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典藏版)》不仅是研究美国社会主义运动的一本名著,而且还对研究和考察一般的社会政治运动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正如哈林顿在英译本前言的开篇所说,“维尔纳·桑巴特在1906年提出的关于美国没有社会主义的问题与70年代的美国政治是相关联的”。其中的原因,译者看来,主要有两条,一是因为桑巴特并不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意义上讨论美国的社会主义运动,桑巴特在这本本中所描述的社会主义运动,是在德国社会民主党或相当于英国工党的意义上加以探讨的。二是因为《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典藏版)》关于美国的政治过程、经济状况和社会生活对美国工人政治态度的影响的分析,虽然在对象上是具体的,但在所揭示的因果关系上却是一般的。正如英译本的研究性论文所说,这本《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典藏版)》不仅有助于理解为什么美国没有成功的、有组织的社会主义运动,而且有助于在普通的当代社会学意义上理解发达工业社会的阶级结构和这种社会里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不仅如此,《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典藏版)》对于当代中国的改革进程而言特别有现实意义。正如哈斯班兹指出的:“关于富裕的生活、社会的流动性和公民整合对社,会与政治稳定的影响的最新理论都是直接从桑巴特的这部著作所探讨的主题发展而来的。”
内容简介
《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典藏版)》是20世纪初驰名世界的德国国民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维尔纳·桑巴特的代表作之一,是“美国例外论”这个领域的开山之作,一方面,《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典藏版)》有关美国政治制度(主要指普选制和宪政民主)和企业制度(主要指计件工资和利益分享)促进了工人对资本主义持善意态度的观点,得到了后继者的发扬;另一方面,《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关于美国工人的生活水平高于欧洲大陆工人从而使其安于现状、不倾向社会革命的观点,引起了强烈反响。无论如何,只要涉及“美国例外论”的讨论,就必须向《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典藏版)》寻找思想根源。
作者简介
维尔纳·桑巴特(Werner Sombart,1863~1941),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思想家、经济学家。1888年,桑巴特获得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自1890年起,他先后任教于布雷斯劳大学、柏林商业学院以及柏林大学。在布雷斯劳大学任教期间,桑巴特开始了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问题的研究。
桑巴特著述甚丰,他一共撰写了二十多部著作,大部分已成为经典并被翻译为多种文字流传。目前已被翻译成中文出版的桑巴特作品包括:《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奢侈与资本主义》《现代资本主义》《德意志社会主义》等。
内页插图
目录
译者前言
导论
一 资本主义在美国
二 社会主义在美国
第一章 工人的政治地位
一 政治与种族
二 政治机器
三 两大党的垄断
四 所有第三党的失败
五 执政党的内在本质
六 美国工人在国家中的地位
第二章 工人的经济状况
一 概况
二 美国和欧洲工人的货币收入
三 美国和德国的生活费用
四 工人怎样生活
五 生活水平与意识形态
第三章 工人的社会地位
一 美国公共生活的民主方式
二 雇主与工人
三 工人们逃往自由
杂志名称缩写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三 两大党的垄断
美国建国之初,两个几乎同样强大的政党就统治了这个国家的公共生活。它们的名称发生了变化。1820年代初期以前,它们叫做联邦党和共和党(或者叫民主共和党);后来改名为全国共和党(后来又改为辉格党)和民主党。1856年以来,叫做共和党与民主党。后面有一个部分,我将讨论它们导致的后果,还将努力回答为什么美国总是只有两大党存在的问题。这里,我将仅仅考察这两大党保持垄断地位的原因,从而说明他们拥有的坚强基础。
第一个要考虑的事实是,它们拥有为使巨大的选举机器正常运转所必需的资金,前文列举的事实已经使我们对这部机器的复杂性有了一个印象。
美国政党的运转资金有三个来源:
1.富裕党员的自愿捐赠和普通公众的捐款,像德国的情况那样。仅有的区别是,美国的资本家由于注重直接的即时效果而更愿意把大笔资金捐献给答应给予最多帮助的政党。正如我们将看到的那样,美国政党组织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同一个资本家在资助两大党中的一个政党的同时也资助另一个政党。大托拉斯为各地的政党组织提供资金。像所有其他类似的大公司一样,标准石油公司资助纽约的民主党,同时又资助宾夕法尼亚的共和党,因为这两个党分别直接控制了这两个州或者会在将来取得这种地位。完全可以这样说,两大党一直处于从这个国家的富人那里得到大笔资金的地位上。①
