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认同”是建立在区分“我”和“他”的基础之上的,由于区分的边界总是变动的、多元的,所以就会生产出多种多样的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就是其中两个格外引人关注的概念。具有跨国属性的巴尔虎人是蒙古族最为古老的部落之一。从区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呼伦贝尔、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和蒙古国的东方省。张宝成所著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跨国民族视阈下的巴尔虎蒙古人身份选择)》从探讨巴尔虎蒙古人的身份认同,折射出个体或个体民族如何看待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更深层次的是,笔者试图从一个特定跨国民族的身份认同探寻多民族国家的个体民族对自我身份的认定。《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跨国民族视阈下的巴尔虎蒙古人身份选择)》以及如何实现从民族认同向国家认同的转变,从而构建国家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而实现从“民族国家。向“国家民族”的转型,则是现代国家建构的方向。
作者简介
张宝成,男/汉族/1972年11月生内蒙古呼伦贝尔人民族政治学博士。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民族学重点研究基地副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民族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青联委员;主要从事族际政治、民族地区政府管理、民族地区经济政策等方向的研究;先后主持、参与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十六项,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三项地厅级科研奖励五项。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身份认同与民族问题
一、本书的缘起
二、研究个案的选取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历史与现实:巴尔虎蒙古部的沧桑
第一节 遥远的记忆--巴尔虎先人
一、未曾断裂的记忆:巴尔虎代巴特儿与天鹅始祖母
二、从“林木中百姓”到“熔铁出山”
三、游牧文化:巴尔虎人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
第二节 巴尔虎蒙古源流
一、“巴尔虎”族源
二、巴尔虎人的迁移
三、呼伦贝尔地区的巴尔虎人
四、其他流向的巴尔虎人
第三节 呼伦贝尔巴尔虎现状
一、呼伦贝尔巴尔虎三旗概况
二、呼伦贝尔巴尔虎人口情况
第四节 巴尔虎蒙古人的民族符号
一、语言文字
二、服饰
三、婚俗
四、饮食文化
五、苇莲蒙古包
六、精神信仰与民族崇拜
第三章 巴尔虎人身份认同的层次
第一节 社会身份与心理倾向
一、社会与身份
二、巴尔虎人的自我意识与群体身份
三、群体心态与民族认同
第二节 文化变迁与巴尔虎民族认同
一、身份选择与文化认同
二、社会发展与巴尔虎文化认同的隐性断裂
第三节 公民:国家视野下的民族成员身份
一、公民与公民身份
二、公民教育实践与国家认同
第四节 政治认同:国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
一、政治认同
二、和谐社会构建中少数民族成员政治认同面临的挑战
第四章 族际交往与民族融合:巴尔虎人身份认同的挑战
第一节 文化传统与族际交往的碰撞
一、人口的流动与流动的族界
二、族际交往与民族认同
第二节 不可回避的现实:民族融合
一、“民族融合”:一个内涵丰富而意义深刻的概念
二、促进民族融合的现实因素
第三节 关于民族身份的思考
一、“我们是谁”:对自我身份的反思
二、民族身份的再确认
第五章 巴尔虎人国家认同的跨国比较
第一节 双重认同的和谐共存:呼伦贝尔巴尔虎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一、呼伦贝尔巴尔虎人国家认同的现状
二、巴尔虎人国家认同力的制度力量--我国的民族政策
第二节 政治与文化的差异:与俄罗斯布里亚特人国家认同之比较
一、与俄罗斯布里亚特人国家认同的比较
二、苏联民族理论实践与苏联解体的启示
第三节 民族国家与“民族自决权”
一、“民族自决”: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理论困境
二、“民族、国家一体”:民族国家的理论起点
三、“主权国家”:全球化发展的历史必然
四、民族分立:民族自决权的曲解
第六章 反思巴尔虎人身份认同:概念及其实质
一、关于“认同”
二、认同的概念
三、认同的发生理论
四、认同的要素
五、认同的层次性
六、认同的作用与意义
第七章 国家建构语境下的认同
第一节 多民族国家内的民族与国家
一、国家发展与民族发展
二、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
三、国家政权与民族政治发展
第二节 跨国民族与国家认同--关注边疆地区的发展
一、正确认识我国跨国民族现状
二、着重遏制民族主义的消极影响
三、促进边贸和沿边开放
第三节 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多民族国家认同的构建
一、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二、西方多民族国家认同构建的典型实践
三、多民族国家认同构建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精彩书摘
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真正具有实体意义和法律依据的群体是“国家”,而不是“民族”。因为国家的指称是最真实也是最具体的,并非如亨廷顿所谓的“想象的共同体”,而民族概念所指的内容或对象却是极为模糊和抽象的,而且容易产生出混乱和误解。这也是相比较起来,人们更愿意承认国家的合法性,更愿意用国家来指称居住于某地域上的人群的最主要的原因。国家是以民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但是国家建立之后不仅拥有了民族所没有的权力,更为重要的是国家拥有了彼此间认可的合法性。所以,把社会的多个民族整合到国家之下,是保护这些群体的最为有效的途径和形式。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在日后的社会交流与宣传活动中应该极力突出国家意识,而相应地弱化人们的民族意识,这种意识不论是处于优势的民族的意识,还是处于劣势的民族的意识。西欧“民族国家”的建立成功地使“民族”过渡到了“国家”,这是民族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飞跃。但是,当我们走人21世纪,“民族国家”已经彻底走到了它的尽头,即便是在民族国家发源地的西欧,各国的民族构成也已经不是“清一色”的单一民族了。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民族相互交融、各种人群不分彼此共同生活,如果还是提倡民族国家理论那就是历史的倒退。因此,我们应该尽早地完成从“民族国家”到“国家民族”--即“国族”--的历史性转变。
