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群眾與暴民:從柏拉圖到卡內蒂》擷取“群眾”現象描繪歐洲思想史,追溯2500年來歐洲社會中的群眾現象、群眾理論的沿革,細數並重點闡述瞭柏拉圖、李維、塔西陀、馬基雅弗利、孟德斯鳩、吉本、卡萊爾、米什菜、泰納、塔爾德、勒邦、弗洛伊德、卡內蒂等16位群眾心理學代錶人物的思想。
在西方思想史上,“群眾”是社會心理學和群眾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群眾與暴民:從柏拉圖到卡內蒂》所論“群眾”與中國讀者熟悉的推進中國現代化事業進程的“群眾”大異其趣。本書研究的是歐洲諸國曆史上“群眾”的運行、功能與危害,濃墨重彩地解析近代歐洲革命、戰爭、動亂裏的非理性思想和行為,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作者思想縝密、批判犀利,讀之如醍醐灌頂,令人警醒。
作者簡介
約翰·麥剋萊蘭(John S.McClelland),英國政治學傢,曾在英美幾所大學執教,著有《西方政治思想史》、《群眾與暴民:從柏拉圖到卡內蒂》、《法國的右派》等。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已推齣中文簡、繁兩種版本,在中國知識界、思想界享有盛譽。
內頁插圖
目錄
中文版序
譯者前言
緒論群眾概念的曆史沿革
第一章 古代的群眾
第二章 中世紀群眾例舉及馬基雅弗利論羅馬人
第三章 群眾與自由:馬基雅弗利、孟德斯鳩和美國
第四章 法國革命前後的史傢論群眾:吉本、卡萊爾、米什萊和泰納
第五章 群眾是揭開現代世界之謎的綫索:泰納對啓濛運動的抗拒
第六章 從犯罪群眾到社會理論:西庇阿·西蓋勒和加布裏埃爾·塔爾德
第七章 群眾理論的流布:勒邦現象
第八章 領袖與群眾:弗洛伊德的《群體心理學》(1921)
第九章 群眾的勝利:阿道夫·希特勒的《我的奮鬥》(1924—1925)
第十章 群眾的健全與權力的瘋狂:埃利亞斯·卡內蒂的《群眾與權力》
作者後記:遠離多數以求安全
參考文獻
索引
澤者後記
精彩書摘
用卡內蒂的話說,神父是“群眾晶體”或群眾晶體的構件,教徒是組織化程度高的群體(西蓋勒和塔爾德等群眾理論傢稱之為派彆或組閤)。修道院或教團的功能是直麵自稱為基督徒的人以及不斷露麵的真正的基督徒。教會難忘基督教早期大群人以團隊身份人教所引起的動蕩,其職能是防止教會迴歸初創時那種迅速擴張的情況。教會仍然想要增加虔誠教徒的人數,想要增加進天國教徒的人數,但它希望從容行事,深思熟慮、莊嚴肅穆地行使這一功能。它想增加的虔誠者人數不超過教堂能容納的人數。天主教雖不是內在心靈的宗教,但它首先是內部性的宗教;虔誠的教徒必須受到監察。按照卡內蒂的意思,聚會的教徒是“封閉型”群眾,圈定在界限內的群眾,其代價是犧牲快速增長以求製度化的永恒性。當然,當聚會覺得受外敵威脅時,其群眾晶體的功能就隨之變化。此時,教士和修士就會丟掉他們莊重的剋製,成為煽情的鼓動者,技法虔誠的人創造一個“開放型”群眾,這種類型的群眾不可能快速增長,也不會變得尾大不掉。教會構建的最令人注目的“開放型”群眾的例子是十字軍。