2.向在职官员征收会费为政党组织获得必需的资金提供了第二条途径。政党要对薪水征收一定比例的会费。布鲁斯估计,1880年代末,纽约市官员的年薪总额为1100万美元,而属于某个党派的联邦官员有2500个,将予征收会费的薪水总额为250万美元。对这些金额征收2%为政党带来了27.5万美元的收入,即大约125万马克。甚至警察、邮童,以及政府机构里的普通工人也被他们的党用同样的方法征收会费。①
3.最后,对竞选官职的候选人的收费也带来了更多的收入。美国的习惯是每个对特定职位感兴趣因而希望得到提名成为候选人的人士都要向本党交纳一大笔“献金”。绝大多数情况是一整年的收入,对于年薪制的职位来说,所交献金不止于此。事实上,在许多场合,献金的数额比他在整个任期内正常收入的总和还要高。②以这种方式交给政党金库的钱款的数量各有不同。根据一份常被引用的金额表,①纽约的献金数量如下:一个法官席位,1.5万美元;一个国会席位,4000美元;市参议员席位,1500美元;入选州众议院,600~1500美元;等等。从这个来源看,坦慕尼每年收入12.5万美元,它的反对党则收入约10万美元。
所有这些基金在选举中的目的基本上是购买选票,纯粹如此,而且仅仅如此。大多数黑人选票、从半野蛮国家移民来的未受教育选民的选票,以及大城市里流氓无产者的选票都因可以被收买而臭名昭著,并且也已经臭名昭著地被购买了。购买的价格不定,但平均算来,例如一张黑人的选票价格估计是3美元。
当然,绝大多数选票,即使是那些下层阶级的选票,都不是通过这种笨拙的方法获得的。但是,政党领导人知道怎样通过为处于困境的人提供礼物来为自己在广大的穷人中间博得声誉。借给某个人一美元,给另一个人一张免费的火车票,天冷时在某个地区分配煤炭,另一个地方则送小鸡作为圣诞礼物,给病人送药,有人死亡时半价卖出棺材。
……
前言/序言
译者前言
一
桑巴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缺失。中国出版界对他的作品的少量译介与他在西方学术界享有的大名气相比是很不相称的。最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奢侈与资本主义》,促进了对桑巴特作品的译介,是可喜的。然而,值得中国学界介绍的桑巴特的著作还有很多,《奢侈与资本主义》的出版只是开了一个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对本书——《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的翻译出版将是这场并不算长的接力跑中的第二棒,希望它的译介不仅促进大家对“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的思考和认识,而且促进中国学人对桑巴特本人的了解,以便可以更好地实行“拿来主义”。
德国思想家维尔纳·桑巴特(werner Sombart)生于1863年,卒于1941年。他比他后来的同事兼思想论敌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大一岁。桑巴特青年时代求学于比萨大学和柏林大学,并于1888年取得柏林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1888年到1890年间,他在不莱梅商会做商务代表。之后,他得到了布雷斯劳大学经济学特别教授的教职(这是一个比教授低而比讲师高的职位)。与其他一些德国大学相比,那时的布雷斯劳大学在学术上可以说是一潭死水。但就是在这里,桑巴特开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于他在研究中表现出来的不为布雷斯劳大学一些人所喜欢的政治倾向,他在那里一直待了15年还未提升到教授一职,尽管在此期间他著述颇丰。1906年,在完成《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一书后不久,他离开了布雷斯劳大学,来到柏林商业大学,并在那里第一次获得了教授的职位。1917年,54岁的桑巴特得到了柏林大学的教授职位。1931年他成为荣誉退休教授,结束了正式的学术生涯。
桑巴特一生著述甚丰,思想多变。他一共撰写了20多本著作,其中的部分作品已经成为经典,他的大部分作品都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经常为人们提到和引用的有《资产阶级》(1915年英文版译名为《资本主义的精华》)、《无产阶级》、《19世纪的社会主义和社会运动》(该书1896年第一版出版以后,立即引起了巨大反响,随后多次修订再版,并已被翻译为17种文字出版)、《奢侈与资本主义》、《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现代资本主义》、《19世纪的德国经济》(1903年英文版译名为《19世纪德国的经济发展》)、《犹太人与现代资本主义》、《战争与资本主义》、《商人与英雄》,等等。此外,桑巴特还发表了众多的学术论文和专题研究,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高产思想家。
桑巴特的一个更引人注目的特点是他一生思想的复杂性,他在政治上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趋反动。这些无疑反映在他的一些著作和言行里,因而他的著作和他本人都常常引起激烈的争议。他早年曾经是一个非常同情社会主义的学者,深受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影响,不过他从来没有成为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一员;晚年他转而赞同和支持纳粹的法西斯主义.但是也没有完全被纳粹所接纳。对于他的总的思想观点和一些学术活动,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第十二章里作了高度的批判,认为他是导致德国纳粹的思想根源之一。这是桑巴特的一个方面。
