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第一章 引言
全球性的差距
社会阶层
技术差距。
结构与潜能
结构理论
传播与联结性
关于本书
第二章 意识形态和意识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与大众媒介
形象系统
观念形象系统
媒介的形象系统
意识
潜意识
时空意识
家庭的时间、空间和位置
文化的作用
第三章 霸权
媒介的角色和通俗文化
全球性义霸
反霸权:真的做别人告诉我们的事
结论
第四章 社会规则与权力
规则
社会中的规则
规则的例外
规则和文化
权力
权威的边界
电子媒介的特权
公众形象与个人习惯:媒介,规则与宏观/微观问题
规则透视
第五章 媒介受众
直接影响
有限影响
利用与满足
一种利用与满足方法
功能主义传统
大众受众
大众社会
大众受众再思考
受众和技术变化
碎片和分割
两极
结论
第六章 文化
意识形态与文化
情感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
种族与文化
内部文化模式
社会阶层与文化
习性
结论
第七章 象征性权力与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
大众接收
大众情感
情感“标签”
媒介化的感情
故事、体裁、话语
象征性权力的文化功用
文化和物质世界
大众文化资本:黑金
狂欢节文化
结论
第八章 变化中的意义
媒介与文化帝国主义:简略的评述
无法确定的区域
传播源头:制度化的多样性
传播渠道:无法管理的技术
传播信息:意义的影子
结论
第九章 全球化与文化领域
传播接受者:全球文化的制作
全球文化的混合体
形象国家
全球文化的动力学
解域化和移民
文化融合与调解
“全球地方化”
结域化和放逐
循环的迁移
通向后现代性
第十章 文化、超文化、感觉
在文化冲突中幸存
新的传播技巧与文化个性化
超文化
文化范畴
文化现实化
感觉
没有文化的经验
结论
注释
术语汇编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意思,那种有点复古又有点现代的字体搭配在一起,立刻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拿到手里的时候,感觉质感不错,纸张的厚度也刚刚好,让人有种想立刻翻开阅读的冲动。我其实是对这个领域接触不深,但一直对信息如何在不同文化之间流动感到好奇,所以这本书的标题听起来就非常吸引我。读完前言和目录,我感觉作者的思路非常开阔,似乎想要构建一个宏大而全面的图景。它不像那种枯燥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个向导,领着读者探索一片广袤的新大陆。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跨学科的视角,感觉能把很多我之前零散的认知串联起来。比如,它似乎在探讨社交媒体如何重塑了我们对“全球化”这个词的理解,这种结合现实案例的分析方式,让理论变得生动起来。我期待它能深入挖掘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特定的媒介技术是如何在不同地域引发文化冲突或融合的。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仅仅是在罗列知识点,更是在提出一种看待世界的新方式。
评分从装帧设计上来说,这本书的选择也透露出一种对品质的坚持。内页排版疏密有致,注释清晰地放在脚注,既保证了正文阅读的流畅性,又方便读者随时查阅原始资料。这种细致入微的编辑处理,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严谨性的尊重。我特别欣赏书中可能穿插的一些视觉元素(如果存在的话,比如图表或信息图),它们用直观的方式解释了复杂的理论模型,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精准、学术但绝不晦涩的类型,它要求读者集中注意力,但回报却是丰厚的知识结构。它像一把精确的手术刀,剖开了现代社会信息流动背后的复杂肌理,对于任何想要在信息时代保持清醒和批判性思维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我感觉这本书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媒介的出现而愈发凸显。
评分说实话,我过去读过不少关于传播学的书,很多都是在重复一些已经被嚼烂的概念,缺乏新意。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真的在努力“更新”我们的思维工具箱。它不回避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困境和社会挑战,反而将其置于核心位置进行拷问。我记得有一段关于“数字鸿沟”的讨论,作者不仅仅是指出问题,更是深入分析了背后深层次的资源分配不均和文化权力的话语权争夺。这种深度剖析让我感到震撼,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日常接触到的信息流。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老练,那种克制而有力的论证方式,让人信服。它不煽情,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对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深刻关怀。读完相关章节后,我发现自己看新闻和刷社交媒体时的“滤镜”似乎被换了一副新的,对信息的辨别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可能在于它成功地将“媒介”这个工具性的概念,提升到了“文化塑造者”的哲学高度。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使用的每一个媒介,不仅仅是信息管道,更是我们感知和定义现实的媒介本身。书中对全球文化产品在地化(Glocalization)现象的分析尤为精彩,它没有简单地把全球化看作是单一文化的扩张,而是细致描绘了不同文化在接受和改造外来媒介形式时所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这种复杂性正是现实的写照。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思考书中提到的理论如何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印证。例如,某个国际热点事件的传播路径,书中似乎提供了分析它的理论模型。