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题跋丛书:藏园群书校勘跋识录(套装上下册)

书目题跋丛书:藏园群书校勘跋识录(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增湘 著
图书标签:
  • 藏书家
  • 书目学
  • 古籍校勘
  • 题跋
  • 中国古典文献
  • 文化史
  • 学术研究
  • 文献编纂
  • 古籍整理
  • 藏园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2685
版次:1
商品编码:11235557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74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书目题跋丛书:藏园群书校勘跋识录(套装上下册)》与上述丛刊不同,以收集晚清以来重要、实用而又稀见的,尤其是不曾刊行的书目题跋为主,同时适当兼收晚清以前重要题跋专书的整理本或名家增订本、批注本;以提要式书目和题跋专著为主,同时适当兼收重要学者和著名藏书家所撰题跋的辑录本;以图书题跋为主,同时适当兼收书画题跋及金石、碑传题跋。在出版方式上,不采用影印形式,而是按照古籍整理的规范,标点排印,以方便广大的文史研究者、工作者、爱好者,尤其是年轻的读者阅读和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上册
一、经部
(一)易类
周易略例一卷
周易正义十四卷
周易兼义九卷音义一卷略例注一卷
周易要义十卷
周易程朱传义音训十卷易图一卷
古三坟一卷
(二)书类
尚书注疏二十卷
程尚书禹贡论二卷后论一卷山川地理图二卷
(三)诗类
韩诗外传十卷
韩诗外传十卷
(四)礼类
周礼注十二卷(存卷三至六)
周礼注十二卷
鬳斋考工记解二卷
仪礼识误三卷
新定三礼图二十卷
大戴礼记十三卷
(五)春秋类
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存十五卷)
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
春秋权衡十七卷
春秋五礼宗例十卷(存卷一至三,七至十)
春秋五论一卷
春秋繁露十七卷
春秋繁露十七卷
(六)羣经总义类
经典释文三十卷
公是先生七经小传三卷
十一经问对五卷
十一经问对五卷
(七)小学类
新刻广雅十卷
羣经音辨七卷
羣经音辨七卷
埤雅二十卷
重刊埤雅二十卷
续广雅三卷
切韵指掌图二卷
增补互注礼部韵略五卷
二、史部
(一)纪传类
史记集解一百三十卷
五代史记七十四卷
……

下册

精彩书摘

  卷十末叶识曰:此卷改订三十四字。再校得十六字。丙寅十月初四校毕,时羣峯云迷,阴寒酿雪,明日将束装出山矣。
  附纸长跋,此跋详于《题记》之文,曰:《冷斋夜话》十卷,宋僧惠洪着。日本五山刻本,半叶九行行十八字,卷一至五,日本人旧钞补足,题元龟三年记。考元龟三年为中国隆庆五年辛未,距今三百六十年矣。钤有瑞林寺、一览亭诸墨记,盖亦彼国流传之古籍也。《经籍访古志》载求古楼藏旧刻本,疑与此为同种。余数年前得之于董绶金大理,取校《稗海》刻本,凡卷首捻目每则标目,《稗海》本皆无之,计增订改易之字,凡六百三十有奇,卷三脱“诗一字未易工”一则,凡五十六字,卷九脱“开井法禁蛇方”一则,凡三百五字,综核全书改订之字一千有余。考《醑宋楼藏书志》有元至正癸未三衢叶氏刻本,言旧本讹谬,兵火之后几不传于今,本堂家藏善本,与旧本编次大有不同云云。疑倭人传摹或出于此,故视世行本差异乃悬绝也。洪本筠州儒家子,为彭乘之侄,工诗词,交游名胜,所记多遗闻逸典,旁及友朋嘲噱,笔致明隽,亦文莹《湘山野录》、《玉壶清话》之亚,提要擿其标目缪误,为后人妄加,然夸诩之词,殆亦不免。晁公武诋其多诞妄伪托,殆非苛论也。丙寅九月人西山营葬,负土之隙,因徧游金仙庵、水塔园、香峪、鳖鱼沟、管家岭、清水院及秀峰、蓬花、西峯诸寺。午馆而出,下舂而归,归则秉烛研朱,从事斟勘,凡得二十余卷,此书亦丙舍篝灯所点定也。聊记于此,以示后人。藏园居士沅叔记。
  《云麓漫抄》首叶钤“藏园校定羣书”印。卷一末叶识曰:庚午九月初三日,据洗桐轩钞本校于戒坛寺东院北轩。沅叔记。
  再识曰:戊辰七月望日,讽经圆通寺,校阅此卷。
  卷二末叶识曰:戊辰中元日校。
  ……

