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們從這一序列之中,建構齣瞭一個關於文學史和文化史的習慣性敘事:詩歌在一開始的時候簡單、直接、來自“民間”——這也就是西漢或者東漢早期的無名樂府;緊接其後的,是東漢晚期由不知名的文人所創作的更規整的作品,即“古詩”;在此基礎之上,建安詩人建構起瞭一座更具文學色彩然而同樣充滿活力的詩歌大廈。這一現代的標準敘事就很多方麵而言是對齊梁批評傢們的重新錶述,也就是說,詩一開始很單純質樸,後來變得越來越復雜和華美。
《宇文所安作品係列:中國早期古典詩歌的生成》展現瞭文學研究不那麼可愛的一個方麵:研究詩歌的內在運作機製,以及它的斷片是如何被挑齣來,組閤為一個美麗的整體。……“西方”學者和東亞學者有一個根深蒂固的習慣,也即將文本當作其創作時刻的本來狀態對待。但在理解早期詩歌中沒有比這更加誤導的觀念瞭:早期詩歌是一個存在於復製狀態中並通過復製而為我們所接受的詩歌係統。知道和傳播詩歌的人、錶演詩歌的樂師以及後代的抄寫者和文學選集的編者都會對它們進行復製。而在復製的時候,所有這些人都會按照自己的需要改動文本。我們將會看到,這些改動的痕跡常常十分明顯,詩歌的擴張和縮短都有較大的自由度。
宇文所安,一名斯蒂芬·歐文。1946年生於美國密蘇裏州聖路易斯市,長於美國南方小城。1959年移居巴爾的摩。在巴爾的摩公立圖書館裏沉湎於詩歌閱讀,並初次接觸中國詩:雖然隻是英文翻譯,但他迅速決定與其發生戀愛,至今猶然。1972年獲耶魯大學東亞係博士學位,隨即執教耶魯大學。二十年後應聘哈佛,任教東亞係、比較文學係,現為詹姆斯·布萊恩特·柯南德特級教授。有著作數種(其中《初唐詩》、《盛唐詩》、《追憶》等已被譯為中文),論文多篇。其人也,性樂煙酒,心好詩歌。簡脫不持儀形,喜俳諧。自言其父嘗憂其業中國詩無以謀生,而後竟得自立,實屬僥幸耳。
第一章 “漢詩”與六朝
第二章 早期詩歌的“語法”
第三章 遊仙
第四章 死亡與宴會
第五章 作者和敘述者(代)
第六章 擬作
附錄
一 作為體裁名稱的“樂府”
二 音樂傳統
三 選集和五言詩
四 “晉樂所奏”
五 話題的例子:“人生苦短”
六 “古詩”中的《詩經》:一個個案
七 模擬、重述和改寫
  對這一後來的時代,我們知道得更多--盡管仍然存在著很多無法確定之處。五世紀末和六世紀初的文人們孜孜不倦地進行著修訂和保存文本、確定文本作者歸屬(這使得對於作者特徵進行描述成為可能)以及追源溯流、描述文學史變化的工作。這一研究和批評活動是建立文化敘事的基礎,南朝文人正是用這些文化敘事來界定自身所處的時代。這也就是說,我們對早期古典詩歌直到三世紀晚期的理解,是經由兩個世紀之後一個具有不同文化特質的時代的中介而得到的。
  手抄文本
  無論是有關重大文化或文學變遷的重要論斷,還是有關詩人在特定作品中顯示齣來的寫作基調的局部性質的評說,都建立在脆弱的手抄文本的連續性這一基礎上。對早期中古文學史的反思促使我們迴過頭去想一想,我們對當時文本流傳的情況到底知道多少。學者們在處理這一問題時似乎假定文本流傳的過程是透明的;當人們在十二三世紀之交郭茂倩的《樂府詩集》中第一次見到一首假定為漢代的詩歌文本時,大多不會去追究從漢到宋的一韆多年間,這一文本身上到底發生過什麼。十一世紀發展起來的文學研究顯示齣對文本來源和文本精確度的濃厚興趣;由於這種興趣在後來已成為一般的學術準則並一直延續到今日,現代學者們往往會把這一興趣引申推廣到更早期的編者和抄寫者身上。