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大滅絕:不自然的歷史
基本資料
作者:伊麗莎白.寇伯特(Elizabeth Kolbert)
譯者:黃靜雅
齣版社:天下文化
書係:科學文化
齣版日期:2014-11-27
ISBN:9789863206156
規格:圓背軟皮精裝 / 單色 / 352頁 / 15cm×21cm
內容簡介
◆《比爾.蓋茲(Bill Gates)2104年夏季六本推薦書單之一
◆亞馬遜暢銷書總榜第七名
◆亞馬遜「環境議題」排行榜第一名
◆亞馬遜「生物演化」排行榜第一名
◆亞馬遜「瀕危物種」排行榜第一名
我們之前的世界是什麼模樣?我們未來又將留下什麼樣的世界?
本書作者寇柏特試圖追查的,是一場正在進行中的大滅絕事件,
並將這事件放進更寬闊的生命史背景脈絡中。
這脈絡所呈現的是,在跌宕起伏中,生命極為堅韌,卻非永遠如此。
《第六次大滅絕》藉由五種已消失的物種(乳齒象、大海雀、
菊石、筆石、尼安德塔人)以及七種瀕危生物(珊瑚蟲、顆石藻、
巴拿馬金蛙、鬼針遊蟻、雙翼果、避光鼠耳蝠、蘇門答臘犀牛)
的故事,來探討地球環境的變遷與人類的處境。
當前的大滅絕事件,起因既不是天災(小行星撞擊地球)、
也不是地變(龐大的火山爆發或冰河時期降臨),
而是「一場可能由人類引起的大滅絕」!
「在迫使其他物種滅絕的舉動中,」我們是否無心或短視,
也「正忙著鋸掉自己所棲息的枝幹」?
作者資料
伊麗莎白.寇伯特(Elizabeth Kolbert)
美國著名記者,《紐約客》雜誌環境專欄的特約作傢。
她的寫作側重於人類文明對地球生態係的影響。
曾獲得2005年美國科學促進會新聞寫作獎、
2006年美國雜誌類公共議題報導獎、Lannan文學獎、學術傳播獎,
2010年又獲得第十六屆年度Heinz獎、美國雜誌類新聞評論獎、古根漢基金會科學寫作獎。著有《一場災難紀實:人類、自然與氣候變遷》(Field Notes from a Catastrophe: Man, Nature, and Climate Change)、《愛的先知: 以及權力與欺騙的其他故事》(The Prophet of Love: And Other Tales of Power and Deceit)等四本書。
這本書簡直是一部關於生命在地球上掙紮求生的史詩,充滿瞭科學的嚴謹與人文的關懷。作者伊麗莎白·寇伯特以其卓越的敘事能力,帶領讀者踏上瞭一段令人心悸的旅程,去探尋第六次大滅絕的真相。她並非簡單地羅列科學事實,而是通過生動的故事和深刻的洞察,將那些正在消逝的生命和正在改變的地球展現得淋灕盡緻。 她通過對科學傢們的采訪,展現瞭他們在麵對前所未有的生物多樣性危機時的努力、迷茫與希望。從那些在實驗室裏努力培育瀕危植物的科研人員,到那些在偏遠地區監測物種遷徙的野外考察員,寇伯特捕捉到瞭他們在工作中流露齣的對生命的熱愛與對未來的憂慮。她將科學的嚴謹性與人類的情感巧妙地融閤,讓讀者在瞭解科學知識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生命脆弱的美麗和消失的悲哀。 這本書最大的衝擊力在於,它顛覆瞭我對“自然”的傳統認知。我們習慣於將自然視為一個獨立於人類存在的、永恒不變的存在,但寇伯特卻告訴我們,我們正身處一個由人類活動塑造的“不自然”時代。她用大量的例子說明,人類的行為,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都在深刻地改變著地球的生態係統,加速著物種的滅絕。這本書讓我深刻反思瞭人類在地球上的角色,以及我們對其他生命所應承擔的責任。
評分這絕對是一本能夠改變你看待世界方式的書。伊麗莎白·寇伯特用她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刻的思考,為我們揭示瞭一個令人不安卻又無法迴避的現實:我們正經曆著第六次大滅絕。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它不是一本枯燥的科學報告,也不是一本簡單的科普讀物,而是一部充滿故事性和人文關懷的史詩。 作者通過她自己的親身經曆和對世界各地科學傢的采訪,將那些正在消失的生命和正在改變的地球呈現在讀者麵前。她沒有迴避問題的復雜性,也沒有簡單地將責任歸咎於某一方,而是通過細膩的筆觸,展現瞭科學傢們在努力理解和應對這場危機時的掙紮與付齣,以及我們作為人類,在不知不覺中對地球所造成的深刻影響。 我特彆喜歡她對“不自然”這個概念的闡述。她告訴我們,我們所熟悉的“自然”早已不再是純粹的、不受人類乾擾的自然,而是已經被人類活動深刻改造過的“新自然”。這種“不自然”的曆史,不僅僅意味著物種的滅絕,更意味著地球生態係統的根本性改變。讀完這本書,我無法再以過去的眼光看待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自然景象,內心深處湧起一股強烈的警醒和責任感。它迫使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我所做的每一個決定,是否都在無意中成為瞭這場大規模物種滅絕的推手。
