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后现代的分界线

跨越后现代的分界线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5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艾尔伯特·鲍尔格曼 著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2-02

图书介绍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ISBN:9787100095556
版次:1
商品编码:11431002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现代性研究译丛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7
正文语种:中文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跨越后现代的分界线》从中世纪开始,描述了科学技术,科学方法,经济发展以及宗教对现时代产生的重大影响,着重说明所谓的现代规划利用技术与经济这两个利器,造成了“一种以侵略性的现实主义,有条理的普遍主义和意义含糊不清的个人主义为特征的社会秩序”,这种社会秩序中的人变得冷漠,消极,不负责任,愠怒不快,自私自利,精神空虚。作者提出应实行“后现代现实主义”,即恢复小社区的务实精神和富有韧性的精神,鼓励公众从事庆祝活动。

作者简介

艾尔伯特·鲍尔格曼(Albert Borgman),美国蒙大拿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著有《技术与现实》(1971)、《科学和技术中的功能主义》(1973—1975)、《心、耳与世界》(1976)、《论技术与民主》(1984)等。

目录

致谢

第1章 结束和过渡

导言

愠怒不快

过度活动

第2章 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的兴起

侵略性的现实主义

方法上的普遍主义

意义含糊的个人主义

第3章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对现实主义的批评

后现代的经济

第4章 超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力量和模糊性

超现实

过度活动

超智能

第5章 后现代现实主义

道德决定和物质文化

焦点的现实主义

忍耐的活力

共同的庆祝

注释

索引

附录 努力寻找哲学

译后记:关于美国哲学家鲍尔格曼
跨越后现代的分界线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跨越后现代的分界线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跨越后现代的分界线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跨越后现代的分界线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多次在京东买书,但凡是做活动的时候,就买一点点。穷人嘛,就要有个穷人的样子,只能买点便宜货了。但这本书还是不错的,一如既往的喜欢。适合专业性的人去读。 不知道为什么,作者的轻松遐想,提不起兴致。可能是本身心情不好的缘故吧平心而论,文章里的一切、有他自己的心思,只是这心思不能被世人所公知。于我,就像那火红的木棉,那金色圆润的木瓜,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却在别人的只言片语中得到了否定。不用说话,只要发光就好,有没有人知道都没关系,会很寂寞呢,可是寂寞怕什么,即使有人在,听不懂自己的话,那还是一样的寂寞啊,安安静静的,看看来来去去的人,想想自己的事情,这样,多好啊。   不算自夸的话,文学性的语言在三十来岁就有了信心,但这十来年,写得最多的论述性的文字,一度以时政评论专栏为主,自己的转折点,应该在2008年,停掉在《南方都市报》、《潇湘晨报》等报刊的时评专栏,以为是微博类的文字更灵活、更直接、更生动地取代平面媒体所致,可是在微博上,我对时事的关心度也直线下降,不再喜欢第一时间点评论事情,等它尘埃落定吧,可尘埃落定后,又有什么值得说的呢?   ——当然,在微博上到达这点,又 迟了一些,直到2012年才意识到。 越来越无所谓,难道就是自由主义者? 我对外部确实是无所谓了,在我心中,有个美好世界的模样,我也会在文章里说,可是现实如何演变,甚至不变好,我并不在乎,毫无原来的愤怒和焦虑;我对自己及自己所爱的人很所谓,能不能让自己和她开心,变成最重要的事。 关注的点越来越具体,回归到自己,才慢慢发现了自由。 若无必要,勿增实体。一个走向自由的人,剥离那些不必要的“实体”,是很漫长的路。 在《城市画报》的专栏,也是论述性的文字,由于媒体的属性,它不像时政类评论那么“强硬”,柔软一些,时间跨度也长,半个月一篇的文章,写每一篇,你都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变化,把两百多篇快进看完,演化就出来了,挑文章,最早几年的,基本看不上眼,前四五年的,要做些修改,删除那些攻击性强的、挖苦人的文字,太猛烈的判断、太强烈的抒情,都一一揉软,近一两年的,则基本可以不做修改。 长年专栏的好处是,你发现原来幻想改变外部环境,到后来最需要改变的是自己。你写的东西,都是在与自己对话,是在逐渐放弃一些负担,让自己轻灵一点,不再背着别人跳舞。 祖国、国家、民族、家族这些集体词汇,是最早放下的,稍稍接受自由主义的人,都容易发现它们的主要功效就是用来压迫个人,个人无法逃逸,当然就没自由。但我们还是要有自己的重新思考。

