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代的伦理学》由剑桥大学哲学教授西蒙·布莱克本撰写,探讨了出生、死亡、幸福、欲望、自由等主要伦理问题,努力说明人应该如何思考生活的意义。国内著名伦理学学者何怀宏作序推荐。
我们作为正人君子的自我形象总要接受怀疑主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拷问。许多人忧心忡忡,担心在一个诸神退隐的世界中,科学已揭下我们的面具,使我们显形为由基因所命定的生物:狭隘自私、党同伐异,或争强好胜、咄咄逼人。作者在《我们时代的伦理学》中探讨了出生、死亡、幸福、欲望、自由等主要伦理问题,努力想说明人应该如何思考生活的意义;并提醒我们,应该对那些经常主导着道德论辩、事实上不过是诱人噱头的绝对原则保持怀疑。
我感觉伦理学还是难的,好的伦理学,尤其好而短的、面向一般读者、必须针对实质性问题的伦理学就更难了……这是一本相当不错的、简明通俗而又有深厚学术功底的伦理学入门书。
——何怀宏
本书对于诸多哲学问题(包括善与幸福生活之间的关系)的论述,举重若轻,文笔优雅。
——《纽约客》
前 言
导 言
威胁伦理学的七大因素
种种道德观念
伦理学基础
附 录
索 引
英文原文
第一章 威胁伦理学的七大因素
本章将要审视的,是在思考人类的选择标准和行为标准时,将使我们感到踌躇动摇的一些观念。这些观念似乎在以各种方式表明,构建伦理体系由于某些原因是不可能的。这些在道德环境中无处不在的观念会改变我们对自己和对他人的看法(往往使这种看法变得消极)。在它们的影响下,当我们观察一些响亮的词语——正义、平等、自由、权利——我们看到的只是权力之争、权力碰撞、虚假伪善,或者仅仅看到我们狭隘的、不值得强加于人的个人观点。我们被犬儒主义 ①和自我意识束缚着。下面,我们将考察威胁伦理学的七大因素。
1.上帝之死
许多人认为伦理学不仅与宗教息息相关,而且完全由宗教所决定。这些人不必过多考虑伦理道德,因为他们有一套现成、权威的律令规范——一本生活指南。它是上帝的教诲,或者是一个比我们人类更伟大的存在的意志。正是通过这个超验的存在的启示,我们才得以了解生活的准则。我们或者亲自领略其真谛,或者更多的是通过一个中介——一个与神联系密切并能够将其意志传达给芸芸众生的牧师、先知,或是一种文本、习俗。这样我们便知道该做什么。服从神意值得嘉许,将得到报偿;违背神灵,将遭受严厉的惩罚。在基督教教义中,服从上帝将使人战胜死亡获得永生。违背上帝,则意味着永远的地狱之灾。
在19世纪的西方,当传统宗教信仰逐渐失去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时,许多思想家认为伦理道德也随之式微了。我们的目的不在于评论这种信仰是否还在控制人们。我们关注的焦点是,行为准则的含义到底是什么。难道真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如果上帝死了,人就可以随心所欲了”?看起来似乎确实如此:没有立法者,怎么可能有法律呢?
在切入主题之前,我们可以从传统宗教教义的弊端这方面转变一个角度思考。读《圣经》的人可能被它的某些训导所困扰。在《旧约》中,上帝偏爱某个族群甚于其他族群,并且最重要的是,他对自己本身的超然地位怀有嫉妒,这是一种奇怪的精神偏执。他似乎对奴隶社会不反感,认为人类对生育的控制是不赦之罪(《创世记》38:9—10)。他支持严厉管教儿童(《箴言》22:15,23:12—14,29:15),而且同意对愚昧无知之人进行鞭挞,督促其上进(《箴言》26:3)。甚至,互联网上还流传着写给一位专栏主持人、基要主义者“劳拉博士”的一封信。
亲爱的劳拉博士:
您用上帝的法则教育人们,感谢您所做的一切。从您那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并且努力与更多人分享这些知识。例如,当有人为同性恋辩护时,我只要提醒他《利未记》18:22清楚地定义该行为是令人作呕的,对方就哑口无言。然而,在如何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一些具体的戒律、规则方面,我的确需要您的金玉良言。
1. 当我在祭台上烤一头祭品牛时,我知道它散发的香味会赢得上帝的欢心(《利未记》1:9)。而麻烦出在我的邻居身上,他们说讨厌这种气味。我该怎么办?