評分這本書絕對是一次思維的洗禮,讓我對“環境問題”有瞭全新的、更深層次的理解。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環境”的認知停留在空氣汙染、水體汙染這些比較具象的問題上,而這本書則將視角提升到瞭物種滅絕的宏大尺度,並且,它明確地指齣瞭這場滅絕的“罪魁禍首”——人類。作者伊麗莎白·寇伯特用一種沉靜而有力的方式,為我們揭示瞭第六次大滅絕的真實圖景,以及它與我們日常生活的緊密聯係。 她不僅僅是講述瞭物種的消失,更重要的是,她深入探討瞭導緻這些物種消失的“不自然”的原因。氣候變化、棲息地破壞、外來物種入侵等等,這些聽起來像是教科書上的名詞,在她的筆下變得鮮活且充滿力量。她通過實地考察,采訪不同領域的科學傢,將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讓我們看到一個物種從興盛到衰亡的完整過程,感受到生命消逝的無情和悲涼。 最令我震撼的是,她揭示瞭我們對“自然”的認知可能存在著一種誤解。我們以為的“自然”可能已經是被人類活動深刻改變過的“新自然”。這種“不自然”的曆史,並非一夜之間發生,而是日積月纍、潛移默化的過程。這本書讓我開始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我所做的每一個決定,是否都在無意中成為瞭這場大規模物種滅絕的推手。它讓我意識到,保護環境不僅僅是政府的責任,更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在參與這場“不自然的”曆史。
評分這是一本讓我徹底顛覆瞭對“自然”認知的書。讀這本書之前,我總覺得“大滅絕”是遙遠的史前事件,是恐龍時代的悲歌,與我們現代人類的生活似乎沒有什麼直接聯係。然而,伊麗莎白·寇伯特以一種近乎紀錄片式的細膩筆觸,將我們一步步拉入瞭這場正在發生的、由人類活動主導的第六次大滅絕的漩渦。她並沒有羅列一堆枯燥的科學數據,而是通過走訪世界各地、采訪形形色色的科學傢、親身經曆那些正在消失的生態係統,為我們勾勒齣一幅幅觸目驚心的畫麵。 從瀕臨滅絕的青蛙,到正在消失的珊瑚礁,再到那些被我們無意中推嚮絕境的物種,寇伯特用文字捕捉到瞭它們最後的生命軌跡。她將科學的嚴謹性與文學的感染力巧妙地結閤在一起,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仿佛置身於那些鮮活的、卻又岌岌可危的生命現場。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她並沒有簡單地將人類描繪成一個破壞者,而是呈現瞭科學界內部的掙紮、不同觀點的碰撞,以及人們在麵對現實時的無奈與反思。 這本書的偉大之處在於,它迫使我們停下來,審視我們與地球的關係。它不是一本“危機指南”,而是“認知覺醒”的號角。寇伯特提醒我們,我們所認為的“自然”早已不再是純粹的、不受乾擾的自然,而是已經被人類深刻地改造和影響過的“不自然的”曆史。這種“不自然”不僅僅體現在物種的滅絕上,更體現在我們對整個地球係統的乾預和改變。讀完這本書,我再也無法以過去的眼光看待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自然景象,內心深處湧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警醒與責任感。
評分天哪,這本書簡直像一部史詩般的紀錄片,但它的敘事方式更加深入人心,更加令人不安。作者伊麗莎白·寇伯特有著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的文字功底,她能將復雜難懂的科學概念,用最生動、最貼近普通人生活的方式講述齣來。我一直以為滅絕事件隻發生在遙遠的過去,比如恐龍時代,但這本書卻用無可辯駁的事實和生動的故事,將“大滅絕”這個概念拉到瞭我們眼前,而且,它不是一個正在發生的、而是我們人類自己正在積極參與和推動的事件。 寇伯特並沒有刻意去煽情,但她的文字所描繪的場景,那種生命消逝的無聲的悲壯,卻比任何煽情的詞語都更能觸動人心。她帶我們穿越地理上的距離,去見證那些正在被我們改變或破壞的生態係統。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海龜的部分,它們如何在海中迷失方嚮,如何在沙灘上難以産卵,這些細節讓人心痛不已。書中也描繪瞭科學傢們如何努力去理解這些變化,如何試圖挽救瀕危物種,他們的努力和遇到的睏境,都讓人感受到這場“不自然的曆史”的復雜性和挑戰性。 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次自我審視和反思的旅程。它讓我們意識到,我們對地球的改變,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深刻得多。我們所享受的便利,所追求的發展,很多時候都是以犧牲其他生命為代價的。這本書不是要責備我們,而是要讓我們看到真相,讓我們思考我們應該承擔的責任。它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行為對地球造成的深遠影響,讓我開始重新思考我們作為地球居民的角色和意義。
評分物流相當慢,慢的你都不敢想,書的包裝很好,要不然就濕透瞭,隻有內包裝有點雨水,外包裝就濕透瞭
評分物流相當慢,慢的你都不敢想,書的包裝很好,要不然就濕透瞭,隻有內包裝有點雨水,外包裝就濕透瞭
評分好評。。。。。。。。。。。。。。。。。
評分好評。。。。。。。。。。。。。。。。。
評分物流相當慢,慢的你都不敢想,書的包裝很好,要不然就濕透瞭,隻有內包裝有點雨水,外包裝就濕透瞭
評分物流相當慢,慢的你都不敢想,書的包裝很好,要不然就濕透瞭,隻有內包裝有點雨水,外包裝就濕透瞭
評分物流相當慢,慢的你都不敢想,書的包裝很好,要不然就濕透瞭,隻有內包裝有點雨水,外包裝就濕透瞭
評分物流相當慢,慢的你都不敢想,書的包裝很好,要不然就濕透瞭,隻有內包裝有點雨水,外包裝就濕透瞭
評分物流相當慢,慢的你都不敢想,書的包裝很好,要不然就濕透瞭,隻有內包裝有點雨水,外包裝就濕透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