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活动很给力,商品很满意,下次我还来,谢谢!!
评分先解释“古籍”的“籍”。“籍”在这里就是书,“古籍”是古书的雅称。什么样的东西才算书,殷商时龟腹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只是占卜后刻上去的卜辞,并未构成书。商周时青铜器上的铭文即所谓“金文”是王公贵族们对铸器缘起的记述,尽管有时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勋,文字很长,但其性质仍和后世纪功颂德的碑刻相近似,也不能算书。中国殷商时已开始在竹木简上写文字,《尚书》的《多士》篇里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的古文字就像两根带子缚了一排竹木简,“典”则像以手持册或将册放在几案上面。但这种典册在殷商时仍不是书,而只是诏令之类的文字,保存起来犹如后世之所谓档案。到西周、春秋时,档案留下来的就更多了。西周、春秋时人做了不少四言诗,草拟了贵族间各种礼仪的节目单或细则;还有周人用蓍草占卦的卦辞、爻辞;春秋时诸侯国按年月日写下来的大事记即“春秋”或“史记”。这些,都归祝、史们掌管。其中除大事记是后来史书的雏形外,其余所有的仍都没有编成书,只能算档案,或称之为文献。到春秋末战国初,学术文化从祝、史手里解放出来,孔子以及战国时的学者才
评分已经有点校本了,还是忍不住买了手写本
评分林羲光(?-1932),字药园,福建闽侯人。卒业于外交部译学馆,先后在清华学校任国文教员、北平中国大学、师范大学任讲师。与杨树达有书信交往。徐文镜《古籀汇编·序》称:“闽侯林药园与邹安、方若、容庚、商承祚都是清末民初研究古籀的名家。”除《文源》外,尚著有《诗经通解》等。叙曰:昔仓颉观兽迮鸟迹之文,作书契以代结绳、画卦,历世寖远,孳益弥繁,然后文字臻于极备。班固称:古制书必同文。自书契以来,世运递有升降,而世异文同,后人得以识古。是以文武之政,人存则举;文武之道,贤不贤者识其小大,莫不有焉。五帝三王,中间虽更衰乱治化,常进而益隆。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岂不以徵文而礼有可见。后之王者遂能损益而因革之也。《周礼·保氏》教国子以六书者,造字之本,所以维文字使万世可识。周宣王世《史籀篇》与古文或异,而孔子书六经皆古文。及战国诸侯去王室之典籍,秦燔经书,古文由此遂绝。汉世尉律试学童,仅以秦书八体。及尉律不课,小学不修,则变乱常行,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者竞起矣。许君叔重惧学绝道丧,作《说文解字》,以述六书。盖古世于书,不知则阙,问诸故老,今则壹以许氏为归。秦汉以来,文字遂以不坠。虽古文中绝,赖秦书存其近似,而世犹知有周孔之书也。故论者或推尊许氏,谓功不在禹下,岂不信欤!顾许氏叙篆文,合古籀,而所取古文由壁中书及郡国所得鼎彝,时未有椠书之业、拓墨之术,壁经彝器传习盖寡,即许君睹记,亦不能无失其真,故于古籀造字之源,多阙不论,但就秦篆立说,而遂多不可通。既讥“俗儒鄙夫以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而自为书适以周官之六书,说省改之小篆,庸渠愈乎。
评分文源是林义光先生的大作,在文字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初版极难见到,此次中西书局能够影印再版,值得称道。书籍影印清晰,极便阅读。
评分 评分收录数十位风格各异的民国大师的经典作品;民国大师们都有着非凡的经历与成就,令人敬仰,引人好奇;读者能从这套书中看到民国精英们的生活,领略民国时期的独特韵味。
评分淹没在当时充斥的假简之间,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