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之心:為什麼人們總是堅持“我對你錯” [The Righteous Mind]

正義之心:為什麼人們總是堅持“我對你錯” [The Righteous Mind]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 著,舒明月,鬍曉旭 譯
圖書標籤:
  • 心理學
  • 社會心理學
  • 道德
  • 倫理
  • 認知偏差
  • 群體行為
  • 政治心理學
  • 進化心理學
  • 行為科學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3060403
版次:1
商品編碼:11450566
品牌:湛廬文化(Cheers Publishing)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湛廬文化
外文名稱:The Righteous Mind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5-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38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著名心理學傢、坦普爾頓積極心理學奬獲得者、偉大的思想傢、積極心理學先鋒派領袖、熱銷書《象與騎象人》作者、TED演講人喬納森海特力作。
  “人類認識自我本性裏程碑似的著作。”——《紐約時報書評》
  一次道德心理學的革命。
  為什麼人類會因政治與宗教産生分歧?人類的正義之心到底從何而來,又將往何處而去?
  涵蓋道德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神經係統學、遺傳學、發展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的經典著作,匯集瞭這些領域中的科學研究與成果。


  華遠地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任誌強;
  清華大學心理學係主任、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心理學係終身教授彭凱平;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院長助理、領導力與組織管理係教授錢小軍;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教授、《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作者周濂;
  人民法院法官《大法官說瞭算》作者何帆;
  共識網創辦人周誌興;
  資深媒體人何力
  共同推薦!

內容簡介

  

  一個你認為頗有價值的決定在彆人眼裏可能一文不值,一個人眼中的恐怖分子可能是另一個人心中的自由戰士——為什麼人與人、群體、黨派、政府與民眾、宗教派彆、甚至國傢之間總是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雖然人類社會被劃分為不同的道德陣營,但人們真的就不能好好相處嗎?
  美國當代偉大的心理學傢、紐約大學商學院教授、TED演講人喬納森海特認為,我們並非像自以為的那麼理性和正義,正義之心凝聚人心,但也具有盲目性。“道德”有時會是製造紛爭的根源,因為人人都以為自己是正義的化身,這讓我們輕易去批評、厭惡、甚至乾涉相異於己的信念,這也正是造成人與人之間隔閡和衝突的原因。
  在《正義之心》中,海特教授從道德的社會直覺模型講到道德的6個基礎,繼而詳細闡述我們具有群體歸屬性的正義之心,書中立足於詳盡的科學研究迴答瞭人們該如何跨越宗教與政治分歧,從而達成互相理解以促成閤作型社會的建立這一目標。這是一本令人驚奇又極富挑戰性和說服力的經典著作,讀者會在閱讀過程中瞠目結舌,最後恍然大悟、心服口服。

作者簡介

  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全球百大思想傢、道德心理學的革命者。
  2012 年被《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評選為“全球百大思想傢”之一;
  2013 年被《展望》雜誌 (Prospect) 評選為“世界頂級思想傢”;
  他在 TED 大會上的演講點擊量超過 300 萬次。
  1992年獲得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在弗吉尼亞大學任教16年,獲得由州長頒發的弗吉尼亞州傑齣教授奬、洛剋菲勒客座教授傑齣教學奬。
  積極心理學的先鋒派領袖,2001年獲得坦普爾頓積極心理學奬。
  2011年, 加入紐約大學,任斯特恩商學院教授,主攻道德心理學、商業倫理以及復雜社會係統。
  他和幾位科學傢一起創辦瞭YourMorals。org網站,通過對道德與政治心理學的研究,幫助人們認識道德心理學, 促進不同群體間的相互理解。
  他的研究引發瞭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人的廣泛關注,著名脫口秀節目《科爾伯特報告》曾邀請他做嘉賓,《金融時報》、《人物》、《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科學》等知名媒體對他以及他的研究都進行瞭大篇幅報道。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正義”是人類在生存環境的各種力量衝突中相互妥協而達成的共容、共存的規則共識。追求正義之心生而有之;辨彆正義之能後而育之;求得正義之解則需理性的反復論證;激情則是避免中途而廢和過度自信的動力。道德革命讓正義在善與惡之間搖擺。海特會給你一個全新的角度。
  ——華遠地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任誌強


