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一個建築場地是街道和城市河流上的一片池塘,它是以天空為頂棚的房屋。安藤忠雄如是說。
內容簡介
《城市環境建築學研究係列:設計順從自然》主要介紹瞭設計與自然生態的關係,探索瞭設計如何迴歸自然的環境要素。倡導城市規劃、建築、景觀設計順從氣候、地形地貌、聲與光等自然要素。從而喚起規劃師、建築師、園藝師及相關建築愛好者,對未來設計追求自然的信心與創造力。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建築是大地與太陽的兒子,大地比任何人為的環境都重要。一個建築,在其中的生活與其外界的自然關係越密切,就越具有生命力。
——弗蘭剋·勞埃德·賴特
20世紀的建築是作為獨立的機能體存在的,就像一部機器,它幾乎與自然脫離,獨立發揮著功能,而不考慮與周圍環境的協調;但到瞭21世紀,人、建築都需要與自然環境建立一種連續性,不僅是節能的,還是生態的、能與社會相協調的。
——伊東豐雄
目錄
第一章 設計順從自然
一、設計與自然生態
二、生態的自然空間
三、城市規劃順從生態環境
四、城市鄉村化
五、建築設計順從生態環境
六、仿生
第二章 設計順從氣候
一、氣候是建築的成因
二、氣候因素
三、建築形式與氣候效應
四、室內氣候
五、氣候與能源
六、氣候與風水
第三章 設計順從地形地貌
一、依山就勢順從地形
二、山勢
三、設計順應地形地貌
四、地形建築
五、地能利用
第四章 設計從土從石
一、萬物本乎土
二、土壤的生態意義
三、生土材料
四、覆土建築
五、設計從石
第五章 設計從風從聲
一、流動的風
二、風環境與小氣候
三、城市風
四、風與建築設計
五、充氣空間
六、設計從聲
第六章 設計從光
一、天然光
二、光空間
三、建築光
四、光與色
五、照明
第七章 設計從水
一、水環境
二、雨水
三、濕地
四、水與城市
五、從水設計
第八章 水景觀
一、水景生態
二、水景觀
二、靜水空間
四、建築與水
五、親水設施
第九章 設計從綠
一、設計結閤植物
二、植物配置
二、大樹
四、綠色的空間、綠色建築與街道
五、綠色建築材料
第十章 設計從景觀
一、風景設計
二、園林風景
三、綠道網絡與生態廊道
四、工業景觀及農田景觀
五、生命景觀
精彩書摘
2.抱陽負陰,背山麵水,藏風納氣中國古代遵從“天人閤一”的聚落選址,講究“抱陽負陰”,“背山麵水”、“藏風納氣”為理想的居住環境。背山可擋住鼕季北風,麵水可接納夏季東南涼風,嚮陽可獲良好日照,近水可提供飲水、灌溉、防洪及排除雨雪,又便利交通。宅前有開闊田野,背靠山林,寓青山綠水之中,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中國傳統村落的“水口園林”建於村莊的入口處,廣植樹木,點綴涼亭水榭,生活汙水排入村外的水圳或農田,設置汙水發酵池或淨化池,利用蓮藕吸附汙泥,烏龜、魚類吃掉浮遊微生物,淨化水質。“水口園林”將來自山區的涼爽氣流引入村落內部,及時帶走熱量,有利於自然通風,形成有組織的通風渠道。集會的空場,街巷空間,宅戶的曬場,後院的菜地,屋內的小天井,大小不等的露天空間串聯起來,組成通風渠道。山林、田野和溪流上的冷風補人街道巷口,屋後的林木菜園的清新空氣補人室內,天井使屋麵水不外流,增加瞭空氣濕度。
徽州地區的街道大多為東西嚮,僅寬2米,俗稱“6尺巷”,兩側房屋簷高約5米,寬高比為2:5,適閤當地太陽高度角變化,夏天隻曬到店門口和簷柱腳,鼕天照到店堂內的八仙桌上。巷道多為南北嚮,僅寬1米左右,兩側民居牆高6~8米,寬高比為1:7.5,擋住瞭東西曬,除瞭正午,人都在巷內陰影中行走。
天井采光二次摺射,光綫柔和並減少眩光。天井組織自然通風,匯集雨水,院內的水池、盆景綠化調節濕度。天井院具有采光、通風、給排水、防火、防盜五大功能。堂尾的中軸綫上設井窖,與天井排水陰溝相通,井窖中散發齣的土氣鼕暖夏涼。住戶捉隻烏龜放人其中,可疏通陰溝並吃掉蚊蟲,人與生物共生。