在今天,我们提倡认同“中华民族”,不仅仅是因为这一身份体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天然心理素质、精神信仰或生活方式等内容,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使每一位中国人都由此获得了一种特定的、正式的身份--“公民”。从这一点上讲,“中华民族”不单纯是一个民族或文化的概念,更重要的它还包含着政治的概念。所以,单纯地从文化角度去理解和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有时并不一定能够达到“国家认同”的效果。当然,这需要我们努力尽快地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公民教育体系,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二)共同的经济利益与平等的分配制度:构建国家认同的物质基础
共同的经济利益是现代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而经济基础决定政治发展,如果经济问题解决不好,人民的生活得不到应有的保障,那么不但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和制约,而且就连国家的政治合法性也会受到质疑。现实是,因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储备等在各个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分布差异,这就使国家内部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所以,地区利益分化以及基于此而产生的民族利益分化问题,是现代国家建构国家认同过程中必须应对的问题。如果在一个国家内部,各民族、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悬殊,或各个民族存在着独立的经济体系,彼此之间缺乏相互物质依赖感和经济交往,那么,该国家要赢得其治理下的民众的合法性支持就将会变得无法想象。而社会成员国家认同意识的强弱“取决于他们对自己的共同体利益的关注程度,取决于他们共同需求的强度及与环境的关系。只有那些被他们视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的或至少是有用的东西,才能将他们紧密团结以抵御那些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分解力量的影响”。
……
《历史的回响与身份的变奏:巴尔虎蒙古人跨国境的民族认同探索》 引言 人类历史长河中,民族认同始终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重要纽带。它既承载着祖先的记忆、文化的传承,也塑造着个体的归属感与社群的凝聚力。尤其在跨国境的语境下,民族认同的形成与演变,往往伴随着复杂的历史变迁、政治格局的重塑以及社会经济的转型。本文将聚焦于一个特殊的群体——巴尔虎蒙古人,深入探究其在跨国民族视阈下,如何经历身份的选择与重塑,以及这些选择对国家认同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一章:巴尔虎蒙古人的历史足迹与迁徙轨迹 巴尔虎蒙古人的历史,是一部与蒙古高原乃至东北亚大地紧密相连的史诗。其起源可追溯至蒙古帝国时期,作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的重要力量之一,巴尔虎部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随着历史的进程,特别是清朝康乾盛世时期,出于战略部署与资源整合的考量,巴尔虎部被大规模地迁徙,其居住区域被分割,一部分被安置在今中国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另一部分则分布于今俄罗斯的后贝加尔地区。 这种强制性的迁徙,如同投入历史洪流中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它不仅改变了巴尔虎人原有的生活空间,更在地理上将原本紧密的社群分隔开来。地理的阻隔,必然带来文化交流的减缓,以及在政治、经济、社会管理上的差异化发展。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巴尔虎人,在清朝统治下逐渐融入了中国的版图,经历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多样化发展;而生活在俄国境内的巴尔虎人,则在俄罗斯帝国及后来的苏联体系下,经历了另一番社会文化变迁。 理解巴尔虎蒙古人的历史足迹,是探究其身份认同的基础。他们的迁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洪流中一次深刻的地理与政治划分,由此埋下了跨国民族身份认同的种子。这些历史印记,在代代相传的叙事中,构成了巴尔虎人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理解他们当下的身份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纵深。 第二章:跨国境下的文化传承与差异:挑战与机遇 地理的割裂,并未完全阻断巴尔虎蒙古人之间的文化联系,但却带来了显著的文化传承挑战与差异。在各自不同的政治与社会环境中,巴尔虎人的语言、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当地主流文化的影响,并呈现出一定的分化。 在中国境内的巴尔虎人,虽然仍保留着蒙古语的方言,但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普通话的推广,母语的使用频率和流利程度面临着挑战。同时,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一些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逐渐被现代生活模式所取代,许多与游牧文化紧密相关的习俗也面临着传承的困境。然而,国家层面的民族政策,如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扶持,也为巴尔虎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支持,例如民族语言文字的教学、传统节日的庆典等。 而在俄罗斯境内的巴尔虎人,其语言和文化也经历了类似的变迁。苏联时期,曾经有过对包括巴尔虎在内的各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推广,但随后的历史发展,特别是苏联解体后的社会转型,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他们可能在与俄罗斯主体民族的文化融合中,面临着语言和习俗的弱化。 尽管存在差异,但跨国境的巴尔虎蒙古人之间,通过书信、走亲访友、互联网等方式,仍然维系着一定的文化交流。