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文徵明(1470-1559)基本的認識,在於他是中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藝術傢、以“明四大傢”之一員留名畫史。不同於以往的研究注重形式分析,柯律格教授於《雅債: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中聚焦其作品的製作情境,例如時機與場閤,盡可能地利用當時的文獻(特彆是詩文)與作品,參閤人類學、社會學、曆史學和藝術史學的研究成果與方法,自人情義務與禮物交換的角度,重新審視文徵明的生平與作品,探索其如何在各種活動場域中建構主體與自我,從而拓展瞭世人對這位偉大人物的理解。
《雅債: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共八章,每一章皆以某種場域、某一組特定的關係類型作為參考架構,這兩者不僅定義瞭文徵明的自我認同,同時也是他據以待人接物的齣發點。第一部分的三章處理瞭與文徵明前半生有關的場域,包括傢族、師長、同儕;第二部分是通過官場與地緣檢視其社交關係,援引的材料橫跨其一生;第三部分則著重處理他後半生的場域,包括顧客與弟子。最後一章檢視在文徵明死後如何凝聚齣一個一貫且鮮明的“偉大藝術傢”形象。
柯律格,柯律格教授是當代研究中國物質文明史的重要學者,現任英國牛津大學藝術史係講座教授。1954年齣生於英國蘇格蘭阿伯丁(Aberdeen)。1974年曾前往北京學習中文,後分彆於劍橋大學東方研究院及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取得學士(1977)與博士學位(1983)。曾擔任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lbert Museum)中國部資深研究員兼策展人長達十五年,並自1994年起先後任教於薩塞剋斯火學(University of Sussex)藝術史係及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他不僅博學多聞,對於中國傳統典籍亦有深厚的造詣,同時經常關注西方文化史、人類學、社會學方麵的研究成果,將兩者結閤而提齣新穎有洞察力的學術論述,學術成就廣受國際學界的贊譽。著作豐富,自1991年起陸續齣版《長物誌:早期現代中國的物質文化與社會狀況》(Superfluous Things: 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m China,1991)、《明代中國的園林文化》(Fruitful Sites: Garden Culture in Ming Dynasty China,1 996)、《明代的圖像與視覺性》(Pictures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1997)、《中國藝術》(Artin China,1997)、及《雅債: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Elegant Debts: The Social Art of Wen Zhengming, 1470-1559, 2004)、《大明帝國:明代中國的物質文化與視覺傳統》(Empire of Great Brightness: Vsual and Material Cultures of Ming China,1368-1644,2007)等書。其中《長物誌》更是有關明代晚期文化消費的經典著作,影響深遠。劉宇珍,英國牛律大學藝術史博士,現任颱灣“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翻譯本書第四、五、七章及後記,並審閱修訂全書譯稿。
第三則軼事是關於文徵明在文林突然過世後拒絕溫州百姓集體籌募賻金一事,也是這三則中唯一齣現在文嘉《先君行略》的一則。而在黃佐的版本裏,這則故事又多瞭一些間接證據,包括文徵明拒絕賻款之信函的全文引述。就像之前的兩則軼事,這個資訊當然隻會來自文傢內部的文獻,以及事發當時並未在場的文傢成員。黃佐是在這些故事可能發生的時間二十餘年後,纔與文徵明相識,而他在撰寫時也已事過近六十年瞭。
我的重點並非在於試圖動搖這些軼聞的真實性,這些軼聞在明清時期的傳記中經常被用來彰顯人物性格。它們是如何被接受、傳承及理解,遠比對其真實程度的考證更為重要,更何況許多時候我們也無從考證。因此我希望能通過另外兩篇文獻來仔細探究這些軼聞,分彆為明代與清初作品,當時與文徵明相識且可以口述其生平軼事的人都已經辭世。
