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摄影:穿过表象的空间

道之摄影:穿过表象的空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瑞] 菲利普·L.格罗斯,[美] S.I.夏庇洛 著,赵迎新 译
图书标签:
  • 摄影
  • 艺术
  • 哲学
  • 空间
  • 视觉
  • 观念
  • 美学
  • 思考
  • 表象
  • 深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摄影出版社
ISBN:9787517900023
版次:1
商品编码:1136180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9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道之摄影:穿过表象的空间》由哲学博士、摄影师菲利普·L.格罗斯教授与哲学博士、心理学教授S.I.夏庇洛合著,《道之摄影》以创意和有意识性的拍摄作为重心,展开论述了摄影与庄子智慧的内在关联,将摄影提升为一种艺术。对初学摄影者和专业摄影师均有教益,也适合寻求艺术创意文化滋养或者自我发展的人士。
  《道之摄影:穿过表象的空间》在被束缚的意识之外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路径,让我们在灵感的意识中觉醒,将生活提升为一种具有价值的探险,将摄影提升为一种艺术。实现这一提升的跳板来自古代道教哲学所教授的无限的意识觉醒,并在具影响的摄影师深刻的见地中得到体现。

内容简介

  《道之摄影:穿过表象的空间》是一本探究生活之艺术的独创性图书,它提供了对创意、灵感和实践意识的真知灼见。
  在书中,第一部分提供了对道学之摄影的描述,第二部分专注于现实的重构性,第三部分谈到限制思想的障碍和解放思想的方法,第四部分充当了摄影术和艺术教育的角色,第五部分转到创意摄影并探索了有意识的摄影作品作为丰富日常生活的途径。
  《道之摄影:穿过表象的空间》中穿插了由艺术领域大师拍摄的70余幅黑白照片,以加深读者对文本的理解。《道之摄影》的引文出自古代道教经典《庄子》,著名摄影师的引语、实用的拍摄练习不仅增强了艺术创作的启发性也提升了对艺术创作的指导性,从而使本书真正具有独特性。

作者简介

  菲利普·L.格罗斯(Philippe L. Gross),哲学博士,生于瑞士弗里博格。在家庭的熏陶和培养下,年轻的格罗斯便迷恋于摄影。在经过了对光学的系统性学习后,他移居美国,在夏威夷大学学习心理学,之后在亚洲心理研究机构攻读博士学位。
  格罗斯是一位极富创意的作家、研究者、大学教授和摄影师,还是《国际超个人研究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personal Studies)的编辑,这是一本致力于更高意识研究的跨学科杂志。他教授道学,并出版了关于道学专题的作品。格罗斯当前研究的兴趣主要在美学、东方思想和知识、智慧的比较学上。在艺术项目上,他正致力于一个“交通工具中的狗”的摄影纪录专题。

  S.I.夏庇洛(S. I. Shapiro),哲学博士,不仅是夏威夷大学心理学教授,还是夏威夷、亚洲、太平洋地区学校中佛教研究项目的成员。在其35年的教学中,夏庇洛致力于培养他的学生对知识和智慧心理学方面的广泛兴趣,尤其是从亚洲视角出发。近年来,夏庇洛与人联合教授了濒死过程和体面死亡等系列课程。他还作为《俄罗斯超个人主义之声》(Voices of Russian Transpersonalism )系列杂志的联合编辑,参与了俄罗斯同事关于当代俄国精神的研究课题。
  除了两本合编图书,夏庇洛教授还撰写了85篇文章,是《国际超个人研究杂志》的执行编辑。他正在撰写超个人心理历史与发展研究的一系列文章。夏庇洛从小深受古典音乐的影响,对摄影的强烈兴趣是从他儿子出生时开始的,这位千禧宝宝的到来还激发了他对喜剧脱口秀的严肃思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 言

