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法科学生必修课:论文写作与资源检索》源自于我在北大法学院开没的《法律信息概论》(本科生)和《法学论文写作与研究方法》(研究生)两门课程。都是选修课,合在一起士。课头是借的现成,但是在我手中变成了“论文写作与资源检索”。
《法律写作与检索》(Legal Writingand Research)是国外法学院普遍开设的基本课程,但是在国内法学教育中长期缺席。这当然不是中国学生的资源检索和论文写作水平已经超过了这一初级阶段。老师和学生都知道,这块儿是我们欠缺的。要是还把这归咎于中学语文教育,就太没节操了。其实只要看看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多数文章,就很容易明白,这是有师承的。而且不是法学一门独有。太多的文章不仅没思想,而且没内容,没营养。用后文提到的“散钱”和“钱绳”的譬喻来说,很多人的文章是既“无钱绳贯钱”,也“无散钱可贯”。这样的资料搜集和文章写作水平,发表的数量再多又有何煮义呢?
作者简介
凌斌,1977年生,黑龙江人。北京大学法学学士(2000年),法学博士(2005年),耶鲁大学法学硕士(LLM,2006年)。北京大学法学院讲师(20仍呻2009年),副教授(2009年至今)。教授法理学、法律经济学、法律社会学、司法韌度研究、法学论文写作与资源检索等课。2011年2月起至今。在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挂职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论
第一讲 法律写作导论:旨趣与本末
第二讲 电子资源检索
第一节 电子资源概述
第二节 基础检索技巧
课堂练习(一)
第三讲 纸质图书查询
第一节 纸质图书的检索路径
第二节 纸质图书的分类检索方法
第三节 使用中图法检索法学类图书
课堂练习(二)
第一编 选题、谋篇与布局
第一讲 选题
第一节 提出自己的问题
第二节 边缘切人中心
第三节 “小清新”原则
第四节 选题举例与拟题技巧
课堂练习(三)
第二讲 谋篇
第一节 知己
第二节 知彼
第三节 小结
课堂练习(四)
第三讲 布局
第一节 想法与办法
第二节 理清逻辑结构所遵循的原则
第三节 四部研究法
课堂练习(五)
第二编 经部:开头与结尾
第一讲 开头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常见开头举例
课堂练习(六)
第二讲 结尾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常见结尾举例
课堂练习(七)
第三编 史部:文献综述、法规梳理与制度比较
第一讲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论文的检索
第二节 文献的归纳
课堂练习(八)
第二讲 法规梳理
第一节 法规的检索
第二节 法规的梳理
课堂练习(九)
第三讲 制度比较
课堂练习(十)
第四编 子部:案例分析、定量研究与思想实验
第一讲 案例分析
第一节 案例资源的重要性
第二节 如何进行案例检索
第三节 案例梳理的基本方法
课堂练习(十一)
第二讲 案例分析的定量研究
第一节 学术研究类型的再思考
……
第五编 集部:交叉学科分析的数据基础
附录(一) 法律写作的学术规范
附录(二) 《中外法学》注释体例
附录(三) 推荐书目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二节如何进行案例检索
如前文所述,因为存在不同类型的案例资源,案例检索的过程也应当与不同类型案例资源的特点相适应,因不同研究进路的选择而异。
对于普通案件的案例检索,应当注重检索结果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即一方面不要对检索结果进行过多限制,以免没有足够的样本量以供统计分析;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数据库的已有功能对检索结果进行分类,为进行统计时的划分变量阶段提供便利。
对于疑难案件的案例检索,应当注重检索结果的准确性。因为疑难案件的事实部分包含了大量信息,这部分信息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也正是该类案件之所以为“疑难”的重要原因。因此,检索疑难案件的案例,需要至少在特殊事实的某一方面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与可类比性,这即需要对检索词进行精确的选择和组配。
对于普通法系国家的案例而言,案例所包含的信息更丰富,尤其是关于法律背后的理性说理更多,即使是对某一特定的法律规则还可能分不同情况讨论。因此在检索、筛选英文案例资源时,更要注重及时进行整理、分类。同时,由于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州与联邦的法律系统相互独立,不同法律系统中法院的管辖权直接决定了其判例法的适用范围和约束效力。因此,在检索美国法的案例时还应将州与联邦的案例区分开来。