徽州村落選址講究仿生,有牛形的宏村、船形的西遞。風水以山為牛首,樹為牛角,民居為牛身,邕溪為“牛腸”、“牛胃”,月塘為“牛肚”。南湖奇特的自然式村落布局創造瞭“綠樹村邊閤”,是仿生與美學的結閤。“宅以大地為身體,以泉水為血脈,以土為皮肉,以草木為毛發”,結閤自然的建築材料和色彩,土、石、磚、木、竹、草,均崇尚自然本色,青瓦白牆,平淡自然。
結閤自然的建築部件如防火防盜的馬頭牆,形態如雲之飛騰。一開一閤的宅門有陰陽乾坤之變化。門匾、門聯、門飾,用青磚、石雕、木雕以象形、會意、諧音、藉喻手法寄托人與自然共處的吉祥寓意。門環的“雲紋”與氣為一體,獸頭門環與壽音同,有長壽之意。“悠然見南山”,“四水歸堂”,天井中足不齣戶便可見水池中的藍天白雲倒影。村鎮中水主財,保留水的“龍脈”,以橋關鎖氣。徽州村鎮民居是設計順從自然生態環境的典範。
……
前言/序言
人類因為大自然纔有今天的美好風光,自古以來人與自然“你我不分,相依為命”,人類順從於自然,大自然主導人類的生活。自從有瞭設計師以後,設計卻要主導大自然,改天換地的徵服自然,自稱是大自然的主人。然而,經曆瞭環境汙染和生態危機的教訓,至今人們纔有所覺醒,認識到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將毀滅人類自身的生存。 建築摩登運動的早期建築師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提齣的設計口號是“形式跟隨功能”(Form Follow Function)盛行於19 世紀末至20世紀一百多年,成為引領摩登主義建築設計的原則。20 世紀70 年代以後的後期摩登主義思潮,設計多元化,提齣瞭“功能跟隨形式”(Function Follow Form)的新口號,建築的新形式層齣不窮。1969 年麥剋哈格(Ian L.McHarg)齣版的《設計結閤自然》(Design with Nature)一書被譽為當代的生態主義宣言書,開啓瞭生態化設計的新時代,主張設計與大自然結閤,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與自然處於和諧平等的地位。如今全球城市化的快速發展,生態危機加驟,重新審視我們設計經曆的曆史,人工與自然的關係至少錯位瞭上韆年,設計“結閤”自然遠遠不夠。當今的設計急需修復被人工環境大量損毀的自然環境,必須考慮要設計“順從”自然,以大自然的環境主導設計,在設計中真正忠實於和諧的自然因素。設計必須順從自然,從屬於自然。
在城市與建築設計中,存在著尋求人與自然正確關係的永恒力量,在這種力量後麵如同水源那樣是人為環境中的大自然要素。在追求形式或功能的時代,自然因素常常被設計師忽略,然而這些大自然要素卻是主宰著環境設計的基礎。
《設計順從自然》是從城市與建築環境設計中提煉齣來的理念,是探索如何迴歸自然的環境設計要素;是規劃與建築專業設計生活的經驗記錄。《設計順從自然》誠於內而形於外,城市與建築設計的環境要素之實質正在於此。
今天的城市與建築設計領域中,在人與自然之間精神上缺少共振,在人與自然之間缺少情感上的溝通時,本書旨在給讀者一種理想的迴憶與對現實的反省,希望帶給我們一種迴歸自然的興緻。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城市與建築跟大自然之間的主從關係。雖然城市建築是每個時代人類藝術整體最後完成的重要一環,但主題是大自然。隻要我們珍惜,就可以從大自然的要素中采集不少設計構思,醞釀齣設計順從自然的設計思路。尤其麵對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冷硬的現代生活,人類要從大自然中得到調劑,流露齣生活中真實的美,那就需要設計迴歸自然。自然之美遠遠超越於城市與建築中的物質環境。俗話說“生活中見真諦”,希望本書能夠喚起讀者的共鳴,喚起規劃師、建築師、園藝師對未來設計生活追求自然的信心與創造力!
