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的歷史》
作者: 梁思成
齣版社: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齣版日:2011/05
ISBN: 9789620430534
語言:中文繁體
頁數: 320頁
裝訂:平裝
內容簡介:
本書是梁思成遺孀林洙女士根據梁公的《中國的藝術與建築》一文中的雕塑篇文字,配上他拍攝收
集的圖片以及有關論述整理而成的著作。全書用簡潔的文字和珍貴的圖片,解說瞭中國古代佛像的
歷史發展以及每個時代的藝術特色和成就。
本書文字較簡短,但圖片豐富近 400 幅,清晰的說明瞭中國歷代的佛像藝術特色,對於藝術專業
的讀者是很好的引導讀物;對一般讀者而言,則可以領略中國佛像藝術之美。
作者簡介:
梁思成 ,中國的建築學傢和建築教育傢,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教育事業,是這一
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在中,他作為「復古」的典型而被批鬥,但仍沒減他對中國建築的熱
愛和關注。在那艱難時期,第二任妻子林洙成為他大的支持。梁公曾為美國大百科全書寫過《中
國的藝術與建築》一文,林洙依據「雕塑篇」的文字,配上梁公拍攝收集的圖片及有關論述,寫成
《佛像的歷史》,以饗廣大讀者。
編者簡介:
林洙 (1928年- ),福建省福州市人,清華大學建築師、教員、作傢,中國建築學傢和建築教育
傢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1963年-1972年),並陪伴其走過瞭人生艱難歲月的十一年。
目.........錄
中國早期的雕塑
佛像的由來
南北朝
南朝
北朝
元魏——雲岡石窟
北魏——龍門石窟
北齊、北周
北齊——天龍山石窟
北周造像
隋
唐
龍門石窟
各地雕塑造像
唐代雕塑的興衰
宋、遼、金
各地雕塑造像
元、明
各地雕塑造像
作為一名對佛教曆史與文化略有涉獵的讀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能夠係統性地、深入淺齣地梳理中國佛像藝術發展脈絡的書籍。梁思成先生的這部作品,無疑滿足瞭我的這一期待,並且遠遠超齣瞭我的想象。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不僅僅是一部藝術史,更是一部思想史、文化史的縮影。 梁先生在書中對不同時代佛像風格的闡述,並非停留在形式主義的層麵,而是深挖其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宗教觀念以及社會現實。他清晰地勾勒齣佛像藝術如何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又如何在中國本土的土壤中生根發芽,最終形成獨具特色的中華佛教藝術體係。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能夠將一些看似抽象的宗教概念,通過對佛像具體形態的分析,變得觸手可及,易於理解。例如,他對不同手印含義的解析,對佛陀不同化身的特徵描繪,都充滿瞭學者的嚴謹和藝術傢的敏感,讓人在欣賞美的同時,也能獲得深刻的知識。
評分這本《佛像的歷史》真是讓我耳目一新,梁思成先生的著作總是能帶來如此深邃的洞察。我一直對中國古代藝術,尤其是佛教造像抱有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缺瞭那麼一個係統性的梳理和深入的解讀。這本書恰好填補瞭我的這一空白。它不僅僅是在羅列不同時期的佛像樣式,更重要的是,梁先生將佛像置於其産生的曆史、文化、宗教背景中去審視,讓我看到瞭藝術形式背後蘊含的時代精神和信仰力量。 從早期的犍陀羅風格傳入,到漢傳佛教的本土化演變,再到唐宋時期的輝煌以及之後的衰落,書中對每一個階段的佛像特點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分析,同時又將其與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思潮緊密聯係。例如,他對於不同朝代佛像臉部特徵、服飾、手勢細微變化的解讀,讓我驚嘆於古人的智慧和匠心。他不僅僅關注“美”,更關注“為何美”以及“如何演變”。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讓這本書讀起來既像一本藝術鑒賞指南,又像一部波瀾壯闊的中國曆史畫捲。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我在浩瀚書海中尋覓已久的一顆璀璨明珠。我本身是一名對建築頗有研究的愛好者,而梁思成先生,這位偉大的建築學傢,將他敏銳的建築學視角投嚮瞭佛像藝術,這本身就極具吸引力。書中所展現的,遠不止對佛像形態的描摹,更多的是一種空間感、結構感和比例感的考量。我驚訝地發現,很多佛像的姿態、比例、甚至開臉,都與當時的建築形製、空間布局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 梁先生似乎總能從一個宏觀的視角切入,然後深入到最細微的節點。他不是簡單地告訴你“這個佛像長什麼樣”,而是告訴你“這個佛像為什麼這樣設計”,“這種設計又反映瞭當時的哪些技術和審美取嚮”。書中對不同時期寺廟建築與佛像安放位置的關聯,對壁畫中佛像敘事性的解讀,以及對不同地區佛像風格差異的分析,都讓我受益匪淺。他將藝術、建築、曆史、宗教巧妙地融為一體,構建瞭一個立體的、動態的佛像藝術發展圖景,讓我對佛像的理解不再局限於孤立的個體,而是看到瞭它們作為一個整體,如何與環境、與文化、與信仰共生共存。
評分我一直以為,佛像藝術就是一種宗教錶達,是用來供奉和觀賞的。直到我讀瞭這本書,我纔意識到,佛像藝術其實是曆史的見證,是文化的載體,更是那個時代人們精神世界的映射。梁思成先生的這部作品,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敏銳的藝術洞察力,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 他不僅僅是在講解佛像的造型、材質,更是在講述佛像背後的故事——是誰建造瞭它們?為什麼建造?它們在當時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書中對不同時期佛像的風格演變的梳理,讓我看到瞭一種清晰的曆史軌跡。從北魏的秀骨清像,到隋唐的雄渾飽滿,再到宋代的內斂圓潤,每一種風格的轉變,都不僅僅是藝術審美的變化,更是社會思潮、哲學理念、乃至經濟發展的反映。梁先生將這些看似零散的藝術元素,串聯成一條完整的曆史綫索,讓我對中國古代社會的理解,也因此變得更加立體和深刻。
評分我一直以為,對於佛像的理解,隻需要懂點佛教教義,再加上一些對中國古典審美的感知就足夠瞭。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梁思成先生以其獨特的視角,將佛像藝術上升到瞭一個全新的高度。他不僅僅是在講述“佛像”,更是在講述“人”——創造佛像的人,信仰佛像的人,以及不同時代社會背景下的人。 書中對佛像麵部錶情的解讀,對我來說尤其震撼。他不再將它們僅僅視為神聖的象徵,而是看到瞭其中所寄托的人文關懷、情感錶達,甚至時代情緒。他分析瞭不同時期佛像眉眼、嘴角、神態的變化,是如何反映當時人們對“慈悲”、“莊嚴”、“智慧”等概念的理解,以及這些理解又如何隨著時代和社會變遷而演化。這種“以人為本”的藝術解讀方式,讓我對佛像産生瞭一種前所未有的親近感和共鳴感。它們不再是冰冷的石雕木刻,而是鮮活的、有生命的、承載著人類曆史與情感的藝術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