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法言(精)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法言(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敬 译
图书标签:
  • 中华经典
  • 法言
  • 名著
  • 古籍
  • 译注
  • 法律
  • 历史
  • 文化
  • 传统
  • 精选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8212
版次:1
商品编码:11131455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8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法言》的现代汉语译文,以经过校点的原文为根据进行翻译。译文在忠实于原意的基础上力求文字晓畅,并保持原著的风格特点。由于《法言》原文极为简约,常常省略了句中的许多成分。为了使译文晓畅,不得不把这些成分补上。但这种情况极多,如果用符号标示,则将不胜其繁,并因而影响阅读,故一律不用符号标示,以便阅读。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法言》为了方便读者理解,每卷之前要加题解。但《法言》与一般古籍不同,每卷并非一篇文章,而是包含若干条语录式的文字。各条之间意思并不连贯,甚至内容完全不同。各卷的题目也并不反映各卷的内容。因此不可能概括出每卷的主旨和逻辑。若面面俱到地加以解说,那就几乎等于将译文重复一遍,不仅十分繁琐,篇幅既不允许,也根本没有必要。

目录

前言
学行卷第一
吾子卷第二
修身卷第三
问道卷第四
问神卷第五
问明卷第六
寡见卷第七
五百卷第八
先知卷第九
重黎卷第十
渊骞卷第十一
君子卷第十二
孝至卷第十三
法言序

精彩书摘

  10.5 或问:“子胥、种、蠡①,孰贤?”
  曰:“胥也,俾吴作乱②,破楚、入郢、鞭尸、藉馆③,皆不由德④;谋越谏齐不式⑤,不能去,卒眼之⑥。种、蠡不强谏而山栖,俾其君诎社稷之灵而童仆,又终弊吴⑦。贤皆不足邵也⑧。至蠡策种而遁⑨,肥矣哉⑩!”
  【注释】
  ①子胥:姓吴,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期楚国人。因其父、兄俱为楚平王所诛,立志复仇,遂奔吴。他帮助阖庐夺得王位,整军经武,国势强盛。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后在吴王夫差时,因谏王拒绝越国求和、停止伐齐,渐被疏远,遂被赐死。其事迹见《史记·吴太伯世家》和《伍子胥传》。种:姓文,名种,字子禽。
  蠡:姓范,名蠡,字少伯。文种、范蠡同为春秋时期越国人,俱事越王句践为大夫,忠心辅佐,发奋图强,前后二十余年,使越国由弱转强。遂灭吴,报会稽之耻。后文种被句践赐死,范蠡弃官经商,成为巨富,定居陶,称“陶朱公”。他们的事迹见《史记,越王句践世家》和《史记,货殖列传》。
  ②俾吴作乱:指伍子胥帮助阖庐杀死吴王僚夺得王位之事。俾,使。
  ③郢:当时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鞭尸:《史记·伍子胥传》:“楚昭王出奔,吴王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藉馆:指吴国君臣强占楚国君臣的宫舍及其妻妾。《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乃令阖闾妻昭王夫人,伍胥、孙武、白喜亦妻子常、司马成之妻,以辱楚之君臣。”藉,践踏,凌辱。馆,客舍。这里指楚国君臣的宫舍。
  ……