  ★海特對道德心理學的研究體現瞭對人性、人情、人心和人欲的深刻洞察,他的《正義之心》不隻在討論心理學,也能為解決中國社會正麵臨的很多問題,如中西之爭、左右之爭、公私之爭、情法之爭、度理之爭提供一種理論指導。《正義之心》的偉大意義就是讓我們意識到道德不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它有意義,有感情,有行動,有價值,更有境界與覺悟。這是本書對我們的啓示。
  ——清華大學心理學係主任、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心理學係終身教授 彭凱平


  ★道德觀念是怎麼形成的?道德直覺與道德推理是怎樣的關係?為什麼人類會因政治與宗教産生分歧並爭論不休?作為直覺驅動推理的高度直覺化生物的人們,如何與持有不同觀點的人們更好地溝通並相互理解?《正義之心》給瞭我們詳盡且頗具匠心的分析和闡述。
  《正義之心》是一本精心結撰、極富知識與智慧、的確“高度緻癮”——一旦開始閱讀就不想停下來——的好書。更重要的是,“開捲有益”對這本書絕不是恭維!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院長助理、領導力與組織管理係教授 錢小軍


  ★我一嚮認為在麵對錯綜復雜的道德世界時,道德心理學無論在趣味性還是解釋力上都要優於道德哲學,海特的寫作再次證明瞭這一點。 《正義之心》雖然探討的主題是理性與情感、對與錯、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但絕對不會讓你産生昏昏欲睡的感覺, 任何人,隻要你對道德分歧和政治論辯感興趣,就一定會被這本書所深深地吸引。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教授、《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作者 周濂


  ★我們正處在大變革的時期,正處在財富積纍突飛猛進的時期,我們有很多不同的觀點,此時我們尤其需要正義之心,也需要凝聚共識。海特的這本書能給你極大的啓發。
  ——共識網創辦人 周誌興


  ★與其說海特重新定義瞭道德,不如說,他告訴瞭我們一些可能的真相:人類有90%像黑猩猩,10%像蜜蜂。人,根本上是自利的個體,隻不過在過去的一萬多年進化齣瞭一種人性:喜歡在比自己更偉大高尚的集體裏適當的忘我與利他。宗教、成功的企業組織,甚至民族,莫不如此。《正義之心》對企業組織的一些建議,比那些管理學著作更容易讓你信服,因為作者是從人性齣發。
  ——資深媒體人 何力


  ★人類認識自我本性裏程碑似的著作...... 海特尋求的不僅僅是成功 還有智慧。正因為此《正義之心》頗值一讀。
  ——《紐約時報書評》|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這是一本頗具啓發性的熱銷書其中隱藏著宏大的命題......它無疑是本年度受熱議的著作之一。
  ——《華爾街日報》| Wall Street Journal


  ★這是一本絕妙好書 精心撰述且引人深思。它可能會極大地改變你的思考方式以及對政治、宗教和人性的看法。
  ——美國國傢公共電颱 | NPR


  ★本書實乃上佳之作......任何人隻要對政治觀點的形成過程抱有一絲興趣 都應該讀一讀這本令人印象深刻的著作。
  ——美國新銳新聞網站《每日野獸》| The Daily Beast


  ★海特對自由主義者和保守主義者道德世界的論述架構作瞭一次精彩的理論突破令人備感震撼......《正義之心》為讀者提供瞭一份無價的道德指南。
  ——《太平洋標準》雜誌 | Pacific Standard.com


  ★這是一場當代道德心理學的博覽會......海特以令人信服的方式鋪陳齣瞭道德世界的復雜性與潛在適應性。應該給喬納森 · 海特引人入勝的著作《正義之心》貼上一張警示條: “書中內容高度緻癮”。作者的寫作是循循善誘、春風拂麵式的 但也包含瞭海量的社會科學、進化生物學和心理學前沿研究的理論作支持。
  ——《環球郵報》| The Globe and Mail


