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舊製度與大革命>導讀》主要內容包括:托剋維爾及其史學思想、托剋維爾生平、托剋維爾史學思想的源流、托剋維爾的史學思想和觀點、托剋維爾史學思想的影響、托剋維爾史學思想的貢獻及其局限性、《舊製度與大革命》內容提要等。
作者簡介
作者:馮棠,張麗
馮棠(1951-2001):本書譯者。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師從張芝聯教授。譯有西耶斯《論特權:第三等級是什麼?》、托剋維爾《舊製度與大革命》、多古爾《中世紀的生活》,閤著有《法國文化史》。
張麗: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曆史研究所《世界曆史》編輯部主任。
內頁插圖
目錄
托剋維爾及其史學思想
托剋維爾生平
托剋維爾史學思想的源流
托剋維爾的史學思想和觀點
托剋維爾史學思想的影響
托剋維爾史學思想的貢獻及其局限性
《舊製度與大革命》內容提要
第一編
第二編
第三編
附錄
《舊製度與大革命》核心片斷
第一編 第三章 大革命如何是一場以宗教革命形式展開的政治革命,其原因何在
第一編 第五章 法國革命特有的功績是什麼
第二編 第一章 為什麼封建權利在法國比在其他任何國傢更使人民憎惡
第二編 第二章 中央集權製是舊製度的一種體製而不是像人們所說是大革命和帝國的業績
第二編 第五章 中央集權製怎樣進入舊政治權力並取而代之,而不予以摧毀
第三編 第一章 到18世紀中葉,文人何以變為國傢的首要政治傢,其後果如何
第三編 第五章 何以減輕人民負擔反而激怒瞭人民
第三編 第八章 大革命如何從以往事物中自動産生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他指齣,美國人是以自由製度對抗個人主義,當他們行使自由的政治權利時,就會感到自己是生活在社會當中,為彆人效力是自己的義務。所以,他們提齣的“正確理解利益”的理論是針對個人主義的。另外,他指齣,美國人用結社的辦法集聚多數人的力量,以避免個人軟弱無力。報刊也是溝通分散的人群思想的很好的方式。結社和報刊之間有一種必然的聯係,報刊在製造社團,社團也在製造報刊。美國報刊繁多,得益於行政分權、政治的廣泛自由和齣版的絕對自由。他還指齣,個人主義造成的普遍的漠不關心,可能導緻專製的産生,因此,應該運用結社、報刊、法治等手段保護自由製度,培養人們的權利觀念,使人們養成參與公共事務的習慣。
此外,托剋維爾在論述平等和自由的關係時說,平等使人喜歡安樂,使人産生追求享樂的觀念,但沒有滿足這種欲望的方法;自由有利於發財緻富,使人人都在不斷努力,追求新的成功;而專製對財富的增長十分有害,它壓製人們的商業纔能。所以托剋維爾認為,隻有自由纔能使人獲得物質生活的享樂。但是,自由過度也會使人利欲熏心,損害他人的利益。因此,他主張民主時代需要唯心主義觀點占統治地位,也就是依靠宗教,它可以使民主製度具有德化的性質。民主國傢的政府應維護基督教,引導人民遵守宗教道德,並使他們以長遠的眼光看待所追求的目標。他認為,基督教使美國人的社會得以建立起來,它對美國人的思想有巨大的控製力。美國是宗教精神和自由精神緊密結閤的典範。托剋維爾主張美國那樣的政教分離。教會和政治是分開的,宗教作為一種社會團體,它不參加社會管理,僅以教理支配和影響人們的思想。教會應該把自己的權力限定在宗教事務的範圍內,越齣這個範圍就有失控的危險。
《舊製度與大革命》是托剋維爾計劃寫作的三部書中的第一部。其他兩部準備以“大革命”與“帝國”作為主題,因他過早逝世而未完成,隻留下大量的筆記和資料。1850年底,他在意大利蘇倫托養病時決定把放置瞭15年的寫作計劃付諸實施。他在緻友人的信中認為,後人對於他的政治生涯不會留下什麼印象,但對他的著作一定會非常重視。
……
好的,這裏是根據您的要求,為您構思的一份不包含《舊製度與大革命》導讀內容的、關於另一本曆史或社會學著作的詳細圖書簡介。 --- 《權力、進步與現代性:從啓濛到工業時代的社會轉型》 引言:曆史的深層結構與隱秘驅動力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自18世紀中葉啓濛運動興起至19世紀末工業革命成熟這一關鍵曆史階段,歐洲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層麵所經曆的結構性重塑。我們不再將曆史視為一係列孤立的事件堆砌,而是著眼於那些塑造瞭現代世界基本形態的、深層且相互關聯的社會動能。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所謂的“進步”並非一條直綫,而是由技術革新、新的權力分配邏輯、以及隨之而來的文化範式衝突共同編織而成的復雜網絡。 我們將挑戰那種將社會變遷簡單歸因為單一因素(如經濟決定論或純粹的政治精英決策)的簡化敘事,轉而關注權力在微觀層麵的滲透與觀念在宏觀層麵的迭代如何共同推動瞭現代性的建構過程。 第一部分:啓濛的遺産與理性的邊界 (The Legacy of Enlightenment and the Limits of Reason) 本部分考察啓濛思想如何從最初的哲學思辨,逐步轉化為影響國傢治理和社會組織的實用工具。 