2. 正如《出埃及记》21:7所述,我愿意卖小女为奴。您认为时下合理的价格是多少?
3. 我知道,上帝不允许我与经期的女子有任何接触(《利未记》15:19—24)。问题是:我怎么知道她处于经期?我曾试图问她们,但难免会激怒她们。
4. 《利未记》25:44规定我可以从周边国家买回奴隶。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这条规定适用于墨西哥,而非加拿大。您可以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5. 我有个邻居坚持在安息日工作。《出埃及记》35:2明确规定他应被处以死刑。从道德上,我有责任将他处死吗?
6. 我的一个朋友认为尽管吃贝类食品是可憎的(《利未记》10:10),但该行为比同性恋罪责要轻。我不敢苟同,您能说明其中原因吗?
7. 根据《利未记》21:20的陈述,如果我有视力缺陷,就不能走近上帝的祭坛。我必须承认我阅读时戴眼镜。我的视力水平是否必须达到20/20,还是另有缓和的余地?
我知道您对这些问题有广泛的研究,因此我相信您可以为我指点迷津。您常教导我们:上帝的教诲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为此,再次表示感谢。
《新约》里情况普遍好转,因为它着重强调爱、宽容及顺从。然而,其通篇却充斥着道义上站不住脚的“赎罪”和“救赎”,宣扬可以为了救赎罪恶之人而牺牲无辜者,从而实现正义(替罪羊的理论)。然后,耶稣的位格 ①在福音书里也表现出道德观的转变。他可能具有宗派倾向:“外邦人的路,你们不要走;撒玛利亚人的城,你们不要进。宁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马太福音》10:5—6)。同样,他拒绝帮助迦南的非犹太妇女,带着冷漠的种族歧视口吻说道:“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马太福音》15:26;《马可福音》7:27)。他希望我们温柔、温顺、温和,但他自己却远远做不到:“你们这些蛇类、毒蛇之种啊!怎能逃脱地狱的刑罚呢?”(《马太福音》23:33)。加大拉猪一节表明上帝接受当时普遍流行的观念,即精神疾病是由于魔鬼附身;同时,他宣扬动物的生命——以及其他任何人对猪的所有权——是没有价值的(《路加福音》8:27—33)。伯大尼无花果树的遭遇 ②(《马可福音》11:12—21),可能令环保主义者毛骨悚然。
最后提到的是践履的罪和疏忽的罪。我们可能想知道,为什么没有明显迹象表明上帝撤销《旧约》中某些残酷的内容。《出埃及记》22:18中“行邪术的女人,不可容她存活”的言论,使数以万计的美洲和欧洲妇女在1450至1780年间被活活烧死。有人会想,如果一个高尚、仁爱、博学的人预见到这些悲剧,撤消这一禁令将会拯救那些遭受火焚之灾的人。
总之,我们可以认为《圣经》赋予了我们绝对权力,允许我们用粗暴的态度对待儿童、智障者、离异者、不信教者、有不同性取向者、老妇人及动物和自然环境。最后,它让我们虐待自己,因为我们是受到原罪污染的堕落者,对自己的憎恨不可避免地引起对他人的憎恨。
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1844—1900)对基督教的道德发起了一场最为著名、最为持久的猛烈攻击。且看他一一道来:
在基督教里,被征服者和被统治者的本能居于重要的地位:在基督教里,最低等的阶级渴求得到拯救。在基督教里,谈论罪恶、自我批评、良心解剖变成了消遣,变成了抵抗无聊的方法;在基督教里,永远不会消失的是对强权者——所谓的“上帝”——的一种情绪反应(方法是祈祷);在基督教里,最高的东西被认为是得不到的,是一种神赐,一种“恩宠”。基督教缺乏的是光明正大;隐匿的角落、幽暗的空间是属于基督徒的。在基督教里,肉体是被轻视的,将保持卫生看做是肉欲而加以抛弃;教会甚至反对洁净(摩尔人被赶走以后,基督教的第一个法令是关闭公共浴室,那时仅在科多瓦就有二百七十家这种浴室)。“信基督的”这个词在某种意义上乃是指残酷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在基督教里,有的只是对持不同思想的人的仇恨;有的只是渴望迫害的意志……信仰基督教,只是意味着对“精神”、“自豪”、“勇敢”、“自由”、“精神自由”的仇视;信仰基督教,只是意味着对感官、感官享乐、所有形式的享乐的仇恨。
显然,已经有人,并且将来还会有人为一些令人难堪的内容辩解和申诉。无独有偶,有人为印度教的种姓制度辩解和申诉,有人为伊斯兰教的法典或其对妇女及不信教者的态度申辩。然而有趣的是,当评价这些辩解行为时,我们自己就是在评价道德标准。我们可以不谈任何教义,仅从远处审视它,看它是否代表了人人接受的高尚道德,或者我们是否应该接纳某些内容而拒绝其他内容。于是,问题又来了:如果这些标准有资格评价我们最崇高的宗教习俗,那么它们从何而来?