  ★《正義之心》之所以引人矚目在於其對知識和趣味的融閤 以及作者挑戰傳統智慧的旨趣......海特的核心論點簡單、精要: 我們大部分的道德來自齣生起所接受的灌輸它將我們聯結在一起同時也令我們一葉障目看不到不同的道德結構。
  ——《衛報》| The Guardian


  ★《正義之心》是涵蓋社會心理學、政治分析和道德推理的經典著作 它匯聚瞭這些領域中先進的科學 並進一步驗證瞭人類天性中本有的正義和優雅。
  ——愛德華 · 威爾遜 | Edward O. Wilson
  美國生物學傢、博物學傢“社會生物學”奠基人

目錄

贊譽
推薦序 正義之心與善心
中文版序 當我們談論道德時我們說些什麼 VII
序 言 我們為什麼不能好好相處 XI
第一部分 道德心理學第一原則 直覺在先, 策略性推理在後
我們的“心”是頭放任的大象, 我們的“智”是具備掌控能力的騎象人。騎象人的工作就是服務大象。騎象人是有意識的論證、 推理,而大象就是自發的精神過程, 它發生在我們的意識之外, 卻實際操控著我們的大部分行為。當我們跌跌撞撞地試圖尋找人生的意義和關聯時, 兩者往往意見相左。
第1章 天生與後天習得 道德的起源 003
生而正義
彆設定框框, 讓道德自由發展
圖列爾的“yes”或“no”測試
超越理性主義的道德
文化不同, 道德的範圍也不同
“惡心”和“不敬”關乎道德嗎
道德推理源於情感因素
小結 道德並非推理得來

第2章 直覺之狗和理性之尾 道德的兩種認知過程 027
道德直覺來源於進化
情感是道德的基礎
人們的道德判斷是憑直覺快速做齣的
“眼中認齣”與“腦中推理”
象與騎象人
改變道德觀念,要從他人的視角看問題
小結 沒有瞭心靈, 理性也失去動力

第3章 大象的力量 道德認知的6大發現 053
發現1: 大腦的評判迅捷而持久
發現2: 社會和政治判斷尤為發自直覺
發現3: 我們的身體引導著判斷
發現4: 精神變態者推理而不感覺
發現5: 嬰兒感覺而不推理
發現6: 情感反應適時齣現在大腦中的適當之地
大象有時也會聽從理性
小結 我們的內心更像律師而不是科學傢

第4章 追求選票的政客 格勞孔的5大實驗結論 075
我們都是直覺式政客?
結論1: 我們癡迷於選票
結論2: 我們內心的新聞秘書自動辯解一切
結論3: 我們以為自己是誠實的
結論4: 推理(和榖歌)能帶你去任何嚮往之處
結論5: 我們可以相信支持己方的任何東西
理性主義的妄想
小結 走上直覺主義的道德路徑

第二部分 道德心理學第二原則 道德的內涵不僅止於傷害和公平
正義之心就像能感受6種味道的舌頭。西方世俗道德就像僅能激發一兩種味覺的菜係,它要麼關注傷害或者受苦, 要麼在意公平以及不公——但是人們還有很多強烈的道德直覺,比如那些與自 由、忠誠、權威和聖潔相關的。這6種味覺從何而來?它們又是怎樣成為世界上那麼多道德風味的基礎的呢?

第5章 超越怪異 道德疆域的多樣性 101
“怪異”人群與“非怪異”人群的分歧
3種道德倫理
我是怎樣成為多元主義者的?跨齣矩陣
小結 真理不止一個?

第6章 走齣真滋味餐廳正義之心的萌芽 119
道德科學的誕生
道德哲學傢的認知光譜
邊沁和功利主義燒烤
康德和義務論晚餐
摒棄單一感官的道德
拓寬品味
道德基礎理論
小結 道德風味並不單一?

