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图册类出版物的印刷水平有了很大的变化。高端画册质量不断提高,影响逐渐波及普通读物,今天一部中等价格的图册已堪称精美。这对书法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大家印象深刻的首先是墨迹。以前作为稀世珍宝的名作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笔法的交搭、节奏的细微变化,历历在目,对于敏感的学习者,感悟其中的奥秘已不再是难事。对此人们印象深刻。但是拓本印刷的进步,大家或许关注较少。一位印刷专家说,书法类图书难印的是印谱。仔细想想,深有道理。虽然盖印使用的印泥只是一种颜色,但盖出的印稿是有厚度的,那些具有一定厚度的印泥在光线的作用下,色彩变得十分微妙。印泥的厚度很难印出来。碑帖拓本与此相似,仔细观赏过拓片实物的人们都知道,由于拓制时墨所形成的厚度,使字迹有一种无法言传的体积感。这正是拓本魅力之所在,但一般的印刷品抹去了这种体积感。一流的拓本中,点画像是书写出来的,只要稍加想象,与墨迹便几乎没什么差别。在新的碑帖拓本的印刷物中,开始表现出清晰的书写的感觉。
  书法学习者从这种高质量的出版物中受益巨大。这是以往的时代不可想象的。以前,除了极少数特权者、富有者有摩挲经典作品和一流碑拓的机会,其他人只能对着质量成问题的复制品冥思苦想。从这里几乎没有可能走向书法的高端。而今天,所有人都几乎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开始我们对书法的感受与训练。
  江西美术出版社在众多的书法出版物之外编选了这部碑帖选。选择大的开本,因此得以把原作或拓本略加放大,这正好暗合了临写的需要。临写时一般需要把字放大一些,但又不能过大,因为原帖笔画尺度一般较小,原大临摹时,笔尖一触纸,不等你操纵毛笔完成应有的动作,已经到达应有的粗细,起不到练习的作用,但是如果临写扩放过大,笔画内部运动的方式便完全改变,那也已经不是我们要求的临摹了。因此临摹的字迹应比范本稍大一些,但不能太大。这部碑帖选集正好符合我们的需要。
  它们也可作为欣赏的对象。
  欣赏有两种方式。一是细细品读,精微到一个毫米,甚至更微小的地方,琢磨造成这种种变化的深层契机——运动、心理、材质、惯习等等。一篇杰作在手,长此以往,感觉与形式糅合在一起,赏鉴力自然不断提高,四五册这样读下来,便是一位有经验的鉴赏者了。也可以挑一册喜爱的杰作放在床头,每天入睡前翻开一页,看一眼便合上亦无妨,身心完全放松,留下的只是作品的大感觉,无论是身影,还是风度、气息,都没关系。庄子说:“目击而道存。”这是从细处入手注意不到的东西。
  希望这部碑帖选集的出版,为广大书法爱好者不时增添一份发现的喜悦。
  文徵明,初名壁,字徵明,更字徵仲。因先世为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成化六年(1470)生于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嘉靖三十八年(1559)卒,享年90岁。曾官翰林待诏。
  他是明代中期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文学家。19岁时,从沈周学画,22岁从李应祯学书,26岁从吴宽学文。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或称“江南四大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或“吴门四家”。
  文徵明书法,广泛学习前代名迹,篆、隶、楷、行、草各有造诣,是博采众长的典范。尤擅长小楷和行书。其小楷主要师法传为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以及锺繇的《宣示》和王献之的《十三行》等;行书临习过颜真卿的《争座位》、《祭侄文稿》、《刘中使帖》、《瀛州帖》,苏东坡的《前赤壁赋》,黄山谷的《经伏波神祠诗》、《竹枝词》以及米芾、 赵孟頫等行书大家的墨迹。明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上评论说:“ 待诏(文徵明)所书《千字文》四体,楷法绝精工,有《黄庭》、《遗教》笔意,行体苍润,可称玉版《圣教》。”
  文徵明的书法风格,小楷笔画婉转,节奏缓和,又能融入唐人小楷笔法于一炉,形成“温纯精绝”的自家风貌。与他的绘画风格谐和。行书大致可分两大类风格:一是以王羲之《圣教序》笔意为主所写的行书小品,一是以黄山谷笔意书写的大行楷。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
  文徵明的草书除学二王以及智永小草之外,也学怀素、黄山谷的狂草。在其传世作品中,草书较少。35岁时,他有《贾谊吊屈原赋卷》,全仿怀素草书。直到中年51岁时,仍有《七言律诗四首卷》这样的狂草书作问世。