宗教是伦理的基础这一观念遭到柏拉图(前429—前347)的严正挑战,具体体现在名为《欧绪弗洛篇》的对话集中。在这个对话中,由于对神不敬而多遭磨难的苏格拉底遇到了一个叫欧绪弗洛的年轻人;欧绪弗洛自认为对虔敬和公正完全了解。他固执地认为自己的理解是绝对正确的,现在正欲以杀人罪的罪名控告其父。
欧绪弗洛:对,我确实会肯定虔敬就是诸神全都热爱的,而虔敬的对立面就是诸神全都
痛恨的,就是不虔敬的。
苏格拉底:我们是否也得考察一下这种说法,看它是否健全?或者说我们得放过它,接受我们自己的或别人的这种说法,并同意这种说法仅仅是因为有人这样说?我们是否一定不要考察谈话者说些什么?
欧绪弗洛:我们一定要考察。然而在我看来,我把当前的这个陈述当做正确的。
苏格拉底:我们很快就会知道它是否正确了,我的朋友。现在请这样想。虔敬事物之虔敬是因为诸神赞许它,还是因为它是虔敬的所以诸神赞许它?
提出问题后,苏格拉底马上顺利地有了一条思路。
苏格拉底:那么关于虔敬我们该怎么说,欧绪弗洛?按照你的认证,虔敬的事物不是受到所有神的喜爱吗?
欧绪弗洛:对。
苏格拉底:他们喜爱虔敬的东西是因为这个事物是虔敬的,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
欧绪弗洛: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没有别的原因了。
苏格拉底:如此说来,由于该事物是虔敬的所以它被神喜爱,而不是因为它被神喜爱所以才是虔敬的。
欧绪弗洛:似乎是这样的。
苏格拉底:另一方面,该事物被爱和被神喜欢正是因为神爱它,对吗?
欧绪弗洛:没错。
苏格拉底:所以使诸神喜爱的东西与虔敬的东西不是一回事,欧绪弗洛,按照你的说法,虔敬的东西与诸神喜爱的东西也不一样。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事物。
欧绪弗洛:怎么可能这样呢,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因为我们同意过虔敬的事物得到喜爱是因为它是虔敬的,而不是因为它得到喜爱才是虔敬的。难道不是这样吗?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上帝或诸神不应被视为享有绝对权威。我们必须认为,他们在允许我们的某些行为和禁止我们其他行为方面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他们像我们一样必须知道什么是虔敬的,什么是正义的。不是因为他们无穷的威力,不是因为造物主的身份,不是因为严酷的惩罚,也不是因为回报我们的厚礼,《圣经》才规定众神这么做。这样做不会使他们成为善的。再者,仅仅由于他们的威力而服从他们的戒律将是奴性的表现和自私的行动。假设有人指使我为恶,如让我辜负某人对我的信任。“噢,让我想想,我将得到的好处是如此云云,但如果做了这件事,我必须承担遭受上帝严惩的风险。转念一想,上帝是仁慈的,我很可能通过忏悔、临终前的忏悔,使他蒙蔽。”这些想法并不高明,它们不是一个具有完美人格的人应该有的。品行高尚的人应该这样想:“做这件事是背信弃义,所以我不会做。”一切到此为止。对宗教权衡利弊,正如当代哲学家伯纳德·威廉姆斯 ①的一句名言所述,是“多此一举”。
有神论思想看起来比无神论思想更糟糕,因为有神论思想似乎扭曲了人们对行为准则的认识。如道德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所述,它使我们仅仅由于惧怕惩罚或出于其他动机而遵循道德律行事,我们却真切希望人们出于敬虔道德律而行事。这才是真正的美德所要求的。(我将在第三章中更详细地讨论康德的这些观点。)
令我们顿生疑窦的是,只有低俗宗教才应受到如此强烈的抨击吗?其他主流宗教呢?上帝更贴切的形象当然不应该是一个空中复仇老人。或许是一个更抽象的东西?在这种神迹导向中出现了一个远离人类、超越人类的善与恶的神灵,如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的伊壁鸠鲁(前341—前271)所述:
享受福祉的永恒的存在本身不会有烦恼,也不会制造事端,因此不会被喜怒所牵制。只有弱小者才会有喜怒哀乐。
一个真正承蒙天赐福祉的永恒存在仅仅因为它的伟大而不被渺小人类的行为所扰。他不会因为人吃贝类食物或采取不同的做爱方式而心起波澜。
柏拉图对话集给出的另一个替代观点是:宗教从一开始就赋予某种道德一套神迹的外衣和一个神迹的权威,这种道德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在此,人们没有蔑视神迹。神迹为我们提供了激发想象力的符号体系和实际标本,它是人类不屈不挠地与死亡、欲望、幸福、善、恶展开斗争的力量源泉。流浪异乡的人用回忆录记述故国的歌曲、诗词、传说,而不是故国的一般法律或宪法。如果那歌声不再能感染他,他也会将之忘却。同样,我们可能担心当宗教不再打动人心时,我们也会淡忘历史或人类经验的某些重要部分。这可能就是道德的演变(无论好坏)。这种分析表明,宗教不是伦理学的基础,而是伦理学的体现和象征性表达。