群眾之所以使既定宗教秩序感受到威脅,那是因為它強調其成員之間大緻、自然的平等,即使它不強調完全的平等,至少它強調人人心靈平等的價值會使既定的宗教感到不安。這種平等相當於距離的消除,使人與人不同的距離不復存在。這種情況發生時,就沒有任何使人與人區分的東西存在瞭。這就使人消失在群眾裏,這個傾嚮使柏拉圖以降的群眾理論傢感到不安。個人在群眾裏消失的機製也許正是它人數增加的原因:由於它使人人相同,群眾就證明,任何人都能成為其成員,隻要他讓這個消失的過程發生。既使自然的群眾(即卡內蒂所謂的“開放型”群眾),它敵視以求障礙和邊界,它的力量始終是新增長的力量。其成長潛力無窮,但這正是其弱點,因為群眾規模越大,其瓦解的危險就越大;為瞭避免瓦解,它試圖更快地增長,但由於增長太快,它迅速分崩離析。最後,群眾的平等屬性就被證明是過眼的雲煙、虛幻的感覺,於是,原有的等級製又重新紮根,人與人的距離得以保持,人們又怕身體的碰觸瞭。
顯然,這是一切新宗教不得不直麵的問題,一旦初期的創教熱情冷卻,等到奮勇擴張、廣納教徒的時期一過,新問題就會冒齣來。起初,一切宗教都想擴張,直至人人都信教。然而,等到紮根以後,都要為維護自己的地位而鬥爭,於是,它們就不太願意尊重對手瞭。它們發現維持自己的地位很難,於是,就創建自己的機構,默認早期迅速擴張的階段業已結束,後期的鞏固階段已經開始。在發軔階段,基督教從猶太教封閉型的群眾中破繭而齣;登山寶訓的布道在戶外進行;使徒保羅的基督教擺脫瞭猶太人的部落邊界,以普世信仰的麵貌齣現。沒有任何建築物能把眾多新信眾關在門內。中世紀基督教的曆史是教會從開放型群眾變成封閉型群眾的曆史。教會廣建教堂,盡可能納入信眾,將其納入許多分散的單位成為一個強大的趨勢,因為如果太多的人聚集在一個地方,等到初期增長的熱情的衝動失去以後,群眾瓦解的危險總是存在的。
會眾是教會裏封閉的群眾。他們的信仰寄托在“重復”上,以此替代發展。會眾不會瓦解。他們接受散會的事實,因為他們知道,教友將再聚。儀式不會使教徒個人完全與他人孤絕,其意圖也不是這樣的。彌撒儀式使教徒進入“群眾情感的溫和狀態”,這樣的感覺是定期的小劑量精神滋補養成的,教徒最後離不開這樣的滋補瞭。教徒的依賴心養成以後,教會的繼續運轉就依靠精心計算的滋補瞭;任何擾亂都可能顛覆“精心平衡的群眾組織”,都可能導緻“噴發”的一刻,於是封閉型群眾就變成開放型群眾瞭。對業已紮根的教會來說,這是最危險的時刻。在其封閉型群眾中,教徒人人平等的地位是不必非常強調的,但開放型群眾的爆發帶來瞭平等,即使短暫那也是真正的平等,於是,一切權威就會都隨之消失殆盡。如此,順從的信眾就成為真正虔誠者組成的開放型群眾,這是教團和修會的大規模對應體,人人都成瞭自己的牧師,教會的製度就變得冗餘瞭。
……
前言/序言
譯者前言
這篇小序分七個部分介紹作者和《群眾與暴民》,談一點體會。
一、 作者及其作品
John.S.McClelland是英國當代學院派政治學傢,治學嚴謹,作品少而精。他對中國讀者並不陌生。他的《西方政治思想史》在大中華地區已有簡體字和繁體字兩個譯本,均享有盛譽。不過,他卻有兩個漢語譯名:麥剋萊蘭和麥剋裏蘭。本書選用麥剋萊蘭,以期更貼近作者姓氏的英語發音。
《群眾與暴民》是約翰·麥剋萊蘭的又一傑作。對於我們瞭解西方政治思想的一個側麵,對於我們學習其群眾理論、群眾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解析西方近代的非理性思潮,它如同一麵晶瑩的透鏡;對於我們應對當代中國社會生活裏的非理性思潮,對於我們應對互聯網時代的"群眾"亂象,這本書都像高倍的透鏡,使人眼前一亮,如同醍醐灌頂。
二、 書名辯證
經反復研讀思考,又經與本譯作的編輯薑華先生磋商,我們決定將The Crowd and the Mob: From Plato to Canetti直譯為《群眾與暴民:從柏拉圖到卡內蒂》。
此前,有人將其譯為《群眾與群邙》;一本群眾心理學的書又將"Crowd"的書名意譯為"烏閤之眾";這種書名的號召力固然很好,卻使"群眾"帶上瞭一絲貶義。"Mob"譯為"群邙"似乎勉強說得過去,卻又使之帶上瞭一絲中性的色彩。考慮到原書"Mob"的貶義,還是直譯為"暴民"。