第一篇是王世貞(1526-1590)作於1570年代初期且收錄在其文集中的《文先生傳》。雖然葛蘭佩將本文與文嘉的《先君行略》相提並論,視為“這位書畫傢生平最早也最可靠的資料”(因此忽略瞭黃佐的墓誌銘),然而文徵明與這位比他年輕五十六歲的作者之間,關係究竟有多密切,值得詳細考究。毫無疑問,文徵明生前曾與這位來自太倉一戶富裕之傢的王世貞有過接觸。現存有一首文徵明於1553年為奉使還朝的王世貞所作的詩,可能是兩人初次見麵的記錄。同時,文徵明還為王世貞作瞭十四首以早朝為題的詩組,這一主題對這個即將前往北京、充滿抱負的年輕人來說,真是再貼切不過的禮物。然而他隻是文徵明這類詩作的數十位受贈者其中之一。王世貞於16世紀後半成為文壇祭酒,這是文徵明永遠無法達成的(盡管其子齣於孝道在行狀中這麼認為),而王世貞顯然也因為與受人尊崇的文徵明往來而多少沾瞭光,隻是我們缺乏當時的文獻資料可進一步解釋兩人之間的關係。
這樣看來,很有可能是王世貞日後的文壇聲望使其《文先生傳》在今日看來較為重要,也使該文成為文徵明名望“去社會性”(de-socializing)過程的開始,因其不再是由文嘉(其子)或黃佐(舊同僚)等親屬同僚操刀之作,而是立於一截然不同的領域、在一嶄新的脈絡裏以個人創作為主體為題所展開的論述。格的三則軼事則做瞭一些更動,最終很大程度地改變瞭它們原來的含義。尤其是王世貞在文壇無可比擬的聲望使其筆下的版本於數百年來仍是流傳最廣的文獻。他先提到文林逝世一事,並稱事件發生在文徵明十六歲時。但這明顯是不正確的。文林在1499年時卒於任上。他的長子文奎(不知為何,從未齣現在這類史料中)當時虛歲三十一,而次子文徵明則是年三十。一個拒絕大筆賻金的十六歲失怙少年,與同樣拒絕賻金但已是兩個孩子父親的三十歲男人且又是當朝禦史的侄子及禮製上唯一有權為父親料理後事的長子的弟弟,兩者有非常大的不同。而關於文徵明的衣著和屋閤的故事,同樣也被處理成深具藝術性而引人動容的形式。文中,俞諫見瞭文徵明簡陋的藍衫後,不由直接問道:“敝乃至此乎?”而他得到的迴答是:“雨暫敝吾衣耳。”黃佐版本中流經文徵明廬閤門前的“河道”也變成瞭一條沮洳的渠道,這使文徵明為避免損及鄰居而拒絕俞諫替他通渠的行為,顯得更加高尚與自製。然故事中強調渠通即能登第的風水作用,以及俞諫後來因沒有堅持初衷的懊悔,都被保留下來。文徵明在翰林院任職一段時間後返迴蘇州,自那時起他的生活形態,套用王世貞的說法,成瞭“杜門不復與世事,以翰墨自娛”。
文徵明退休後隻與“文人、故友、親戚”往來的論點,主要便是源於此說,且持續至今。王世貞具體指齣瞭文徵明不想往來的對象,並詳細描述他如何迴應周王及徽王的使者,特彆是拒絕其贈禮,同時又指齣文徵明是清楚地意識到送禮必有所求的道理。王世貞提到,文徵明總是拒絕當時赴京進貢時路經蘇州的“四夷”所提齣的請求,這點明顯與文嘉的《先君行略》有所矛盾。另外,他在傳記中又加入一個新話題,錶示他十分清楚文徵明作品的商業價值,遂導緻僞作廣泛流通,文中寫道:“以故先生書畫遍海內外,往往真不能當贋十二。”隨即又生動地描述瞭蘇州地區四十年來皆受到文徵明作品的“潤澤”。接著他將注意力轉到文徵明的詩文、書畫,並首度列齣以陳道復和陸師道為首的弟子們。文末,王世貞將文徵明於詩、書、畫方麵的成就分彆比肩於徐禎卿、祝允明及唐寅,但因上述三人都沒有文徵明長壽,因此最終還是比不上文徵明的淵博纔華。因此,文徵明的文化成就(而非如文嘉所述的道德價值),首次成為其一生最好的總結。在此浮現一個關於16世紀後期文化政治(culturalpolitics)的問題,以及為何文徵明作為隱士的形象能夠如此根深蒂固。的確,與文徵明生平同時的一些史料展現瞭他辭官退隱的形象,但卻遠比王世貞要我們相信的那個形象更加人世。
……
《雅債: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這本書,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理解中國古代文人藝術創作和社交生態的一扇窗。我一直認為,藝術創作是純粹個人的精神活動,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在古代,尤其是明代,藝術傢的創作往往與他的社會地位、人脈關係、甚至生存需求息息相關。 作者對“雅債”的精準把握,讓我看到瞭文徵明如何巧妙地利用他的藝術纔華,來構建和維係自己的社交網絡。他為朋友作畫,是“債”;朋友贈送他珍貴的古董或書籍,也是“債”。這些“債”,並非簡單的金錢交易,而是充滿瞭文化品味和人情味。文徵明在創作時,不僅僅是為瞭藝術本身,更是為瞭迴應這些“雅債”,從而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為自己贏得一席之地。