第7章 自由和保守主義的本質 5大道德基礎 137
先於經驗的組織
道德基礎1:關愛/傷害
道德基礎2:公平/欺騙
道德基礎3:忠誠/背叛
道德基礎4:權威/顛覆 道德基礎5:聖潔/墮落
小結 多基的道德

第8章 與大象直接對話保守主義的優勢 165
衡量德行
是什麼促使人們投票給共和黨
我遺漏瞭什麼
第6種味道:自由/壓迫基礎
在對稱性意義上的公平?3對6
小結 激活每種味覺感官

第三部分 道德心理學第三原則 道德凝聚人心, 但具有盲目性
人類在90%的意義上是黑猩猩, 10%是蜜蜂。人性源起於兩種同時進行的自然選擇和競爭。在每一個群體中, 個體之間都存在競爭, 我們是擅長個體競爭的靈長類動物的子孫。這造成瞭人類天性中醜陋的一麵。我們實在是自私的僞君子, 嫻熟於僞善地作秀,甚至達到瞭自我欺騙的程度。

第9章 我們自私,我們也無私 支持群體選擇的證據 203
還群體選擇一個清白
獲勝的部落?一群跑得快的鹿?
證據1: 進化的重大轉變?
證據2: 共享意嚮性
證據3: 基因和文化的共同進化
證據4: 快速的進化
戰爭不是全部
人類有著雙重天性

第10章 蜂巢開關 投入群體的能力 241
集體歡騰
開啓蜂巢開關的多種方式
蜂巢開關的生物學基礎
工作中的蜂巢組織
政治性蜂巢
群體歸屬性給瞭我們最大的快樂

第11章 善之力, 還是惡之源 對宗教的誤解 267
孤獨的信徒
新無神論的解釋: 副産品與寄生物
更好的解釋: 副産品與文化群體選擇
塗爾乾式解釋: 副産品與五月柱
歸屬感而非信仰
黑猩猩、蜜蜂與神
道德終版的定義
宗教是一項團隊運動

第12章 我們不能反對得更有建設性嗎 政治的分歧 297
意識形態的起源: 從基因到道德陣營
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的宏大敘事
左派的盲點: 道德資本
一陰兩陽
陰: 自由主義的智慧
陽一: 自由意誌主義的智慧
陽二: 社會保守主義的智慧
嚮公民政治進軍
小結 一個興盛的國傢需要自由主義者、保守派和自由意誌主義者
結語 開啓人類天性與曆史的旅程 337
緻謝 341
參考文獻 345
譯者後記 381


































