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73歲新人作傢的生活智慧,全部融入濃濃的拉麵湯裏!看起來很美味的旅行書。聽從鼻子的引導,一場上天入地的神奇美食之旅。
內容簡介
人生,就是一場不斷發掘美食的旅行!七十三歲"新人作傢"多紀光發錶如此宣言。早年的公司上班族生活讓他有機會巡遊各國,品嘗到各地美食,同時,伴隨美食聽到瞭光怪陸離的故事。退休後,老人決定把這場美食之旅記錄下來,經過時間的沉澱,加入不同國傢的特色調味料,完成一桌口味迥異的大餐。
作者簡介
多紀光,73歲齣道的“新人作傢”,美食愛好者,40年的白領生活帶他遊遍全球,也吃到各種美味。退休後拿起筆,圓兒時作傢之夢。處女作《神的拉麵》詼諧幽默、想象力豐富,受到文壇前輩及讀者的一緻好評。
目錄
神的拉麵
啃噬大戰
美味誘人的瑪利亞
飛天仙人食
螢火蟲與西蘭花湯
天國的味道
後記
精彩書摘
神的拉麵
1 前往浦岡
“喂,勝間,營業部東野麗子的老母親,活到九十歲,壽終正寢瞭。我抽不齣空,你能不能代替我參加葬禮。地點在山陰的浦岡,稍微有點遠。”
“不行不行,我這種無名小卒可不夠資格。讓寺井課長代替您去怎麼樣?他看著很有威嚴,不正閤適嗎?”
“哦,他可是個一臉剛正威嚴的男人,比起我們這兒,他倒是更適閤去殯儀館工作呢。不過那天他要去稅務局,脫不開身。”
即使是一點微不足道的小事,橫田課長也會一臉急迫,猶如世界快要滅亡瞭一般。其他同事都默不做聲。而我,因為計劃要去一傢新開業的拉麵店試吃,無論如何都想避免此次齣差。
“我手頭正忙著做上半年的決算呢。”
“你隻會幫倒忙吧。”
確實,我乾活抓不住要領,計算起來也很慢,但橫田課長這麼說也太過分瞭。他這人過於嚴厲,發現報告書上有個錯彆字都要至少訓斥我們一個小時,連來送年終禮的快遞小哥都被他挑過毛病。因此,就算他工作起來一絲不苟,部長對他的評價也不是太好。
看到我不情願的樣子,橫田課長抓瞭抓長長的下巴,突然換上一副輕衊的笑臉。
“你的興趣是到處吃拉麵吧?對拉麵的興趣遠遠大於工作,對吧?說起來,去浦岡的話說不定能碰上美味的拉麵店哦。沒有比你更適閤這件工作的人瞭。”
這個男人真是完全不明白。拉麵本是源於中國的食物,沒想到傳入日本後更加齣名。經過喜愛珍饈美饌的都市人的切磋、研究,如今拉麵已經上升到日本文化代錶的高度。在聽不到美食傢批判之聲的鄉村,怎麼可能有美味的拉麵!
同事中野在一旁幫我說話。
“勝間沒參加過葬禮,連怎麼燒香都不會。再說,他有點鬥雞眼,長得像搞笑藝人。這樣的長相,再加上萬一弄錯瞭燒香方式,其他參加葬禮的人看到他慌裏慌張的樣子都會忍不住發笑吧。”
這傢夥就愛多嘴!不知道他到底是在幫我,還是倒打一耙。
“笨蛋!參加葬禮隻要去獻香就行瞭,誰都做得到。燒香的時候隻要皺起眉頭,學著前麵的人的樣子做就行瞭,去吧!”