第一部分
道学摄影的原则

第二部分
重构现实

第三部分
观察的障碍

第四部分
道学摄影术:方法和超越

第五部分
认知意识的摄影之路

尾声:穿过表象的空间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前言/序言


《道之摄影:穿过表象的空间》 洞见与觉察:摄影作为一种内在探索的媒介 “道之摄影:穿过表象的空间”并非一本讲述摄影技巧的书籍,也不是一本介绍经典摄影作品的画册。它更像是一扇通往内在世界的门,邀请读者以摄影为引,踏上一段深刻的自我认知与世界理解的旅程。本书的核心在于探索摄影作为一种独特的感知方式,如何帮助我们超越日常的浮光掠影,触及事物本质的流动与变迁,从而开启更广阔的内在空间。 在信息爆炸、视觉洪流裹挟的当下,我们习惯于以快速、碎片化的方式观看世界。图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却往往流于表面,难以引起真正的触动与思考。本书认为,摄影的真正力量,不在于捕捉瞬间的决定性,而在于它赋予我们一种“慢下来”、“静下来”的视角。通过镜头,我们被邀请去审视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去感受光影的无声对话,去捕捉那些不易察觉的韵律与节奏。这种审视,不仅仅是对外部世界的观察,更是对自身内在感知模式的映照。 “道”,在此并非特指某种宗教或哲学体系,而是泛指事物运行的规律、自然的法则,以及生命内在的流动性。摄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恰恰是体验与表达这种“道”的有力工具。本书试图引导读者认识到,每一次按下快门,都是一次选择,一次与被摄对象的互动,更是一次与自己内在意识的对话。这种对话,随着经验的积累,会逐渐深化,让我们看到事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理解表象之下涌动的力量。 看见未见的:摄影的“空”与“有” 本书将摄影的实践置于一种更哲学的高度。我们常常认为摄影是“记录”,是“呈现”,是将“有”的东西固定下来。然而,本书强调的恰恰是摄影的“空”性。这里的“空”,并非虚无,而是指摄影能够“留白”,能够“暗示”,能够引导观者去填补空白,去进行自己的联想与解读。一个巧妙的构图,一个意想不到的光线,都能在画面之外引发无限的想象,让照片拥有超越其物理存在的生命力。 “穿过表象的空间”这一副标题,点明了本书的核心旨趣。表象,是我们通常所认知的、被感官直接接收到的外在形态。而“空间”,则指向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一种内在的延展与连接。摄影,如果只是停留在对表象的模仿,那就失去了其真正的价值。本书鼓励读者运用摄影去“穿透”那些固有的视觉习惯和思维定势,去发现隐藏在日常场景中的诗意、哲思,乃至生命的奥秘。 例如,拍摄一张看似平凡的街道场景,可以通过对光影的敏感捕捉,展现出时间流逝的痕迹;可以通过对人物瞬间表情的捕捉,窥见其内心的复杂情感;可以通过对建筑细节的放大,发掘其历史的沉淀与人文的温度。这些都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通过摄影师的观察与选择,将“有”的形体转化为“空”的意境,从而引发观者的共鸣与思考。 内在的静止与外在的流动:摄影中的“定”与“动” 在摄影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达到一种“定”的状态。这种“定”,是心境的沉静,是观察的专注,是与环境的融合。只有当内心平静下来,才能真正“看见”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才能捕捉到事物细微的变化。这种内在的“定”,是摄影技巧得以发挥的前提,也是摄影成为一种冥想体验的源泉。 而“动”,则体现在被摄对象的生命力,体现在光影的变幻,体现在时间的流转,也体现在摄影者每一次构图与曝光的动态调整。本书将引导读者在“定”与“动”的辩证统一中,体会摄影的真谛。当摄影者自身达到一种内在的宁静,他才能更敏锐地捕捉到外部世界的动态,并将这种动态转化为富有张力的视觉语言。 例如,拍摄一组描绘自然景色的照片,摄影师需要静下心来,感受风吹过树叶的声音,感受阳光透过云层的变化,感受溪流的脉动。通过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他才能捕捉到自然的呼吸,才能让照片呈现出一种生命的力量。同样,在拍摄人物肖像时,摄影师需要通过与被摄者的沟通,建立一种信任,让对方放松下来,展现出其真实的一面。这种“定”与“动”的互动,是摄影能够触动人心的关键。 摄影即生活,生活即摄影 本书的核心观点之一是,摄影并非一种独立的技艺,而是生活的一种延伸,一种体验世界的方式。当我们开始以“摄影师”的心态去观察生活,我们会发现,无处不充满着被拍摄的价值。一次日出,一次街角偶遇,一次与家人的对话,都可以成为摄影的素材。而当我们能够将“摄影”的感知能力融入日常生活,我们的生活本身也会变得更加丰富与深刻。 “道之摄影”鼓励读者将摄影实践视为一种持续的自我探索。每一次拍摄,都是对自身观察力、感知力、想象力的一次锻炼。随着练习的深入,我们会逐渐培养出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不拘泥于形式,不追求名利,而是以一种更加自然、更加贴合内心的方式,去记录、去表达、去感受。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摄影的新视角。它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层面,深入到摄影与哲学、心理学、甚至生命存在之间的联系。它邀请读者,不带功利心地拿起相机,去观察,去感受,去思考,去记录。通过摄影,我们得以“穿过表象”,看见更深层的“空间”,发现更真实的自我,也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所身处的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 本书并非提供一套标准化的方法论,而是倡导一种探索精神。 它希望通过分享一些摄影的实践哲学与观察角度,启发读者,让他们在自己的创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道”,并通过镜头,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穿过表象的空间”的故事。无论是资深摄影爱好者,还是刚刚拿起相机的新手,都能从中获得启发,让摄影成为滋养心灵、拓展视野的有力伙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似乎非常具有个人特色,读起来有一种强烈的引导性,好像作者不是在讲述一个理论,而是在带领读者进行一次深入的内在探险。我能想象,里面的叙述可能充满了隐喻和象征,需要读者调动全部的感知力去解码。那种试图捕捉“道”——那个难以言喻、超越形体的存在——的尝试,本身就极具挑战性,而“摄影”作为一种媒介,恰好提供了“凝固瞬间”的工具,这种张力本身就令人着迷。我猜想,作者可能巧妙地运用了摄影中的曝光、景深、对焦等概念,来比拟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过程,揭示了我们日常所见的“表象”不过是光线投射下的短暂幻觉。这种对媒介本质的深刻反思,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摄影指南,成为了一部关于认识论的文本。它要求读者不仅仅是用眼睛看,更要用心去“看穿”,去追问,这种精神上的苛刻要求,恰恰是促使人成长的动力。

