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美德倫理學與道德多樣性》主要內容包括:當代美德倫理學的發展概況、新潮還是返潮:在當代關注美德倫理學、目的論、優良品質與實踐智慧:美德的意義與內涵、當代美德倫理學的基本共性與內部區分、普遍性批判:反思啓濛以來的現代道德哲學、道德要求、道德理由與道德心理、生活經驗與美德倫理學研究等。
作者簡介
李義天,男,1979年生於湖北武漢,清華大學哲學係倫理學博士。現為中央編譯局副研究員,中央編譯局中國現實問題研究中心倫理與文化戰略研究室主任,《馬剋思主義與現實》編輯部主任,中國青年倫理學會理事,主要從事美德倫理學和政治哲學研究。
編著《知道點世界哲學》(2005、2007、2010)、《馬剋思與正義理論》(2010)、等報刊上發錶學術論文(及譯文)60餘篇。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美德倫理學對道德多樣性的堅持不僅同“道德相對主義”並無乾係,而且恰好揭示瞭人類道德譜係和倫理生活本身的多樣性和真實性;美德倫理學堅持道德的地方性立場,但它並不否認通過實踐智慧而尋求倫理知識之確定性的可能與必要;美德倫理學堅決反對普遍主義規範倫理學化“多”為“一”的簡單做法,並憑藉曆史敘事學揭示瞭啓濛及其普遍主義的失敗。全書主題鮮明,結構宏大而不失嚴謹,布局謀篇頗見功底。
——萬俊人 清華大學哲學係教授
美德倫理學在倫理學的發展上具有重大意義。規範倫理學盡管仍然占有更大比例,但已經沒有太多發展空間瞭,而美德倫理學在倫理學的問題和理論上卻有很大的餘地。作者對相關的文獻有比較充分的瞭解,能把握該主題的當代發展動嚮,全書論述清晰,角度豐富,相當齣色。
——趙汀陽 中國社科院哲學所研究員
目錄
第一章 導論:當代美德倫理學的興起與展開
第一節 當代美德倫理學的發展概況
一、新潮還是返潮:在當代關注美德倫理學
二、目的論、優良品質與實踐智慧:美德的意義與內涵
三、當代美德倫理學的基本共性與內部區分
第二節 當代美德倫理學:道德哲學的自我更新
一、普遍性批判:反思啓濛以來的現代道德哲學
二、道德要求、道德理由與道德心理
三、生活經驗與美德倫理學研究
第三節 國內研究概況與新的嘗試
一、當代美德倫理學的國內研究及其局限
二、範式理解與核心問題
三、三種維度、兩個部分與一條綫索
第二章 現代規則倫理學:基督教的碎片與未完成的啓濛
第一節 現代規則倫理學的宗教遺痕
一、希臘人的道德規則
二、基督教的規則至上觀念
三、作為宗教碎片的現代規則倫理學
第二節 啓濛的道德籌劃:欲“普遍化”而不能
一、情感主義倫理學:多元的抑或雜多的?
二、啓濛道德籌劃的雙重失敗
三、現代規則倫理學:未完成的啓濛籌劃
第三節 規則倫理學的道德心理:單調的義務心態
一、道德心理:關鍵的倫理學問題
二、規則倫理學的義務感及其缺陷
三、難以迴避的“意誌軟弱
第四節 規則倫理學的道德行為者:抽象的無偏倚性
一、道德行為者的含義與地位
二、倫理學的關懷對象:“一個人”或“這個人”?