这种即时的关联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感觉。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像传统教材那样死板地分章节,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探险旅程。作者似乎非常注重逻辑的连贯性,从最基础的媒介概念开始,层层递进,直到探讨极其复杂的文化互动现象。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差异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和审慎。它没有采取一概而论的姿态,而是非常耐心地剖析了地域、历史和权力结构对信息传递的影响。我感觉作者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陷阱,而是努力构建一个真正多元、多声部的分析框架。书中引用的文献和理论支撑非常扎实,虽然有些理论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概念,但作者的解释清晰到位,让人能迅速抓住重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对话”,仿佛作者正坐在我对面,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但又充满洞察力的语气,与我探讨这个变幻莫测的媒介景观。
评分这是一本媒介和文化社会学领域非常好的入门书,虽然出版时间很早,2002年就出了中文版,此次商务印书馆是再版,而且没有新的译后记或者译者的新思考之类,有只是换了一个封皮,内页字的间距很大,搞得书很厚。不过此书能再版,也算是好事一件。
评分文化传播是指一定的主体通过语言或姿势,表情,图像,文字等符号系统,传递或者交流知识,意见,愿望等信息,并使受传者得到一定影响的过程。由此可见,社会中任何信息的交流和互动都是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即文化,文化具有媒介性。媒介之所以是文化,因为媒介所传播的内容无不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关。艺术、宗教、法律、教育、影视娱乐构成了媒介的主要传播内容。此外,文化也具有相当的媒介性,文化未经传播就不能为广大人民所熟悉,就不能体现文化所应有的价值。现代大众传播,特别是新媒体传播媒介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突破了文化传播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得文化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以交流、共享。
评分理解起来很费力,慢慢看吧。
评分收到的书已经破损了
评分本来想当专业参考,买来发现学术性没那么强
评分也许作者是个很有幽默感的人。他的尾注竟然都不是那种学术著作式的引用解释,而是大量的举例。在“社会规则与权力”一章中他的注释居然是克林顿和莱温斯基互相起绰号的事情,呵呵,好有趣的注释。不过这样可真是能教人马上理解那些学术性的指称到底在说什么,不像国内的一些所谓理论家就是绕着圈子白活一些抽象术语(这方面以张颐武为代表,我看见他就头痛,以为自己是康德么?绕来绕去还不就是那几个名词?有什么实际意义?)。做学问说到底还是要为现实服务,如果不是从现实出发又回到现实还有什么意义?
评分多次在京东买书,但凡是做活动的时候,就买一点点。穷人嘛,就要有个穷人的样子,只能买点便宜货了。但这本书还是不错的,一如既往的喜欢。适合专业性的人去读。 不知道为什么,作者的轻松遐想,提不起兴致。可能是本身心情不好的缘故吧平心而论,文章里的一切、有他自己的心思,只是这心思不能被世人所公知。于我,就像那火红的木棉,那金色圆润的木瓜,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却在别人的只言片语中得到了否定。不用说话,只要发光就好,有没有人知道都没关系,会很寂寞呢,可是寂寞怕什么,即使有人在,听不懂自己的话,那还是一样的寂寞啊,安安静静的,看看来来去去的人,想想自己的事情,这样,多好啊。 不算自夸的话,文学性的语言在三十来岁就有了信心,但这十来年,写得最多的论述性的文字,一度以时政评论专栏为主,自己的转折点,应该在2008年,停掉在《南方都市报》、《潇湘晨报》等报刊的时评专栏,以为是微博类的文字更灵活、更直接、更生动地取代平面媒体所致,可是在微博上,我对时事的关心度也直线下降,不再喜欢第一时间点评论事情,等它尘埃落定吧,可尘埃落定后,又有什么值得说的呢? ——当然,在微博上到达这点,又 迟了一些,直到2012年才意识到。 越来越无所谓,难道就是自由主义者? 我对外部确实是无所谓了,在我心中,有个美好世界的模样,我也会在文章里说,可是现实如何演变,甚至不变好,我并不在乎,毫无原来的愤怒和焦虑;我对自己及自己所爱的人很所谓,能不能让自己和她开心,变成最重要的事。 关注的点越来越具体,回归到自己,才慢慢发现了自由。 若无必要,勿增实体。一个走向自由的人,剥离那些不必要的“实体”,是很漫长的路。 在《城市画报》的专栏,也是论述性的文字,由于媒体的属性,它不像时政类评论那么“强硬”,柔软一些,时间跨度也长,半个月一篇的文章,写每一篇,你都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变化,把两百多篇快进看完,演化就出来了,挑文章,最早几年的,基本看不上眼,前四五年的,要做些修改,删除那些攻击性强的、挖苦人的文字,太猛烈的判断、太强烈的抒情,都一一揉软,近一两年的,则基本可以不做修改。 长年专栏的好处是,你发现原来幻想改变外部环境,到后来最需要改变的是自己。你写的东西,都是在与自己对话,是在逐渐放弃一些负担,让自己轻灵一点,不再背着别人跳舞。 祖国、国家、民族、家族这些集体词汇,是最早放下的,稍稍接受自由主义的人,都容易发现它们的主要功效就是用来压迫个人,个人无法逃逸,当然就没自由。但很多问题还要自己去用自己的脑子思考。
评分........................................................................................................................................................................................................................................................................................................
评分货真价实,送货飞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