評分《雅債: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給我帶來的震撼,遠不止於對文徵明藝術成就的認知,更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理解中國古代文人的生存智慧。書中對“雅債”的解讀,讓我意識到,文徵明的藝術不僅僅是孤芳自賞的陽春白雪,更是他與社會互動的潤滑劑,是他構建人脈、鞏固地位的無形資産。 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他通過對大量史料的爬梳梳理,將零散的事件串聯成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我仿佛看到文徵明在宴會上揮灑自如,在書房裏與友人談笑風生,在山水中寄情寫意。他每一次創作,都不是憑空而來的靈感,而是與他的社交活動緊密相連。比如,他為某位官員創作一幅山水,不僅是為瞭展示自己的纔華,更是為瞭維係與這位官員的良好關係,為自己的仕途或生活提供保障。這種將藝術與現實生活、社交需求緊密結閤的分析,讓我對文徵明的藝術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這是一本我愛不釋手的書,作者以“雅債”這個充滿東方智慧的概念為核心,深入剖析瞭文徵明這位明代藝術巨匠的社交藝術。過去,我閱讀關於文徵明的書籍,往往聚焦於他的筆墨技巧、畫風演變,或是他生平的重大事件。但《雅債》卻提供瞭一個全新的維度,讓我得以窺探文徵明如何在復雜的社會關係網中,巧妙地運用他的藝術纔華為自己“賦能”。 書中對“雅債”的闡釋,非常細膩且發人深省。它不僅僅是字麵意義上的債務,更是一種基於品味、學識和情誼的無形契約。文徵明通過他的作品,迴應著來自各方的“雅債”,也主動創造著新的“雅債”。這種互動,不僅僅是為瞭獲取物質上的迴報,更是為瞭維係他在那個時代的名望、地位,以及他作為一個文人所追求的精神自由。作者以翔實的史料為支撐,生動地描繪瞭文徵明如何與官員、商人、同道中人之間建立聯係,這些細節,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充滿人情往來的明代社會。
評分我對《雅債: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這本書的喜愛,源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極具啓發性的閱讀體驗。作者沒有流於俗套地去分析文徵明的畫風流變,或是生平的重大事件,而是另闢蹊徑,從“雅債”這個獨特的角度,去解構文徵明的藝術創作及其背後的社交意圖。 我最欣賞的是,作者能夠將抽象的社交理論,與具體的藝術作品和史實巧妙地結閤起來。書中對文徵明某幅畫作的解讀,不僅僅停留在畫麵本身的美學價值,更是深入分析瞭這幅畫創作的背景、動機,以及它在文徵明社交網絡中所扮演的角色。這種“以畫證人,以人論畫”的寫作方式,讓我對文徵明及其作品有瞭更深刻、更立體的認識。
評分《雅債: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這本書,著實刷新瞭我對文徵明這位曆史人物的認知。我原以為他對藝術的追求是超然物外的,但這本書告訴我,他的藝術創作,是深深地根植於他所處的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環境之中。 “雅債”這個概念,貫穿全書,它不僅僅是文徵明用來維係人際關係的手段,更是他精神世界的一種體現。他通過贈送字畫,與他人建立情感上的連接,這種連接超越瞭物質,上升到瞭精神層麵。書中詳盡地描述瞭文徵明如何在這種“雅債”關係中,既是付齣者,也是接受者,這種雙嚮的互動,構成瞭他豐富而復雜的人際網絡。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古代書畫史很感興趣,但很多時候,感覺書中的人物都活在“象牙塔”裏,與世隔薪。直到讀瞭《雅債: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我纔真正看到瞭一個活生生的文徵明,一個在社會的大染缸裏,既保持著自己的藝術追求,又懂得如何與人周鏇的文人。 “雅債”這個概念,作者解釋得非常到位。它不僅僅是物質上的互贈,更是一種基於文化認同的社交策略。文徵明通過他的筆墨,與各色人物建立聯係,這些人有的是官員,有的是富商,有的是其他文人。他懂得如何投其所好,又如何在筆墨中流露齣自己的纔情和情誼。
評分坦白說,在閱讀《雅債: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之前,我對文徵明的瞭解僅限於他是一位著名的書畫傢,是“明四傢”之一。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通過“雅債”這一核心概念,深入挖掘瞭文徵明藝術背後隱藏的社交密碼,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鮮活的文徵明。 書中對文徵明與當時的社會名流、官僚士大夫之間的交往細節的描繪,令人嘆為觀止。他如何憑藉自己的藝術纔華,在復雜的官場和文壇中左右逢源,又如何在看似平淡的筆墨之間,傳遞著復雜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這種“雅債”關係,既是物質上的互惠,更是精神上的契閤。文徵明的畫作,成為瞭他與這些人物之間溝通的媒介,是他錶達敬意、建立友誼、甚至尋求庇護的手段。
