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作品精选: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作品精选:中国哲学简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友兰 著,赵复三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中国哲学
  • 冯友兰
  • 哲学史
  • 文化
  • 历史
  • 思想
  • 学术
  • 精选集
  • 简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30795
版次:1
商品编码:11407431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9-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7
字数:2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冯友兰作品精选: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作品精选”之一,该丛书以蔡仲德先生编纂的《三松堂全集》为底本,收录了冯友兰先生大部分重要论著。包括《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刘歆和他关于各家缘起的理论》《一个看似表里不一的问题》等。全书的语言风格及思想涵蕴别具风采,深受读者欢迎。

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8-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一九一五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一九二四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一九四六年赴美任客座教授。一九四七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一九五二年后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学的价值。四十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一九四九年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语言障碍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
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
《上农》——农业的价值
“反者道之动”
对自然的理想化
家族制度
入世和出世
中国艺术与诗歌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
中国哲学中的“常”与“变”

第三章 诸子的由来
司马谈和六家
刘歆和他关于各家缘起的理论
对刘歆理论的修正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
孔子与六经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
正名
仁义
忠恕
知命
孔子的心灵修养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
墨家的社会背景
墨子对儒家的批判
兼爱
天志和明鬼
一个看似表里不一的问题
……

第六章 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第八章 名家
第九章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第十章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第十一章 后期的墨家
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生论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苟子
第十四章 韩非子与法家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而上学
第十六章 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
第十七章 汉帝国的理论家:董仲舒
第十八章 儒家兴盛和道家再起
第十九章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
第二十章 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基础
第二十二章 禅宗:潜默的哲学
第二十三章 更新的儒家:宇宙论者
第二十四章 更新的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
第二十五章 更新的儒学:主张柏拉图式理念的理学
第二十六章 更新的儒学中的另一派:宇宙心学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
第二十八章 厕身现代世界的中国哲学
英文版编者引言
译后记

精彩书摘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在前一章里我曾说,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人在思想时,总不免受到生活环境的制约,处于某种环境之中,他对生活就有某种感受,在他的哲学思想里就不免有些地方予以强调,而另一些地方又受到忽略,这些就构成了他的哲学思想特色。
  这种情况就个人来说是如此,就一个民族来说,也是如此。在这一章里,我将对中国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环境略作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国文化何以有某些特点,有一个一般的了解,具体到中国哲学何以有某些特点,也是一样。
  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
  在《论语》里,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第二十一节)读孔子的这段话,使我想到古代中国人和古代希腊人思想不同的由来。
  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世界就是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在中文里,有两个词语常常被用来表达“世界”,一个是“普天之下”,一个是“四海之内”。住在海洋国家的人民,如希腊人,会不明白,居住在“四海之内”(比如说,住在克里特岛上),怎么就是住在“普天之下”。而在中文里,它就是如此,而且是有理由的。
  从孔子的时代直到十九世纪末,中国的思想家们从来没有到海上冒险的经历。在现代人看来+孔子和孟子所住的地方都离海不远。但是在《论语》里,孔子只有一次提到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公冶长》第六节)仲由即子路,在孔子的学生中,以勇敢著名。据说,仲由听到孔子的这句话,非常高兴。孔子却并没有因仲由的过分热心而高兴,他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意思说,仲由虽然勇敢,可惜不能裁度事理。同上)
  孟子提到海的话也同样简短。他说:“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孟子·尽心章句上》)孔子只想,泛舟浮于海,孟子也只是望海惊叹,并不比孔子好多少。对比之下,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出生在海洋国家,漫游列岛,又是多么不同啊!
  ……

