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歌德奖等诸多奖项获得者赫尔曼·黑塞第四部长篇小说
《艺术家的命运》不是黑塞的体验,而是黑塞打算去体验的事情
◆ 黑塞说的是青年人的语言。全球青年口耳相传,黑塞是被阅读多的德语作家。
◆ 任何读过黑塞作品的人,都会为黑塞作品中的人生阅历与感悟,以及浪漫气息所打动,情不自禁回忆起自己的青年时代。青年没能在青年时代阅读黑塞,是一个极大的损失,尽管成年之后重读时,会感受到这种懊悔。这就是一位只要有过阅读,就一定会喜欢上的作家,一个性情中人,坦率的朋友,人生的导师。
◆ 无论是黑塞的小说,还是黑塞的散文、诗歌,读来都能让我们充分认识到黑塞其人,更能从他展露出心灵、思索、喜乐悲愁乃至愤慨中,得到心灵的净化。
在《黑塞作品05:艺术家的命运》中,黑塞藉着善感画家约翰·费拉谷思的故事,道出了他自己婚姻生活的内幕。在文明极度发达的欧美现代家庭制度中,黑塞描写一位苦闷的艺术家如何专心致力于艺术天地的创造中,来挽救家庭崩溃的命运。孤独的抒情私人黑塞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悲剧画家内心的挣扎与苦闷。是诗人黑塞继《生命之歌》后又一部成名的杰作。
赫尔曼·黑塞(Hesse Hermann,1877-1962),德国文学家、诗人、评论家。出生于南德的小镇卡尔夫,曾就读墨尔布隆神学校,因神经衰弱而辍学,复学后又在高中读书一年便退学,结束他在学校的正规教育。日后以《彷徨少年时》《乡愁》《荒原狼》《流浪者之歌》《玻璃珠游戏》等作品饮誉文坛。1946年获歌德奖,同年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使他的世界声誉达于高峰。1962年病逝,享年85岁。黑塞的作品以真诚剖析探索内心世界和人生的真谛而广受读者喜爱。
一生追求和平与真理的黑塞,在纳粹独裁暴政时代,也是德国知识分子道德良心的象征。
对我来说,黑塞植根于乡土、德国与浪漫的毕生巨著属于我们时代高、纯的精神上做的尝试与努力,虽然作品有时表现出奇怪的孤僻,远离世俗时时而幽默、恼怒,时而神秘、急切。
——托马斯·曼
赫尔曼·黑塞已然感受到我们这一代人那种内心的骚动、那种青春时代自寻其路的固有需求;这种需求让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索取天经地义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自己的生命。黑塞的这种先知先觉也必然启发未来时代的人们。
——保罗·科埃略
讽刺有更加辛辣的种类,如愤怒与怒火的宣泄,但另外一种更有魅力,这就是黑塞拥有的讽刺。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能力的见证,能抛开自己,能觉察其本质而不内视,能认识自我而不沾沾自喜。这种讽刺是一种谦和形式,谦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越是有更高的天赋与内涵伴随,越是觉得可爱。
——安德烈·纪德
他那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
黑塞说的都是青年人的语言。在他那里青年人不再感到自己带着枷锁。同时又向过去迈进一步并把父辈送进坟墓,黑塞的主人公——在理智与感情之间被抛来抛去——炸掉了它们的界限并长大成人。
——《生活》
黑塞的生平与《艺术家的命运》/代译序
主要人物表
黑塞主要作品表
黑塞年谱
艺术家的命运
第一章 破碎的家
第二章 好友来访
第三章 热带森林
第四章 阿尔伯特
第五章 剖心泣诉
第六章 共商对策
第七章 父子之间
第八章 画中世界
第九章 下定决心
第十章 寂寞心灵
第十一章 梦中幻影
第十二章 再度病倒
第十三章 一个构思
第十四章 母子之间
第十五章 惊闻噩耗
第十六章 长夜漫漫
第十七章 爱子夭逝
第十八章 各奔东西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第一眼就抓住我的眼球了。那种深邃的墨绿色调,配上古朴的字体,仿佛一下子就能把我带入一个充满哲学思辨和艺术气息的境界。我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在一家老旧的书店里偶然翻到它的。当时我正为手头另一本小说中过于直白的叙事感到一丝疲倦,而这本书的封面似乎预示着一种更内敛、更富有深度的阅读体验。虽然我对于书的内容还一无所知,但仅仅是那种沉甸甸的纸张质感和散发出的淡淡的油墨香,就已经让我决定要把它带回家。我尤其喜欢封面上留白的处理,它不像现在很多畅销书那样堆砌华丽的插图,而是用极简的方式营造出一种庄重感,让人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敬畏心,觉得里面承载的必然是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字。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处可以安放我躁动心灵的角落,让思绪随着文字的河流缓缓流淌。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邀请,邀请我去探索一个作家的内心世界,去感受那些未经修饰的、最原始的创作冲动和挣扎。这种对“阅读前仪式感”的重视,往往决定了我对一本书最初的期待值,而这本书的封面,无疑是打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开场白。
