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汪曾祺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其散文《端午的鸭蛋》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名家散文典藏·汪曾祺散文:随遇而安》收录了汪曾祺关于人生、饮食、花草树木的经典散文。
内容简介
《名家散文典藏·汪曾祺散文:随遇而安》是现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散文选本,收录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汪曾祺的多篇经典散文。
花园、关于葡萄、翠湖心影、泰山片石、赵树理同志二三事、皖南一到、天山行色、遥寄爱荷华、怀念德熙、美国女生、悬空的人、随遇而安、四方食事、故乡的野菜、果蔬秋浓……
《名家散文典藏·汪曾祺散文:随遇而安》是非常适合青少年和广大读者阅读的佳作,不管是写凡人小事还是谈花鸟虫鱼,均于不经心中设传神妙笔。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从杨振声、闻一多、朱自清诸先生学习,是沈从文先生的入室弟子。曾任中学国文教员、历史博物馆职员。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北京市文联、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工作,编过《北京文艺》、《说说唱唱》、《民间文学》等刊物。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1962年底调至北京京剧团(院)任编剧。曾任北京剧协理事、中国作协理事、中国作协顾问等。
曾在海内外出版过小说集、散文集三十余部;《汪曾祺全集》于1998年出版。代表作品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目录
第一辑
花园
关于葡萄
冬天
夏天
我的家乡
夏天的昆虫
北京的秋花
草木春秋
翠湖心影
跑警报
昆明的雨
第二辑
天山行色
滇游新记
皖南一到
泰山片石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金岳霖先生
老舍先生
赵树理同志二三事
地质系同学
和尚
吴大和尚和七拳半
遥寄爱荷华
怀念德熙
哲人其萎
第三辑
七载云烟
悬空的人
美国女生
野鸭子是候鸟吗?
美国短简
读廉价书
胡同文化
自报家门
随遇而安
多年父子成兄弟
寻常茶话
烟赋
旧病杂忆
自得其乐
第四辑
宋朝人的吃喝
吃食和文学
四方食事
故乡的食物
昆明菜
肉食者不鄙
鱼我所欲也
五味
豆腐
手把肉
韭菜花
果蔬秋浓
精彩书摘
冬天
天冷了,堂屋里上了槅子。桶子是春暖时卸下来的,一直在厢屋里放着。现在,搬出来,刷洗干净了,换了新的粉连纸,雪白的纸。上了槅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床上拆了帐子,铺了稻草。洗帐子要拣一个晴朗的好天,当天就晒干。夏布的帐子,晾在院子里,夏天离得远了。稻草装在一个布套里,粗布的,和床一般大。铺了稻草,暄腾腾的,暖和,而且有稻草的香味,使人有幸福感。
不过也还是冷的。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难受,屋里不生火。晚上脱了棉衣,钻进冰凉的被窝里;早起,穿上冰凉的棉袄棉裤,真冷。
放了寒假,就可以睡懒觉。棉衣在铜炉子上烘过了,起来就不是很困难了。尤其是,棉鞋烘得热热的,穿进去真是舒服。
我们那里生烧煤的铁火炉的人家很少。一般取暖,只是铜炉子,脚炉和手炉。脚炉是黄铜的,有多眼的盖。里面烧的是粗糠。粗糠装满,铲上几铲没有烧透的芦柴火(我们那里烧芦苇,叫做“芦柴”)的红灰盖在上面。粗糠引着了,冒一阵烟,不一会,烟尽了,就可以盖上炉盖。粗糠漫慢延烧,可以经很久。老太太们离不开它。闲来无事,抹抹纸牌,每个老太太脚下都有一个脚炉。脚炉里粗糠太宴了,空气不够,火力渐微,就要用“拨火板”沿炉边挖两下,把粗糠拨松,火就旺了。脚炉暖人。脚不冷则周身不冷。焦糠的气味也很好闻。仿日本俳句,可以作一首诗:“冬天,脚炉焦糠的香。”手炉较脚炉小,大都是白铜的,讲究的是银制的。炉盖不是一个一个圆窟窿,大都是镂空的松竹梅花图案。手炉有极小的,中置炭墼(煤炭研为细末,略加蜜,筑成饼状),以纸媒头引着。一个炭墼能经一天。