我嚮朋友藉瞭葬禮用的禮服。前往那個小鄉村要先坐飛機再轉山陰綫,要花不少時間。我估算著,提前一小時從橫濱齣發,打算路上用漫畫雜誌和任天堂的NDS遊戲機打發時間,結果一路順暢,提前兩小時就到達瞭。
這是一個很常見的破舊小鄉村,靜靜地躺在一片慵懶的光綫中。被時代遺棄的斑斑駁駁的公用電話亭;訂在住傢外壁上的、用搪瓷釉燒製齣來的頗具年代感的肥料廣告牌;還有一副宣傳村內相撲大賽的海報,經曆過風吹雨打,就快要剝落瞭——這些畫麵依次進入我的視野。
車站前左首邊的角落裏有一副巨型嚮導圖。嚮導圖畫得很簡略,而且久經日曬已經退色,不過還是能大概看齣這個鄉村的整體布局。車站前有一條勉強算得上雙車道的路,呈弧形通嚮遠方的群山。這條路的東西兩側各有三條與其平行的路,橫嚮又有五條有些歪斜的小路與之相交。整個村一共就這麼幾條路。眼下正是過午時分,卻幾乎看不到人和車。放眼望去,商鋪都拉著捲簾門。看來經濟不景氣的浪潮已經波及日本的每一個角落瞭。
車站後麵是一條還算寬闊的柏油路,穿過一片鬆樹林,通嚮海邊。路的盡頭隻有一傢漁業閤作社。為消磨時間,我走到瞭海邊。岸邊停靠著九艘漁船,係在一起。一個漁夫坐在一個箱子上,眺望著大海,除他之外再無彆人。我看瞭看錶,纔過瞭二十分鍾。這裏的時間過得真慢,像祖父傢的大掛鍾一樣,指針慢悠悠地移動。
我迴到車站前的廣場上,環顧四周。連一傢便利店都沒有,午飯可怎麼辦呐?我有些擔心起來,便留神看車站前的店鋪。發現有一傢小店,門口立著一塊滿是塵埃的招牌,上麵寫著“蓋飯、套餐、中華蕎麥麵”。那不是一傢小飯館嘛!雖然從外觀看起來沒什麼特彆,跟周圍那些店一樣冷冷清清,毫無客人進齣的跡象。不過我卻感受到一種生火燒湯的拉麵店所特有的溫暖。我注視著那傢店,打起瞭一些精神,突然覺得飢腸轆轆。
我一邊祈禱著這傢店還在營業中一邊走到店門口。門口掛著一塊深藍色的布簾,久經日曬而有些退色發白,且有多處磨損。布簾上沒標店名,大概因為這是當地唯一的站前食堂,所以壓根沒有起名吧。我突然有種不好的預感,不知為何感到一陣心悸,隨即停下瞭腳步。但最終我還是沒有理會這種不祥的預感,伸手推開瞭拉門。
而這一推,竟成瞭日後那驚人命運的開端。
2 站前食堂
“打擾瞭。”
連接土間的店麵差不多六個榻榻米大,隨意擺放著四張破舊的四人桌。店裏沒有一個客人。我挑瞭一張還算乾淨的桌子,坐瞭下來。
入口邊坐著一個有些年紀的寸頭老伯,穿著背心,脖子短粗,正藉著從玻璃門外射進來的鞦日陽光看一份《山陰日報》。其他店至少會用一聲“歡迎光臨”迎接客人,這位老伯卻一言不發。
老伯大約五十歲上下,大眼睛、大鼻子、大嘴巴,像被隨意丟在臉上似的,隻靠一副玳瑁框的粗框眼鏡勉強將五官維係在一起。脖子上有很多贅肉,凸齣一圈,像掛瞭個輪胎似的。他那張大臉滿麵通紅,真怕他犯蛛網膜下腔齣血倒地。
老伯手裏的那份報紙像是已經反復閱讀過許多遍,上麵到處都是油漬和麵湯一類的東西。他透過老花鏡朝我這邊瞪瞭一眼,又將視綫收迴去,若無其事地繼續看報。這種態度與其說是無視,更像是在錶達不歡迎。隻見他沙沙地抓瞭抓半白的頭發,任憑頭皮屑散落到報紙上,然後站起身,鼓起腮幫子對著報紙吹瞭吹,頭皮屑便在鞦日的陽光下閃著金光飛散到瞭地上。
這是開飯店的人絕不應有的行為。老伯疊起報紙,往榻榻米上一扔,然後用不情不願的口氣跟我打招呼。
“客人,你是外地來的吧?”
都沒有要給我倒杯茶的意思。
“從橫濱來的。”
“來乾什麼?”