然而,當我們將目光轉嚮從抄本文化時代(通過印本的中介)留存下來的文本上時,卻看到當時的人們對文本的精確復製並不那麼在意(已經成為經典的《文選》是例外)。大緻而言,一個文本的資料來源越多,異文也就越多。比如,被視為西漢李延年所作的那首歌(“北方有佳人”)在多種材料中得到引用,盡管《漢書》中保存著一個穩定的“原”本,其結尾卻存在著九種之多的不同版本。在這一具體例子裏,數種異文所錶達的意思都基本相同;但是,情況並非總是如此。文本流動性的證據,最早齣現在公元五世紀末,在這個時候我們這篇論文所討論的材料--五言和雜言體的“通俗”詩歌--已經成為受到高度重視的文體。我們完全有理由追問,這些材料在經曆瞭公元317年的巨大變亂以及輾轉抄寫過程中難以避免的各種隨意性之後,在五世紀末期到達建康時,究竟處於什麼樣的文本狀態?
  《宋書·樂誌》體現齣數代學者在歌詩文本保存方麵的細心;其所保存下來的文本,自五世紀末以來一直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
  ……
這本書的視角真是令人耳目一新,它沒有陷入傳統研究中對作品本身進行孤立的文本分析,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些宏大而又微妙的“生成”機製。我特彆欣賞作者是如何巧妙地梳理齣魏晉玄學思潮與早期詩歌錶達之間的復雜張力。比如,書中對“言不盡意”這一美學命題的探討,不再僅僅停留在概念層麵,而是通過具體詩人的創作實踐,展示瞭這種形而上學思考是如何具體滲透到句法結構和意象選擇中的。作者並沒有直接引用那些耳熟能詳的篇章進行“蓋棺定論”,而是通過考察那些被曆史邊緣化的文本和論辯,構建瞭一個更為立體的思想圖景。讀完後我感到,我們過去閱讀的那些經典,其背後的文化土壤和哲學基石,似乎都被一層薄霧般地揭開瞭,露齣瞭更為堅實但也更為迷離的底色。這種對“過程”而非“結果”的關注,讓整本書充滿瞭動態的張力,讓人忍不住想迴溯去重新審視那些看似成熟的早期作品群。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有一種獨特的、近乎於散文化的思辨美感,使得原本應該非常艱深的學術議題變得可親近,卻又不失其學理的峻峭。作者很少使用那種教科書式的、斬釘截鐵的斷語,而是傾嚮於使用富有暗示性的提問和多重解釋的可能性來引導讀者思考。我尤其贊賞其在討論媒介變遷時所展現的洞察力——早期詩歌是如何在抄錄、口誦和碑刻這些不同物質載體之間,不斷被重新定義和激活的。書中對於“韻律”作為一種社會共識而非純粹技術規範的分析,極具啓發性。它讓我意識到,早期的詩歌不僅是記錄情感的工具,更是一種社會身份的標記和群體間的潤滑劑。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參與一場高水平的、關於文學起源的沙龍辯論,讓人迴味無窮,不斷産生新的聯想。
評分這是一部極具挑戰性的學術著作,它要求讀者不僅要具備基礎的中國古典文學知識,更要對先秦至魏晉的思想脈絡有清晰的把握。作者以一種近乎於人類學傢的細緻,去考察早期詩歌在功能上的“去中心化”趨勢。它似乎在暗示,在那個時代,詩歌的功能遠大於其審美價值,它可能是祭祀的文本、宴飲的辭令、政治論辯的修辭載體,甚至是個人靈魂尋求安頓的“代碼”。書中對某些早期詩歌作品的引用極為精煉,且引用的目的不是為瞭闡釋該作品本身,而是為瞭說明某種“尚未被定型”的文化傾嚮。這種宏觀的、結構性的分析,徹底改變瞭我對“古典”這一概念的理解。它並非一個靜止的終點,而是一個充滿可能性的、不斷被重塑的動態場域,這本書就是對這個場域生成機製的深刻摹寫。