换句话说,我们不仅有一套行为准则,还有一系列上帝颁布的法则给行为准则披上神迹的外衣以巩固其权威。我们并非仅有禁止(比如说)谋杀的行为准则,还有关于上帝厌恶谋杀的宗教传说。令人遗憾的是,神迹和宗教也有可能助纣为虐。从前文描述证实的内容中,我们得知:我们不仅畏惧科学,觊觎他人的土地,而且我们所了解的宗教传说表明上帝惩罚有求知欲的人,指使我们抢占他人的土地。我们拥有上帝赋予我们的主宰大自然的至高权力,视其他人为劣等人群或罪孽深重之人。或者说,有一幅令人痛心的画面完整地展示在我们面前:人类不仅期冀做某事,而且妄自投射神意,使这种行为成为一种权利或职责。因此,宗教不是行为准则的基础,而是行为准则的反映。它使这些行为准则处于排他的绝对权威的外衣保护之下。宗教在我们与他们之间划出了一道鸿沟,并且毋庸置疑,宗教还有其他社会和心理作用。它当然地可以成为暴力政权奴役民众的手段:如马克思指出的,宗教是麻痹民众的鸦片。上帝让富人住在城堡里,穷人徘徊于城门前——赞美诗的句子使社会下层的人们屈服于命运的摆布。
倘若上述内容符合实际,那么上帝之死绝不是对伦理学的威胁。上帝之死拨开了迷雾,使我们有可能认清伦理学的本质。没有立法者可能不会有法律,但柏拉图告诉我们,道德律不可能是专横、人格化的神的奇思妙想。我们也许应该制定自己的道德律。
……
这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那些看似高悬于庙堂之上的宏大伦理学,转化成了与我们呼吸与心跳息息相关的日常哲学。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虚拟身份与真实责任”的讨论印象深刻。作者没有满足于批判网络暴力表面的现象,而是深入剖析了我们在数字化生存状态下,自我认同的边界是如何被模糊和重塑的。他提出了一个很有冲击力的观点:当我们创造了一个数字分身时,我们是否同时也对那个分身所引发的一切后果负有不可推卸的伦理责任?这种探讨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行为”范畴,触及到了“存在”的层面。而且,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到位,它知道何时需要放慢脚步进行深入的哲学挖掘,何时又需要加快节奏,用一个有力的历史事件来佐证理论的现实穿透力。不像某些纯理论著作读起来枯燥乏味,这本书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复杂的思想迷宫中为我们点亮了足够的火把,保证我们既能看到沿途的风景,又不至于迷失方向。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周围人的言行,以及社会新闻背后的道德张力,都有了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同理心。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某些论证推演过程,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逻辑训练基础。它不是那种用来消磨时间的休闲读物,更像是一份需要投入精力的严肃智力训练手册。书中对“义务论”在现代社会的应用边界的界定,尤其精妙。它并没有把康德的绝对命令奉若神明,而是以一种极其审慎的态度,去考察在技术高度发达、社会结构日益扁平化的今天,这些古典原则面临的侵蚀和挑战。作者提出的“情境化义务”的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坚守原则与适应现实之间寻求张力的实用框架。我特别喜欢作者引用的一些非主流哲学家的观点来反驳主流学说,这使得全书的论辩充满了张力和新鲜感,避免了陷入任何一家学派的教条主义泥潭。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参与一场高水平的学术辩论赛,而我们自己,就是那个必须做出最终裁决的陪审团。正是这种“被挑战”的感觉,让我对这本书的敬意油然而生。它成功地做到了既传授知识,又启发思考,两者缺一不可。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它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而不是轻松的散步。某些关于“后人类伦理”或者“人工智能的道德地位”的章节,简直是对我现有知识体系的巨大挑战。我不得不反复阅读一些关键论点的论证过程,甚至需要借助其他辅助材料来确保我完全理解了作者所构建的逻辑链条。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全球性伦理议题时的那种跨文化视野,比如在探讨资源分配正义时,书中并没有完全偏向某个单一的西方哲学传统,而是巧妙地引入了东方智慧中的一些平衡与和谐的理念作为补充和参照。