这种交流,不仅是情感上的维系,更是在潜移默化中,为双方的文化认同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会发现,尽管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但根植于共同祖先的记忆与文化基因,依然是连接彼此的重要桥梁。这种跨国的文化互动,既带来了挑战,也为民族认同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第三章:国家认同的塑造:政治、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民族认同的形成,往往与国家认同的塑造紧密交织。对于巴尔虎蒙古人而言,他们作为中国公民或俄罗斯公民,其国家认同的形成,受到各自国家政治体制、教育体系、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中国,国家认同的建构,强调“中华民族一家亲”,将各少数民族视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巴尔虎蒙古人在接受中国的国家教育体系时,学习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化,并在国家意识形态的引导下,培养对国家的忠诚感和归属感。国家在法律、政策、社会制度等层面,为巴尔虎人提供了成为中国公民的框架,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他们的权利和义务。这种国家认同的塑造,既有自上而下的宣传与引导,也包含着巴尔虎人在日常生活中与国家社会的互动与融入。 在俄罗斯,情况则更为复杂。俄罗斯联邦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但其国家认同的建构,也受到历史、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影响。生活在俄罗斯境内的巴尔虎蒙古人,其国家认同的形成,也与其在俄罗斯社会中的生活经历、接受的教育以及与俄罗斯主体民族的互动方式紧密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并非总是全然一致,有时甚至会产生张力。当国家叙事与民族情感发生碰撞时,个体和群体可能会面临艰难的身份选择。例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或政治环境下,国家认同的压力可能会影响到民族认同的表达,反之亦然。理解巴尔虎蒙古人如何在这种复杂的互动中,平衡与协调自己的民族归属感与国家忠诚感,是探究其身份选择的关键。 第四章:身份的重塑与选择:个体叙事与集体认同的博弈 在跨国境的背景下,巴尔虎蒙古人的身份认同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动态的、充满选择的过程。个体在不同的社会环境、经济条件、文化接触以及个人经历的影响下,会不断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身份定位。 有些巴尔虎蒙古人,可能更倾向于强调自己作为蒙古族的一份子,其身份认同更多地建立在共同的语言、文化和历史记忆之上。他们可能会积极参与民族社群活动,学习民族传统技艺,并致力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另一些巴尔虎蒙古人,则可能更侧重于其作为中国公民或俄罗斯公民的国家身份。他们可能将国家认同置于民族认同之上,或者认为民族身份与国家身份是可以和谐共存的。在他们的叙事中,国家提供的机会、保障以及融入主流社会的价值,是其身份选择的重要考量。 更有甚者,可能会形成一种“双重身份”或“多重身份”的认同。他们既能深刻认同自己的巴尔虎蒙古族身份,也能坚定地拥抱自己的国家身份。这种身份的灵活与多元,体现了他们在跨文化语境下的生存智慧与身份适应能力。 这种身份的选择与重塑,是集体认同与个体叙事相互博弈的结果。一方面,集体的历史记忆、社群的价值观、民族的叙事方式,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个体的身份认知。另一方面,个体独特的生命经验、人生追求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判断,也会促使他们对既有的身份认同进行反思与调整。 第五章:跨国民族视阈下的未来展望:融合、传承与创新 巴尔虎蒙古人的跨国民族身份探索,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民族认同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在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跨国民族群体的存在,挑战着传统的民族国家边界,也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展望未来,巴尔虎蒙古人的身份认同将可能呈现出以下趋势: 深化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达和文化交流的便利,跨国巴尔虎蒙古人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他们将有机会更深入地学习和传承彼此的文化,并在交流与碰撞中,催生出新的文化形式和表达方式。 多元化与包容性的国家认同: 随着各国民族政策的不断发展,国家认同的建构将更加注重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尊重。巴尔虎蒙古人在国家认同的框架下,将有机会以更加多元和自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文化身份。 身份认同的自主构建: 随着个体文化意识的觉醒,巴尔虎蒙古人将更加主动地构建和表达自己的身份。他们不再仅仅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参与到身份的定义与塑造之中,展现出更加自信和独立的精神风貌。 跨文化对话与理解的桥梁: 作为连接不同国家和文化的群体,巴尔虎蒙古人将在促进跨文化对话与理解方面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他们独特的身份经历,有助于增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认知与尊重。 结语 巴尔虎蒙古人的身份选择,是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复杂产物。他们跨越国界的足迹,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迁徙,更是身份认同的演变与重塑。在跨国民族的视阈下,他们的故事,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民族认同变奏图。理解巴尔虎蒙古人的身份选择,不仅是对一个特定民族群体的深入考察,更是对人类社会中身份认同普遍性规律的深刻洞察。他们的经历,将为我们思考如何在多元化的世界中,在传承与创新中,在融合与独立中,找到最适合自身的身份定位,提供宝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