前言/序言

  “冯友兰作品精选”收入作者大部分重要论著,由我店分两辑出版。先行付梓的第一辑七种是:《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上六种即“贞元六书”)和《南渡集》;现在刊行的第二辑则包括《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三松堂自序》等,一共四种五册。
  冯友兰(1895-1990),宇芝生,河南唐河县人。曾就学于北京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928年起,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兼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校务会议主席等职。20世纪30年代初,他完成了两卷本《中国哲学史》,该书多次重印,为国内外学习中国哲学的标准教科书。、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清华大学经长沙迁至昆明,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冯友兰任西南联大哲学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并于颠沛流离之中完成了“贞元六书”,创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抗战胜利后的、946年,他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之邀赴美讲学,在此期间用英文著有《中国哲学简史》,该书的语言风格及思想涵蕴别具风采,深受外国读者欢迎,先后有法、意、日、韩等12种语言的译本出版。1949年后,冯友兰辞去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和校务委员会主席之职。1952年院系调整后转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经历了多年的风雨曲折,他在生命的最后十年,又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
  20世纪40年代的“贞元六书”构成了冯友兰的新理学体系。在抗战时期,中华民族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民族危机,而冯友兰在撰写六书时,怀抱了抗日战争必定胜利的信念,坚信中华民族一定能战胜困难复兴起来。他把当时的情形称为“贞下起元”,把这六部书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又称“贞元六书”。所谓“贞下起元”就是冬尽春来,表示最大的困难正在渡过,新的发展即将到来。“贞元之际”的提法充分显示出冯友兰以哲学创作的方式自觉参加民族复兴大业的努力。
  、949年以后,冯友兰的“贞下起元”这一信念发展为“旧邦新命”的提法。“贞下起元”着重于民族生命一阳来复的转折点,强调了对民族生命的信心,有强烈的现实意味;“旧邦新命”则脱胎于“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充满了通观古今的历史感。7980年,《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出版,他在自序里说:“解放以后,我时常想,在世界上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其他古国现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国还继续存在。不但继续存在,而且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我要把这个特点发扬起来。”
  冯友兰一生的著述事业始终贯穿着强烈的文化信念,这一信念可最终概括为“旧邦新命”一语。1987年。92岁的冯友兰在一篇文章中再次申说此意:“《诗经》有一首诗说,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我把这两句诗概括为‘旧邦新命’,这几个宇,中国历史发展的现阶段足以当之。‘旧邦’指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新命’指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阐旧邦以辅新命,余平生志事,盖在斯矣。”
  “冯友兰作品精选”以蔡仲德先生编纂的《三松堂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为底本,其中有些标点、句式的用法与现在的规范有所不同,为保持原著面貌,均未作改动(《中国哲学简史》则采用新近的赵复三译本)。另外,各书中使用了许多“底”字,作为助词的“底”宇在大多数情况下与“的”字没有区别,但在当时的语言习惯中、表示定语与中心词之间是领属关系时,“底”一般不通用为“的”,请读者根据文意加以区别。
  各书中的一些译名也与现在一般通用的有所不同,如“海格尔”今译为“黑格尔”,“圣多玛”今译为“圣托马斯”等,斯宾诺莎的《致知篇》今译为《知性改进论》,黑格尔的《心的形态学》今译为《精神现象学》等,本次出版也末作改动。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年9月

