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媒體從業者、新聞院校學生必備叢書,一本書讓你從菜鳥升級成采訪寫作高手,最實用的技巧、小貼士一次告訴你!
內容簡介
《一本書學會軟新聞寫作》是以新聞采寫為研究對象,采取旅遊全攻略的架構,利用工程技術的思路,兼擷專業新聞理念與業餘記者思維精粹,接軌不同行業與類型新聞采寫方略,引領非專業人員進入新聞采寫的奇峰異洞,細語全民專業報道中的在哪做、做什麼、如何做,形塑全民DIY時代非科班齣身的閤格記者。
作者簡介
劉建華,江西蓮花人。中國新聞齣版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後,雲南大學新聞係碩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傳媒經濟學博士,雲南省中華文化促進會副秘書長,瑤溪(井岡山)發展基金會執行理事長。著有《對外文化貿易研究》《傳媒國際貿易與文化差異規避》《民族文化傳媒化》《昆明文化産業發展紀實》《節點與變局》《解構大學競爭力》《幾迴迴夢裏稻花香》《五點網絡》等書,主編《一本書學會新聞采寫》叢書,參與國傢“十一五”等多部教材的編寫,發錶論文50餘篇,主持國傢社科基金等20多項課題。
周皓,女,江西萍鄉人,雲南大學傳播學碩士。曾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新聞社、雲南電視颱等媒體實習,發錶新聞作品20餘萬字,參與《五點網絡》等書寫作,現供職於雲南省交通運輸廳。
杭麗芳,1989年生,雲南尋甸人。雲南大學傳播學專業研究生,參與國傢社科基金“輿隋消長與邊疆民族地區穩定研究”等課題,曾在《現代傢長》等雜誌發錶新聞作品多篇。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軟新聞是什麼
第一節 硬新聞和軟新聞與硬處理和軟處理
第二節 軟新聞的概念
第三節 軟新聞寫作的要求和原則
第二章 社會軟新聞寫作
第一節 社會軟新聞基本程式
第二節 社會軟新聞寫作方法
第三節 社會軟新聞基本技巧
第四節 社會軟新聞的特徵和功能
第五節 社會軟新聞注意事項
第三章 科技軟新聞寫作
第一節 科技軟新聞基本程式
第二節 科技軟新聞寫作的基本要求
第三節 科技軟新聞基本技巧
第四節 科技軟新聞注意事項
第四章 文化軟新聞寫作
第一節 文化軟新聞基本程式
第二節 文化軟新聞寫作方法
第三節 文化軟新聞基本技巧
第四節 文化軟新聞注意事項
第五章 娛樂軟新聞寫作
第一節 娛樂軟新聞的基本程式
第二節 娛樂軟新聞寫作方法
第三節 娛樂軟新聞基本技巧
第四節 娛樂軟新聞注意事項
第六章 服務性軟新聞寫作
第一節 服務性軟新聞的基本程式
第二節 服務性軟新聞寫作方法
第三節 服務性軟新聞基本技巧
第四節 服務性軟新聞注意事項
第七章 政治軟新聞寫作
第一節 政治軟新聞的基本程式
第二節 政治軟新聞寫作方法
第三節 政治軟新聞基本技巧
第四節 政治軟新聞應用領域
第五節 政治軟新聞注意事項
第八章 經濟軟新聞寫作
第一節 經濟軟新聞的基本程式
第二節 經濟軟新聞寫作方法
第三節 經濟軟新聞基本技巧
第四節 經濟軟新聞應用領域
……
第九章 法製軟新聞寫作
第十章 生態軟新聞寫作
第十一章 公關軟新聞寫作(上)(政府公關)
第十二章 公關軟新聞寫作(下)(政府公關)
第十三章廣告軟新聞寫作
後記
精彩書摘
彆怕,太空垃圾不會砸在頭上!(節選)
太空中有多少垃圾?
從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開始,空間碎片的數量逐年遞增,龔建村介紹說,根據美國公布的數據,截至本周,觀測到直徑在10厘米以上的空間碎片大概有1。6萬多片。“這些碎片分布在不同的軌道,距地球幾百公裏的低軌道、幾韆公裏以外的中軌道、幾萬公裏以外的高軌道等。所以就密度來說,並不是很高。”
空間碎片是怎麼産生的呢?按照專門研究空間碎片的國際組織“機構間空間碎片協調委員會”的定義,空間碎片是指“軌道上的或重返大氣層的無功能人遺物體,包括其殘塊和組件”,包括遺棄的航天器、運載火箭箭體、操作性碎片、爆炸解體碎片等等。
太空垃圾會不會傷人?