评分我记得我是在一个连续加班后的深夜,带着一身疲惫和对现实世界近乎麻木的感觉,打开了这本书的扉页。那种感觉很奇特,仿佛我不是在阅读,而是在进行一场潜意识的对话。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考究,每一个句子都像是经过了精心的打磨,但又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感。它不急于抛出观点,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慢条斯理地铺陈着生活的肌理和人性的幽微。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内心矛盾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与深刻。他没有用大段的心理独白去强行解释人物的动机,而是通过一些细微的动作、一次不经意的眼神接触,将人物复杂的内在世界暗示给读者。这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不能有丝毫的走神,否则很容易错过那些转瞬即逝的、却至关重要的信息点。这种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对专注力的训练,让我从日常的琐碎中抽离出来,重新审视自己与周遭环境的关系。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会停下来,合上书,走到窗边,凝视着夜色,思考着那些文字在我脑海中激起的涟漪,久久不能平静。这种深度的共鸣,是我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最为珍视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在结构上的安排,简直是一门艺术。它不是那种线性叙事,让你一眼望到头。相反,它像一个精巧的迷宫,让你在不同的时间线和叙事视角之间不断穿梭、回溯和折返。有时候,你会觉得故事似乎陷入了某种循环,人物似乎总是在重复着过去的错误,这让我一度感到有些沮丧,以为自己陷入了文字的泥淖。但正是这种看似重复和停滞,才更真实地反映了生活本身的样态——我们总是在与过去的幽灵搏斗。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理解作者的用意,他并非故意制造阅读障碍,而是想让读者切实体会到“命运的重量”和“时间的回响”。每一次重复,都伴随着一次更深层次的自我觉察或环境的细微变化。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手法,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厚度,使得每一次重读,都可能带来新的发现和理解,这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小说结构的固有认知。它迫使我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去捕捉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如暗流般的逻辑线索,这种挑战性令人着迷。
评分关于书中的意象和象征,我觉得这是这本书最值得反复玩味的地方。作者似乎非常钟爱使用一些看似平凡的物品或自然元素,赋予它们近乎神谕般的象征意义。比如,某种特定的天气现象,或者一件不经意间被提及的家具,在故事的不同阶段反复出现,每一次出现,都携带着不同的情感重量和暗示。我记得有一处描绘阳光穿过百叶窗投射在地板上的光影,它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光线,更是主角内心光明与阴影交界的绝佳隐喻。这些意象的运用是如此自然和内化,以至于它们已经完全融入了故事的肌理,而不是生硬地安插进去的说教工具。这让我不禁联想到现实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它们或许也隐藏着关于我们自身的深刻真理。阅读此书,就像在学习一门新的视觉语言,需要调动起所有的感官去解码,去感受光影、色彩和质感在文字中所构建出的独特氛围,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让人佩服。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要求读者投入大量的情感和智力资源,绝不是那种可以边喝咖啡边轻松翻阅的读物。有些段落的密度之高,信息量之大,让我不得不放慢速度,甚至需要借助外部的笔记工具来梳理人物关系和时间节点。但这恰恰是它最迷人的地方——它尊重读者的智力,邀请我们成为故事的共同建构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每一次克服一个难懂的哲学概念,或者终于理清一个复杂的人物动机时,那种豁然开朗的喜悦,是任何通俗小说都无法比拟的。它像是一场艰苦但丰盛的智力远足,虽然体力消耗很大,但抵达顶峰时所见的景致,却是无与伦比的壮丽。我能感受到,作者倾注了毕生的智慧和心血在这部作品里,他没有试图去迎合大众的口味,而是忠实地记录下他对世界最深刻的洞察,这种纯粹性,是艺术作品最宝贵的品质。我强烈推荐给所有不惧怕深度思考、愿意在文字中探索人性复杂性的读者。
评分这套书翻译感觉比较糟糕,不建议购买。
评分接触老庄哲学后,黑塞对世界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改变。1922年,在给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一封信中黑塞写道:"老子在德国目前十分流行,但所有的人都认为他的理论十分矛盾,然而老子的哲学思想实际上并不矛盾,而是辩证地看待世界,认为生活是两极的。"
评分一如既往的好
评分包装非常仔细,没有折损
评分重新翻了一下,发现还是很多隐喻不懂。比如主人公追求的那个公主,比如里欧代表的精神……
评分他还有许多的逃跑。比如他逃过了第一任妻子失控的心理。他又逃过了开始得很勉强又维持得很吃力的第二次婚姻。也许是《荒原狼》协助他走出了这次婚姻的“荒原”?那部完成于这次婚姻结束前一年的重要作品,出版于这次婚姻结束的同一年。就在这一年,他遇见了那个从她的少年时代起就一直与他通信的“聪明的女人”。他逃进了她精致的“花园”。他在那里很快收获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成果。生来就极为不安的灵魂在它所代表的极为不安的时代的一个角落里渐渐安静下来。与这位比他小18岁的艺术史学家的婚姻,陪伴着黑塞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后的31年。
评分“老子拿锅炉涮了你!”