冬天吃的菜,有乌青菜、冻豆腐、咸菜汤。乌青菜塌棵,平贴地面,江南谓之“塌苦菜”,以菜味微苦。我的祖母在后园辟小片地,种乌青菜,经霜,菜叶边缘作紫红色,味道苦中泛甜。乌青菜与“蟹油”同煮,滋味难比。“蟹油”是以大螃蟹煮熟剔肉,加猪油“炼”成的,放在大海碗里,凝成蟹冻,久贮不坏,可吃一冬。豆腐冻后,不知道为什么呈蜂窝状。化开,切小块,与鲜肉、咸肉、牛肉、海米或咸菜同煮,无不佳。冻豆腐宜放辣椒、青蒜。我们那里过去没有北方的大白菜,只有“青菜”。大白菜是从山东运来的,美其名日“黄芽菜”,很贵。“青菜”似油菜而大,高二尺,是一年四季都有的,家家都吃的菜。咸菜即是用青菜腌的。阴天下雪,喝咸菜汤。
冬天的游戏:踢毽子,抓子儿,下“逍遥”。“逍遥”是在一张正方的白纸上,木版印出螺旋的双道,两道之间印出八仙、马、兔子、鲤鱼、虾……每样都是两个,错落排列,不依次序。玩的时候各执铜钱或象棋子为子儿,掷骰子,如果骰子是五点,自“起马”处数起,向前走五步,是兔子,则可向内圈寻找另一个兔子,以子儿押在上面。下一轮开始,自里圈兔子处数起,如是六点,进六步,也许是铁拐李,就寻另一个铁拐李,把子儿押在那个铁拐李上。如果数至里圈的什么图上,则到外圈去找,退回来。点数够了,子儿能进至终点(终点是一座宫殿式的房子,不知是月宫还是龙门),就算赢了。次后进入的为“二家”、“三家”。“逍遥”两个人玩也可以,三个四个人玩也可以。不知道为什么叫做“逍遥”。
早起一睁眼,窗户纸上亮晃晃的,下雪了!雪天,到后园去折腊梅花、天竺果。明黄色的腊梅、鲜红的天竺果,白雪,生意盎然。腊梅开得很长,天竺果尤为耐久,插在胆瓶里,可经半个月。
舂粉子。有一家邻居,有一架难。这架碓平常不大有人用,只在冬天由附近的一二十家人轮流借用。碓屋很小,除了一架碓,只有一些筛子、箩。踩碓很好玩,用脚一踏,吱扭一声,碓嘴扬了起来,嘭的一声,落在碓窝里。粉子舂好了,可以蒸糕,做“年烧饼”(糯米粉为蒂,包豆沙白糖,作为饼,在锅里烙熟),搓圆子(即汤团)。舂粉子,就快过年了。
……
前言/序言
《随遇而安》:在文字的静水深流中,遇见那个淡泊从容的灵魂 汪曾祺,一个如静水流深般的文人,他的名字本身就自带一种平和与宁静。在喧嚣的世界里,他的文字像一股清流,缓缓流淌,涤荡心灵。而《随遇而安》,正是他生命与思想的集萃,一本邀你一同走进他生活细微处,体味寻常之美的书。本书并非是一部宏大的叙事,也不是跌宕起伏的传奇,它只是汪曾祺用他最朴素、最真挚的笔触,记录下生命中的点点滴滴,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蕴含着人生智慧与生活情趣的片段。 翻开《随遇而安》,仿佛推开了一扇窗,窗外是汪曾祺所居住过的那些小城,那些乡村,那些充满了烟火气的市井。他写家乡高邮,写故园的月亮,写院子里的槐树,写门前的河水。这些景物,在他的笔下,不再是枯燥的山水,而是有了温度,有了情感,有了生命。他不是在描绘风景,而是在重现一段段鲜活的记忆,一个时代的缩影,一种生活的态度。你仿佛能闻到故乡泥土的气息,听到孩童的嬉闹声,看到老人脸上的皱纹里藏着的沧桑与慈祥。 汪曾祺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中国味”。这种味道,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深深地根植于他的生活与文化积淀之中。他写食物,写得活色生香,让人垂涎欲滴。不是那些精雕细琢、名贵食材的珍馐,而是寻常巷陌里的饺子、包子、面条,是田间地头的野菜、瓜果。他会细致地描述制作的过程,火候的掌握,调味的微妙,以及食物带来的最原始的满足感。他在《端午的鸭蛋》里,对咸鸭蛋的描写,足以让任何一个读到它的人,都会对那颗小小的鸭蛋产生无限的向往。他写食物,不仅仅是在写味道,更是在写生活的热爱,写人与食物之间最朴素的情感连接,写家常的温馨,写团圆的喜悦。 除了对食物的热爱,汪曾祺对生活的热爱,也体现在他笔下的那些人物。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普通人,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也没有跌宕起伏的命运,但他们都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有自己的故事和性格。他写北海公园里的老渔夫,写小镇上的杂货店老板,写集市上的叫卖声,写路边晒太阳的老猫。他用一种近乎童真的目光去观察,去发现,去理解。他不会去评判,去指责,而是用一种温和、包容的态度去接纳,去描绘。在他的文字里,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光芒。他捕捉到的是人性中最温暖、最柔软的部分,是那些在平凡生活中闪耀着的善意与淳朴。 “随遇而安”这四个字,不仅仅是书名,更是汪曾祺一生的人生哲学。他经历了风雨,经历了动荡,但他始终保持着内心的淡泊与宁静。他不像一些作家那样,将个人的命运与宏大的时代洪流紧密捆绑,而是将自己安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视角里,用一种疏离而又温情的笔触去审视。