精彩書摘

  第1章
  天生與後天習得
  道德的起源
  我先講一個小故事。讀完之後請停下來思考,判斷故事裏的人是否做瞭不道德的事。
  有一戶人傢的狗在傢門口被撞死瞭。他們聽說狗肉很香,所以就切碎瞭狗的屍體,煮瞭當晚飯。沒人看到他們做這一切。
  如果你和我的大多數研究對象一樣受過良好的教育,那麼你會先感到一陣惡心,不過,在判定這傢人的所作所為是不道德的之前,你會遲疑。畢竟, 狗已經死瞭,他們並沒有傷害它,是吧?而且這是他們自傢的狗,他們有權 按自己的意願處理狗的屍體,不是嗎?如果我催著要你下結論,很可能你會給我一個曖昧的迴答,比如“呃,我覺得這很惡心,我覺得他們應該就把狗埋瞭,但我不會說這不道德。”
  下麵是一個更具挑戰性的故事:
  有個男人每周去超市買一隻雞。但在烹調之前,他先和這隻雞交媾, 然後再煮瞭吃掉。
  這一次同樣沒有誰受到傷害,也沒有彆人知道,而且,我的一些研究對象還指齣,和吃狗肉那傢人的做法一樣,這算是一種循環利用,即高效地利用自然資源。但是,這一次的惡心感要強烈得多,這種舉動實在是。。。。。。下流。所以,這件事是否就是不道德的?如果你是個受過教育,信仰政治 自由主義的西方人,很可能你仍會給齣一個曖昧的迴答,承認這男人有權 做他想做的事,隻要他不傷害任何人。
  但是,如果不是信仰自由主義或自由意誌主義的西方人,你很可能會認為人和雞的屍體交媾後再把雞吃掉的行為是錯的,是不道德的。你和地球上的大多數人一樣,認為道德是寬泛的。即便一些舉動沒有傷害任何人,它也是錯的。道德在世界各地,甚至在同一社會中都是有差異的,明白這一簡單的事實,是理解你自己的正義之心的第一步。第二步,則需要明白這麼多道德是從哪裏來的。
  生而正義
  我大學時的專業是哲學,那時,我想要找齣人生的意義。在看瞭太多伍 迪 · 艾倫的電影後,我産生瞭一種錯覺,認為哲學應該有點用。但我也選瞭一些心理學課程,我喜歡這些課,所以就繼續修瞭下去。1987 年,我被 錄取為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學研究生,我大概的計劃是做有關幽默心理學的試驗,我覺得整天徜徉在喜劇海洋裏搞研究應該很有趣。
  到費城一周後,我和喬納森·拜倫(Jonathan Baron),一位研究人類如何思考以及做決策的教授坐下來談瞭一次。我以(僅有的)一點哲學背景和他探討倫理學,兩人相談甚歡。拜倫直截瞭當地問我:“道德思考與其他類型的思考有什麼區彆嗎?”我說,之所以有關道德問題的思考(比如“為什 麼墮胎是錯的”)似乎和對其他問題的思考不一樣(比如“晚上去哪兒吃晚 飯”),是因為前者需要提供理由來嚮他人證明你的道德判斷是正當的,這一需求比後者強烈得多。拜倫對我的看法很感興趣,我們在實驗室裏談到瞭一些將道德思考和其他類型的思考進行比較的方式。這次談話給瞭我一些鼓勵, 第二天我就請他做我的導師,開始研究道德心理學。
  在 1987 年,道德心理學屬於發展心理學的一部分。研究者們關注兒童如何發展齣對規則的認識,尤其是對公平原則的認識這一類問題。這個研究背後的大問題是:“兒童起初是如何知道對錯的?道德起源於何處?”
  對此有兩個明顯的答案:先天具備或後天養成。如果你選擇先天,那麼你就是個先天論者(nativist)。你認為道德知識先天存在於我們的意識中。它是預載的,預載在人類由神所塑造的心靈中(如《聖經》所言),或者在 我們進化齣來的道德情感中(如達爾文所言)。
  但是,如果你認為道德知識是後天養成的,那麼你就是個經驗主義者 (empiricist)。你認為“孩子生下來幾乎是一塊白闆”,如約翰·洛剋(John
  Locke)所言。既然道德隨地域和時代而變化,那它怎麼會是天生的呢? 無論成年人具有什麼樣的道德,都是在童年時從自身的經曆中學到的,其中包括大人告訴我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經驗主義的意思是“從觀察或從經驗中得來”。)
  然而,這道選擇題本身就是錯的。1987 年,道德心理學幾乎全部聚焦 於第三種答案,即理性主義(rationalism),它認為是孩子們自己認識到瞭道德。史上最偉大的發展心理學傢讓·皮亞傑(Jean Piaget)最初是一名動物 學傢,在老傢瑞士研究軟體動物和昆蟲起傢。他癡迷於動物蛻變所經曆的 階段,比如由毛毛蟲變成蝴蝶。後來他的注意力轉移到瞭兒童身上,他把對發展階段的興趣帶瞭過去。皮亞傑想知道能力有限的兒童(不起眼的毛毛 蟲)是怎樣生發齣極其復雜精微的成年人思維的(意識的斑斕彩蝶)。
  皮亞傑聚焦於孩子所犯的各類錯誤上。比如,他會將水倒入兩個一模一 樣的玻璃杯裏,讓孩子們告訴他杯子裏是否裝瞭一樣多的水。接著他會將其 中的一杯水倒入一個高而細的杯子裏,讓孩子們比較這杯水和另一杯沒動過 的水。不滿 6 歲或 7 歲的孩子通常會說高而細的杯子裝瞭更多的水,因為水 麵更高。他們不知道水被倒來倒去的時候總體積不變。他也發現,大人嚮孩 子解釋體積守恒是徒勞無功的。孩子沒到一定年齡(一定的認知階段)、頭腦還沒準備好時,是不可能懂這些道理的。而一旦他們準備好瞭,隻需要玩 一玩裝水的杯子,他們就能夠自己明白瞭。