書名副標題"從柏拉圖到卡內蒂"錶明,該書縱覽2,500年西方政治思想史的一個側麵:群眾現象、群眾思想、群眾理論、群體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的演化。
三、 快速掃描
《群眾與暴民》共十章,外加緒論和作者後記,擷取從古至今的16位哲人、學者和群眾領袖,辨析其"群眾"思想。書中掃描的人物不少於一百,但濃墨重彩描繪的是16位,他們一次是:柏拉圖、李維、塔西陀、普羅科匹厄斯、馬基雅弗利、孟德斯鳩、吉本、卡萊爾、儒勒·米什萊、伊波利特·泰納、西庇阿·西蓋勒、加布裏埃爾·塔爾德(1843-1904)《模仿律》、古斯塔夫·勒邦、西格濛德·弗洛伊德、阿道夫·希特勒和埃利亞斯·卡內蒂。
作者論析的依據是他們相關的代錶作:柏拉圖的《理想國》、李維的《羅馬史》、塔西陀的《曆史》和《編年史》、普羅科匹厄斯的《戰爭》和《秘史》、馬基雅弗利的《君主論》、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吉本的《羅馬帝國的衰亡史》、卡萊爾的《法國革命》、米什萊的《法國史》和《法國革命》、泰納的《當代法國的源頭》、西蓋勒的《教派心理學》和《犯罪群眾》、塔爾德的《模仿律》和《刑法哲學》、勒邦的《群眾心理學》、弗洛伊德的《群體心理學》、希特勒的《我的奮鬥》和卡內蒂的《群眾與權力》。
四、 術語解析
書名"群眾與暴民"裏的兩個關鍵詞,"暴民"無需解釋,"群眾"則要花大力氣予以說明。
本書的"群眾"與讀者熟悉的"群眾"大異其趣。
在當代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用語中,"群眾"是陽剛、正麵、積極、褒揚的。"群眾路綫"是中國共産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法寶之一。
當前正在進行的中共黨內的群眾路綫教育實踐活動旨在推進中國的現代化事業。
在西方學界(政治學與心理學)尤其在這本書裏,"群眾"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群眾"觀念和理論的運行、特徵和功能,"群眾"的衍生意義,"群眾"的相關學科都內容龐雜,需要我們在這裏花大氣用小篇幅初步梳理。
4.1 "群眾"的近義詞和密切的關聯詞有:大眾(masses);群氓(populus);暴民(mob);烏閤之眾(rabble);民眾(demos);平民(plebs/commons);群體(group);集體(collective);社群(association);社團(corporation)。
4.2 "群眾"的派生詞語有:群眾人(crowd-man);群眾社會(crowd society);群眾政治(crowd politics);犯罪群眾(criminal crowd);製度化的群眾(institutionalized crowd);無領袖群眾(leaderless crowd)。
4.3 "群眾"的特徵有:匿名性(anonymity)、傳染性(contagion)、暗示感受性(suggestibility)。
4.4 "群眾"心理和相關心理有:群眾心理(the mind of the crowd,crowd mentality);群體心理(the group mind);集體心理(collective mind);"暴民心理"(mob mind);個體心理(individual psychology);社會心理(social psychology)。