中文的案例资源一般可从如下几个渠道获取:第一,查找纸质出版物,包括官方公报(如《最高院公报》、《最高检公报》)和案例集(如《中国审判案例要览》、《人民法院案例选》)。纸质出版物中的案例都较典型,但查找不方便。第二,通过法院官方网站查询,如北京法院网。法院官方网站包含的案例资源有限,且一般都只提供以本院为审判机关的案例。第三,通过综合性法律网站查询,如中国法院网。综合性法律网站的案例资源较法院官方网站丰富,但其检索功能相对单一,一般只提供标题和全文检索。第四,通过专业法律数据库的案例数据库查询,如北大法律信息网和北大法意的案例数据库。专业案例数据库不仅综合了纸质出版物、法院官方网站、综合性法律网站的内容,还是功能更强、使用更方便的专业检索工具,提供一站式检索。
下文即将结合代表普通案件类别的交通肇事案,以及代表疑难案件类别的“泸州二奶案”(张学英诉蒋伦芳案)及其同类案例,对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意、Lexis以及Westlaw的案例检索功能进行讲解。
一、北大法律信息网
北大法律信息网中已经有几十万件案例,含民事、刑事、行政案例。其案例数据库可通过点击首页上方的“司法案例”导航条进入,其检索界面采用高级检索方式,包括案由、关键词等多条检索通道。除在案例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外,还可采取前两讲介绍过的“法条联想”功能,通过定位关键条款查找与之相关的案例资源。
本小节将以两类案例资源为例,介绍在案例库中,如何用案由和关键词结合检索相关案例。根据北大法律信息网的特点,这一步是案例检索的重心,绝大部分检索目的要在这一步实现。
……
前言/序言
法律文献的精妙艺术:从学术源泉到思想呈现 本书旨在为读者揭示法律文献的迷人世界,并非直接教授论文写作的技巧或检索方法的步骤,而是深刻探讨法律研究和学术表达背后更为宏观的理念、原则与哲学。它将带领你穿梭于法律知识的海洋,理解学术思想的起源,并最终学会如何以严谨、清晰、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将个人见解融入浩瀚的法律论述之中。 第一篇:思想的源泉——法律知识的构建与演进 在本篇中,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法律知识的根基。法律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等多元力量交织作用下的产物。我们将探讨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体系,其内在的逻辑结构、价值取向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语境下的演变轨迹。 法律的本质与功能: 法律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它为何存在?是维护秩序、保障权利,还是推动社会进步?我们将深入解析法律的多重功能,理解其在社会运行中的核心地位。这不仅仅是记忆法律条文,更是理解法律为何如此构建,其背后蕴含的社会契约精神与权力制衡机制。 法律思想的流派与演变: 从古希腊的法哲学思考,到罗马法的智慧结晶,再到近代自然法、法律实证主义、历史法学、社会学法学等思潮的兴起,法律思想的发展史是一部人类理性与社会实践不断碰撞、融合的壮丽篇章。我们将追溯这些主要法学流派的渊源、核心观点及其对现代法律体系的影响,理解不同学派如何看待法律的权威、正义以及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例如,自然法学强调法律的普适性与道德性,而法律实证主义则侧重于法律的社会渊源和形式逻辑,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辩证地看待法律的制定与适用。 法律的渊源与体系: 法律的生命力体现在其多元的渊源之中。我们将探讨成文法(宪法、法律、法规、规章)与不成文法(习惯法、判例法)的相互关系,以及国际法、国内法在不同层面的效力与衔接。理解法律体系的层级结构和不同渊源的位阶关系,是进行任何法律研究的基石。这涉及到对法律渊源的批判性思考,而非仅仅罗列。例如,在普通法系国家,判例的效力至关重要,而在大陆法系国家,则更注重对法典的解释与适用。 法律研究的哲学视角: 法律研究并非简单的信息搜集,它需要深刻的哲学反思。我们将探讨法律解释的本体论问题(法律的意义是什么?),认识论问题(我们如何认识法律?),以及价值论问题(法律应当追求什么样的价值?)。这涉及到对法律的“是”与“应是”的辨析,理解法律文本背后隐藏的政策意图、价值判断以及社会期待。 第二篇:思想的织锦——法律学术的表达与论证 在本篇中,我们将视角转向法律学术思想的呈现。法律研究的成果最终需要通过严谨的文字表达出来,才能实现其传播、交流与影响的价值。这不仅仅是“写”,更是“说服”与“启迪”。 法律学术的独特性: 与其他学科的学术表达相比,法律学术有着其独特的严谨性和规范性。我们将探讨法律研究的“逻辑之美”,即如何通过严密的推理、确凿的证据以及清晰的论证,构建一个令人信服的法律论点。