  換句話說,對體積守恒的理解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嚮大人學來的。這是 孩子自己明白的,條件是要他們的頭腦準備好瞭,並且有瞭適當的體驗。
  皮亞傑將這一認知發展方式也應用到瞭對兒童道德思考的研究上。他趴下來和兒童們玩彈球,有時候故意裝傻不守規則。兒童對他的錯誤作齣反應, 於是就展現齣瞭他們不斷發展著的尊重規則、改變規則,以及輪流玩耍和解決紛爭的能力。兒童的認知能力逐漸成熟,這一套不斷豐富著的知識也層層 推進。
  皮亞傑認為兒童對道德的理解和他們對水杯的理解一樣:我們不能說這 是天生的,也不能說孩子們是直接從大人那裏學來的。倒不如說這是他們 和彆的孩子玩耍時自我建構(self-constructed)的。遊戲中輪流玩耍就像把 水在杯子裏倒來倒去。無論你和 3 歲的小孩玩多少次,他們也沒法理解公平 的概念,就像他們無法理解體積守恒一樣。然而,一旦長到五六歲,玩遊戲、爭論以及閤作共事將會幫助他們理解公平,這遠比大人的說教有效。
  這是心理理性主義(psychological rationalism)的本質:我們如毛毛蟲 蛻變成蝴蝶一般地發展齣瞭理性。如果毛毛蟲吃瞭足夠的葉子,它(最終) 會長齣翅膀。如果兒童獲得瞭足夠多的關於輪流玩耍、分享和公平遊戲的體 驗,他(最終)會成為一個道德生物,能夠運用他的理性能力解決更棘手的 問題。理性是我們的天性,良好的道德推理則是發展的終點。
  (略……)
  文化不同,道德的範圍也不同
  人類學傢寫到道德時,使用的語言似乎和我讀到的那些心理學傢們用 的完全不一樣。幫助我溝通瞭這兩個領域的先啓之作是菲斯剋的前任導師, 芝加哥大學的理查德 · 施韋德(Richard Shweder)所發錶的一篇論文。施韋 德是一名心理人類學傢,在印度東海岸的奧裏薩邦(Orissa)居住和工作。 他發現,奧裏薩人和美國人在看待人的個性和獨立性方麵存在著巨大差異, 而這些差異導緻瞭他們在道德思考上的相應差彆。人類學傢剋利福德 · 格爾茨(Clifford Geertz)認為,西方人將人類看作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這是十 分不同尋常的,施韋德引用瞭他的論述:
  將人看成一個有限的、獨一無二的、或緊密或鬆散聯結起來的動 機和認知的宇宙,一個動態的中心,由意識、情感、判斷和行動構成 的與眾不同的整體,與其他整體相對,與其社會和自然背景相對。這一觀念盡管對我們來說似乎是不可撼動的,但在世界其他各種文化中, 它其實是十分罕見的。
  對於為何不同文化中自我觀念的差異如此之大,施韋德為此提供瞭一個 簡單的解釋:所有社會都必須解決組織社會的一係列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 怎樣平衡個體和群體的需求。迴答這個問題似乎隻有兩大路徑:大多數社會選擇瞭社會中心主義的答案,將群體和組織的需求擺在第一位,將個人需求 放在第二位。相比之下,個人主義的迴答將個人放在中心,而社會是為個人服務的。社會中心主義的答案支配瞭多數的古代社會,但在啓濛運動時期,個人主義的答案逐漸成為其強勁對手。20 世紀,隨著個人權利的迅速拓展, 消費文化的傳播,以及西方世界對極端社會中心主義的法西斯所犯罪行的恐 懼(在這個意義上,擁有強有力的社會安全網絡的歐洲國傢並不屬於社會中心主義。它們隻是在個體遭遇社會動蕩時做瞭很好的庇護工作),個人主義 的答案極大地戰勝瞭群體主義的答案。
  施韋德認為,科爾伯格和圖列爾的理論是由個人主義文化中的人們製造的,也是為個人主義文化中的人們準備的。他懷疑這些理論能否適用於奧裏薩。在奧裏薩,道德以社會為中心,個人之間相互依賴,道德準則(用以禁 止傷害)和社會慣例(用以規範行為,與傷害不直接相關)之間沒有明確的 界限。為瞭驗證他的想法,他和兩名同伴準備好 39 個很短的故事,故事裏 講到有人做瞭某件無論在美國或是奧裏薩都算違背規則的事情。接著,研究 者就這些故事采訪瞭居住在海德公園(芝加哥大學附近的社區)的 180 名兒 童(5~13 歲)和 60 名成年人。他們也在布巴內斯瓦爾(奧裏薩的一處古 老的朝聖地)的婆羅門兒童及成年人中抽取相應人數的樣本進行瞭采訪,另外還采訪瞭 120 名來自低種姓的人(賤民)。總計起來,這是個繁重的任務——在兩個大不相同的城市中做 600 個長時間的采訪。
  施韋德的采訪在一定程度上使用瞭圖列爾的方法,但他所設計的故事情 節中包含瞭很多圖列爾沒有涉及的行為。正如你將在錶 1— 1 上部看到的, 在一些故事中,有人很明顯地傷害瞭彆人,或不公正地對待瞭彆人,兩個國 傢的受訪者都譴責瞭這些行為,指齣他們錯瞭,這些行為不容置疑地錯瞭, 這些行為在世界任何地方都算是錯的。但在其他一些情況中,某些行為(對美國人來說)一樣是明顯地涉及瞭傷害和不公(見錶中部),但印度人卻不會去譴責。
  ……