前言/序言


藏园群书校勘跋识录 编纂宗旨与价值 《藏园群书校勘跋识录》是一部汇集了清代著名藏书家、校勘家孙氏(常称“藏园”)在整理、校勘古代典籍过程中所撰写的一系列跋记、识语的集成。全书分为上下两册,收录了孙氏对大量珍贵古籍的精细考订与深刻见解,堪称中国古代文献学研究的一部重要工具书和珍贵史料。本书的编纂,旨在系统地呈现孙氏在文献整理、辨伪校勘、版本源流、版本流传等方面的学术成就,为后世研究古代文献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同时也为理解明清之际学术思潮、藏书文化的发展脉络提供生动的例证。 内容要点与学术价值 本书所收录的跋识,内容之广泛,考订之精审,实属罕见。孙氏以其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所校勘的每一部书,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其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版本考辨与源流追溯: 孙氏对许多古籍的版本进行了深入的考辨,辨析不同版本之间的异同,追溯其流传的源流。他往往能通过对字句的细微差异、篇章结构的演变、序跋的真伪、刻印的时代特征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揭示出不同版本的历史面貌,指出哪些是善本,哪些是伪本,哪些是衍刻本,对于文献的溯源和正本清源具有极高的价值。例如,对于某些古籍,他可能要细致比对数十种甚至上百种不同版本的文献,从细枝末节中找出最可靠的校勘依据。 字句校订与义理疏释: 在版本校勘的基础上,孙氏对古籍中的讹误字句进行了大量的校订,并对其中晦涩难懂的义理进行了疏释。他不仅关注文字的表层意义,更深入探究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他的校订往往能拨乱反正,使原书的面貌得以清晰呈现,为读者理解古籍原意提供了重要的帮助。例如,对于一些古籍中常见的错字、衍字、脱字,他会详细考证其来源,并提出合理的校改意见,有时甚至会引述大量前人文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文献真伪的辨析: 在古代文献的流传过程中,伪书、伪造的序跋屡见不鲜。孙氏在整理文献的过程中,尤其注重对文献真伪的辨析。他常常能够通过对文献内容、行文风格、史实记载、思想体系等多方面的考察,揭示出伪书的破绽,还原文献的真实面貌。这对于清除学术史上的积弊,净化学术空气,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学术思想与文化价值的挖掘: 孙氏的跋识,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校订,更包含了他对所校书籍所代表的学术思想、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他能够结合当时的学术背景和社会思潮,对书籍的价值和意义进行评价,从而展现出古代学者的治学思路和学术旨趣。这些跋识不仅为我们理解具体的古籍提供了帮助,也为我们认识明清时期中国学术史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藏书实践与学术传承的记录: 《藏园群书校勘跋识录》本身就是孙氏藏书实践的生动记录。通过这些跋识,我们可以了解孙氏所收藏的文献种类之丰富,以及他对待藏书的态度。同时,这些跋识也展现了明清时期藏书家之间学术交流、互相启发的景象,体现了中国古代优秀的学术传承精神。 本书的意义与读者群体 《藏园群书校勘跋识录》的出版,对于当前文献学、古籍整理、中国古代史、中国思想史、版本学等领域的研究者而言,无疑是一份厚重的学术馈赠。 对文献学和古籍整理研究者:本书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研究材料。孙氏的校勘方法、考订依据、结论等,都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照。在古籍整理工作中,经常需要面对版本问题、文字讹误等难题,本书中的跋识往往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线索。 对中国古代史和思想史研究者:许多被校勘的书籍,本身就是研究古代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珍贵史料。通过孙氏的校勘和解读,这些史料的面貌更加清晰,其研究价值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孙氏对书籍的评价和分析,也能帮助研究者理解古代的学术思潮和价值观念。 对版本学研究者:本书是研究古代书籍版本、刻印、流传的重要参考。孙氏对不同版本的细致辨析,为版本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例和翔实的研究方法。 对普通读者:对于对中国古典文化、古籍文献有浓厚兴趣的读者而言,本书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门读物。通过阅读孙氏的跋识,可以领略古代学者严谨治学的精神,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有机会接触到许多珍贵的古代典籍。 编纂体例与阅读指导 本书的编纂,一般会按照孙氏原文的顺序,或者按照书籍的类别、朝代等进行排列,以便读者查阅。每条跋识都会清晰地标明所校勘的书籍名称、作者、版本等信息。在阅读本书时,建议读者: 1. 关注跋识开头的书籍信息: 了解孙氏所讨论的是哪一部具体的古籍,对其有一个初步的认知。 2. 留意孙氏的考订方法: 观察他是如何进行版本辨析、文字校订、真伪辨别的,从中学习其治学之道。 3. 理解孙氏的学术观点: 关注他对书籍内容、学术价值的评价,思考其背后的逻辑和依据。 4. 参考相关的古籍版本: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对照孙氏所校勘的书籍的实际版本,进一步验证其校订的准确性。 5. 结合其他文献进行阅读: 将孙氏的跋识与其他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可以获得更全面的认识。 结语 《藏园群书校勘跋识录》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对中国古代文献学宝贵遗产的一次系统性梳理和呈现。它以孙氏严谨的治学精神为内核,以其精湛的校勘技艺为表现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古代学者在文献传承中的重要贡献。阅读本书,如同走进一座珍贵的文献宝库,与一位古代的治学大家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从中汲取知识,感悟智慧,体会中国传统学术的独特魅力。这套丛书的出版,必将对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重要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藏园群书校勘跋识录》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静而典雅的气质,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纸张的质感很不错,拿在手里有分量,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印刷品,看得出是精心挑选过的。特别是书脊的设计,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得恰到好处,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平时翻阅,都显得很有品味。我尤其欣赏的是那种对细节的打磨,比如题签的字体选择,古朴又不失清晰,翻开扉页时,那种油墨的香气混合着纸张的微涩,让人立刻沉浸到阅读的氛围中。对于我们这些热爱传统文化的读者来说,一本好书的“外衣”同样重要,它不仅是内容的载体,更是一种文化体验的开始。这套书的整体设计语言,无疑是成功地架起了一座通往古籍研究殿堂的优雅桥梁,让人有种忍不住想珍藏的冲动。

