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新经济政策的俄国:苏联史(第3卷)》主要叙述了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历史,20年代的苏联其实是站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十字路口,但是苏联在这20年代实现了两次重大的模式转变:20年代初从军事共产主义模式转向新经济政策模式,20年代末又从新经济政策模式转向斯大林模式。此后苏联就沿着斯大林所选择的道路一直走下去。书中用了相当大的篇幅详细叙述了这一时期围绕这两个模式转变的政治权力争斗以及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确立的经过。
作者简介
郑异凡,男,1935年生于南京,原籍浙江省江山市。1959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历史系。中央编译局研究员、俄罗斯研究中心顾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东欧中亚学会常务理事。曾任中央编译局苏东处处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政治和理论室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苏联东欧历史研究会理事。
著有《天鹅之歌——关于列宁后期思想的对话》、《布哈林论》、《不惑集》、《史海探索》。主持《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43卷的校订工作。34卷本《苏联历史档案选编》副主编。主编《布哈林文选》、《布哈林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托洛茨基读本》、《托洛茨基文选》。编译《苏联“无产阶级文化派”论争资料》、《“一国社会主义”问题论争资料》,此外还有译著布哈林《过渡时期经济学》(合译)、季诺维也夫《列宁主义》(合译)等。多次应邀出席有关苏联历史问题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国内外发表大量有关苏联史的论文。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主编的话
导言
第一章 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第一节 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第二节 寻找出路
第三节 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和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第四节 大饥荒,东正教和没收教会珍宝
第二章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第一节 农业中的新经济政策
第二节 工业的改革和恢复
第三节 商业的恢复和发展
第四节 新经济政策的重大成就——财政金融改革
第三章 列宁的探索和思考
第一节 新经济政策——从被迫到自觉
第二节 对军事共产主义的反思
第三节 从“产品交换”到“商品买卖”
第四节 退却和进攻
第五节 对农民的估计
第六节 “长期的、认真的”政策
第七节 前景和“热月”
第八节 最后的探索
第九节 列宁卧病和逝世
第四章 世界革命和冲破资本主义的封锁
第一节 世界革命的期待和输出革命的失败
第二节 格鲁吉亚民主共和国及其被兼并
第三节 热那亚的突破。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
第四节 “策动”德国革命的失败
第五节 俄中关系
第五章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的成立
第一节 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制定的民族政策
第二节 各民族共和国联合的进程
第三节 建立联盟问题的提出
第四节 斯大林的“自治化”方案
第五节 “再建一层新楼”——列宁的主张
第六节 苏联的成立
第七节 冲突在继续——格鲁吉亚事件
第六章 20世纪20年代的共产党和党内斗争
第一节 党内民主化的尝试和流产
第二节 “总书记”一职的设立,“在册权贵”的起源
第三节 列宁卧病期间的党内形势
第四节 争取党内民主的斗争——“新方针”的争论
第五节 十月革命史和党内斗争——《十月的教训》
第六节 “三驾马车”、“七人小组”及其内部矛盾
第七节 “新反对派”
……
第七章 20世纪20年代的政治体制
第八章 斯大林模式的源头
第九章 20世纪20年代的文化
第十章 新经济政策的终结
精彩书摘
格鲁吉亚是多民族国家,因此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具有巨大意义,需要克服沙俄殖民政策造成的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和互不信任。《格鲁吉亚独立法令》第5条规定:“格鲁吉亚民主共和国保障国家范围内全体公民的平等,而不管其民族、信仰、社会地位和性别如何。”第6条规定:“格鲁吉亚民主共和国给予居住在其领土上的所有民族以自由发展的可能性。”恢复独立后民族会议补充了居住在格鲁吉亚的各民族代表,他们获得选举自己的代表参加最高立法会议的权利。
共和国存在的时间极短,而国内外局势又极其复杂,但共和国还是取得了不少成就。1921年2月21日立宪会议批准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格鲁吉亚是自由、独立和不可分割的国家。其政治制度永久不变的形式是民主共和国。”宪法规定格鲁吉亚语为国语。政权的最高立法机关是议会,在普遍、平等、秘密、按比例的选举法基础上选举产生。最高执行权力属于政府。政府总理同时也是国家的最高代表。宪法承认“法院独立,只服从法律”。共和国的最高法院是元老院(CeHar)。宪法确定,地方自治机关根据普遍、平等、秘密、按比例的选举法由选举产生。中央政权机关有权中止地方自治机关决定和法令的实施,但必须通过司法程序。实行普遍免费的小学义务教育。宪法捍卫居住在格鲁吉亚的少数民族利益。宪法赋予格鲁吉亚各地区(阿布哈兹(苏呼姆专区),阿扎尔(巴统州)和萨印基洛(扎卡塔雷专区))内部事务的自治管理权。虽然1921年的宪法实际上没有能够实施,但其通过在格鲁吉亚历史上仍具有重大意义。
