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港版]佛像的歷史/ 建築學家 梁思成/香港三聯出版/佛像藝術

【中商原版】[港版]佛像的歷史/ 建築學家 梁思成/香港三聯出版/佛像藝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佛像
  • 佛教艺术
  • 梁思成
  • 港版书籍
  • 中商原版
  • 艺术史
  • 建筑学
  • 香港三联
  • 佛像历史
  • 文化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ISBN:9789620430534
商品编码:1112926976

具体描述

《佛像的歷史》

作者:  梁思成

出版社: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2011/05

ISBN:  9789620430534

語言:中文繁體   

頁數: 320頁

裝訂:平裝 

內容簡介:

本書是梁思成遺孀林洙女士根據梁公的《中國的藝術與建築》一文中的雕塑篇文字,配上他拍攝收

集的圖片以及有關論述整理而成的著作。全書用簡潔的文字和珍貴的圖片,解說了中國古代佛像的

歷史發展以及每個時代的藝術特色和成就。

本書文字較簡短,但圖片豐富近 400 幅,清晰的說明瞭中國歷代的佛像藝術特色,對於藝術專業

的讀者是很好的引導讀物;對一般讀者而言,則可以領略中國佛像藝術之美。

作者簡介:

梁思成 ,中國的建築學家和建築教育家,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教育事業,是這一

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在中,他作為「復古」的典型而被批鬥,但仍沒減他對中國建築的熱

愛和關注。在那艱難時期,第二任妻子林洙成為他大的支持。梁公曾為美國大百科全書寫過《中

國的藝術與建築》一文,林洙依據「雕塑篇」的文字,配上梁公拍攝收集的圖片及有關論述,寫成

《佛像的歷史》,以饗廣大讀者。

編者簡介:

林洙 (1928年- ),福建省福州市人,清華大學建築師、教員、作家,中國建築學家和建築教育

家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1963年-1972年),並陪伴其走過了人生艱難歲月的十一年。