三、自我同一性與多樣的行為者
第三章 美德、幸福與共同體
第一節 作為實踐智慧的美德
一、“美德”概念:詞源及其演變
二、倫理美德與理智美德
三、實踐智慧與適度/中道
第二節 實踐智慧與正確的行動
一、關於實踐智慧的幾種誤解
二、大前提:以幸福為至高目的
三、小前提:對具體情境的敏銳感知
……
第四章 質疑美德倫理學:主觀的或相對的
第五章 來自美德倫理學的辯護與啓示
第六章 結語:實踐之真與生存之美
精彩書摘
因為當一個行為者試圖發現某情境的適度之處時,他必須承認該情境是在一個群體生活中産生和存在的,所以該行為者所要發現的(甚至他所能發現的)“適度之處”,隻能是被該生活群體所規定、所確認的“適度之處”。在這個意義上,所謂“適度”本就蘊涵著“適於生活群體的倫理要求之度”、“與生活群體的倫理訴求閤拍”的含義。
假如行為者所揭示的實踐狀況,與整個群體的判定發生嚴重的衝突,那有可能意味著兩種情況:(1)他的發現和揭示是不恰當的、不能為群體所理解或接受(比如,某人認為,在現代社會,在一個遇見殺父仇人的情境中,最恰當的行為反應是自己動手取他性命);或者(2)他的發現和揭示雖然恰當,但這個社會本身齣瞭問題(風氣敗壞、製度腐爛或民眾遭到愚弄),不喜歡他的發現和揭示,進而釀成戕害良知與真理的曆史悲劇。
就情況(1)而言,這恰好錶明,共同生活中的倫理共識有效地發揮瞭檢測功能:對行為者是否揭示當下情境的真實狀況、是否選擇瞭適度的行為反應進行檢測。由此可見,行為者在具體情境中所確認的“當下確定性”的成立與否,是多麼地依賴於更廣泛的倫理共識。而對情況(2)來說,這種情況並沒有證明,行為者對當下情境之真實狀況的揭示就跟群體的認可無關。恰恰相反,正是由於該行為者沒有獲得群體的認可,所以他纔會力不從心而寡不敵眾。對該行為者而言,由於他認為自己揭示瞭道德情境的真實狀況,因此,他的最大期待恰好就是得到群體的共同認可,而且他也必然堅信,自己的揭示與判斷將在一段更長的時間中獲得(比自己所處的社會群體)更多的支持(所謂“曆史會證明我是正確的”)。即便是對我們這些旁觀者來說,也隻有當我們認為天下確實會有大多數人贊同他的看法,或者說,隻有當我們認為他的看法能與一個更廣泛、更健全的倫理共識相閤拍時,我們纔會覺得“他確實揭示瞭真實狀況,而犯錯誤的是他所身處的社會”。所以說,情況(2)同樣(隻不過是從反麵)錶明,行為者在當下情境所確認的“當下確定性”對於普遍倫理共識具有強烈的依賴性。我們無法拋棄這種依賴性。在情況(2)的局麵下,我們隻能責怪當時的倫理共識是扭麯的或荒誕的,而我們需要做的,則是改善這種共識以獲得一種新的共識。隻有在更完善的倫理共識齣現之際,該行為者纔能充分地證明自己真的揭示瞭當下情境中唯一確定的真實狀況;也隻有到瞭這個時候,他纔能迴過頭去證明先前的倫理共識是虛假或錯誤的。但無論如何,關於當下情境的真實狀況(當下確定性)的實踐判斷要想成立,就總得基於這樣或那樣的倫理共識之上。
對於一個有實踐智慧的人來說,他的實踐推理正是從認識和領悟這些倫理共識而開始的。他的實踐推理之所以成功,關鍵也在於,他能夠把自己對於倫理共識的認識和領悟恰當地運用於具體情境--他隻有首先承認、尊重並且瞭解群體生活的倫理共識,纔能洞察當前情境究竟在哪個方麵、哪個環節上與之發生關聯,纔能知道當前情境究竟需要他在哪個方麵、哪個環節上作齣選擇,纔能決定他究竟應當采取怎樣的行動方可與這些共識相匹配與閤拍。而這些倫理共識,如前所述,實質上就是基於共同交往而形成的群體生活習俗和倫理規範。在完整的意義上,它的內容包含並錶現為關於“幸福”的設想和訴求。因此,承認“幸福”概念在實踐推理中的指導地位(大前提),承認“幸福”是來自共同生活中已然形成的倫理共識,井且承認這些倫理共識對於道德哲學的優先性,這可以降低生活在一起的人們在具體情境中發生完全相悖的衝突和各說各話的矛盾的危險指數。
……
前言/序言
《美德倫理學與道德多樣性》 引言 道德,作為人類社會賴以維係、個體行為得以規範的基石,其復雜性與多變性始終是哲學思辨的核心議題。韆百年來,思想傢們孜孜不倦地探索著道德的本質、判斷善惡的標準,以及如何在多元社會中實現和諧共存。而“美德倫理學”,作為一種強調品格而非規則或結果的道德哲學流派,為我們理解道德提供瞭獨特的視角。更進一步,當我們將目光投嚮“道德多樣性”,即不同文化、群體乃至個體之間在道德觀念、價值判斷上存在的差異時,便能深刻體會到道德研究的廣闊與挑戰。 本書《美德倫理學與道德多樣性》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旨在深入剖析美德倫理學的理論體係,並將其置於道德多樣性的現實語境中進行審視與探討。它並非簡單羅列美德的清單,也不是對道德差異進行簡單的描述,而是力求穿透現象,觸及本質,揭示美德倫理學如何在理解和應對道德多樣性方麵展現齣其獨特的價值與潛力。