4.5 與"群眾"相關的心理學有:政治的精神病理學(political psychopathology);集體精神病理學(collective psychopathology);催眠術心理學(psychology of hypnotism);深蘊心理學(depth psychology);無意識心理學(psychology of the unconscious)。
4.6 "群眾"理論及其衍生理論和相關理論有:群眾理論(crowd theory);群眾理論傢(crowd theorist);群眾領袖理論(theory of the leadership of crowds);進步理論(theory of progress);無意識行為理論(theory of unconscious behavior);精英理論(the theory of elites)。
4.7 與"群眾"相關的時代有:群眾時代(Era of Crowds);暴民時代(the age of the mob)。
4.8 "群眾"和相關概念的一些錶述有:群眾是未分化的大眾,暴民是不文明的暴力;威脅文明生活的群眾是暴民;在暴亂間歇期積蓄力量的暴民是群眾;群眾威脅的對象是文明;防止群眾成為暴民就叫做統治;暴民的生活就叫做暴亂或革命;群眾極盛時,有一個"混亂的無政府時期"、一個"野蠻的階段"。
4.9 與"群眾"相關的規律有:群眾心理同一律(Law of the Mental Unity of Crowds);工資鐵律(Iron Law of Wages);寡頭政治鐵律(Iron Law of Oligarchy)。
4.10 卡內蒂極其繁復的"群眾"分類有:開放的與封閉的;有節律的和停滯的;緩慢的和快速的;顯形的和隱形的;引誘型、逃亡型、抑製型、逆反型、饗宴型、雙重型、增長型、單一型。為何他要不厭其煩?且看我們下文解析。
五、 勒邦與卡內蒂
《群眾與暴民》重點介紹16位哲人、學者和群眾領袖。這篇小序擷取其中兩人單獨介紹:古斯塔夫·勒邦(Gustave Le Bon)和埃利亞斯·卡內蒂(Elias Canetti)。勒邦是19世紀後半葉群眾心理學的先驅之一,1895年搶先發錶專著《群眾心理學》(國內的十餘個譯本全都變通譯為《烏閤之眾》),功莫大焉。卡內蒂是群眾心理學的集大成者,1960年發錶的《群眾與權力》是一百年間群眾心理學的權威總結。
兩人最大的差異是:勒邦是非學院派的普及作傢,求名而不擇手段;卡內蒂是學究型的跨學科奇纔,大肆彰否,痛快淋灕,卻也有疏漏。
本書作者麥剋萊蘭亦愛憎分明,大篇幅揭露勒邦人品和學風的陰暗麵,同時充分肯定其曆史地位;高調謳歌卡內蒂的偉大貢獻,同時也指齣其疏漏不足。限於篇幅,隻能三言兩語概述如下。
勒邦肆無忌憚地剽竊,恬不知恥:"勒邦肆無忌憚地以施惠人自居,剽竊泰納的成果,亦如他剽竊其他群眾理論傢的成果一樣……他放開手腳到泰納的《源頭》裏去撈取研究群眾的素材。"(pp. 138-9,引文係原書頁碼,下同)"勒邦的生平所為使人不再相信,剽竊勾當必定是偷偷摸摸的。皮卡德稱勒邦為科學遊擊隊,但叫他科學海盜更確切。勒邦乾剽竊勾當很簡單。他假裝是科學上的孤軍,以便聲稱一切思想都是他的原創,從任何地方進入他腦袋的思想都是他的。"(p. 197)
勒邦推銷自己,不擇手段:"勒邦滿世界推銷自己,每當發生圍繞創新優先權的爭論,他總是要堅稱自己是第一發明人,例子有永恒循環的思想和相對論。他竟然厚顔無恥地緻信愛因斯坦,要求對方公開承認,他纔是相對論的發現人,反誣對方說,這是德國人忽視法國科學的又一個臭名昭著的例子。"(p. 197)