这涉及到对法律语境的敏感,对法律概念的精确运用,以及对法律逻辑的深刻把握。 清晰与精确的语言艺术: 法律语言的精炼与准确是其生命线。我们将深入剖析法律术语的含义,学习如何避免模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表达,如何运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以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传递法律思想。这不仅仅是遣词造句,更是思维的精确化。例如,区分“请求权”与“支配权”的细微差别,就可能影响整个论证的走向。 论证的结构与力量: 任何法律学术观点都需要强有力的论证支撑。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的法律论证,如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政策论证等,并学习如何构建清晰的论证结构,如提出论点、引证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理解论证的有效性,在于其说服力,在于它能否令人信服地回答“为什么”。 批判性思维在法律学术中的作用: 法律学术的进步离不开批判。我们将鼓励读者以批判的眼光审视现有的法律理论、法律实践,甚至审视自身的观点。批判性思维并非否定一切,而是通过审慎的分析、周密的考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优的解决方案。这是一种不断追求真理、优化认知的过程。 学术道德与诚信: 在法律学术领域,道德与诚信是不可逾越的底线。我们将强调学术研究的原创性,警惕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并深入理解引文规范和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一个严谨的研究者,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学术品德。 第三篇:思想的导航——法律学术的探索与创新 在本篇中,我们将重点关注法律学术的实践层面,即如何有效地进行法律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富有创新的学术探索。 法律知识体系的导航: 面对海量的法律信息,如何找到最相关的、最权威的资源?我们将探讨法律文献的种类、分类及其检索策略。这不仅仅是掌握一些工具的使用方法,更是理解不同类型文献的价值和局限性。例如,理解判例的权威性,法条的解释性,以及学术论文的理论前沿性,才能做出明智的资源选择。 法律问题的识别与界定: 成功的法律研究始于对法律问题的深刻洞察。我们将引导读者学习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中,识别出具有研究价值的法律争议点,并将其清晰、准确地界定出来。这需要敏锐的观察力、扎实的法律功底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 学术创新的思维方式: 创新并非凭空而来,它往往建立在对已有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批判性反思之上。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跨学科的视野、对不同学说的融会贯通、以及对新兴社会现象的关注,激发法律学术的创新灵感。例如,将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应用于法律问题研究,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学术研究的局限性与反思: 任何学术研究都有其局限性。我们将提醒读者认识到研究的客观边界,承认研究的不足之处,并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他人的批评与建议。这种自我反思精神,是法律学术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 法律学术的社会责任: 法律研究并非空中楼阁,它最终要服务于社会。我们将探讨法律学术如何回应社会关切,如何为法律的完善、社会的进步贡献智慧。一个有价值的法律研究,应当能够引起公众的关注,影响立法与司法实践,最终促进公平正义的实现。 本书并非一本操作指南,而是一次思想的启迪。它期望通过对法律知识构建、学术表达原则以及研究创新路径的深入剖析,帮助读者建立起对法律学术的整体认知,培养严谨的研究态度和深刻的批判性思维,最终使读者能够以更加成熟、自信的姿态,在法律学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与前行,书写出属于自己的、具有价值的法律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