本書將引領讀者穿越古今中外的哲學長河,探尋美德的真正含義,並審視在日益全球化、多元化的今天,我們該如何理解和尊重道德的差異,又該如何建構一個既包容又具有共同道德基礎的社會。 第一部分:美德倫理學的基石 本部分將係統地梳理和闡述美德倫理學這一重要的道德哲學流派。我們將追溯其思想淵源,從古希臘哲學傢亞裏士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齣發,深入理解“善”作為一種“目的”以及“德性”作為實現這一目的的關鍵。亞裏士多德將人生的終極目標設定為“幸福”(eudaimonia),並認為幸福並非短暫的快樂,而是一種充實、繁榮的生活狀態。而實現這種生活狀態,離不開一係列優秀品質的培養,這些品質便是“德性”(arete)。 我們將詳細解讀亞裏士多德關於德性的概念,包括其與能力、習性以及黃金分割(中道)的關聯。例如,勇氣並非魯莽,而是介於懦弱與蠻勇之間的中庸之道;慷慨並非揮霍,也非吝嗇,而是恰到好處的給予。我們會探討德性是如何通過反復實踐和教育獲得的,它是一種內在的品格,而非外在的指令。 隨後,我們將審視美德倫理學在現代的復興與發展。從伊麗莎白·安斯康姆(G.E.M. Anscombe)的批判性文章,到阿爾斯泰爾·麥金泰爾(Alasdair MacIntyre)對美德傳統衰落的診斷與重構,再到菲利帕·腳(Philippa Foot)等學者對具體美德的分析,本書將呈現美德倫理學在不同曆史時期和不同學者的闡釋下所展現齣的豐富內涵。我們將關注現代美德倫理學如何迴應功利主義和義務論的挑戰,強調其在關注行動者而非行動本身、強調個人品格塑造、以及關注長期福祉方麵的優勢。 此外,本書還將深入探討一些核心美德的哲學意涵。例如: 智慧(Prudence/Practical Wisdom):作為一種能夠審慎地判斷何為善、何為可行的能力,它指導著我們如何在復雜的現實情境中做齣正確的道德選擇。 公正(Justice):不僅僅是規則的遵守,更是一種對他人權利的尊重、對平等原則的維護,以及在分配和糾正方麵的恰當性。 節製(Temperance):管理欲望、保持適度的能力,避免過度沉溺或極端匱乏。 仁愛(Benevolence/Love):對他人福祉的真誠關懷和積極追求,它可能是更加廣義的善意,也可能是特定對象的情感投入。 誠實(Honesty):不僅指不撒謊,更包含言行一緻、真實坦蕩的品格。 勇氣(Courage):麵對睏難、風險或誘惑時,能夠堅持原則、不退縮的精神。 我們將通過分析具體的案例和思想實驗,來展現這些美德在日常生活中的體現,以及它們如何共同構成瞭“良好生活”的內在品質。本書強調,美德倫理學並非一套僵化的道德教條,而是一種動態的、著重於個人成長的道德發展模型。 第二部分:道德多樣性的維度與挑戰 在深刻理解瞭美德倫理學的基本框架之後,本書將視角轉嚮“道德多樣性”。我們將從多個維度探討道德差異的來源與錶現形式,理解這種多樣性既是人類社會豐富性的體現,也構成瞭道德實踐中的嚴峻挑戰。 首先,我們將考察文化維度上的道德多樣性。不同的曆史傳統、宗教信仰、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塑造瞭不同文化群體在道德觀念上的顯著差異。例如,某些文化可能高度重視集體主義,將群體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而另一些文化則更強調個人自由與權利。在傢庭關係、社會責任、性彆角色、生命觀等方麵,我們都能看到豐富多樣的道德規範和價值取嚮。本書將通過具體的文化案例,例如東西方在“孝道”理解上的差異,或者不同社會對“隱私”概念的不同界定,來展現這種文化上的道德張力。 其次,我們將探討社會群體內部的道德多樣性。即使在同一個文化背景下,不同的社會階層、職業群體、年齡段、性彆群體,甚至不同的政治派彆,都可能持有不同的道德偏好和評價標準。例如,在經濟分配的問題上,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的人群可能會持有截然不同的公平觀念。在某些社會議題上,不同代際之間的道德認知差異也可能非常明顯。 再者,本書將關注個體層麵的道德多樣性。即使是同一文化、同一社會群體中的個體,由於其獨特的成長經曆、個人性格、認知能力和價值取嚮,也會在道德判斷和選擇上存在差異。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在某些美德上錶現突齣,而在另一些方麵有所欠缺;我們可能對某些道德問題有更強烈的感受,而對另一些問題則相對淡漠。這種個體化的道德差異,使得簡單的道德規則難以普適,也使得道德教育和引導變得尤為重要。 在認識到道德多樣性的存在及其復雜性後,本書將深入分析它所帶來的挑戰: 道德相對主義的睏境:如果所有道德觀念都隻是相對的,那麼我們是否就失去瞭評判善惡、追求共同道德理想的可能性?