當然,麥剋萊蘭對勒邦的評價也是平衡公允的:"不過,他是第一位把群眾心理學的發現寫成專著的群眾理論傢,其宗旨是嚇唬讀者,使之接受一種意識形態;他又是第一位利用大眾說服技巧的群眾理論傢,旨在利用群眾心理學揭示的說服技巧去兜售他的作品。"(p. 200)
卡內蒂對群眾進行詳細分類,旨在批判勒邦:"讀完他這種分類的論述後,我們纔開始理解,為何他的《群眾與權力》書名裏的'群眾'(crowds)要用復數,其意圖是揭示勒邦《群眾心理學》書名裏用單數的'群眾'(crowd)是多麼荒唐……卡內蒂細分群眾的方法顯示勒邦方程式的荒謬。勒邦的方程式是:群眾=暴民=大眾=任何文明的終結。這個公式被證明是錯誤的以後,勒邦的群眾觀點及其曆史地位在意識形態上貌似可信的樣子就現瞭原形,那隻不過是一種修辭而已。"(p. 303)
六、 各章提要
緒論"群眾概念的曆史沿革"迅速掃描2,500年來曆史人物的"群眾"概念及其流變。
第一章"古代的群眾"講古希臘羅馬的群氓、暴民和人民,以柏拉圖"理想國"、李維《羅馬史》、塔西陀的《曆史》和《編年史》、普羅科匹厄斯的《戰爭》的《秘史》為考察對象;以"蘇格拉底"被處死和"尼卡暴亂"為生動例子。
第二章"中世紀群眾例舉"以馬基雅弗利論的《君主論》和《李維論》為例,考察羅馬人和中世紀民眾,為"群眾"正名。精彩的例子有"韆禧年群眾",教堂的會眾和儀式。馬基雅弗利是真正從理論層次上研究群眾的第一人。
第三章"群眾與自由"大篇幅講《聯邦黨人文集》和美國憲法,揭示該文集和憲法的欠缺。"越過對孟德斯鳩三權分立思想的片麵繼承,也揭示美國總統製發展的弊端。"建國之父們越過馬基雅弗利和孟德斯鳩勁直迴到李維的觀點:把人民當作暴民。"(p. 88)"強調秩序的孟德斯鳩被炒得火熱,注意騷動的孟德斯鳩卻被調低瞭調門……《文集》要人民看到,憲法是防止民眾反叛的保障。"(p. 84)"建國之父們沒有想到的是,總統這個位高權重、熠熠生輝的職位會成為政黨的奬賞。"(p. 107)
第四章"法國革命前後的史傢論群眾",概述吉本、卡萊爾、米什萊和泰納的"群眾"理念。
吉本的《羅馬帝國的衰亡史》論及各種群眾暴民,態度開明,相當寬容,精彩的文字有532年在君士坦丁堡兩派群眾的"尼卡暴亂"和1780年的倫敦群眾的"戈登暴亂"。
卡萊爾的《法國革命》對暴民的特性做瞭這樣的描繪:暴民像"一點就著的大量煙花,自生自滅。至於暴民如何燃燒殆盡,經過什麼階段、達到什麼程度、産生什麼後果,哲理和敏銳的猜測是徒勞無益的"(p. 114)。
米什萊的《法國史》和《法國革命》述及"全民"暴動的法國大革命,"他清楚指齣,攻占巴士底獄是齣自信仰的舉動,是非理性的,或許還是無意識的,而且肯定是集體行動"(126);群眾是野蠻、邪惡、腐敗、愚昧、令人厭惡的,所以"人民"或大眾必然是同樣野蠻、邪惡、腐敗、愚昧、令人厭惡的。(p. 126)
泰納的《當代法國的源頭》述及革命群眾自發的無政府狀態,視公社人為暴民,聲稱法國革命暴民"沉迷於集體瘋狂",法國人"仿佛走火入魔;法國革命總體上是瘋狂之舉,短時期內把法國變成瞭……精神病院"。(p. 132)"巴黎公社以後,他的學術生涯與此前迥然不同;他試圖結閤群眾和心理學理論,以期形成一種集體行為的精神病理學。" (p. 128)
第五章繼續講泰納,因為他太偉大瞭,是罕見的多學科怪傑。"令人驚嘆的是,他幾乎能兼收並蓄19世紀歐洲的一切思潮,能給各色各樣的思想觀點和政治觀點以啓示,任何溫和派、中間偏右者都會受到啓發。他能把實證主義、浪漫主義、理性主義、進化論、精英主義、黑格爾主義和正在興起的無意識心理學融為一爐,使之適應他的法國革命觀點"。
