对于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同样适用。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道恒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道德经》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以及对“无为”的推崇,与现代社会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谋而合。 五、 结语:永恒的智慧,不竭的源泉 《道德经》是一部穿越时空的智慧宝典,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至今仍值得我们反复研读和体悟。通过对其进行精密的校勘与释义,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其思想脉络,更深刻地理解其哲学内涵,从而将其智慧应用于现实生活,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部经典,犹如一座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将继续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必将为世界文明的进步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阅读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书,其中有一章节非常深入地探讨了历代学者对《老子道德经》的文学性解读。我一直觉得《道德经》不仅仅是一部哲学著作,它在语言运用、意境营造上也有着独特的魅力,这本书恰好印证了我的想法。作者引用了大量不同朝代的文学评论家和思想家的论述,分析了他们是如何从诗歌、散文、甚至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理解《道德经》的。比如,有学者认为《道德经》中的“道”是一种“空灵”的美学境界,而“无为”则是一种“超然”的艺术姿态。还有的学者将《道德经》的语言比作“白璧微瑕”,看似朴素却蕴含深意。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以形补形”和“以柔克刚”的讨论,在文学评论家的眼中,这些不再是单纯的哲学论断,而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审美意涵。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道德经》在不同文化领域中所激发的创造力,也让我意识到,对于这样一部经典,从多角度、多维度的视角去审视,才能获得更全面的认识。虽然这本书并非直接讲解《道德经》的文字,但它通过展示《道德经》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影响,从另一个侧面深化了我对《道德经》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简直像一个时空胶囊,把我带回了先秦时期,让我有机会近距离观察《老子道德经》诞生的土壤。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来描绘春秋战国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从诸侯争霸到百家争鸣,从社会变革到思想碰撞,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我尤其喜欢关于“礼崩乐坏”和“大道废,有仁义”那部分的论述,它非常清晰地解释了为什么像老子这样的思想家会提出“返璞归真”、“绝圣弃智”的理念。作者并没有直接去“翻译”《道德经》的语句,而是通过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来“解释”《道德经》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这种“宏观叙事”的方式,让我不再将《道德经》视为一本孤立的哲学著作,而是将其看作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那个时代智慧的结晶。通过阅读这些历史的细节,我能更好地理解《道德经》中那些看似朴素却又深刻的道理,比如“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背后的社会观察,以及“上善若水”的哲学隐喻。对我而言,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理解《道德经》的“钥匙”,让我能够透过历史的迷雾,触碰到老子思想的源头。

评分

我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养生文化发展的著作,其中有一章专门探讨了《老子道德经》的思想对古代养生理论的影响。我一直觉得《道德经》中的“自然”和“无为”与养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本书则对此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阐述。作者从饮食、起居、情志等多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古代医家和养生家是如何从《道德经》中汲取灵感的。比如,“食气”、“调息”等养生方法,与《道德经》中“致虚极,守静笃”的理念息息相关;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情志调养,也与《道德经》中“和光同尘”的精神境界相呼应。书中引用了大量古代养生著作的原文,并结合《道德经》的思想进行解读,让我看到了《道德经》在实际生活中是如何被转化为具体的养生实践的。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关于“精、气、神”三者关系的论述,以及《道德经》中“长生久视”的理念如何被古代养生家所理解和追求。这本书让我认识到,《道德经》的思想并不仅仅停留在哲学层面,它同样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指导着人们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追求身心的健康。这是一种非常接地气的理解方式,让我对《道德经》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老子道德经》的书,虽然不是直接的解读,但它所提供的背景知识和历史文化脉络,让我对这部古老经典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有大量的篇幅是在梳理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发展,特别是对几位重要的玄学大家,如王弼、何晏等人的思想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我原本以为玄学离《道德经》会有些距离,但阅读过程中,我惊讶地发现,他们对“无”的探讨、对“自然”的推崇,以及对“清静无为”的追求,都与《道德经》中的核心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引用的史料非常丰富,考证也相当严谨,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思想活跃的时代,亲眼见证了《道德经》的思想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阐释和发展。其中关于“虚无”与“有”的辩证关系,以及“得意忘形”的论述,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书中没有直接逐字逐句地讲解《道德经》,但它通过对后世影响的研究,反过来照亮了《道德经》的深邃内涵,让我对“道”有了更立体、更具象的认识。这对于我这样想要深入理解《道德经》但又觉得直接解读过于晦涩的读者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

评分

最近沉迷于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书,其中有一部分内容详细梳理了《老子道德经》的思想在历代政治实践中的应用和演变。我一直很好奇,为何“道家”思想,特别是《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理念,会在中国古代的政治舞台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这本书以史为鉴,从汉代的“黄老之学”到唐代的“休养生息”,再到后来的“清静无为”治国方略,层层递进地展示了《道德经》的政治影响力。作者引用了许多帝王将相的言论和施政案例,生动地说明了他们是如何借鉴《道德经》的思想来处理国家大事的。我特别喜欢关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在政治统治中的体现,以及“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如何被解读和实践的讨论。这本书让我明白,《道德经》并非仅仅是出世的哲学,它同样可以成为入世的智慧,能够指导统治者如何平衡权力与民心,如何实现长治久安。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道德经》在中国政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深烙印,也更加理解了其思想的生命力和适用性,这对于我理解《道德经》的现实意义非常有帮助。

评分

朋友非常喜欢!经典中的经典!

评分

书还是不错的,留着慢慢读。

评分

校释文本过于简略,且只校释王弼注文而不校释老子经文。于经文义理未可融通。注文校释上多参校陶鸿庆、易顺鼎和波多野太郎。楼宇烈因据众家注本,又参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有文献和文物优势。但文物不足征信。可再参朱谦之、焦竑及四家《集注》等本。校释体例不够精饬,2008年这一新版中还有不少排印上的失误。。。

评分

竖版排版的繁体道德经,薄本里浓缩的都是世间真理,每一遍读来都有新的收获,中华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这类经典书籍适合经常翻阅

评分

非常好的书,内容详实,印刷精良。京东的物流速度非常快。

评分

精致的小册子,价格适中,不错。

评分

基本一起買的,紙質和印刷看著都不錯的樣子,版本也是比較好的,慢慢啃完吧

评分

好...繁体竖版,原文及王弼注释,以及校订。

评分

书还可以。下次有活动再来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