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所传递出的厚重感与历史的真实感。封面设计简洁有力,书名中的“铁血荡寇”更是直接点燃了我对那段历史的强烈好奇心。昆仑关,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而这场战役,在我看来,是整个抗日战争中不可忽视的关键一环。我特别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深入了解这场战役的战略决策过程。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中国的军事指挥官们是如何在高压之下做出艰难的抉择?他们是如何权衡利弊,调动有限的资源,去对抗强大的敌人?我不仅仅想看到宏观的战略部署,更希望能了解到具体到战役中的战术运用,那些充满智慧和勇气的瞬间。同时,我也非常期待能够看到书中对参战将士们的描绘,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信念、他们在战场上的生死搏杀,这些鲜活的细节,往往最能打动人心,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以及英雄们为国捐躯的伟大。
评分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详尽的地图和珍贵的历史照片,仿佛历史的闸门在眼前缓缓开启。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具体的情节,但从这些辅助材料中,我已经能够感受到作者在资料搜集和考证上的严谨与用心。昆仑关,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了太多故事,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个民族抗争的象征。我一直认为,了解一场战役,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其背后复杂的战略背景和政治考量。这场战役是如何在整个抗战的大格局中定位的?它又为何会被赋予如此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还是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微妙平衡?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同时,我也对参战的将领们充满了好奇,他们是如何做出决策的?在战局胶着之时,他们又面临着怎样的压力和抉择?是智谋的较量,还是意志的比拼?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立体地认识这段历史,不仅仅是知道发生了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它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厚重感,不仅在于书本本身的体积,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重量。我一直对那些在决定性战役中展现出非凡韧性和智慧的军事行动非常感兴趣,而“昆仑关作战”无疑是其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正面战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而像昆仑关这样的战役,往往是扭转战局、鼓舞士气的关键。我希望在这本书里,能够详细地了解到这场战役的战略部署,敌我双方是如何进行兵力调动和火力布置的?战前双方的战略目标是什么?以及在战役进行过程中,双方的战术变化是如何进行的?我特别关注那些能够体现指挥官智慧的细节,比如出其不意的进攻,或者巧妙的防御策略。同时,我也期待能够看到普通士兵在战场上的真实反应,他们的恐惧、他们的英勇、他们的牺牲,这些细节往往更能触动人心,让我们深刻理解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来之不易。
评分初次接触到这本书,便被其封面设计所吸引,那种朴实而充满力量感的风格,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个充满硝烟与血泪的年代。我对“昆仑关作战”这个战役本身就怀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它蕴含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悲壮故事。在阅读前,我脑海中勾勒出的,是两军对垒、黄沙漫天、炮火轰鸣的场景。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这场战役的更多细节,不仅仅是简单的战役过程,更希望能够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复杂性。比如,这场战役的战略背景是什么?它在整个抗战的进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参战的双方,特别是中国军队,在当时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和挑战?是装备上的劣势,还是兵力上的不足?我渴望看到作者如何分析这些问题,如何展现中国军民在那段艰难岁月里所展现出的不屈精神和顽强斗志。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部战争史,更是一部民族精神的史诗。
评分这本《经典战史回眸抗战系列·铁血荡寇:昆仑关作战》的封面设计就相当引人注目,厚重的纸张、复古的配色,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拿到书的那一刻,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厚实感,预示着其中蕴含的重量。我尤其喜欢书名中“铁血荡寇”四个字,充满了力量感和使命感,让人对即将展开的战事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中国近代史,特别是抗日战争这段波澜壮阔的时期抱有浓厚的兴趣。这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而“昆仑关作战”,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不屈的意志和悲壮的色彩,总让人联想到在绝境中扼守边疆、浴血奋战的英雄们。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深入了解这场战役的来龙去脉,不仅仅是宏观的战略部署,更希望能够看到战场上士兵们的真实面貌,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勇气、他们的牺牲,以及在那片土地上发生的每一个鲜活的故事。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民族命运的缩影,是无数普通人命运的交织。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那段历史,感受那份沉甸甸的家国情怀。
评分希望《经典战史回眸抗战系列·铁血荡寇:昆仑关作战》在大陆的出版。能为两岸抗战史研究的交流及军事文化的传播注入新的活力。
评分先卖空,再发问!
评分这预示着更大的灾难还在后面!