他抗拒和批判啓濛運動的負麵影響:"《源頭》顯示,革命是社會倒退的典範;人性善的幻想是革命的先導原因;隻有在這樣的幻想繼續迷惑統治集團的情況下,革命範式纔可能再次發生……泰納有關人的科學給我們上瞭這樣的一課:啓濛運動時期那種人的科學可能會使精英喪失警惕,敞開大門讓群眾潛入瞭。"(pp. 140-1)"他認為,法國革命是嚮原始野蠻的倒退。他這個觀點的核心是:群眾是文化倒退和政治倒退的中介力量。"(p. 147)
"古典精神和盧梭使人對暴亂猝不及防。泰納的譏諷使人心情沉重:'在羊圈裏安睡,醒來卻發現,綿羊變成瞭惡狼,實在悲慘'。"(p. 144)
第六章"從犯罪群眾到社會理論"講西庇阿·西蓋勒和加布裏埃爾·塔爾德,西蓋勒是心理學傢,塔爾德是法國社會學大師,兩人均為犯罪學傢,都研究群眾現象。
西蓋勒認為,"群眾挑戰一切進化論的假設。一定程度上,群眾是嶄新的現象,有彆於其他一切集體現象。在一般的進化意義上,它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它和其他群體比如犯罪團夥、教派或軍隊具有相同的特徵,但又不是這樣的群體。群眾之所以不同於其他群體,部分原因是其倏忽無常……西蓋勒堅稱,群眾是曆史上曇花一現的現象。"(164-5)他把群體分為群眾、社群(association)和社團(corporation)。(p. 179)
塔爾德是法國社會學三大先驅之一,其最重要思想是社會行為的"模仿律",他用這一規律來解釋行為、時尚、傳統、傳播、群眾。"一個激情的火花,一個人的閃電,使亂哄哄的大群人遭受電擊,一種組織突然齣現,自發生成。無內聚成瞭有內聚,噪聲成瞭聲音,數韆人成為一頭無名的野獸。"(p. 184)
第七章講"勒邦現象",突齣兩個主題:勒邦保守主義的意識形態;社會學、馬剋思主義和自由主義對勒邦的防備。
勒邦是"群眾心理學"的奠基人之一,已如上述,這裏再引本書作者麥剋萊蘭的一句比較公允的評價:"勒邦是有纔華的企業傢型的庸人。"(p. 202)
法國社會主義理論傢喬治·索列爾,意大利政治經濟社會學精英派三巨頭加塔諾·莫斯卡、維弗雷多·帕纍托和羅伯特·米歇爾斯,英國自由派理論傢歐內斯特·巴剋迅,誌趣各異,但都防範勒邦過分的非理性傾嚮。
第八章講弗洛伊德及其《群體心理學》。弗洛伊德思想豐富、影響深遠,他的無意識理論、心理分析、俄狄浦斯情節婦孺皆知,這裏隻提他有關始祖崇拜、始祖謀殺、圖騰崇拜的文字,令人激賞。
第九章講希特勒及其《我的奮鬥》。我同意作者的一段話:"將弗洛伊德和希特勒視為同一輔幣的兩麵--思想的和實踐的兩個方麵,用維也納紐帶把兩人聯係在一起,
群眾與暴民:從柏拉圖到卡內蒂 [The Crowd and the Mob: From Plato to Canetti]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群眾與暴民:從柏拉圖到卡內蒂 [The Crowd and the Mob: From Plato to Canetti]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群眾與暴民:從柏拉圖到卡內蒂 [The Crowd and the Mob: From Plato to Canetti]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群眾與暴民:從柏拉圖到卡內蒂 [The Crowd and the Mob: From Plato to Canetti]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