《中国哲学简史》:一部洞悉东方智慧的经典导论 引言: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哲学思想如同璀璨的星辰,点亮了无数先贤的心灵,也深刻地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宋明理学的集大成,再到近现代的融合与发展,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为人类文明贡献了宝贵的思想财富。然而,对于初涉中国哲学领域的读者而言,面对琳琅满目的经典著作和纷繁复杂的学说流派,往往感到无从下手。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哲学简史》应运而生。这并非一本冷冰冰的学术著作,而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逻辑清晰、深入浅出的思想史画卷。它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探寻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与脉络,理解其核心概念与发展演变。通过阅读此书,读者不仅能对中国哲学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认知,更能从中汲取智慧,启迪人生,提升自我。 第一部分:思想的萌芽——早期哲学探索(先秦时期)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哲学思想的黎明时期——先秦。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社会变革剧烈,思想空前活跃,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础。 “人”的觉醒与宇宙的探寻: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从神话传说中挣脱出来,将目光聚焦于“人”自身以及我们所生活的“宇宙”。《尚书》等早期文献中蕴含的朴素的“天命”观,以及对“德”的重视,已经初步显露出对道德伦理和政治秩序的思考。 儒家的诞生与“仁”的体系: 作为中国哲学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儒家思想在此刻萌芽。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以其“仁”、“礼”、“中庸”等核心概念,构建了一个以人为本、强调社会和谐的伦理政治体系。他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主张“克己复礼为仁”,并将教育视为实现社会理想的关键。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性善论”,强调“仁政”,为儒家思想注入了更深层的道德关怀和民本主义色彩。荀子则与孟子观点不同,提出“性恶论”,强调后天教化和社会规范的重要性,其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家的超然与“道”的玄思: 与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不同,道家则展现出另一种哲学智慧。老子提出的“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他倡导“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超脱世俗的功利。庄子则以其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和奇特的比喻,将道家思想推向了艺术化的境界,他主张“逍遥游”,追求精神的自由与解放。道家的思想,为后世的隐逸文化和艺术创作提供了不竭的灵感。 墨家的兼爱与实用主义: 墨子,这位兼具哲学家、科学家和工程师身份的人物,提出了“兼爱”、“非攻”、“节用”等主张。他的思想充满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精神,强调效率和功利,与当时盛行的贵族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墨家的学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儒家礼制的一种制衡,也展现了早期中国社会多元化的思想图景。 法家的崛起与“法治”的实践: 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剧,法家思想应运而生。商鞅、韩非子等法家代表人物,主张以严酷的法律和强权来治理国家,强调“重赏重罚”,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法家思想虽然带有一定的功利主义和集权色彩,但其对君权、法律和制度的强调,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名家的逻辑思辨: 此外,本书还将带领读者认识名家,他们以逻辑推理和辨析概念著称,如“白马非马”等公案,展现了早期中国思想的逻辑锋芒。 第二部分:融合与发展——中国哲学的体系化(秦汉至宋明) 秦汉的统一,为中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在此基础上,中国哲学经历了漫长的融合、发展与创新,形成了更加成熟和系统的思想体系。 汉代的“独尊儒术”与经学繁荣: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董仲舒将阴阳五行等学说融入儒家,构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为统治提供了合法性论证。经学的繁荣,使得儒家经典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阐释,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学术遗产。 玄学的兴起与“魏晋风度”: 魏晋时期,政治动荡,社会不安,人们开始转向内心的探索。玄学应运而生,以老庄思想为基础,探讨“有”、“无”、“本”、“末”等哲学命题,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竹林七贤等文人的“魏晋风度”,正是这种哲学思潮在生活方式上的体现。 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的进程: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经过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对话与融合,逐渐中国化。它为中国哲学带来了新的宇宙观、人生观和解脱论,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文化。禅宗的兴起,更是将佛教的智慧与中国人的直觉和体验相结合,成为中国佛教的独特高峰。 宋明理学的集大成: 宋明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理学(新儒学)应运而生。