前言/序言

  《法言》是扬雄的主要著作之一。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生于西汉宣帝甘露元年(前53),死于王莽天凤五年(18),是我国西汉末年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文学家和语言学家。他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的著作有《太玄》和《法言》,语言学著作有《方言》,文学作品有《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等。除《太玄》、《法言》、《方言》三本书外,扬雄的其他著作收入《扬侍郎集》(见张溥编《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另外,严可均辑《全汉文》卷五十一至五十四,不仅收有扬雄的成篇著作,还从许多古书中辑录了扬雄著作的断简残篇,皆可参看。
  关于扬雄的家世,《汉书·扬雄传》说:“楚汉之兴也,扬氏溯江上,处巴江州。而扬季官至庐江太守。汉元鼎间避仇复溯江上,处岷山之阳日郫,有田一躔,有宅一区,世世以农桑为业。自季至雄,五世而传一子。故雄亡它扬于蜀。……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晏如也。”据此可知,扬雄的先世是做官的,后来没落了,又受到仇家的威胁,不得不迁徙到岷山之阳,才定居下来,并变成“以农桑为业”。又据晋灼注“上地夫一躔,一百亩也”,可知扬雄是一个有田百亩,家产十金的家庭。
  在《史记·文帝纪》中,汉文帝刘恒曾说:“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可见十金就是一家中民之产。汉代称黄金一斤为一金,值万钱,十金就是十万钱。《居延汉简》里有一条记载“侯长穌得广昌里公乘礼忠”家产的材料说:“小奴二人直三万宅一区万大婢一人二万田五顷五万轺车一乘直万用马五匹直二万牛车二两直四千服牛二六千凡赀直十五万。”扬雄的家庭和礼忠这样一个有奴婢三人的地主家庭是差不多的。所谓“中民”,是就全社会的财产状况讲的。在地主阶级内部,“中民”自然低于中等地主,所以扬雄这个“中民”之家,是一个小地主家庭。
  ……
《法言》:一部穿越千年,烛照人心的智慧之光 在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中,古籍浩如烟海,其中不乏闪耀着思想光芒的瑰宝。《法言》便是这样一部不朽的经典。它由西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扬雄所著,如同其书名所示,这是一部以“法”为名,言说“道”的著作。所谓“法”,在此并不仅仅指代法律条文,更是一种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一种人生处世的准则,一种道德伦理的基石。扬雄试图在这部著作中,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剖析世事人情,辨析是非曲直,为后世子孙点亮一盏指引方向的智慧明灯。 《法言》的全书结构严谨,分为十二卷,以问答体、语录体和议论体相结合的方式,层层递进,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其核心思想。全书内容涵盖广泛,从个人修养到家国天下,从政治哲学到伦理道德,无不涉及,堪称一部囊括了古代中国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言简意赅,字字珠玑:深刻的哲学洞见 《法言》的语言风格极其精炼,寥寥数语,却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扬雄善于运用比喻、类比等手法,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具象化,使其易于理解,又发人深省。例如,书中关于“道”的论述,并非空泛的玄谈,而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扬雄认为,“道”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贯穿于社会运行的各个层面。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规律,一种符合人性的准则。认识并遵循“道”,是个人安身立命、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 他对“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核心伦理观念的阐发,更是别具一格。他不仅仅是简单地重复前人的论述,而是结合时代背景,赋予这些观念新的时代内涵。他强调“仁”的实践性,认为“仁”不仅仅是内心的仁爱,更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要“爱人”,要“恭”,要“宽”,要“信”,要“敏”,要“惠”。他还深刻剖析了“义”的边界,指出“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选择。 针砭时弊,洞察人性: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法言》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备受推崇,还在于其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尖锐批判。扬雄所处的时代,正值汉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人心浮躁,道德滑坡。扬雄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时代症结,并在《法言》中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和批判。 他批判了官场的腐败和权力的滥用,揭示了那些追名逐利、不择手段之徒的丑恶嘴脸。他反对虚伪的道德说教,强调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重要性。他对“虚言”和“伪行”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认为这些是导致社会混乱和人心不安的根源。他呼唤真诚,呼唤实在,呼唤回归淳朴的道德本源。 同时,扬雄对人性的复杂性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深知人并非全然是善的,也并非全然是恶的。他认为,人性的善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教化和个人的选择。因此,他格外重视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作用,认为这是引导人走向正道、实现自我完善的关键。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哲学的宏大视野 《法言》的核心思想,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叙事。扬雄认为,个人的修养是基础,一个人的道德品行端正了,才能处理好家庭关系,进而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 在个人修养方面,《法言》强调了“诚”的重要性。扬雄认为,诚是立身之本,是治学之基。一个人若能做到“诚”,便能“正心”、“修身”,进而“齐家”、“治国”。他主张要“养吾浩然之气”,培养一种豁达、正直、无私的精神境界。 在家庭教育方面,《法言》提出了许多富有远见的见解。他强调父母在子女教育中的责任,以及家庭环境对子女成长的影响。他主张要从小培养子女的良好品德,注重言传身教。 在政治哲学方面,《法言》虽然没有直接提出政治制度的改革方案,但其蕴含的深刻政治智慧,为后世的政治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他强调“明察”的重要性,认为统治者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才能了解民情,辨别忠奸,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他还强调“循名责实”,认为官员的任免应该根据其实际的政绩,而非虚名。 启迪后世,影响深远:跨越时空的智慧传承 《法言》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了历代学者的重视和推崇。它不仅对后世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古代的文学、史学、哲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启迪作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法言》对后世“经世致用”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扬雄在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能够直接应用于解决社会问题,提升个人能力。这使得《法言》并非一部只能供人“坐而论道”的书籍,而是一部能够指导人们实际行动,改善生活,甚至改变社会的智慧宝典。 时至今日,《法言》中的许多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惑。重新审视《法言》中的智慧,或许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思考的视角,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一种安顿心灵的途径。它如同一位穿越千年而来的智者,用其简练而深刻的语言,引导我们去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法”与“道”。 《法言》的价值,在于其超越了时代的局限,触及了人性的普遍困境和永恒追求。它所探讨的关于真理、道德、责任、社会和谐等主题,至今仍是人类共同关注的焦点。阅读《法言》,就是与一位伟大灵魂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从中汲取智慧的养分,照亮前行的道路。这部经典,值得每一个渴望提升自我、理解世界的人去细细品读,去慢慢体会,去将其中的智慧融入自己的生活,让它成为指引我们人生航向的永恒星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阅读《论语精讲》,这本书简直是儒家思想的入门宝典,但它的价值远不止于“入门”二字。它以语录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寥寥数语,却包罗万象。这本书的精讲部分处理得非常到位,既保留了原著的古朴味道,又用现代的语言对其中蕴含的道德规范、为人之道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读“仁”、“礼”、“学”等核心概念时,我体会到了一种强大的精神秩序感。它不像一些空泛的道德说教,而是紧密结合日常的待人接物,非常实用。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看似简单,却需要一生去践行。这本书读下来,感觉心性得到了极大的磨砺,它提供了一个为人处世的稳定基石,让我在喧嚣的社会中找到了一份内心的宁静和方向感。