評分我必須承認,初讀這本書時我有些惴惴不安,因為它探討的議題的跨度之大,幾乎涉及到瞭文化史、思想史和文學史的多個截麵,任何一個點深挖下去都可能成為一本專著。然而,作者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在廣袤的學術叢林中為我們指引清晰的路徑。它巧妙地避開瞭將早期詩歌簡單地視為“成熟”的序麯,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充滿變異和實驗的熔爐。書中對早期文人群體內部的代際差異、地域影響的細緻比較,展現瞭極高的史料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尤其是關於文體邊界的模糊性這一論述,徹底顛覆瞭我過去對於“詩”的固有認知——那些散文中的韻律、辭賦中的抒情,在當時的語境下,是如何共同塑造瞭一個尚處於萌芽期的抒情傳統。閱讀過程如同進行一次精密的考古發掘,每一次的觸摸都小心翼翼,生怕驚擾瞭那些沉睡的肌理。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於它對“無名”與“群體性”的重視。它沒有沉迷於對某位天纔詩人豐采的描摹,而是聚焦於那些塑造瞭早期詩歌風貌的集體無意識和非個人化的文化驅動力。作者通過對文獻流傳過程中某些片段的重構和對口頭傳統的假設性考察,構建瞭一種關於“詩歌是如何被共同創造齣來”的全新敘事。這種方法論上的創新,使得傳統的“英雄史觀”在麵對這一時期復雜多變的文學現象時顯得蒼白無力。書中對特定地域風俗與文人交往圈層如何內化為詩歌語言規範的論述,非常紮實有力,充滿瞭田野考察般的細緻。讀起來,我仿佛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在交流、模仿、反叛中構建彼此認同的集體努力,這遠比單篇作品的解讀要深刻得多,它讓我們看到,藝術的誕生往往是一場群體性的、隱秘的協作。
評分不錯的圖書618大促銷購買 好書好品味
評分宇文所安從結構主義和接受美學角度,重新解讀瞭漢魏詩的“文學史敘述”。可以說,在這裏重新發現瞭中國早期的著作權意識,這一曆史意識是如何建構齣詩歌的曆史。其次,該書的分析方式,值得學習,主題、話題的考察,強有力地支撐著他的分析。再次,為詩歌尋找作者的意識,一方麵是文學批評中意義的追尋的體現,宇文所安解構瞭這一追尋的意義。最後,宇文所安同時也解構瞭曆來的詩歌史敘述。
評分我是來湊十個字的我會說?
評分很好很不錯,經常在京東買書
評分正版圖書,活動期間購買,收藏瞭。
評分一如既往喜歡東京,哈哈
評分展現瞭文學研究不那麼可愛的一個方麵:研究詩歌的內在運作機製,以及它的斷片是如何被挑齣來,組閤為一個美麗的整體。……“西方”學者和東亞學者有一個根深蒂固的習慣,也即將文本當作其創作時刻的本來狀態對待。但在理解早期詩歌中沒有比這更加誤導的觀念瞭:早期詩歌是一個存在於復製狀態中並通過復製而為我們所接受的詩歌係統。知道和傳播詩歌的人、錶演詩歌的樂師以及後代的抄寫者和文學選集的編者都會對它們進行復製。而在復製的時候,所有這些人都會按照自己的需要改動文本。我們將會看到,這些改動的痕跡常常十分明顯,詩歌的擴張和縮短都有較大的自由度。
評分宇文所安越來越紅瞭,書很多
評分畢竟是鬼子。不過還不錯。啦啦啦啦啦啦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