目.........錄

中國早期的雕塑

佛像的由來

南北朝

南朝

北朝

元魏——雲岡石窟

北魏——龍門石窟

北齊、北周

北齊——天龍山石窟

北周造像

龍門石窟

各地雕塑造像

唐代雕塑的興衰

宋、遼、金

各地雕塑造像

元、明

各地雕塑造像


【寰宇史詩】從文明的廢墟到重生的光輝:一部橫跨時空的建築與文化探索 作者群: 羅伯特·M·艾略特、伊莎貝爾·德·拉·維加、陳致遠、瑪麗亞·桑切斯 等 (虛構) 出版社: 寰宇文庫 (虛構) 頁數: 約 880 頁 (精裝) 定價: 480.00 人民幣 --- 書籍簡介: 《【寰宇史詩】從文明的廢墟到重生的光輝:一部橫跨時空的建築與文化探索》 是一部雄心勃勃、包羅萬象的巨著,它將目光投向人類文明發展的宏大敘事,聚焦於人類如何藉由物質載體——建築——來銘刻記憶、傳承信仰與定義社會結構。本書並非專注於單一地域或單一藝術形式的深度剖析,而是以一種宏觀的、跨學科的視角,梳理了從史前聚落到後現代都市的空間演變史,探討了不同時代的哲學思潮、宗教信仰、工程技術以及社會制度如何共同塑造了人類的居住環境與精神景觀。 全書結構嚴謹,分為五大部分,層層遞進,引領讀者穿越數千年的歷史長河。 --- 第一部:原初的尺度與神聖的秩序 (約公元前 10000 年 – 公元前 500 年) 本部分深入探討了人類早期對空間的感知與界定。從新石器時代的環狀石陣(如巨石陣)如何體現原始天文觀測與社群儀式的結合,到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中,神廟與金字形神塔(Ziggurat)如何確立了神權至上的垂直秩序,我們得以窺見「建築」如何從純粹的庇護所,轉變為對宇宙秩序的模仿與再現。 重點考察: 早期聚落的防禦性規劃;古埃及象形文字如何與建築比例相結合;米諾斯文明的宮殿系統及其對內部空間的精妙處理。 --- 第二部:古典的邏輯與帝國的雄心 (約公元前 500 年 – 公元 476 年) 當人類社會進入城邦與帝國時代,建築開始承載更複雜的政治與哲學意圖。本部分集中分析了古希臘的理性精神與羅馬的工程實用主義如何共同奠定了西方建築的基礎。 古希臘的黃金比例: 探討帕德嫩神廟如何體現畢達哥拉斯哲學與數學美學的完美統一,以及柱式系統(多立克、愛奧尼、科林斯)如何成為社會等級與審美標準的符號。 羅馬的實用主義革命: 詳述羅馬人對混凝土的發明與應用,如何使他們能夠建造出萬神殿(Pantheon)這樣宏偉的圓頂結構,以及公共浴場、輸水道等基礎設施如何體現國家治理的能力與對公民生活的關注。這裡的建築不再僅是獻給神祇,更是服務於帝國的意志與萬民的福祉。 --- 第三部:信仰的穹頂與工匠的智慧 (約公元 476 年 – 公元 1450 年) 中世紀是宗教力量達到頂峰的時代,建築成為「凝固的音樂」與「無字的聖經」。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在不同地域發展出的獨特空間語言。 拜占庭的奇蹟: 以聖索菲亞大教堂為核心,解析「中央穹頂下方的四個半球」這一革命性的結構體系,它如何創造出一個超越塵世、充滿神性光輝的內部空間。 哥特式的向上精神: 探討從法國北部的早期羅馬式教堂,如何演變出尖拱、飛扶壁和肋拱這些關鍵技術。這不僅是工程學上的突破,更是一種強烈的精神追求——將人導向天堂的渴望,集中體現在沙特爾大教堂與科隆大教堂的垂直張力之中。 伊斯蘭世界的幾何美學: 介紹阿拉伯拱、馬蹄拱和複雜的幾何圖案裝飾(如穆卡納斯),這些元素如何定義了清真寺和宮殿的內向性與對無限的象徵表達。 --- 第四部:理性回歸與工業的衝擊 (約公元 1450 年 – 公元 1900 年) 文藝復興標誌著人重新被置於宇宙的中心,建築風格也從神性回歸人文主義。隨後而來的工業革命,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徹底顛覆了材料與建造的可能性。 文藝復興的對稱與和諧: 分析布魯內萊斯基在佛羅倫薩大教堂穹頂的成功,以及阿爾貝蒂和帕拉第奧如何復興並系統化古典的比例原則,將建築視為科學與藝術的結合。 巴洛克的戲劇性: 考察空間如何被用來製造情感衝擊與權力展示,從貝爾尼尼在羅馬的設計中體驗光線、雕塑與建築的交織。 工業時代的兩難: 鋼鐵、玻璃與電梯的出現,使得摩天大樓成為可能。本部分討論了維多利亞時代的復興主義(如新哥特式)與新興的結構表現主義之間的張力,以及對「形式服從功能」的初步探索。 --- 第五部:現代性的碎片與後現代的對話 (約公元 1900 年至今) 進入二十世紀,建築徹底與歷史的裝飾和傳統的母題決裂。這部分探討了現代主義運動如何試圖為工業化社會創造一種全新的、普遍適用的語言,以及隨後對此的反思與顛覆。 現代主義的純粹性: 分析勒·柯布西耶的「新建築五點」、密斯·凡德羅的「少即是多」哲學,以及包浩斯學派對功能主義和標準化生產的推崇。探討這些運動如何試圖抹除地域差異,建立全球化的建築語彙。 地域主義的回應: 在全球化的趨勢下,一批建築師開始重新尋找建築與地方氣候、文化、材料之間的本真聯繫,強調建築的「場所精神」(Genius Loci)。 後現代與解構的邊界: 探討在技術爆炸與消費文化背景下,建築如何變得更具敘事性、戲仿性和複雜性。從對稱與線性的打破,到對既有規範的質疑,本書最後總結了當代建築在可持續性、數字化設計與社會責任面前所面臨的挑戰與未來方向。 --- 本書特色: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宏觀的敘事結構與嚴謹的比較分析。它並非僅僅羅列著名建築師的名字和作品,而是深入挖掘了支撐這些結構背後的思想體系——無論是古埃及的宇宙觀、古希臘的幾何學,還是工業時代的資本邏輯。作者群運用豐富的歷史文獻、考古發現與工程圖解,輔以精美的線條繪圖和歷史照片(黑白版),為讀者提供了一幅無與倫比的人類空間創造史畫卷。這是一部獻給所有關心人類文明演變、空間哲學以及物質文化史的讀者的必讀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以为,对于佛像的理解,只需要懂点佛教教义,再加上一些对中国古典审美的感知就足够了。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梁思成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将佛像艺术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他不仅仅是在讲述“佛像”,更是在讲述“人”——创造佛像的人,信仰佛像的人,以及不同时代社会背景下的人。 书中对佛像面部表情的解读,对我来说尤其震撼。他不再将它们仅仅视为神圣的象征,而是看到了其中所寄托的人文关怀、情感表达,甚至时代情绪。他分析了不同时期佛像眉眼、嘴角、神态的变化,是如何反映当时人们对“慈悲”、“庄严”、“智慧”等概念的理解,以及这些理解又如何随着时代和社会变迁而演化。这种“以人为本”的艺术解读方式,让我对佛像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亲近感和共鸣感。它们不再是冰冷的石雕木刻,而是鲜活的、有生命的、承载着人类历史与情感的艺术品。