评分

最近在啃《史记》,说实话,这本鸿篇巨制真不是能一口气读完的,但我着迷于司马迁的叙事艺术。他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更是在塑造人物。从开篇的“太史公曰”,到对项羽、刘邦等枭雄的刻画,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深沉的思考和复杂的情感。人物的命运跌宕起伏,仿佛就在眼前上演。特别是那些人物传记部分,司马迁总能抓住人物最核心的性格特征,用极简的笔墨勾勒出鲜活的形象,让人过目不忘。这本书的宏大叙事结构,将上古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为那些历史人物的抉择感到唏嘘,也对“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学精神深感敬佩。它教会我如何从历史的深度去审视当下的世界。

评分

刚看完的这本《诗经译注》给我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所描绘的那个远古时代的社会生活图景,是如此的真实而又充满原始的生命力。那些田园劳作的场景,男女之间的爱恋,以及对战争、徭役的哀叹,都以最朴素、最真挚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本书的译注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将那些古奥的词汇和复杂的背景都做了清晰的解释,使得现代读者能够无障碍地进入那个时代的情感世界。我特别欣赏那些“风”的部分,它们就像是那个时代民众的心声,直白、热烈、毫不矫饰。与后世那些雕琢的诗歌相比,《诗经》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真”。读着那些“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句子,仿佛能感受到清晨的寒意和那份无可奈何的思念,那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是任何华丽辞藻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最近读完了一本名为《世说新语笺注》的书,真是令人回味无穷。这本书收录了魏晋时期士人的言行逸事,用一种非常轻松、诙谐的笔调,展现了那个时代独特的风貌。里面的故事五花八门,有的展现了名士们的风流倜傥,有的则刻画了他们的机智幽默,还有的则流露出那个时代文人特有的清高与孤傲。比如那个“竹林七贤”的故事,读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他们在乱世中追求自由与个性的精神。这本书的注释也非常详尽,对于很多典故和人物背景都有深入的解释,让初次接触这个时期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文字本身也很有韵味,那种古典的雅致感,读起来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一本史料集,更像是一部生动的文化画卷,让人对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尤其喜欢那些描述人物风采的段落,言简意赅,却能将人物的性格描摹得入木三分。

评分

我最近沉浸在《庄子》的世界里,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世界认知的一扇全新的窗户。与其说它是一本哲学著作,不如说它是一部充满想象力的寓言集。庄子的文字,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对现实世界的超脱与批判,读起来让人心神为之一振。书中的“逍遥游”让我深思,它不仅仅是字面上的飞翔,更是精神上的挣脱束缚,追求绝对的自由。那些光怪陆离的篇章,比如梦蝶、腐鼠等,看似荒诞不经,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教导我们如何看待得失、生死、名利,以一种近乎洒脱的态度去面对复杂的世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跳跃和灵动,充满了口语化的表达和丰富的比喻,这使得原本深奥的哲学思想变得生动有趣,易于接受。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悟,仿佛每次都能从那些古老的文字中汲取到新的智慧和力量,对于缓解现代生活的焦虑感非常有帮助。

评分

卷第三

评分

好!图书正版,价格实惠,值得再购!

评分

卷第二

评分

新论·形神

评分

或者随便写写! 但是,我又总是觉得好像有点对不住那些辛苦工作的卖家客服、仓管、老板。

评分

中华书局,质量保证。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可以收藏,可以自己研习,就是封面配色丑了点。。。

评分

我来打酱油

评分

全本全注全译,精装封皮及纸张否很好,满意!只是有一点提一下建议,一般来说我都是一次买好多本,一方面爱书,另一方面考虑买的多,会有纸箱包装,运输不会磨损,如果只买两三本,可能就是个纸袋子,边角磨损厉害,但最近好几次一次订单中被分开,京东方面解释是不同仓库,但是分批次的两三本总会有一些磨损!

评分

中国史籍范围之广、种类之多、内容之富、材料之详、史料价值之高,都是世界上罕见的。从《尚书》、《春秋》出现算起,有近三千年史书编纂的历史,而且绵延不断,历代王朝,无不有史。然而,关于史学自身的自觉的理论反思和系统总结,却直到唐代才真正出现。唐代刘知畿所撰《史通》是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史,首次对初唐以前史学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总结和批评,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这次白云注译《史通》,采用浦起龙《史通通释》求放心斋刻本为底本,此本刻于乾隆十七年(1752),浦起龙将明清各种版本疏而汇之,博采众长,予以互正,对《史通》订讹补遗。上的一座丰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