城市環境建築學研究係列:設計順從自然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人造環境與自然係統之間復雜而微妙的關係,旨在構建一種既尊重生態規律,又滿足人類社會需求的建築和城市設計範式。本研究係列並非停留在對現有建築現象的簡單描述或批判,而是緻力於構建一套係統的、可操作的設計哲學與技術框架,用以指導未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本捲的核心議題聚焦於“順從自然”的設計理念。這並非意味著復古地迴歸原始的建造方式,而是主張在現代技術與復雜城市需求的背景下,以一種更具智慧和謙遜的態度,將建築和城市規劃融入到其所處的自然地貌、氣候條件和生態肌理之中。全書分為四大核心闆塊,層層遞進地剖析瞭這一主題。 第一部分:理論基礎與範式重構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Paradigm Reframing) 本部分首先對當代城市發展中“人定勝天”的舊有範式進行瞭批判性審視。我們認為,長期以來,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常常將自然視為需要被徵服、控製或隔離的外部力量,這種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是當前生態危機和城市功能失調的深層根源。 我們引入瞭“場所精神”(Genius Loci)的現代詮釋,強調場所不僅僅是地理位置,更是一個動態的、生物物理的係統。通過迴顧維特魯威的經典論述、中世紀的生態智慧以及20世紀早期現代主義對氣候適應的嘗試(如柯布西耶早期的氣候研究),本章構建瞭一個新的理論支架:即建築的效率和美學價值,應與其對本地生態的貢獻程度成正比。 重點探討瞭“生態韌性”(Ecological Resilience)在城市肌理中的體現。城市不再被視為一個封閉的、消耗性的係統,而應被視為一個開放的、能夠自我調節和恢復的復雜係統。我們提齣瞭“最小化乾預原則”和“最大化共生效益”的設計導嚮,為後續的技術應用奠定瞭哲學基調。 第二部分:氣候適應性設計與形態生成 (Climatic Adaptation and Morphological Generation) 本部分將理論轉化為具體的形態學研究。建築的形態不應是任意的風格選擇,而應是對特定微氣候條件(如風、光照、濕度、熱輻射)的幾何學迴應。 研究深入分析瞭不同氣候區(熱帶、溫帶、寒冷地帶)的經典被動式設計策略,例如: 1. 遮陽與采光: 對參數化遮陽構件的動態模擬,探討最佳的角度和密度,以平衡全年日照需求與過熱風險。 2. 自然通風係統: 案例分析瞭煙囪效應、文丘裏效應在建築群落中的應用,以及如何通過建築布局控製城市峽榖中的風場,實現街道尺度的自然降溫。 3. 熱惰性與材料選擇: 詳細比較瞭不同本土材料(如夯土、當地石材、竹材)的熱工性能,超越瞭單純的能源效率指標,關注材料的生命周期能源消耗及其與地域文化的融閤。 本部分特彆強調瞭“適應性”而非“抵抗性”的思維轉變。設計的目標是降低建築物對外部機械乾預(空調、集中供暖)的依賴,使建築在能量輸入最小化的情況下保持最佳的室內環境質量。 第三部分:水文循環與城市基礎設施的生態化 (Hydrological Cycling and Ecological Urban Infrastructure) “順從自然”的理念在水資源管理方麵體現得尤為關鍵。傳統的城市排水係統將雨水視為需要快速排走的“問題”,而本章則倡導將其視為寶貴的資源和塑造景觀的要素。 我們詳細闡述瞭“低影響開發”(LID)和“海綿城市”的進階策略。這包括: 1. 藍綠基礎設施的集成: 如何在密集的城市核心區植入生物滯留池、滲透溝、綠色屋頂和雨水花園。研究的重點在於這些元素如何不僅管理徑流,還能淨化水質、提供生物棲息地並增強公共空間體驗。 2. 灰水與黑水係統的就地循環: 探討分布式水處理技術在建築群和社區尺度上的可行性與經濟性,實現水資源的“場域內”閉環。 3. 景觀層麵的地貌修正: 分析在不進行大規模土方工程的前提下,如何通過精細的地形處理,引導自然水流,恢復或模擬原有的水文路徑,從而減輕洪澇風險並涵養地下水。 第四部分:生物多樣性與場所的生態修復 (Biodiversity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Place) 城市環境的健康程度,最終取決於其對非人類生命的承載能力。本部分著眼於如何將生物多樣性納入建築設計和城市規劃的指標體係中。 探討瞭“生態連接性”的規劃方法,即如何設計生態廊道,連接破碎化的自然斑塊,確保物種的遷徙和基因交流。具體的設計工具包括: 1. 垂直生態係統: 綠色立麵、生態牆體的設計標準,關注植物選擇對本地昆蟲和鳥類的吸引力,而非僅僅是裝飾效果。 2. 棲息地最小化乾擾設計: 研究大型基礎設施(如橋梁、隧道)對野生動物活動的影響,並提齣相應的避讓和導嚮結構。 3. 本土化景觀策略: 強調使用本地原生植物群落,而非引入外來觀賞性物種,以確保景觀的低維護性和生態適應性。 本書的結論部分,匯集瞭上述研究成果,提齣瞭一套麵嚮未來的“順從自然”的設計流程圖。它要求設計師從項目最初的概念階段,就深度參與到對場地環境的科學解讀中,將生態學傢的洞察力與建築師的創造力相結閤,最終目標是創造齣在功能上高效、在文化上深刻、並在生態上具有長遠可持續性的城市空間。全書貫穿著對技術理性與生態謙遜的平衡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