评分

这本《佛像的歷史》真是让我耳目一新,梁思成先生的著作总是能带来如此深邃的洞察。我一直对中国古代艺术,尤其是佛教造像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缺了那么一个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解读。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它不仅仅是在罗列不同时期的佛像样式,更重要的是,梁先生将佛像置于其产生的历史、文化、宗教背景中去审视,让我看到了艺术形式背后蕴含的时代精神和信仰力量。 从早期的犍陀罗风格传入,到汉传佛教的本土化演变,再到唐宋时期的辉煌以及之后的衰落,书中对每一个阶段的佛像特点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同时又将其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潮紧密联系。例如,他对于不同朝代佛像脸部特征、服饰、手势细微变化的解读,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匠心。他不仅仅关注“美”,更关注“为何美”以及“如何演变”。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这本书读起来既像一本艺术鉴赏指南,又像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画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我在浩瀚书海中寻觅已久的一颗璀璨明珠。我本身是一名对建筑颇有研究的爱好者,而梁思成先生,这位伟大的建筑学家,将他敏锐的建筑学视角投向了佛像艺术,这本身就极具吸引力。书中所展现的,远不止对佛像形态的描摹,更多的是一种空间感、结构感和比例感的考量。我惊讶地发现,很多佛像的姿态、比例、甚至开脸,都与当时的建筑形制、空间布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梁先生似乎总能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切入,然后深入到最细微的节点。他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这个佛像长什么样”,而是告诉你“这个佛像为什么这样设计”,“这种设计又反映了当时的哪些技术和审美取向”。书中对不同时期寺庙建筑与佛像安放位置的关联,对壁画中佛像叙事性的解读,以及对不同地区佛像风格差异的分析,都让我受益匪浅。他将艺术、建筑、历史、宗教巧妙地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动态的佛像艺术发展图景,让我对佛像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孤立的个体,而是看到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如何与环境、与文化、与信仰共生共存。

评分

作为一名对佛教历史与文化略有涉猎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深入浅出地梳理中国佛像艺术发展脉络的书籍。梁思成先生的这部作品,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期待,并且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艺术史,更是一部思想史、文化史的缩影。 梁先生在书中对不同时代佛像风格的阐述,并非停留在形式主义的层面,而是深挖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宗教观念以及社会现实。他清晰地勾勒出佛像艺术如何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又如何在中国本土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华佛教艺术体系。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能够将一些看似抽象的宗教概念,通过对佛像具体形态的分析,变得触手可及,易于理解。例如,他对不同手印含义的解析,对佛陀不同化身的特征描绘,都充满了学者的严谨和艺术家的敏感,让人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获得深刻的知识。

评分

我一直以为,佛像艺术就是一种宗教表达,是用来供奉和观赏的。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佛像艺术其实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更是那个时代人们精神世界的映射。梁思成先生的这部作品,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艺术洞察力,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他不仅仅是在讲解佛像的造型、材质,更是在讲述佛像背后的故事——是谁建造了它们?为什么建造?它们在当时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书中对不同时期佛像的风格演变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一种清晰的历史轨迹。从北魏的秀骨清像,到隋唐的雄浑饱满,再到宋代的内敛圆润,每一种风格的转变,都不仅仅是艺术审美的变化,更是社会思潮、哲学理念、乃至经济发展的反映。梁先生将这些看似零散的艺术元素,串联成一条完整的历史线索,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理解,也因此变得更加立体和深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