共和国的社会经济政策是保护多数居民的利益,而不是指靠某一个阶级或阶层。这种政策保障国有和私人成分平等和成比例地发展。
宣布独立后,政府立即着手土地改革。根据法令,原官家的、皇室的和教会的土地,以及私人和法人拥有的超过规定数额的土地(7-14俄亩)必须上缴土地委员会。法令规定把国家所有的土地变成私人所有,其目的是促进国内农场经济的发展。土地改革期间把340000俄亩没收的地主土地交给了农民。部分没收的土地宣布为国有财产。森林和牧场国有。1919年之后,农民可以用极低的象征性价格购买土地。主要工业和交通工具收归国有,因而1920年大约90%的非农业工人成了国营企业或合作企业的工人。
……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撰写的图书简介,该简介描述的图书内容与《苏联史(第3卷):新经济政策的俄国》无关,旨在尽可能详细地描绘另一部历史著作的图景。 --- 《帝国黄昏:1914-1918 欧洲大战的根源与回响》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夜的欧洲大陆,旨在揭示这场被称作“终结一切战争的战争”是如何在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冲突中酝酿而成,并探讨其对二十世纪历史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帝国的病灶——旧秩序的内部张力 欧洲在二十世纪初的表面繁荣下,潜藏着巨大的结构性矛盾。本部分详细考察了欧洲主要强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大英帝国以及沙皇俄国——的内部政治生态。 德意志帝国的崛起与俾斯麦体系的瓦解:我们分析了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如何与根深蒂固的容克贵族利益、新兴工业资本的扩张欲望相互纠葛。德皇的个人决断与军事贵族的过度自信,如何导致外交政策的激进转向,尤其是在海军竞赛和巴尔干问题上的强硬立场。 奥匈帝国的多民族困境:通过对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斯拉夫、匈牙利、德意志等民族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的细致梳理,本书描绘了一个“欧洲的火药桶”是如何因民族主义的膨胀而接近临界点。维也纳宫廷的保守与对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的错误判断,构成了战争爆发的直接导火索。 沙皇俄国的改革与停滞:聚焦于1905年革命后,俄国虽然进行了有限的政治和土地改革,但其庞大的官僚体系、对工业无产阶级的压制以及对泛斯拉夫主义的执念,使其成为欧洲最不稳定的力量之一。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沙俄在军事动员能力与内部社会动荡之间的脆弱平衡。 英法的联盟与孤立:探讨了英国如何从“光荣孤立”走向与法国、俄国的紧密同盟,以及这种联盟的防御性本质如何被误解为进攻性的包围圈。法国对阿尔萨斯-洛林的“复仇”情绪和对德意志军事优势的焦虑,是法兰西参战的主要心理驱动力。 第二部:经济的竞逐与意识形态的对决 本部分将焦点从宫廷转向了塑造时代精神的经济和思想领域。 全球化与贸易壁垒:详细考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钢铁、化工和电力如何加剧了列强间的资源争夺。尽管全球贸易在技术上达到了顶峰,但保护主义的抬头和对殖民地资源的争夺,使得经济竞争最终演变为军事对抗。我们分析了“经济帝国主义”理论在英德竞争中的具体体现。 军备竞赛的逻辑:本书不仅列举了军费支出的惊人数字,更侧重于分析军备竞赛背后的心理学。它如何渗透到文化、教育和政治决策中,使得战争机器的运转脱离了理性控制。德国的施里芬计划与其他国家的动员预案,构成了“先发制人”战略的铁律。 社会达尔文主义与战争美学:深入探讨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进步主义思潮的扭曲形态——社会达尔文主义——如何被精英阶层用来为侵略和军事扩张辩护。同时,对艺术和文学领域中弥漫的对战争的浪漫化想象(如未来主义的影响),进行了批判性考察,揭示了公众舆论是如何被逐步“驯化”以接受冲突的。 第三部:导火索与崩塌——1914的夏天 本部分将时间线聚焦于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的关键五周。 萨拉热窝事件的连锁反应:通过对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最后通牒的措辞、德意志的“空头支票”以及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犹豫不决的决策过程的还原,本书力图重建危机升级的每一个微小环节。 外交的失灵:本书强调,在危机时期,各国驻外大使和外交官的误判、信息延迟和对局势的低估,是加速战争爆发的关键因素。欧洲的政治精英们,沉浸于对自身实力的自信和对对手意图的误读之中,错失了最后的外交斡旋机会。 结语:历史的遗产 最终,本书总结了这场战争如何彻底摧毁了“旧欧洲”的政治秩序、社会结构和世界观。它不是一场孤立的冲突,而是孕育了布尔什维克革命、导致了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瓦解,并为二十年后更具毁灭性的冲突埋下了伏笔。通过对战争前夜的细致解剖,本书旨在提醒读者,伟大的历史灾难往往源于一系列看似微小、但最终无法逆转的错误决策和结构性失衡。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角: 结合了政治史、社会思想史和经济史的最新研究成果。 人物侧写: 重点刻画了如贝特曼-霍尔韦格、巴伐利亚的斐迪南大公、英国外交大臣格雷爵士等关键决策者的心理活动。 档案还原: 许多论点建立在对战前外交电报、军事会议记录和私人信件的深度解读之上。 本书是对一个时代——欧洲的黄金时代,也是其自毁之路——的详尽而沉重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