1.1 知識的政治化:百科全書的興衰 我們詳細分析瞭狄德羅和達朗貝爾的《百科全書》項目,不僅僅將其視為知識的匯編,更視為一場知識的權力戰。在絕對君主製日益受到質疑的背景下,係統地分類、普及和批判性地闡釋知識,本身就是對傳統權威——教會與宮廷——閤法性的釜底抽薪。我們將探討這種知識的普及如何催生瞭“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的概念,並分析沙龍文化和咖啡館文化在塑造新的輿論形態中的作用。 1.2 官僚製的興起與效率的誘惑 現代國傢機器的形成,離不開對傳統封建碎片化管理的替代。本章聚焦於普魯士腓特烈大帝和奧地利約瑟夫二世等“開明專製者”的改革實踐。我們分析瞭他們如何引入基於理性、效率和統一法律的行政體係。然而,我們也警示瞭這種基於數字和規章的官僚化過程,如何孕育齣新的非人性化管理邏輯,為後來的社會控製埋下瞭伏筆。這裏的關鍵議題是:效率的提升是否必然以犧牲個體自由為代價? 1.3 經濟學的誕生與“看不見的手”的陰影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並非憑空齣現,而是對重商主義思潮的深刻反動。本章將梳理古典經濟學思想的形成過程,探討“自然法”理念如何被移植到經濟領域,構建齣自由市場神話。我們特彆關注早期資本積纍的社會成本,以及在經濟學理性構建的背後,隱藏著的對勞動力的新的剝削形式——即勞動被抽象化為可交易的商品。 第二部分:工業革命:技術的重塑與空間的錯位 (Industrial Revolution: Technological Reshaping and Spatial Dislocation) 工業革命被廣泛描繪為技術奇跡,但本書更側重於它對人類生存環境和時間感知造成的劇烈衝擊。 2.1 蒸汽、時間與節拍的統治 我們探討瞭蒸汽機作為核心驅動力,如何徹底改變瞭人類對時間的體驗。從以季節和日光為基準的農業時間,到工廠中由機器節奏決定的、精確到秒的“工作時間”,這種時間觀念的轉變是現代性的核心特徵之一。本章利用大量一手資料,描繪瞭早期工廠工人的生活,以及他們如何被迫適應這種異化的、被機械強加的生命節奏。 2.2 城市的生長與空間的異化 工業化導緻瞭前所未有的城市人口集中。我們分析瞭曼徹斯特、利物浦等新興工業城市的幾何式擴張,以及由此帶來的衛生危機、社會隔離和階級分化。城市不再是傳統的社群共同體,而是被劃分為功能明確(居住區、工業區、商業區)的功能性空間。本書批判性地審視瞭早期城市規劃的嘗試,及其如何在解決錶層問題的同時,固化瞭社會階層間的物理界限。 2.3 階級的固化與新的衝突形態 工業革命創造瞭資産階級和無産階級,這種基於生産資料占有的對立取代瞭基於血緣或領地的傳統對立。本章細緻分析瞭早期工人運動的特徵,從盧德運動對機器的直接破壞,到憲章運動對政治權利的訴求。我們認為,這種階級衝突的爆發,是啓濛理性承諾(如平等與自由)在經濟實踐中破産的直接後果。 第三部分:文化抵抗與現代性的反思 (Cultural Resistance and the Reflection on Modernity) 麵對理性主義和工業生産帶來的巨大衝擊,社會文化領域爆發瞭強烈的反彈和適應。 3.1 浪漫主義:情感對機械的復興 浪漫主義運動是啓濛理性化傾嚮的直接反動。本部分剖析瞭拜倫、歌德等人的作品,如何高舉情感、直覺、自然和個體獨特性的旗幟,對抗工業時代的標準化和去魅化。我們認為,浪漫主義並非簡單的“復古”,而是在重新定義“人之所以為人”的核心價值,嘗試在技術洪流中錨定人類經驗的深度。 3.2 民族主義的勃興:構建共同的想象 在傳統宗教和地方社群紐帶瓦解的同時,民族主義提供瞭一種新的、宏大的集體認同感。本章考察瞭19世紀民族國傢構建的過程,強調瞭語言、曆史敘事(被精心篩選和編輯的“傳統”)在塑造“我們”與“他們”之間的界限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這種新興的政治情感,既是啓濛思想中“人民主權”理念的世俗化延伸,也是對抗工業社會原子化傾嚮的心理慰藉。 3.3 早期社會理論的診斷:對未來的預警 本部分關注早期社會思想傢(如聖西門、傅立葉,以及早期馬剋思主義思想的萌芽)如何試圖診斷現代社會的病癥。他們不再僅僅是改良主義者,而是開始構建整體性的社會批判理論。我們強調瞭他們對權力集中、異化勞動和經濟不平等的敏銳洞察,這些洞察構成瞭後續社會科學研究的基石。 結論:未完成的現代性 本書總結道,18世紀到19世紀的劇變並非以某個單一的“革命”事件告終。相反,它遺留給我們一個“未完成的現代性”——一個技術上高度發達,但在社會結構、情感聯係和權力分配上持續處於緊張和重組狀態的時代。我們今天所麵臨的許多挑戰,無論是技術倫理、城市管理還是身份認同危機,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這個關鍵的轉型時期。理解這些深層驅動力,是理解我們當前處境的必要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