本書將辨析強相對主義和弱相對主義,並探討如何在承認差異的同時,避免滑入道德虛無。 跨文化溝通與衝突:當不同道德觀念的群體相遇時,如何進行有效的溝通?如何避免因誤解和價值衝突而産生的摩擦與對抗? 全球倫理的構建:在日益緊密的全球化時代,我們是否需要尋求一些普適性的道德原則,來維係人類共同體的基本秩序?如何在尊重多樣性的前提下,構建一種具有包容性的全球倫理? 個體自由與社會秩序的張力:如何平衡個體在道德選擇上的自由,與維護社會基本秩序和公共利益的需要? 第三部分:美德倫理學與道德多樣性的對話 在對美德倫理學和道德多樣性各自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後,本書的第三部分將是兩者的核心對話。我們將集中探討美德倫理學如何能夠有效地迴應和理解道德多樣性,以及如何在實踐中指導我們處理這些差異。 首先,我們將論證美德倫理學在理解道德多樣性方麵的優勢。與強製性的規則或純粹的結果導嚮不同,美德倫理學關注行動者的品格,強調培養個體辨彆善惡的能力。這意味著,它能夠更加包容地理解不同文化和個體為何會形成不同的道德判斷。例如,一種看起來“不道德”的行為,在美德倫理學的視角下,或許可以從行動者缺乏某種美德(如缺乏審慎或公正的考量)來理解,而不是簡單地將其歸結為“邪惡”。通過關注“何種品格是值得追求的”,美德倫理學提供瞭一個超越具體規範差異的平颱。 其次,本書將探討美德如何作為跨文化溝通的橋梁。雖然具體的道德實踐和觀念可能韆差萬彆,但一些核心的美德,如誠實、善良、公正、勇氣等,在人類的普遍經驗中似乎都能找到其價值。這些美德可以被視為一種“共同的語言”,通過培養和展現這些美德,不同背景的人們能夠更好地相互理解、建立信任,並尋求共同的解決方案。例如,在國際閤作中,誠信和責任感(與美德緊密相關)往往是建立有效閤作關係的基礎。 接著,我們將深入分析如何運用美德倫理學的框架來應對道德多樣性的挑戰。 培養“同理心”和“審慎”:美德倫理學強調培養行動者理解他人處境的能力(同理心)和在復雜情境中做齣恰當判斷的能力(審慎)。這對於理解和尊重不同的道德觀點至關重要。例如,當我們麵對一種陌生的道德習俗時,運用審慎來分析其背後的文化邏輯和價值,運用同理心去嘗試理解該習俗對參與者的意義,遠比簡單地用自己的標準去批判要有效。 關注“道德教育”的普遍性:美德倫理學將道德視為一種可以通過教育和實踐獲得的能力。因此,它能夠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教育提供一個更加靈活和適應性的框架。雖然具體的教育內容會因文化而異,但培養誠實、尊重、責任感等內在品格的目標,可以在不同語境下得到實現。 尋求“最低限度的共同規範”:在承認廣泛的道德多樣性的同時,美德倫理學也為我們思考和構建全球性的“最低限度的共同規範”提供瞭可能。這些規範並非僵化的法律條文,而是基於一些被普遍認為是實現“良好生活”所必需的品格和行為原則。例如,反對虐待、尊重生命等,可以被看作是基於某些基本美德(如仁慈、公正)的共識。 區分“觀點”與“品格”:美德倫理學幫助我們區分一個人的道德“觀點”與其道德“品格”。即使某個觀點在我們看來是錯誤的,我們也應嘗試去理解其形成的原因,並關注其背後是否存在某些潛在的美德(例如,齣於對某種特定群體的保護而産生的極端觀點)。當然,這也意味著,我們不能因為某個觀點是“相對的”就放棄瞭對其品格層麵的審視和引導。 最後,本書將探討在多元世界中,如何通過實踐美德來實現和諧共存。這包括如何在個人層麵成為一個有美德的人,從而更好地與他人相處;如何在社區層麵推廣美德教育,營造崇尚美德的社會氛圍;以及如何在國際層麵,通過展現國傢和集體的美德,來促進全球的和平與閤作。本書強調,應對道德多樣性的關鍵,並非消除差異,而是培養個體和群體在差異中相互理解、尊重和共同進步的能力,而美德倫理學恰恰為我們提供瞭實現這一目標的思想資源與實踐路徑。 結論 《美德倫理學與道德多樣性》旨在提供一個深刻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揭示美德倫理學在理解和應對當代世界復雜的道德景觀方麵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本書不僅是對某一哲學流派的梳理,更是對人類如何在一個充滿差異的世界中,尋求真誠、善良、公正,並最終實現“良好生活”的一次深入追問。通過本書,讀者將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到,美德不僅是個人的品格追求,更是構建一個更具包容性、和諧性社會的基石。它邀請我們審視自身,反思社會,並在不斷變化的道德世界中,找到安頓心靈、指導行動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