这种兼容并蓄的态度,使得全书的讨论维度被极大地拓宽了。它的分量感不光体现在纸张的厚度上,更体现在思想的密度上。每一次翻页,都像是要进行一次小型的思想实验。我常常在读完一个段落后,会放下书本,走到窗边盯着远方,消化刚才接收到的信息量,那种思维被拉伸的感觉,虽然辛苦,却也充满了成长的快感。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敢于直面那些没有简单答案的问题,并且引导你学会如何带着镣铐跳舞,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寻找最坚实的立足点。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于未来伦理图景的描摹。它没有停留在对当下社会问题的修修补补,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未来——比如人类基因编辑的伦理禁区,或者与高度智能生命体的潜在互动。这种前瞻性的视野,使得这本书读起来充满了史诗般的厚重感。它不是在讨论“我们现在该怎么做”,更多是在探讨“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种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贯穿始终。语言风格上,这本书的后期章节展现出了一种近乎诗意的哲思,尤其是在探讨“意义的构建”与“有限性”的关系时,文字的节奏感变得舒缓而富有韵律,仿佛在引导读者进入一种冥想的状态。这与开篇那种严谨的定义和分析形成了完美的张弛对比。总而言之,这是一部能够重塑你世界观的著作,它要求你交出专注,并承诺回报以更清晰的自我认知和更深刻的道德洞察力。读完后,那种感觉就像是,你终于学会了如何真正地去“思考”伦理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判断”对错的层面。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简洁大气,那种深邃的蓝色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深思和哲学的重量感。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让人觉得这不是一本可以随便翻阅的快餐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咀嚼的硬货。我最欣赏它在结构上的安排,清晰的章节划分简直就是给初学者搭建了一条稳固的阶梯,引领我们从最基础的伦理学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到那些复杂、充满争议的当代议题。例如,在讨论“功利主义”和“道义论”的冲突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案例分析,将理论的抽象性拉回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中。那些被引用的历史案例,比如经典的电车难题的变体,被阐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会反思自己在面对道德困境时的第一反应是否真的站得住脚。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那种沉稳而又不失温度的,它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保持着对读者智识上的尊重,不会用过于晦涩的术语将人拒之门外。读完前几章,我已经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被重新校准过,看待社会新闻或个人抉择时,多了一层“为什么”的追问,而不是停留在表象的判断。这种由内而外的思维转变,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阅读体验。
评分书不错,到货速度特别快,快递师傅辛苦
评分京东购书,是我们不错的选择!
评分道德有一定的共同性,指同一社会的不同阶级,甚至不同社会的不同阶级的道德之间,由于类似或相同的经济条件、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而存在着某类相似或相同的特性;
评分一如既往的支持京东,方便自己的生活。
评分阶级性
评分书是好书,正版,值得一读。就是物流慢。
评分不错!真心不错非常喜欢!
评分董仲舒
评分好书,集齐一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