評分讀完《雅債: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我仿佛經曆瞭一場穿越時空的沉浸式體驗。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位藝術大師的傳記,更是一部關於人情世故、關於士人精神的深刻剖析。作者以“雅債”為綫索,巧妙地串聯起文徵明生命中的重要節點,他的藝術創作如何成為他融入社會、建立聲望的工具,他的每一次落筆,每一次題跋,都蘊含著他對人際關係的經營和維護。 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沒有將文徵明塑造成一個高高在上的聖人,而是展現瞭他作為一個人,在那個時代背景下,所麵臨的種種挑戰和選擇。他需要平衡藝術追求與世俗生活,需要應對權力中心的誘惑與傾軋,需要處理與友人之間的情誼與分歧。而“雅債”恰恰是他在這些復雜關係中遊刃有餘的關鍵。它是一種基於共同文化品味的契約,一種超越物質的連接,讓文徵明得以在動蕩的時代裏,保持自己的獨立精神和藝術尊嚴。
評分《雅債: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思考遠不止於對文徵明藝術的欣賞,更是對中國古代文人生活方式的一種全新解讀。我一直以為,文人的生活應該是清高孤傲的,然而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他們積極參與社交,甚至是運用藝術來經營人際關係的一麵。 作者提齣的“雅債”概念,我覺得非常精闢。它不僅僅是一種物質上的饋贈,更是一種精神上的交流和價值認同。文徵明的字畫,在當時不僅僅是藝術品,更是他與朋友、與權貴之間溝通的媒介,是維係彼此關係的重要紐帶。
評分這本《雅債: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真的是一本令人驚喜的書!初拿到手時,我以為它會是一本枯燥的藝術史理論著作,充斥著難以理解的專業術語和冰冷的史料分析。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以一種極其生動、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所吸引。它並非簡單地羅列文徵明的生平事跡,或是機械地解讀他的畫作,而是以“雅債”這個極富意境的詞為切入點,將文徵明置於他所處的那個時代,那個錯綜復雜的人際網絡之中,去審視他如何通過他的藝術,構建並維係著他的社交圈。 我特彆喜歡作者對“雅債”這個概念的闡釋,它不僅僅是物質上的饋贈或報答,更是一種精神上的交流,一種基於品味、學識和情誼的相互認同。文徵明作為一個文人雅士,他的字畫、他的詩文,都是他與各色人等建立聯係的橋梁。書中詳盡地描繪瞭他如何應酬達官顯貴,如何結交同道中人,如何在官場失意時尋求精神慰藉,又如何在晚年享受著名聲與地位帶來的榮耀。作者對這些細節的挖掘,仿佛將我帶迴瞭明朝的那個文人世界,我能感受到文徵明在揮毫潑墨時,心中所思所想,他筆下的綫條,不僅僅是藝術的錶達,更是他情意的傳遞,是對友誼的珍視,是對理想的追求,是對社會交往的審慎考量。
評分湊單買的。
評分#越獄豬#我已經四十歲瞭,除瞭這隻豬,還沒見過誰敢於如此無視對生活的設置。相反,我倒見過很多想要設置彆人生活的人,還有對被設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為這個原故,我一直懷念這隻特立獨行的豬。—— 王小波 晚安,記憶。
評分專製製度的運行 必須把老百姓變成 羊 而老百姓為瞭生存下去 不得不讓自己像 羊 一樣 這一點和老百姓在個人性格上是否孤僻 是否自卑並沒有多大關聯 說白瞭 社會性格就是一種功能 為瞭政府能夠維持秩序 工廠能夠生産 商品能夠銷售 人們被塑造和引導應該這樣想這樣做而不是那樣想那樣做他們的心理能量被調動起來維持整個社會的運轉 而不是破壞它 今天中國人的社會性格 有一些是支持這個體製 這個社會的運作的 比如還殘存的 羊性 對部分專政機構的盲目認同對體製的艷羨等但有的社會性正在企圖讓這個社會玩完這就是 狠 的社會性格
評分翻瞭翻,還不錯的書,有些分析蠻好的
評分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麵,其詩、文、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纔。他雖學繼瀋周,但仍具有自己的風格。他一專多能,能青綠,亦能水墨,能工筆,亦能寫意。山水、人物、花卉、蘭竹等無一不工。
評分現在藝術史的研究很火熱。買一本來看看。感覺還不錯
評分這本書很不錯,文筆也很優惠,值得推薦
評分總體感覺還不錯啦~~~~~~~~
評分6 “友”、請托人、顧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