桑巴特的思想和学术活动的另一个方面,是他的研究给了人们很多有益的启迪。桑巴特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的起源和社会主义的发展。这两个问题是非常本源的问题,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研究几乎都要涉及这两个问题。特别是在人们大力探讨后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家建设以及现代化、全球化问题的时候,资本主义的起源问题不能不时刻萦绕在每个研究者的心里。
……
美国何以未曾深植社会主义?历史、文化与制度的交织探析 在美国波澜壮阔的建国历程与社会演进中,“社会主义”一词,如同一个不期而至的访客,数度在政治舞台上徘徊,在思想界激荡,却始终未能如其在欧洲大陆般,根植土壤,枝繁叶茂。这并非偶然,而是深层历史、独特文化与关键制度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这一复杂现象,揭示美国社会结构、价值观念以及政治经济体制如何共同塑造了其对社会主义思潮的独特反应,从而阐释为何美国未能孕育出强大的、具有颠覆性的社会主义运动。 一、 建国理念与自由主义的先发优势:奠基石的不可撼动 美国社会的基石,是十七世纪以来欧洲大陆不断涌现的启蒙思想和经验主义的实践,特别是对个人自由、财产权和有限政府的强调。建国者们并非在真空里构筑国家,而是吸取了洛克、孟德斯鸠等思想家的精华,将这些理念融入《独立宣言》与《美国宪法》。《独立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的宣言,虽然在实践中存在诸多历史局限,但其所确立的“个人权利至上”的原则,成为了美国政治哲学的核心。 这种对个人自由、机会均等(尽管往往是理想化的)的普遍信仰,构成了美国社会最强大的意识形态屏障。社会主义,尤其是在其马克思主义的早期形态中,强调集体利益、生产资料公有以及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批判。这与美国社会根深蒂固的个人主义、自由市场精神以及对“美国梦”——即通过个人努力实现财富与成功的信念——的追求,形成了直接的张力。即便在面临经济危机和社会不公时,美国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寻求改善现有资本主义框架下的机会,而非从根本上颠覆它。 此外,美国早期社会的高度流动性也削弱了阶级意识的凝聚力。广袤的西部边疆、不断扩张的工业以及大量移民涌入,为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们提供了相对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这种“机会均等”的幻觉,即使在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的背景下,也始终是社会主义思想难以穿透的迷雾。 二、 历史经验与社会运动的塑造:一次次的试探与分化 尽管如此,社会主义思想在美国并非从未出现。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贫富差距、恶劣的劳动条件以及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为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当时,确实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团体和运动,包括一些工会组织、知识分子群体以及移民社区。 然而,这些运动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多重挑战,并最终走向了分化。 首先,工会运动的分裂是关键因素。虽然美国工会运动在某些时期展现出强大的力量,但其内部一直存在着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本地工人和移民工人、激进派和改良派之间的分歧。更重要的是,美国工会运动长期以来与政治上的“劳工党”或“社会主义党”保持着距离,更倾向于在现有政治体制内通过谈判和选举争取工人权益。与欧洲许多国家工会与社会主义政党紧密结合的模式不同,美国的工会更注重经济利益,而非追求政治上的根本性变革。 其次,“美国主义”(Americanism)的强大同质化力量。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虽然容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但也逐渐形成了一种主流的“美国价值”叙事,强调个人奋斗、爱国主义以及对民主制度的忠诚。任何被贴上“外国”、“颠覆性”标签的思想,都容易受到攻击和排斥。社会主义,尤其是与共产主义的联系,在冷战时期更是成为政治禁忌。 再次,成功的改良主义与福利国家的演进。尽管美国未能实现欧洲式的社会主义,但其资本主义体系并非一成不变。从罗斯福新政到约翰逊的“伟大社会”计划,美国在不同历史时期都采取了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改革措施,例如社会保障、失业救济、最低工资、公共医疗保险(如Medicare和Medicaid)等。这些改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满足了部分民众对社会安全网的诉求,从而削弱了激进变革的动力。