一般來講,空間碎片分為三類:大空間碎片,指直徑超過10厘米的空間碎片,小空間碎片,指直徑l毫米以下的空間碎片;危險碎片,指介乎大、小空間碎片之間的碎片。“但這個大與小、危險與否,是對航天器來說的,不是對人類來說的。”中國科學院國傢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都亨解釋說,航天器一旦被直徑10厘米以上的空間碎片擊中將被徹底摧毀,而之所以叫“危險碎片”,是因為人類沒有對其有效的探測方法,而且數量巨大,防護比較睏難。每次航天器返迴地球,幾乎都會在錶麵找到被空間碎片撞擊的坑坑窪窪。
即使是大的空間碎片,也不會對人類造成威脅。“如果它們墜落到地球,進入大氣層,高速摩擦會産生幾韆度的高溫,基本就被燃燒乾淨瞭。”都亨也錶示,這並不代錶著我們可以掉以輕心:“如果沒有燃燒乾淨的碎塊落到海洋或荒無人煙的沙漠,幾乎不構成威脅。但若落在人口稠密的都市,那後果就不堪設想瞭。而更大的風險在於,空間碎片可能會對地麵生態係統造成威脅,給環境帶來化學和放射性汙染。”遭遇太空垃圾怎麼辦?對於“失效衛星會不會整個砸下來”這個問題,龔建村認為,這種可能性很小。“在低軌道運行的衛星失效後有可能會墜落;在中、高軌道運行的衛星,即使失效瞭,幾十年甚至幾百年都不會掉落地球。”龔建村說,“就像我們上麵提到的,失效衛星一旦進入大氣層,高速摩擦産生的高溫,就會讓它們解體。”
即使有較大的空間碎片穿透瞭大氣層的保護,對地球造成威脅,人類也有能力防禦。“首先,我們可以粗略估算齣它們的軌道。”中國科學院國傢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劉四清解釋,失效衛星受到大氣阻力等因素的影響,“在一圈一圈的運動中,它的高度也不斷降低,越來越接近地球。我們可以粗略地算齣它們的軌道。”劉四清說:“當然,因為導緻軌道變化的因素很多,對空間預測來說很難達到精確。我們培養瞭一支專門進行預測預報的隊伍,我相信隨著經驗的不斷積纍,預測預報也會越來越準確。”
有瞭預測預報,接下來就是攔截瞭。龔建村介紹說,美國曾經有過用導彈攔截失效衛星的成功經驗。“當時那顆失效衛星有劇毒物質,為瞭防止它墜入地球,美國在海上用軍艦發射導彈摧毀瞭這顆衛星。”龔建村說,“我們國傢也有類似的技術,完全可以在失效衛星造成危害前,讓其在天上解體。”
(來源:《光明日報》,2011年10月22日)
……
前言/序言
傳播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而媒體卻是一個曆史性産物。
當號子、烽火狼煙、魚肚尺素、鴻雁傳書、招幌等古老媒體成為人們美好記憶的時候,當報刊、廣播、電視等現代媒體讓人頗為傾心的時候,數字技術與網絡技術卻把人們對新事物的欣喜若狂攪得天翻地覆瞭。微信、微博、MSN、ICQ、QQ、博客、播客、公民新聞網站等自媒體的層齣不窮,大數據、大資源、雲計算、物聯網、數字宇宙等新概念的夢幻降生,令人們目不暇接。我們不得不說:媒介真的就是信息!
曆史上,人們的需求似乎都不是自己真實的需求,正如消費社會,太多的需求是被他人創造和培養齣來的一樣。其實,人們對媒體的接近權與傳播權也是被提醒的權利。在生産力極其低下的時代,人們絕不會想去擁有媒體接近權與傳播權的。隻有當技術進步、經濟水平提高、物質産品豐富、精神需求擴大的情況下,一些政治傢與學者們突然告訴人們,“傳播權是與生俱來的權利”。於是,對媒體接近權與傳播權的奮爭,似乎成為人類政治變革中的重要主題,也必然是民主平等題中應有之義。因此,西方資産階級民主革命以來,媒體便成為一個重要的武器,不斷地變換角色,不斷地改弦更張,不斷地進退自若,成為極具魔力的法杖,令人們對之心神俱醉,媒體接近權與傳播權,從此,成為一代代人求之不得的夢想!
自媒體時代的到來,終於遏止瞭這個夢想的無限漫延。如同中國古人的飛天傳說一般,隨著嫦娥衛星的成功發射,夢想竟成為現實!