  文徵明常书南朝梁周兴嗣奉梁武帝之命编成的命题韵文《千字文》作日课,正草隶篆四体《千字文》皆作。本帖所选其《草书千字文》,作于嘉靖乙巳(1545)八月十日,时年76岁。该作字字独立,通篇仅有八处两字相连,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用笔精到,萧散流畅,以王羲之为主干,掺以苏黄米赵的笔意,又见康里巎巎、宋克的痕迹,充满朝气,全无衰老颓败之笔。就风格而言,较少火气,清劲秀丽、古健遒伟,温厚和平、醇雅典则,其谨严处一字不苟,在尽兴的书写中,表现了文人“士气”与其一生所追求的隐逸之风,是其传世中的优秀作品之一。正如明黄佐在《衡山文公墓志》中记叙:“盖公于书画虽小事,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逾老而愈益精妙,有细入毫发者。或劝其草次应酬,曰:‘吾以此自娱,非为人也。闲则为之,忙则已之,敦能强予耶?’”。民国马宗霍在《书林纪事》中云:“文徵明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文徵明书法声名之大,其时无过其右。不仅名动海内,而且海外如日本、朝鲜亦知宝藏他的墨迹,并学习他的书法。正如黄佐所云:“艺文布满海内外,家传人诵。”时至今日,我们将他的《草书千字文》作为学习之范本,不失为提高水平的好路径。
作为一名业余书法爱好者,我之前尝试过很多不同朝代的碑帖,但总觉得草书对我来说门槛较高,难以把握其神韵。直到我入手了这本《中国古代碑帖经典彩色放大本·文徵明草书千字文》,情况才有了巨大的改观。这本书的版式设计非常人性化,它似乎懂得初学者的困惑,通过放大,把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笔画,分解成了可以学习的单元。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文徵明晚年草书那种老辣而又充满文人雅致的风格,少了一些早年的稚嫩,多了几分从容与大气。我发现,跟着这本帖子练习,我的手腕控制力和气息的稳定度都有显著提升。它不只是冷冰冰的复制品,更像是一位耐心的老师,引导着我一步步领悟草书的奥妙。对于想要系统学习明代书风,特别是文徵明书法的学习者,这本书是毋庸置疑的首选教材。
评分我一直认为,学习碑帖最忌讳的就是“模糊不清”。很多出版物为了追求成本,往往在清晰度和色彩还原上大打折扣。然而,这本《中国古代碑帖经典彩色放大本·文徵明草书千字文》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顾虑。它的彩色印刷技术达到了专业级别,那种由浓到淡、由干到湿的墨色渐变,在放大后如同高清摄影一般呈现在眼前。尤其是对于研究古代纸张和墨色对书写效果影响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绝佳的参考样本。我特别留意了几个高难度结体的处理,发现即便是极其细微的笔画交织处,也能保持极高的辨识度。这让我在临摹时,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意图,而不是靠猜测来填补那些模糊不清的区域。可以说,这本书是目前市场上对文徵明草书进行高精度数字还原的典范之作。
评分这本《中国古代碑帖经典彩色放大本·文徵明草书千字文》简直是书法爱好者的福音!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精美的装帧吸引住了,纸张的质感非常棒,油墨印刷的色彩饱和度极高,文徵明先生那遒劲有力的草书笔触在放大后显得格外清晰,每一个细节,无论是飞白还是连带,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以前看一些拓本或者扫描件,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但这本书的彩色放大处理,完美还原了原作的笔墨趣味和气韵生动。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能够近距离观察到碑帖的每一个转折和提按,简直是无价之宝。书中的排版也十分考究,每一页的留白恰到好处,既能让人沉浸其中,又不会感到拥挤。我甚至能想象到文徵明先生挥毫泼墨时的情景,那种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的感觉,真是太奇妙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习资料,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它激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探索欲。
评分说实话,市面上的书法帖很多,但真正能让人静下心来研习的却不多。这本《中国古代碑帖经典彩色放大本·文徵明草书千字文》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放大”处理。这可不是简单地把字迹尺寸调大,而是对墨色的层次、笔锋的锐利感做了最大程度的还原。比如,在某些转折处,能清晰看到墨汁洇开又迅速收敛的痕迹,这种微妙的变化,在小尺寸的字帖中是很难察觉的。我特意拿出我以前收藏的其他版本对比,立刻就能发现这本的优势——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它帮助我修正了许多过去对笔法理解上的偏差。对于想深入研究文徵明草书风格特点的资深书友来说,这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实战”教材。我甚至开始尝试用类似的毛笔和墨水去模仿那些微妙的墨韵变化,感觉自己的临帖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评分自从这本书到手后,我的书房里就多了一个安静的角落。这《中国古代碑帖经典彩色放大本·文徵明草书千字文》的装帧设计非常大气,外壳坚固,内页平整,翻阅起来手感极佳。更让我欣赏的是,它对底本的选择和处理非常到位。文徵明的草书本就以洒脱秀逸著称,而这本彩色放大本将那种飘逸中不失法度的美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它对“气”的处理。草书讲究一气呵成,观察这些放大的字迹,你能清晰地看到气韵是如何从一个字贯穿到下一个字的。这对于练习草书的“连带”和“节奏感”至关重要。我感觉,光是看着这些字,我的心跳似乎都跟着古人的笔势在起伏。它不仅是教你写字,更是教你如何去感受中国古典美学中那种内在的生命力。