评分

从一个对结构和逻辑敏感的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整体架构想必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必然不是线性的叙事,而更像是一个多维度的思维网络。如果书名真的指向“空间”的穿透,那么它很可能构建了一系列相互参照的章节或篇章,引导读者在不同的层面之间进行跳跃和连接。我设想,它可能从最基本的物理现象入手,逐步深入到更抽象的哲学层面,最后回归到个体生命体验的层面。这种螺旋上升的结构,能有效避免观点陷入僵局,使得每一次的“回望”都能带来新的领悟。这种复杂性意味着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累积性的,初读可能感到迷茫,但随着阅读的深入,那些看似零散的片段会逐渐拼凑出一个宏大的图景。这无疑是对传统知识传播方式的一种颠覆,它更像是一个“思维工具箱”,而非一个预设好的“答案集”。

评分

我关注的重点往往是作者在处理“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关系上是否平衡。一本好的探讨形而上学主题的书,如果完全停留在空谈,则会显得飘忽;但如果又过于拘泥于技巧,则会失去其哲学高度。我推测,这本书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或许作者通过描述自己拍摄某张照片的过程,来阐述一个复杂的哲学概念,让理论变得可触摸、可感知。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是真正的高手所为。它不是生硬地灌输知识,而是通过一个可被观察的“事件”(即一次拍摄)作为切入点,将抽象的“穿透表象”具体化。这种将“行动”与“洞见”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能极大地提高读者的代入感和学习效率,让读者在跟随作者思绪的同时,也开始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中,是否也隐藏着未被察觉的“表象”与“道”之间的缝隙。

评分

作为一位热衷于探索不同文化思潮的读者,我对这类融合了东方智慧与现代艺术视角的著作抱有极大的期待。如果“道”的概念被引入,那么这本书极有可能触及到了东西方美学和哲学观的交汇点。摄影,作为一种舶来艺术形式,如何被“道”的视角所重塑和内化,会是一个非常精彩的讨论。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处理这种文化张力,是否能提炼出一种超越地域限制的、关于“真实”的通用表达。这种跨文化对话的能力,往往决定了一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如果它能成功地将老庄思想中的“无为而治”与摄影中的“不干预”原则进行连接,那么它将为我们理解当代艺术提供一个全新的、充满东方韵味的批判框架。这种深度和思辨性,远比单纯的技术指导更有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从封面到内页的字体选择都透露出一种深邃的思考。虽然我手头没有这本书的具体内容,但仅凭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构建这个“道”与“摄影”的对话时,所下的苦心。那种黑白灰之间的微妙过渡,仿佛在诉说着某种关于存在与虚无的哲学命题,让人在翻阅之间,就好像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冥想。我尤其欣赏它在用料上的考究,纸张的质感很有重量感,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值得珍视的感觉,这与“道”所蕴含的厚重感不谋而合。这种实体化的体验,远非电子屏幕所能比拟,它邀请你慢下来,用指尖去感受墨迹的纹理,去捕捉光线在页面上投下的微妙阴影。如果内容真的如其名所示,是对穿透表象的探索,那么这种精致的物质载体本身,或许就是通往更高维度理解的第一扇门。它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都是一种无声的宣言。

评分

让孩子大量阅读,品味绘本,益处无穷!为孩子建一个小型图书室,扫货中。还来不及翻阅,等细细阅读后,发现亮点,再来分享。

评分

菲利普·L.格罗斯(Philippe L. Gross),哲学博士,生于瑞士弗里博格。在家庭的熏陶和培养下,年轻的格罗斯便迷恋于摄影。在经过了对光学的系统性学习后,他移居美国,在夏威夷大学学习心理学,之后在亚洲心理研究机构攻读博士学位。

评分

质量不错,物美价廉。

评分

S.I.夏庇洛(S. I. Shapiro),哲学博士,不仅是夏威夷大学心理学教授,还是夏威夷、亚洲、太平洋地区学校中佛教研究项目的成员。在其35年的教学中,夏庇洛致力于培养他的学生对知识和智慧心理学方面的广泛兴趣,尤其是从亚洲视角出发。近年来,夏庇洛与人联合教授了濒死过程和体面死亡等系列课程。他还作为《俄罗斯超个人主义之声》(Voices of Russian Transpersonalism )系列杂志的联合编辑,参与了俄罗斯同事关于当代俄国精神的研究课题。

评分

评分

从道理的角度来欣赏照片,蛮新颖的。京东店庆月,图书蛮200减100.。

评分

部分照片很好,但不是摄影集,很繁杂,没有系统讲解。

评分

部分照片很好,但不是摄影集,很繁杂,没有系统讲解。

评分

东东还不错,值得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