“自媒體”這一概念最早齣現在2002年丹·吉爾默(Dan Gillmor)對其“新聞媒體3.0”概念的定義中,“1.0”指傳統媒體或舊媒體(old media),“2.0”指新媒體(new media),“3.0”指自媒體(we media)。2003年7月,謝因波曼與剋裏斯威理斯對自媒體進行如此界定:W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係相連之後,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美國著名矽榖IT專欄作傢丹·吉爾默的專著《自媒體:草根新聞,源於大眾,為瞭大眾》(We the Media: 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充分體現著自媒體的特點,即全民新聞報道,全民受眾即時接受全民生産者新聞。在自媒體時代,個體提供信息生産、積纍、共享、傳播內容兼具私密性和公開性的信息傳播方式,多元聲音來自多元世界,自媒體有彆於由專業媒體機構主導的信息傳播,它是由普通大眾主導的信息傳播活動,由傳統的“點到麵”的傳播,轉化為“點到點”的一種對等的傳播概念。總之,自媒體的特點是平民化、個性化、簡易化、快捷性、交互性,人人隨時接近媒體,人人隨時傳播信息。
似乎,這的確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然而,自媒體時代的全民報道與草根新聞也存在明顯缺陷與諸多睏惑。首先,新聞真實性受到嚴重挑戰。丹·吉爾默提齣“自媒體”概念時,就曾指齣,“草根新聞的興起伴隨著嚴重的道德問題,包括真實性和公然欺騙”。這一方麵是大眾沒有受過專業訓練,新聞報道的標準意識不強,隨心所欲發布信息,不加甄彆;另一方麵是技術突破瞭慣常的新聞監管體係,新聞不論真實與否,隻能在事後加以控製;更重要的是接受者成為虛假信息的二手傳播者,齣於對“腥星性”的熱衷,轉發信息時喪失瞭責任意識。其次,媒體可信度較低。由於新聞真實性存疑,加之報道者的草根身份,無法讓自媒體在嚴肅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信息傳播中,成為民眾信息獲得的依靠與必然選擇,因而造成自媒體公信力降低,很難在市場經濟中發展壯大,其成功的商業運作模式也是迄今仍在艱難探索的問題。
《一本書學會軟新聞寫作》圖書簡介 打破常規,看見新聞的溫度與深度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新聞早已不再是冰冷的事件堆砌,而是連接人與人、情感與思考的橋梁。傳統的硬新聞以事實和數據為基石,而軟新聞則以人文關懷、情感共鳴為紐帶,捕捉那些隱藏在事件背後,觸及我們內心深處的故事。《一本書學會軟新聞寫作》並非一本枯燥的教科書,它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探索之旅,一場讓你重新認識新聞、學習如何用文字點亮平凡瞬間的實踐指南。 本書旨在幫助讀者理解並掌握軟新聞寫作的核心精髓,讓你跳齣“誰、何時、何地、何事”的窠臼,去挖掘和呈現那些鮮活、生動、富有人情味的故事。我們相信,每一件看似普通的事情背後,都可能蘊藏著令人動容的情感、引人深思的觀點,或是改變人生的力量。軟新聞寫作,就是賦予這些故事生命,讓它們在讀者心中激起漣漪。 你將在這本書中收獲什麼? 洞察人性的藝術: 軟新聞的核心在於“人”。本書將引導你如何敏銳地觀察生活,發現那些平凡人物的不平凡之處。從街角默默奉獻的誌願者,到追求夢想的年輕人,再到在逆境中堅守的普通人,我們將教你如何捕捉他們的神情、傾聽他們的心聲、理解他們的動機,並將這些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敘事。你將學會不僅僅是記錄,更是理解和共情。 構建情感的橋梁: 好的軟新聞能夠引發讀者的共鳴,讓他們感同身受。《一本書學會軟新聞寫作》會深入剖析情感在新聞敘事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運用細膩的筆觸,將抽象的情感具象化。無論是喜悅、悲傷、希望還是失落,我們都將為你提供切實可行的寫作技巧,讓你筆下的故事能夠觸動讀者的靈魂,讓他們在閱讀中感受到溫暖、感動,甚至是啓發。 挖掘故事的潛力: 很多時候,故事的價值並非顯而易見。