评分好
评分一个庞大和谐的一个整体中的一部分。我觉得我绝不会消亡,那是因为,宇宙间万物不灭。”我学佛不多,不知道这算不算禅,但西方的两位大师,隐隐都指了一个方向……于我自己,正在体验和觉察体验后面的自我,可看悉达多这个自我,是第三个节点他发的愿,但在倒数第二个节点才解决掉的问题,也许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阶段,但我所在的节点,让我对他的辗转体悟感同身受。小说不长,非常建议总在寻找自己道路的人看,这不是一个人成佛的故事,但这是一个充满着实证体验和丰富思索的故事。其实黑塞的书统统可以划为此类,看另外一个人的修行路,无论自己是不是在修行,总会感觉到属于时代的,和超越时代外的一些恒久的能量。当然如果你并不执着这条路,这个故事一样有圆润和悠扬的文字,字字珠玑,于琢磨间多听一点道理,也不是坏事。不过上海译文的这个版本还是有点白玉微瑕:前勒口和辅文里的译名和正文不统一的现象发现了若干处。个永恒的命题,或许也是我们活着的意义。睿智如黑塞,也并未给出答案,但我看到了关于人与人差异那么自然地分析。拿起这本书,本以为是乔达摩•悉达多的成佛之路。一直觉得,佛家的高明之处在于,佛的半边,是人,不是神。说的,便是任何人都有证悟的可能。后来出现了那位乔达摩,那位才是所为圆满融合的存在。乔达摩与悉达多,或许黑塞故意这样分开的吧。他们合为一体,便是释迦,而单独开来,就如”佛“字拆两半。那么,悉达多要到哪里去呢?苦行僧、商人、船夫,他们是悉达多么?都是,又都不是。就如同《西藏生死书》里索甲仁波切那个譬喻:燃了一整夜的蜡烛,上半夜与下半夜的它,是同样的么?说是,它的形状变了,说不是,它不还是原来的那只么?悉达多终究是人,未成佛。他不断寻找自己,遇见爱情、金钱、名利,然后他恶心到要吐了,于是离开。殊不知,一个儿子。而且那是个叛逆放肆的孩子。悉达多追求那么久的圆满,证悟,终究逃不过爱,逃不过贪嗔痴。然而这样有错么?选择并无好坏对错,只有代价。悉达多,不过是想找到成为自己的路。而我很高兴,他并未逼迫自己成佛,也没有沉沦于欲念。让思想像流水一样飘过吧,也许不经意间,你就发现,自己便是自己了。喜欢黑塞的《咏书》一篇,他说:”世界上任何书本,都不会给你带来幸福,但书本会悄悄教育你,让你成为你自己。“到中间时,我有一种翻心理疾病患者案例卷宗的错觉。佛学也算是古老原始的心理学之一。寻找自我,这体现为个体意识的觉悟,人要独立,人格开始强大,天地万物学说亲友老师什么的都靠边站,世界广大我独行。精神上、生活上、经济上,杀死了“师父”(暗喻着父辈和知识传承),不混贵族切断了家族联系(暗示着人身依附和血缘纽带),哪吒一样血肉剔净还给父母,才算是婴儿新生。紧接着就要体验,不体验有什么资格真正去洞悉呢!肉欲享乐富贵生活也要经历齐全。男人向女人学习,然后男女不分,融为一体。最好的朋友在梦中化身女子,然后去含那女子的乳头,吞咽甘甜的乳汁。这太太太精神分析,简直就是依葫芦画瓢。再然后目光投向自然界,领会自然规律的法则。破除我执,还有色相无常。这个时候就挺道教了,师法万物,譬如河流。对了,最后还有对轮回的男孩崇拜,也得打破。妻子死了无动于衷,但对儿子爱得痴狂。因为儿子象征着男性自己啊,儿子之后再有儿子,就是一个血脉传递肉体永生的幻觉和寄托,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