程颐、朱熹等理学家,继承并发扬了孔孟以来的儒家思想,融合了佛道思想,构建了以“理”为核心的庞大哲学体系。他们强调“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将道德伦理与宇宙本体论相结合,对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追求产生了深远影响。明代的王阳明,则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等主张,强调主体性的发挥,为理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并驾齐驱,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两大高峰。 第三部分:近代的回响与当代的展望 随着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哲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它在冲击与反思中,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寻求发展。 东西方哲学的碰撞与借鉴: 近代中国学者,如梁启超、章太炎等,在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积极吸纳西方哲学的新思想。他们试图在中西哲学之间找到新的结合点,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寻找出路。 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与继承: 面对西方的冲击,一些学者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认为其存在保守、僵化等弊端。但同时,也有学者强调对传统哲学的精华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中国哲学在当代的价值与意义: 21世纪,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人类面临着共同的挑战。中国哲学所蕴含的智慧,如“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仁者爱人”的道德情怀,在解决当代社会矛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结语: 《中国哲学简史》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它是一扇通往中国古代智慧殿堂的窗口。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将有机会深入了解中国哲学的精髓,理解其演进的逻辑,感受其思想的魅力。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下与未来的启迪。它将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理解中国文化,并在全球化的视野下,重新审视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思想遗产。无论您是哲学爱好者,还是对中国文化充满好奇,这本书都将是您开启一段精彩哲学旅程的绝佳选择。它会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领您在思想的海洋中遨游,发现东方智慧的深邃与无穷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在的,我是一个对哲学史不太敏感的读者,常常读几页就开始走神,尤其遇到晦涩的术语就更想放弃。但这本书,却有着一种奇特的“黏性”,让人忍不住想一直读下去。它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充满了哲学家独有的那种思辨的激情。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哲学争论时的态度——他不会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将争论本身作为思想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来呈现。比如,关于“心性论”的展开,作者清晰地勾勒出了不同学派在“本体论”层面的分歧,但又不失对他们共同追求的“安顿心灵”这一终极关怀的把握。这种处理方式,让原本冰冷的理论变得具有了人性的温度和历史的张力。读这本书,就像是看一场精彩的武侠片,里面的高手过招,招招都有深意,需要你屏息凝神去体会每一招背后的内力运行和招式精髓。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想找一本能快速建立起中国哲学知识框架的入门读物,但读完之后,感受远超我的预期。它不是那种追求速度的速读本,而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慢读”之作。它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梳理“是什么”,更深入地挖掘了“为什么会是这样”。书中对于佛教传入中国后,如何与本土思想发生深刻的融合与冲突的描述,尤其精彩。作者没有将佛教视为外来异物,而是将其视为重塑中国思想版图的关键变量。那种对不同思想体系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精妙描摹,让我对中国文化那种强大的包容性和消化力有了全新的认识。阅读的乐趣在于,你会发现很多看似陌生的概念,其实早就以某种潜移默化的形式,融入了我们日常的思维习惯之中。合上书本时,我常常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那种对自身文化根源的清晰认知,带来的满足感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也为阅读体验增色不少,厚实的纸张拿在手上就让人心生敬意。从内容上看,它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对近现代中国思想转型的梳理。如何回应西方的冲击,如何重构传统,这些宏大的命题在作者的笔下被拆解得井井有条。他没有停留在对过去哲学的简单回顾,而是将其视作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和个体精神困境的钥匙。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思想家群体命运的描绘,那种在时代巨变面前,知识分子艰难求索、力图为民族精神找到新出路的挣扎与光芒,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唏嘘不已。这本书提供的不仅是知识体系,更是一种看待问题和理解历史深层结构的方法论。它不是提供了一张地图,而是教你如何自己去绘制地图,这种启迪性的价值,远超任何单纯的知识点传授,让我觉得自己的思维层面得到了实质性的拓展。