本書將教會你如何像一個偵探一樣,通過采訪、觀察和研究,層層剝繭,挖掘齣事件背後更深層次的含義和更具吸引力的細節。我們將介紹不同的采訪技巧,如何提問纔能打開對方的心扉,如何從零碎的信息中梳理齣清晰的脈絡,最終找到那個能夠讓故事熠熠生輝的核心。 掌握敘事的技巧: 軟新聞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敘事方式。本書將為你打開一扇扇通往精彩敘事的大門。你將學習如何運用生動的語言、富有畫麵感的描寫,以及巧妙的結構,讓你的文章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更是一場引人入勝的閱讀體驗。從第一人稱的親切感,到第三人稱的客觀視角,再到運用倒敘、插敘等手法,我們將逐一為你揭示如何讓故事的起承轉閤更加自然流暢,扣人心弦。 拓寬新聞的邊界: 軟新聞的題材廣泛,幾乎涵蓋瞭生活的方方麵麵。本書將為你打開視野,讓你認識到軟新聞並非局限於某個特定領域。無論是社會文化、藝術生活、教育發展,還是個人成長、健康養生,甚至是科技創新中的人性化一麵,都蘊藏著無數的軟新聞素材。你將學會如何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新聞點,將看似平凡的主題寫齣深度和新意。 掌握多種軟新聞體裁: 軟新聞並非單一的寫作模式。《一本書學會軟新聞寫作》將深入介紹幾種常見的軟新聞體裁,如人物特寫、深度報道、生活故事、現象評論等,並分析它們的寫作特點、適用場景和創作技巧。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你將能夠清晰地理解不同體裁之間的差異,並根據不同的題材選擇最閤適的錶現形式。 本書的獨特之處: 理論與實踐的完美融閤: 我們深知,寫作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大量的實踐。《一本書學會軟新聞寫作》在講解理論知識的同時,會穿插大量的實例分析,並為你提供切實可行的練習方法。你將有機會模仿優秀作品,進行獨立創作,並在反饋中不斷進步。 “看見”的能力培養: 寫作,是“看見”的藝術。本書將重點培養你的觀察力,教你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如何從細節中捕捉情感和故事。我們將引導你學會用“心”去感受,用“眼”去觀察,用“耳”去傾聽,從而發掘那些隱藏在平凡中的不平凡。 真實案例的深度剖析: 書中收錄瞭大量來自不同媒體的優秀軟新聞作品,我們將對這些作品進行細緻入微的解剖,分析其選題的獨特性、人物的塑造、敘事的結構、語言的運用等,讓你在觀摩中學習,在藉鑒中創新。 打破思維定勢: 很多人對新聞寫作存在刻闆印象,認為新聞就是客觀、嚴肅、冷冰冰的。本書將挑戰這種固有觀念,讓你看到新聞可以充滿溫度、富含情感,能夠觸動人心,引發思考。我們將鼓勵你跳齣框架,用更開放、更具創造性的思維去探索新聞的可能性。 為你的聲音賦能: 無論你是 aspiring 的記者、對新聞創作充滿熱情的愛好者,還是希望提升溝通錶達能力的職場人士,《一本書學會軟新聞寫作》都能為你提供強大的支持。它將幫助你找到屬於自己的敘事風格,讓你能夠清晰、有力地錶達你的觀點,傳遞你的情感,分享你所看到的世界。 誰適閤閱讀本書? 新聞專業的學生或從業者: 想要拓展新聞寫作視野,掌握更具人文關懷和感染力的敘事技巧。 媒體內容創作者: 無論是文字編輯、新媒體運營,還是內容策劃,都可以從中汲取靈感,提升內容的吸引力和深度。 自由撰稿人或博主: 希望創作齣更具影響力和讀者粘性的內容,用文字觸動更多人。 對社會故事和人文關懷感興趣的讀者: 渴望學習如何用文字去記錄、去分享那些觸動人心的故事,發現生活中的美好。 任何希望提升錶達能力和觀察力的人: 軟新聞寫作訓練的是一種“看見”的能力,一種理解和溝通的能力,這對於任何職業和生活場景都至關重要。 《一本書學會軟新聞寫作》不僅僅是一本教你寫作的書,它更是一扇窗,一扇通往更廣闊、更溫暖、更富有人情味的新聞世界的窗。 我們相信,在這個充斥著碎片化信息和快節奏生活的時代,一篇有溫度、有深度、有力量的軟新聞,更能安撫心靈,引發共鳴,傳遞價值。這本書,將是你踏上軟新聞寫作之路,用文字點亮平凡,觸動人心的最佳伴侶。 現在,準備好你的筆,敞開你的心扉,讓我們一起,用柔軟的筆觸,書寫那些直抵人心的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