评分

诗经六义:风雅颂(按内容分),赋比兴(按体裁分)。

评分

真实性等。

评分

(七)文学,意识的产物,生活的反映,文学是客观的东西到了人的头脑中后,人重新组织编出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

评分

真实性等。

评分

多次在京东买书,但凡是做活动的时候,就买一点点。穷人嘛,就要有个穷人的样子,只能买点便宜货了。但这本书还是不错的,一如既往的喜欢。适合专业性的人去读。 不知道为什么,作者的轻松遐想,提不起兴致。可能是本身心情不好的缘故吧平心而论,文章里的一切、有他自己的心思,只是这心思不能被世人所公知。于我,就像那火红的木棉,那金色圆润的木瓜,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却在别人的只言片语中得到了否定。不用说话,只要发光就好,有没有人知道都没关系,会很寂寞呢,可是寂寞怕什么,即使有人在,听不懂自己的话,那还是一样的寂寞啊,安安静静的,看看来来去去的人,想想自己的事情,这样,多好啊。   不算自夸的话,文学性的语言在三十来岁就有了信心,但这十来年,写得最多的论述性的文字,一度以时政评论专栏为主,自己的转折点,应该在2008年,停掉在《南方都市报》、《潇湘晨报》等报刊的时评专栏,以为是微博类的文字更灵活、更直接、更生动地取代平面媒体所致,可是在微博上,我对时事的关心度也直线下降,不再喜欢第一时间点评论事情,等它尘埃落定吧,可尘埃落定后,又有什么值得说的呢?   ——当然,在微博上到达这点,又 迟了一些,直到2012年才意识到。 越来越无所谓,难道就是自由主义者? 我对外部确实是无所谓了,在我心中,有个美好世界的模样,我也会在文章里说,可是现实如何演变,甚至不变好,我并不在乎,毫无原来的愤怒和焦虑;我对自己及自己所爱的人很所谓,能不能让自己和她开心,变成最重要的事。 关注的点越来越具体,回归到自己,才慢慢发现了自由。 若无必要,勿增实体。一个走向自由的人,剥离那些不必要的“实体”,是很漫长的路。 在《城市画报》的专栏,也是论述性的文字,由于媒体的属性,它不像时政类评论那么“强硬”,柔软一些,时间跨度也长,半个月一篇的文章,写每一篇,你都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变化,把两百多篇快进看完,演化就出来了,挑文章,最早几年的,基本看不上眼,前四五年的,要做些修改,删除那些攻击性强的、挖苦人的文字,太猛烈的判断、太强烈的抒情,都一一揉软,近一两年的,则基本可以不做修改。 长年专栏的好处是,你发现原来幻想改变外部环境,到后来最需要改变的是自己。你写的东西,都是在与自己对话,是在逐渐放弃一些负担,让自己轻灵一点,不再背着别人跳舞。 祖国、国家、民族、家族这些集体词汇,是最早放下的,稍稍接受自由主义的人,都容易发现它们的主要功效就是用来压迫个人,个人无法逃逸,当然就没自由。但我们还是要有自己的重新思考。

评分

西汉马王堆《帛书》

评分

(九)文艺复兴之后,世界对文学的定义逐步演变成:文学即一种以文字语言为载体的艺术。因为其载体为语言文字,所以区别于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是在彻底摆脱三伪文学(愚民谎言文学、妥协文学和御用文学合称三伪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人又称脱尽三伪文学的语言文字艺术为纯文学,通常我们在说文学的时候,就是指的这种区别于三伪文学的文字艺术品。

评分

古代波斯哲人莫拉维的《玛斯纳维启示录》(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世界上技艺最高超的莫过于罗马人和中国人了。于是苏丹招来罗马和中国的画家,让他们比赛画技。中国人说:“我们最擅长绘画。”罗马人说:“我们的技艺才是真正无比高强的。”苏丹说:“你们不要争执,还是公开展示自己的技艺吧!最后让我来作评定。”中国人说:“那么,就各给我们两人一间画室吧。”苏丹带他们来到一间大厅,用帷幕隔成两间,让罗马人和中国人各在一间展示自己的技艺。中国人从苏丹那里领来各种颜料,每日埋头于在墙壁上绘画。而罗马人说:“我们不需要任何颜料,要做的工作只是磨光墙壁。”他们关起门来,每日打磨墙壁,把墙壁打磨得如天空一样的晶莹、光亮。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跨越后现代的分界线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