评分

阅读这套书的体验,更像是一次与古人进行深度对话的旅程。作者的文字功力深厚,行文流畅而又不失严谨,即便是面对那些晦涩难懂的古籍考证,也能被他梳理得井井有条,逻辑清晰。我特别注意到他在论述某一版本异同时,那种抽丝剥茧的推理过程,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他不仅仅是简单地指出“此处有误”,而是会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将考证的每一步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让读者心悦诚服。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当下浮躁的学术风气中显得尤为可贵。读起来,你不会感到枯燥,反而会被那种探寻真相的乐趣所驱动,仿佛自己也成了一名身处古籍堆中的小小的“侦探”。

评分

这本书对于普通爱好者来说,可能在初期会稍显门槛,毕竟校勘跋识这类内容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专业性。然而,正是这种深入骨髓的专业性,才成就了它的价值。我尝试着去理解其中几则关于版本流变和避讳字处理的探讨,起初有些吃力,但随着对前文铺垫的理解加深,那些原本模糊的概念逐渐清晰起来。这套书的妙处在于,它没有为了迎合大众而牺牲学术深度,而是忠实地记录了研究的艰辛与发现的喜悦。对于想要系统了解古代图书版本学的朋友来说,这套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框架,它教会的不仅仅是“看书”,更是“读懂书背后的历史”。

评分

总而言之,这套书的出版,对于整个古典文献学界而言,都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它的厚度不仅仅体现在篇幅上,更体现在其背后所蕴含的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探索。它填补了一些细分领域的研究空白,提供了宝贵的参照系和一手经验。我期待未来能有更多人深入研读其中的精髓,不仅学习其研究方法,更学习其治学精神。对于图书馆、研究机构乃至资深书友而言,这都是一套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书,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读书”这一行为深刻意义的最好诠释与捍卫。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审视,这套书的文笔并非纯粹的学术报告体,其中夹杂着许多文人特有的情怀和对古籍的深厚感情。在某些篇章中,作者叙述到某本孤本得以保存或某处疑难得以厘定时,那种如释重负甚至略带激动的笔触,让人能真切感受到一位学者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与热爱。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原本冰冷的考据工作变得有温度、有灵魂。它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识点罗列,而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文献札记,记录了人与书、人与历史之间的微妙联结。这种人情味,让厚重的学问变得易于亲近,也更能激发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

评分

十一经问对五卷

评分

傅增湘(1872—1950),字沅叔,别署双鉴楼主人、藏园居士、藏园老人、清泉逸叟、长春室主人等,现当代著名藏书家。四川江安县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进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1917年12月至“五四”运动前,曾入内阁任教育总长。傅氏一生藏宋金刻本一百五十种,四千六百余卷;元刻本善本数十种,三千七百余卷;明清精刻本、抄本、校本更多,总数达二十万卷以上,是晚清以来继陆心源皕宋楼、丁丙八千卷楼、杨氏海源阁、瞿氏铁琴铜剑楼之后的又一大家。他无论是在藏书、校书方面,还是目录学、版本学方面,堪称一代宗主。傅增湘(1872~1949),四川泸州江安人(今属宜宾)。字叔和,号沅叔,别署双鉴楼主人、藏园居士等。工书,善文,精鉴赏,富收藏。以藏书为大宗,世所闻名,历任贵州学政,教育总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等。[1]著有《藏园瞥目》,《藏园东游别录》,《双鉴楼杂咏》等。

评分

总集类

评分

十一经问对五卷

评分

韩诗外传十卷

评分

附录

评分

尚书注疏二十卷

评分

收藏古籍书,值得备一本的目录学书,有点缺憾就是平装,定价片贵了点。一、《简明夏汉字典》共收6074个单字(包括異体字、韵字和讹体)。西夏国书《同音》字典的作者在《序言》中说:其书“大字6133,注字6230”。注字无误,大字多统计近300字,其后以讹传讹,学术界至今误认为“西夏字共计6000多字”,从现有的资料可以肯定,西夏字只有5800多字,其余为具体和讹体字。由于《同音》、《文海》等字书残缺,缺少部分难以考证,但本字典除对《同音》甲、乙、丙三个版本和《文海》重新核准外,还考证吸收了《同义》、《文海宝韵》、《同音文海宝韵合编》和《五音切韵》等字书、韵书新字80个,力求将更多的资料提供给读者。

评分

小说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