这些“改良主义”政策,虽然并未触及生产资料所有制,但它们证明了资本主义体系的自我调整能力,使得人们对通过激进革命实现社会公平的愿望有所减弱。 三、 制度设计与政治文化的制约:难以跨越的障碍 美国独特的制度设计与政治文化,构成了社会主义难以深入的另一重重要原因。 政治体制的压制作用。美国实行的是两党制,两大政党(民主党和共和党)在核心的资本主义框架内争夺选票。任何试图挑战这一框架的第三势力,往往难以获得足够的政治资源和选民支持,容易被淹没在两党政治的洪流中。尽管历史上有过一些“进步党”或“社会党”的尝试,但它们往往昙花一现,未能形成持久的政治力量。 选举制度的设计。美国的“赢者通吃”选举制度,以及议席分配、竞选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使得小党派的生存异常艰难。与比例代表制等鼓励多元政党出现的欧洲制度不同,美国的选举制度天然有利于巩固两大政党的主导地位。 最高法院的司法审查权。最高法院对法律的最终解释权,使得任何可能被视为“反资本主义”或“颠覆性”的立法,都可能面临被否决的风险。这为维护现有的经济秩序提供了一道重要的法律保障。 意识形态的“排斥性”。如前所述,“美国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排斥,不仅仅体现在政治言论上,更深入人心。将“社会主义”与“失败的”、“外国的”或“低效的”等负面标签联系起来,是美国政治辩论中常见的策略,也有效地塑造了公众舆论。 文化与社会心理的差异。美国社会对“个人责任”的强调,使得许多人倾向于将贫困或不公归咎于个人能力不足,而非系统性问题。这种文化心理,使得“社会公正”更多地体现在“机会均等”上,而非“结果均等”。社会主义所倡导的更激进的财富再分配和生产资料的集体控制,在许多美国人看来,是对个人辛勤劳动成果的不公平剥夺。 四、 历史上的几次浪潮及其消退 回顾美国社会主义思潮的历史,大致可以梳理出几次主要的浪潮及其最终消退的原因。 1.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进步时代”:这是美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早期黄金时期,出现了 Eugene V. Debs 这样的杰出领袖,社会党(Socialist Party of America)在1912年总统选举中获得了近6%的选票。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反德国情绪高涨(许多社会主义者为德裔),以及国内对激进主义的镇压(“红色恐慌”),加之社会党内部关于参与一战的分歧,运动迅速衰落。 2.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经济大萧条使得许多人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深刻怀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再次获得关注。一些工会组织和社会运动中出现了社会主义的痕痒。然而,罗斯福新政的实施,通过一系列福利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并且二战的爆发将国家团结起来,进一步削弱了左翼激进运动的土壤。 3.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学生运动与民权运动:这些运动虽然并非直接的社会主义运动,但其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以及对资本主义体制的质疑,无疑为更激进的思想提供了传播空间。然而,这些运动最终也走向了多样化,一部分人融入了主流的社会民主改良,另一部分则走向了更边缘化的激进主义,未能形成统一的社会主义力量。 4.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带来的经济不平等加剧,以及部分西方国家福利国家模式的挑战,美国社会对“社会主义”的讨论再次升温,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间。然而,这种讨论更多地集中在“民主社会主义”(democratic socialism)的框架内,强调在资本主义框架下的社会福利改良,而非对现有制度的根本颠覆。与历史上的社会主义运动相比,其政治目标和策略更为温和,也更易被一部分主流政治力量所容纳。 结语 综上所述,美国之所以未能深植社会主义,是多种复杂因素长期互动的结果。建国理念中根深蒂固的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传统,为社会主义思潮设置了天然的文化与思想壁垒。历史上的工会运动分化、移民社会同质化以及成功的改良主义,削弱了社会主义壮大的社会基础。而两党制、赢者通吃选举制度等政治制度设计,以及“美国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大排斥力,则从制度层面扼杀了社会主义从小众走向主流的可能性。 尽管如此,对社会公平与经济正义的追求,在美国从未停止。社会主义思潮在美国的每一次短暂出现,都迫使美国社会反思自身的弊端,并催生了重要的改革。理解美国为何没有强大的社会主义,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美国社会独特性、资本主义韧性以及不同政治经济模式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洞察。这本书正是试图在这些交织的历史、文化与制度的线索中,勾勒出这一独特现象的全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