评分当年,孟珙便大刀阔斧整顿四川官场的五大弊端——差除计蜀、功赏不明、减克军粮、官吏贪黩、上下欺罔。随后,针对四川的军事布局和民政,他又提出要求:“不择险要立砦栅,则难责兵以卫民;不集流离安耕种,则难责民以养兵。”然而可笑的是,他抱着一腔热血,顶着无数艰难赶赴蜀地,刚开始施展拳脚,旋即又被剥夺了掌控全川的权力。
评分为了历史的前进,社会的发展,人们渴求知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生产力。只有知识
评分其三是他最担心也是最致命的一条,他入蜀后,京湖怎么办?看朝廷的意思,先是派别人去,现在又想让他以一肩挑的方式换取他就任夔州。但两地联系不便,如何能方便指挥?兵力上又毫无加强,他若带兵入蜀,京湖便会薄弱;若不带兵入蜀,又拿什么去整治残局?
评分现在有机会给自己补补课,了解下当年没细讲的前半段,毕竟都是中国人在打小日本!而且咱还打胜了!
评分王辅的《《日军侵华战争》上总结道: 敌第5师团的第21旅团,这次昆仑关一战,是继南口、平型关、忻口、临沂、台儿庄之后的又一次大失败,部队伤亡很大,其旅团长中村正雄亦被击毙,所属第21联队参战人数共1360名,被击毙198名,被打伤469名,下落不明16人,伤亡和失踪占总人数的百分之50;42联队参战人数共860名,被击毙176人,被打伤271人,下落不明的21人,伤亡和失踪占总人数的百分之54(日军统计)[4]。
评分滕昕云写的的书都写得很好,还是朋友推荐我看的,后来就非非常喜欢,他的书了。除了他的书,我和我家小孩还喜欢看郑渊洁、杨红樱、黄晓阳、小桥老树、王永杰、杨其铎、晓玲叮当、方洲,他们的书我觉得都写得很好。经典战史回眸抗战系列·铁血荡寇昆仑关作战,很值得看,价格也非常便宜,比实体店买便宜好多还省车费。书的内容直得一读,阅读了一下,写得很好,1939—1940年冬季。中国军队展开旨在反攻南宁的桂南会战。中日双方精锐尽出。中国唯一机械化部队第5军投入战场,对手是号称‘钢军的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中日两军在战略要地昆仑关进行了反复的血腥的拉锯战。最终第5军攻克昆仑关,重创第21旅团。击毙包括第21旅团长中村正雄在内的日军4000多名第5军也基本丧失了战斗力。中国军队以惨重的代价取得了抗战以来少有的攻势作战的局部胜利。经典战史回眸抗战系列·铁血荡寇昆仑关作战具体而深入地刻画了此次作战的全过程。希望经典战史回眸抗战系列·铁血荡寇昆仑关作战在大陆的。能为两岸抗战史研究的交流及军事文化的传播注入新的活力。,内容也很丰富。,一本书多读几次,第5军之始——陆军装甲兵早期沿革1937年8月至11月的淞沪会战,南京国民政府投入了中央直辖调整师之大部兵力,在上海一隅抵抗日军近三个月,这支由德国军事顾问团协助编成的新制调整师,系当时中国陆军中最趋近于现代化标准的野战师,其中以陆军第87师、第88师、第36师,以及中央军官学校教导总队为代表。这支德制新式中央军在淞沪会战及其后的南京保卫战中消耗殆尽,以德国制度与方法为本的建军方案,随着这支德制新式中央军的逐次消耗,以及1938年中德关系的破裂,而画上了休止符。在德国顾问撤离中国之前,其对中国陆军所完成之最后一项建军工程,当属陆军第200师的成立。该师系在向苏联、意大利所购买之新式坦克抵达国内后,以原陆军装甲兵团为核心所扩充而成,实际上其编装形态为一德制装甲师。1938年1月第200师成立时主要战斗部队有第1149团、第1150团与第1152团三个团,其中前二者为坦克兵团,最后者为机械化步兵团,如此的编制,即为同时期德制装甲师的基本架构。在师战斗支援与勤务支援方面,则有炮兵第52团,该团系由装甲兵团所属之反坦克炮教导队扩编而成另有搜索营、反坦克炮营、补充营、准备营、辎重营、通信营、工兵营、高炮营、特务营等单位(补充营、准备营于同年7月合并扩编为技术补充团)。第200师编成之后,由原装甲兵团团长杜聿明少将直升师长职,前教导总队参谋长邱清泉少将为副师长,参谋长为彭璧生少将(后为廖耀湘)。该师尔后以突击军编组形态,参加了1938年5、6月间的兰封战役。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