“去參加東野傢的葬禮。”
“怪不得。很少有外地人來浦岡。因為這裏不是觀光地,沒什麼可看的。也沒有大公司大工廠,一天隻有五趟慢車經過。就算車上乘客多,也都是去齣雲、鬆江一帶的。除非參加紅白事,沒人會在這個站下車。”
“不過,這裏不是個很休閑的地方嗎?在橫濱那種喧囂的大城市住久瞭,就會想移居到這種充滿鄉土風情的地方來。”
聽到我這番違心的客套話,老伯那栗子狀的原眼睛瞬間放齣猶如超新星爆發一樣的光。不過他立刻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移開瞭視綫,眼神也恢復到原來陰沉沉的樣子。這究竟是怎麼迴事兒呢?雖然隻是一瞬間的事,但我卻覺得自己看到瞭什麼不該看的東西。
“哦,是東野傢老婆婆的葬禮吧?這麼說來,倒是有陣子沒見到她瞭,原來過世瞭啊。那個老婆婆呀,六十五歲的時候丈夫過世,剛守完一周的孝七就開始操持傢業,開瞭一傢布料店,生意做得欣欣嚮榮。她的身子骨可是令人吃驚地硬朗啊,沒想到過世瞭,大概是太過辛勞瞭吧。”
“遺體告彆儀式過一會兒就要開始瞭,在那之前我想先吃點東西。”
“你想吃東西啊?”
這裏是食堂吧,我可是為瞭吃午飯纔進來的,竟然問我是不是想吃東西,這是怎麼迴事兒啊?我看瞭看牆壁,估計上麵貼的菜單至少也是十多年前的瞭,大部分退瞭色,有些甚至剝落瞭。菜單上寫著“拉麵五百日元,蘑菇拉麵七百五十日元”,此外還有親子飯、炒飯等,都是些小餐館常見的食物。
店裏麵有個小神龕,神龕裏擺著一個有啤酒公司標誌的玻璃杯,杯裏鬍亂地插著三支野菊花。在這樣一個地方吃飯,絕不可能對食物的味道報以期待吧。
我不想浪費錢,便說:“來晚拉麵吧。”
“哦,蘑菇拉麵?”老伯的視綫仍集中在報紙上,淡淡地迴瞭一句。
“不,就要普通拉麵。”
“我這裏可沒有什麼不要錢的食物。”
“我要一碗五百日元的拉麵。”
“我這裏的蘑菇拉麵可是山陰第一。來這裏的客人全點這個。”
“那個,我並不是太餓,來一碗拉麵就行瞭。”
“彆那麼客氣啦,來碗蘑菇拉麵吧。”
我看瞭看裝傻的老伯。他是耳朵不好使嗎?我將嘴湊到他的耳邊說:“拉——麵——”
“是蘑菇拉麵嗎?”
“是沒有蘑菇的拉麵!”
我忍不住提高瞭音量,衝老伯使瞭個眼色,然後靠著牆,手指著菜單再次叮囑說:“要這一個。”
“這樣啊,你早點兒說明白就好瞭嘛。喂,剋子,客人點瞭一碗蘑菇拉麵。”
店裏有一條昏暗的走廊,廚房似乎在那條走廊的深處。
“好,一碗蘑菇拉麵。”
遠遠地傳來瞭一個年輕女人的聲音,應該就是從廚房那裏傳來的。
……
前言/序言
《神的拉麵》簡介: 在繁華都市的喧囂深處,藏匿著一個關於味道、傳承與尋找的故事。這並非一個關於神祇降臨人間,而是關於凡人如何用一碗麵,觸及靈魂深處,達到一種近乎神聖的境界。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李明軒的年輕廚師。他並非齣生於顯赫的拉麵世傢,也未曾拜訪過隱世的拉麵宗師。他的起點,不過是城市一隅一傢略顯陳舊、生意平平的麵館。李明軒的祖父,曾是這傢麵館的創始人,也是他最初的啓濛者。祖父的手藝精湛,對食材的理解近乎苛刻,但隨著時代的變遷,他的傳統手藝逐漸不被年輕一代所青睞,麵館也因此陷入睏境。 李明軒從小在祖父的耳濡目染下,對拉麵有著超乎尋常的熱愛。他不僅僅是遵循著一份食譜,更是在祖父的言傳身教中,感受著每一份食材的生命力,理解著每一滴湯汁的溫度。他堅信,一碗好的拉麵,不僅僅是填飽肚子的食物,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一種文化的傳承,一種對生活最真摯的迴響。 祖父過世後,李明軒繼承瞭這傢麵館,並決心要重振祖業。然而,現實並非坦途。老舊的店麵,陳舊的設備,以及市場日新月異的口味變化,都讓他舉步維艱。他嘗試瞭各種改良,試圖吸引年輕的顧客,但總感覺少瞭點什麼,總是無法達到祖父口中那種“有靈魂”的味道。 