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前誌怪小說史》(修訂本)集著名學者李劍國先生20多年研究之心血,以縝密、細緻、紮實的材料研究為基礎,係統整理、論述瞭中國唐代以前誌怪小說的創作情況及藝術風貌,是一部博大精審、精彩煥然的中國古代小說研究必讀書。《唐前誌怪小說史》(修訂本)對於誌怪小說的敘述,分三個時期,又概括為三個類型。三個時期是:(1)先秦:為誌怪的醞釀和初步形成時期,有些“準誌怪”小說,錶現為史書、地理博物書、蔔筮書的形式,尚屬幼稚階段;(2)兩漢:為誌怪趨於成熟的發展時期,多數作品仍帶有雜史、雜傳和地理博物的體式特徵,題材多為神仙傢言;(3)魏晉南北朝:為誌怪的完全成熟和鼎盛時期,分魏晉與南北朝兩段,此時誌怪紛齣,作者甚眾,題材廣泛,無所不包,且有由短幅演為長篇的趨勢。
評分嗯。
評分減字木蘭花 仙呂調 六首
評分贊
評分王朔大傢都因該是知道的。也是以“罵人”稱霸文壇。這位連金庸都敢罵的大俠卻在其書《我看魯迅》中。雖然還是用他以往的風格潑辣調侃。卻是對魯迅進行瞭較為全麵的評價。而且還是以褒為主:第一次聽說魯迅這名字是一謎語:山東消息--打一人名。忘瞭發錶在哪兒。反正是一印刷紙。一大堆謎語。讓小孩猜。大約八九歲的時候。我們院一愛看書的孩子跟我們一幫人吹:有一魯迅。太牛逼瞭。他眉飛色舞地說:丫行於一條黑巷。一群狗衝丫叫。丫說:呸!你這勢利的狗。我和一乾聽眾大笑。當時我剛被304醫院一隻三條腿的狗追過。嚇得不輕。這句話對我的心理大有撫慰。有那麼幾周。我們上下學。誰走在後麵。前麵的人就會迴頭笑罵:呸!你這勢利的狗。王朔《我看魯迅》生動至極。感覺把先生當時的狀況一下子再現齣來。沒看到這裏就想笑。那一群狗理所當然就應該是''''''此話卻隻能在肚裏轉轉而以。因為我沒有先生那樣的勇氣。
評分公元1127年,北宋為女真金朝所滅,徽、欽二帝被俘,同年宋高宗趙構在商丘稱帝,建立瞭南宋政權。在南宋小朝廷與金朝常年對峙的風雨之中,發生瞭百姓大規模南遷避難的情況。張孝祥之父張祁亦率母領弟避難移居至明州鄞縣(今浙江鄞縣)。1132年,張孝祥齣生在鄞縣的方廣寺的僧房中,並在鄞縣生活到十三歲。
評分全書根據內容的區彆,分成四編。第一編由7 篇文章組成,集中於陳寅恪先生生平、交遊的考證以及身後事的介紹。第1 篇《陳寅恪1949 年有意赴颱的直接證據》、第2 篇《陳寅恪1949 年去留問題補談》和第3 篇《關於唐筼赴港的新材料》, 探討的是陳寅恪、唐筼夫婦1949 年的去留問題。第1 篇除瞭披露一條最重要的“直接證據”之外,還轉引瞭1949 年5 月10 日陳寅恪先生的一封信作為旁證。此次修訂,恢復瞭這份信的原貌——全文照錄,繁體付排。當然,原函的錯彆字則作瞭必要的訂正——“曾昭倫”應為“曾昭掄”。另一個變化,是對相關的一條注釋增補瞭最新的考辨。第2 篇,主要是改寫瞭幾條注釋。第3 篇原本是第12 篇《往事如煙耐追摹》的一節,《往事如煙耐追摹》在《南方都市報》刊發時,這一節的標題特彆醒目,以至於不少讀者誤認為是兩篇相對獨立的文章。鑒於第12 篇的主體是一篇書評,而這一節是對唐筼女士赴港問題的補充迴憶,這一次索性一分為二,將它單獨成篇。第4 篇《有這樣一本〈寒柳堂集〉》、第5 篇《〈有這樣一本寒柳堂集〉補正》,是對書友張學東君購藏的一冊《寒柳堂集》所作的考證,牽涉的人事自然和該書的作者陳寅恪先生相關,從中正可以看齣陳先生的交遊,其意義絕不止於提升一本書的收藏價值。撰寫這兩篇文章,讓我真正意識到瞭網絡帶來的便利,也再次體驗到瞭友情傳遞的溫暖。收入本書時,對各條注釋進行瞭規範化處理,同時提供瞭最新的信息,如關於張遵騮、王憲鈿夫婦的一篇迴憶文章——“旗人Sogiya ”的博文《永安南裏的張府》。第6 篇《〈夏鼐日記〉裏的“陳寅恪話題”》依次梳理瞭《夏鼐日記》提到陳先生的22 段文字,範圍較陳、夏交往更廣,其中不乏新材料,既可溫故,又可知新。這次除瞭重新核校夏氏日記原文,還補入瞭鄭天挺先生的一則讀書筆記,使得相關內容更趨細密。第7 篇《陳寅恪、唐筼骨灰安葬側記》是對陳氏伉儷身後事的介紹,現根據潘益民君首先公布的陳方恪等緻陳毅函,重寫瞭第3 自然段,注釋也相應地有所調整。原文第六部分,當年是為瞭吸引眼球而添加的,與正題關係不大,這一次全部刪汰。
評分公元1144年,張祁舉傢返鄉,然而並沒有迴故鄉曆陽,而是居於蕪湖,蕪湖位於長江之南,金人威脅較少。蕪湖、於湖二縣名字唐後混淆,因此張孝祥自號“於湖居士”,指代實際是蕪湖,亦足見他對蕪湖這一第二故鄉的深厚感情。
評分bucuo bucuo bucuo bucuo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