评分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君子学以聚之。总之,爱好读书是好事。让我们都来读书吧。
评分长度在5-200个字之间 填写您对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该商品或某功能为您带来的帮助,或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最多可输入200字
评分长度在5-200个字之间 填写您对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该商品或某功能为您带来的帮助,或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最多可输入200字
评分长度在5-200个字之间 填写您对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该商品或某功能为您带来的帮助,或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最多可输入200字
评分中国古代绘画精品集:任伯年花卉册页
评分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你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读书,是好事;读大量的书,更值得称赞。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当你枯燥烦闷,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 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 玉。”一位叫亚克敦的英国人,他的书斋里杂乱的堆满了各科各类的图书,而且每本书上都有着手迹。读到这里是不是有一种敬佩之意油然而升。因为“有了书,就象鸟儿有了翅膀”吗!然而,我们很容易忽略的是:有好书并不一定能读好书。正如这位亚克敦,虽然他零零碎碎地记住了不少知识,可当人家问他时,他总是七拉八扯说不清楚。这里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不善长于读书,而只会“依葫芦画瓢”。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所谓“循序渐进”,就是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诼渐深入或提高。也就是说我们并不要求书有几千甚至几万,根本的目的在于对自己的书要层层深入,点点掌握,关键还在于把握自己的读书速度。至于“熟读”,顾名思义,就是要把自己看过的书在看,在看,看的滚瓜烂熟,,能活学活用。而“精思”则是“循序渐进”,“熟读”的必然结果,也必然是读书的要决。有了细致、精练的思索才能更高一层的理解书所要讲的道理。由此可见,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是否读的精。象亚克敦,他徒有万卷图书,而不会读,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其实他一本书也没有读完。的我们,这种“有书等于没书”的现象是历历在目,也就是不会读书。就说语文课本,大家都认为没什么看头;这样一来,掌握的知识也相对于较为肤浅。因此更何况是其他书呢?我们读书提倡: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面对现在激烈竞争的社会,更需要我们的善读。对于书,只有善读,才能象蚕一样,吃进去的是桑叶,吐出来的是丝。
评分长度在5-200个字之间 填写您对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该商品或某功能为您带来的帮助,或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最多可输入200字
评分长度在5-200个字之间 填写您对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该商品或某功能为您带来的帮助,或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最多可输入200字
评分很大字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