评分

这本厚厚的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书脊上的金色烫印就透着一股子历史的厚重感。我本来对中国哲学这块儿只是略知皮毛,知道个孔孟老庄,但真要说起他们的核心思想,或是不同学派之间的辩证关系,那真是抓瞎。这本书的编排非常巧妙,它没有像教科书那样枯燥地罗列概念,反而像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娓娓道来。开篇部分对先秦诸子的梳理,简直是拨云见日,那些看似深奥的“道”、“仁”、“义”,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士人激昂的思辨。我尤其喜欢它对于不同流派之间张力的描写,比如法家和儒家的对立统一,不是简单的对错之分,而是基于对理想社会构建的不同路径的选择。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自己的一些人生体验去反思,那种感觉,就像是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深度对话,让人对我们民族的思维底色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敬意。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值得称赞,那种古典而又不失现代阐释力的文风,读起来既有韵味,又不费力,成功地架起了一座从古老智慧到当代理解的桥梁。

评分

坦白讲,我原本以为这种宏大叙事的哲学史会让人昏昏欲睡,毕竟那些年代久远的思辨对我来说,总蒙着一层晦涩的纱。然而,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好,它不是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而是充满了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读进去之后,我发现它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总能将抽象的哲学命题,巧妙地锚定在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之中。例如,当它论及魏晋玄学的兴起时,那种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张扬与对僵化礼教的反思,读来让人感同身受,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清谈与放达的气息。作者的笔触细腻且富有洞察力,他没有一味地赞美或批判,而是以一种近乎冷峻的客观性,去解构历代思想家的理论体系是如何应对他们所处的时代困境的。特别是对宋明理学的论述,作者似乎特别下了一番功夫,将“存天理,灭人欲”等核心概念的演变和内在矛盾解释得清晰透彻,避免了许多同类书籍中常见的概念堆砌和故作高深。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与历史对话的“精神漫游”。

评分

经常网购,总有大量的包裹收感觉写评语花掉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在-段时间里,我总是不去评价或者随便写写!但是,我又总是觉得好像有点对不住那些辛苦工作的卖家客服、仓管、老板于是我写下了一小段话,给我觉得能拿到我五星好评的卖家的宝贝评价里面以示感谢和尊敬!首先,宝贝是性价比很高的,我每先试用再评价的,虽然宝贝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在价位里面绝对是表现最棒的。京东的配送绝对是一流的,送货速度快,配送员服务态度好,每样东西都是送货上门。希望京东能再接再厉做得更大更强提供更多更好的东西给大家。为京东的商品和服务点赞。

评分

总结了一个时代的哲学,很有见解。

评分

广东、重庆、河南、吉林、上海、浙江、辽宁、深圳等省市指定为阅读书目

评分

当代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著名出版公司麦克米兰出版。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超级入门书。其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出版。五十多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此书没有中文版本。直到20世纪80年代,本书才由冯友兰先生的学生第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首版印刷十万册,很快售罄,成为当时学术界的大畅销书。201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并做了软精装,内容和品质都有很大的提升。可以说,本书是了解中国哲学的首选读本,也是影响大众一生的经典著作。

评分

图书馆借阅率最高的,提升一下自己的哲学修养,做个不跑偏的中国人??

评分

吾消费京东商城数年,深知各产品琳琅满目。然,唯此宝物与众皆不同,为出淤泥之清莲。使吾为之动容,心驰神往,以至茶饭不思,寝食难安,辗转反侧无法忘怀。于是乎紧衣缩食,凑齐银两,倾吾之所有而能买。东哥之热心、快递员之殷切,无不让人感激涕零,可谓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仁不让世界充满爱。待打开包裹之时,顿时

评分

作者在序里说,这本书是介绍中国哲学的“识字课本”,是《三字经》级的入门书。果然没有晦涩难懂的哲学术语和逻辑名词,用我们使用电脑的话来说:界面十分友好。这是冯友兰先生1947年在美国写的,符合我“从地球上方鸟瞰中国”的选书标准,内容虽然浅显,但纵观古今、从整体上对中国哲学思想做了梳理,而没有在某一个知识点上钻牛角尖,站得高、看得远,有大家风范,值得一读。尼采、黑格尔、维特根斯坦这些名字,随时挂在嘴边,我也见有人在大作里说:“中国没有哲学”。这个说法很可笑,哲学不是什么高山仰止的喜马拉雅峰,人只要思考,就有哲学。各行各业,哪个没有自己的哲学体系?三十五岁以上的人,谁不思考自然、人生?《时间简史》对宇宙规律的思考,最后还是归于哲学、@,和《道德经》殊途同归。我以前读尼采,纯属叶公好龙、附庸风雅,那晦涩的语言简直让我滴水未沾衣、全身而退,什么也没落下。可是读老、庄的感觉截然不同,文字优美、简洁,点到为止,启发思考,令人惊奇。庄子提到的生物之间的相生相克,非常类似现在我们所说的“食物链”,但他不是像法布尔那样的观察家、实证家,而是从哲学的角度,如同古希腊人推测原子的存在,这就更令人叫绝。

评分

定是最好的,但在同等的价位里面绝对是表现最棒

评分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和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值得买回来参照阅读,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