他不过分强调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也不刻意去追寻某种宏大的叙事,而是把目光聚焦在生活本身,聚焦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聚焦在日常的琐碎之中。这种“随遇而安”的态度,不是消极的宿命论,而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智慧,是在变化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衡,是在不确定中找到一种安定的力量。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但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他的语言是平淡的,就像他本人一样,不张扬,不炫耀,却有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他擅长用最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最生动的画面,表达出最深刻的情感。他的句子短小精悍,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仿佛在与一位老朋友聊天,在品一杯清茶,在听一段古老的评弹。这种语言风格,正是他“中国味道”的绝佳体现,朴实无华,却意味深长。 《随遇而安》这本书,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在向你娓娓道来他的生活往事,他的所见所闻,他的所思所感。他不会给你灌输什么大道理,也不会给你指点迷津,他只是将自己的生活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让你在其中自己去体会,去感悟。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会不自觉地放慢节奏,去品味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去感受那些被遗忘的美好。你会发现,原来生活可以如此简单,如此美好,如此值得珍惜。 这本书,更像是对现代人的一种“心灵按摩”。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欲望所裹挟,被各种信息所淹没,我们丢失了感受生活的能力,丢失了发现美好的眼睛。而汪曾祺的文字,就像一剂良药,能够帮助我们找回那些丢失的东西。他教会我们,要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要在琐碎中体味诗意,要在喧嚣中守护内心的宁静。他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幸福,往往就藏在触手可及的生活里,藏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中。 《随遇而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示范。它告诉我们,生命的长短或许无法选择,但生命的质量,却可以由我们自己来把握。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去感受,如何去生活,如何去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汪曾祺用他的文字,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一种在变化的世界中,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淡泊与从容的可能性。 阅读《随遇而安》,就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一次与一位智者的对话。你会发现,生活的美,其实无处不在,只是需要你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你会明白,真正的“随遇而安”,不是随波逐流,也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在经历世事之后,依然能够保持一份清醒与豁达,依然能够热爱生活,依然能够看到生命中的阳光。这本书,值得你反复阅读,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体悟,新的收获。它将引导你,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