一次偶然的機會,李明軒在整理祖父遺物時,發現瞭一本泛黃的手記。這本手記並非是記載著祖父的拉麵秘方,而是祖父年輕時遊曆各地的見聞錄,其中記錄著他對不同地域風土人情,對各地特色食材的細緻觀察,以及他對“何為極緻味道”的深刻思考。手記中沒有具體的烹飪步驟,卻字裏行間透露著一種對自然的敬畏,對匠人精神的執著,以及對“味道”的哲學解讀。 祖父在手記的扉頁寫下這樣一句話:“尋味之路,永無止境,唯有初心,方得真諦。” 這句話如同一道閃電,擊中瞭李明軒。他意識到,自己一直在追求外在的技巧和迎閤,卻忽略瞭拉麵最本真的靈魂。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拉麵,不再拘泥於固定的配方,而是將祖父的思考融入其中。 他放下對市場趨勢的焦慮,開始更加深入地挖掘食材的本質。他親自去尋找最適閤製作高湯的豬骨,反復試驗不同的燉煮時間和火候;他走訪本地的農場,挑選最新鮮的蔬菜,隻為那一片能為湯底增添一絲清甜的配料;他甚至開始研究麵粉的種類和研磨方式,隻為找到最能體現筋道口感和麥香的麵條。 在這個過程中,他遇到瞭形形色色的人。有堅持傳統口味的老顧客,他們帶著對過去的迴憶而來,也帶著對李明軒的期許;有對美食充滿好奇的年輕人,他們帶著對新奇口味的探索,也帶著對傳統文化的疑問;還有一些同樣在美食領域默默耕耘的匠人,他們交流心得,分享經驗,也互相激勵。 其中,有一位名叫林曉月的小說傢,她對李明軒的拉麵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她並非因為李明軒的麵館多麼豪華,而是因為她從李明軒製作拉麵的過程中,看到瞭她一直在小說中追尋的“匠心”。林曉月開始以李明軒的拉麵和他的故事為靈感,創作一係列關於美食、關於人生的小說。她的文字,將李明軒的拉麵,以及他身上所體現齣的那種對極緻的追求,描繪得淋灕盡緻。 李明軒也從林曉月的創作中,看到瞭自己的拉麵另一種形式的生命力。他發現,當他全身心地投入,當他用真誠去對待每一份食材,當他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每一次的揉麵、煮麵的過程中,他的拉麵似乎真的擁有瞭一種超越物質本身的力量。 故事並沒有一個戲劇性的高潮,沒有一夜成名的橋段。它更像是一條蜿蜒的山路,李明軒在其中緩慢而堅定地行走。他學會瞭傾聽食材的聲音,學會瞭感受火候的細微變化,學會瞭在每一個平凡的步驟中,注入自己的靈魂。 他的拉麵,開始悄然發生變化。老顧客們驚喜地發現,熟悉的味道中,多瞭一份前所未有的醇厚和溫暖;年輕的食客們,也被這種返璞歸真的美味所打動,他們開始理解,真正的美味,並非來自於花哨的裝飾,而是源自於食材本身的魅力和製作者的用心。 麵館的生意逐漸有瞭起色,但李明軒並沒有因此而滿足。他知道,他隻是走上瞭祖父所指引的道路,而這條“尋味之路”,還很長。他會繼續探索,繼續學習,繼續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那一碗碗能夠觸動人心的拉麵。 《神的拉麵》所講述的,並非是關於神明,而是關於凡人身上所蘊含的“神性”——那種對極緻的追求,對技藝的尊重,對傳承的責任,以及對生活最深沉的熱愛。它告訴我們,即便是最平凡的食物,隻要用一顆虔誠的心去對待,也能夠創造齣非凡的價值,觸及我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帶來一種近乎神聖的慰藉。這碗麵,是人間的煙火,也是靈魂的昇華。它不是神賜予的,而是凡人用汗水、用心血,一點點熬煮齣來的,它因此,擁有瞭比任何神跡都更動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