前言/序言

  當我們談論道德時我們說些什麼
  在寫作我的第一本書《象與騎象人》時, 我認識到任何偉大的社會對於人類興盛的原因以及人類道德的獨特性都有很多相同的結論。孔子和《希伯來聖經》都教導人們互幫互助的重要性,而佛祖和耶穌都敦促我們剋服心中深植的僞善。
  在《象與騎象人》一書的結尾,我以中國古代的“陰陽”觀念為例, 論述瞭“對立”的價值。最後一段大意是這樣的:
  以中庸之道(平衡),找尋人生的智慧——不管古與今,東方與西 方,甚至保守與自由,中庸之道都可以讓我們選擇正確的人生方嚮, 找到人生的滿足、幸福及意義。
  現在你手上的這本書就是我對上述觀念的踐行。撰寫《象與騎象人》時, 我是一個政治自由主義者,熱烈支持美國的民主黨,很不喜歡當時的總統小布什。但當時我也正在研究與政治相關的道德心理,盡力去理解那些在我的 同胞中約占 40% 的奇怪生物——保守主義者。我強迫自己讀他們的書,看 他們的電視節目。我試圖從內心去理解他們的道德。他們真正在乎的是什麼? 為什麼他們會對墮胎、同性戀還有美國國旗那麼在意?
  最初我很納悶,但漸漸地我開始看到一些以前從沒看到過的東西。我開始在自由主義者的說辭中發現瞭缺陷,在保守主義者的觀點中察覺到優點, 比如相對於鼓勵人們自力更生,減少依靠政府救助的人數纔更重要。我並沒有成為保守主義者,但對於自身的道德和政治信仰不再那麼信心滿滿。我意識到所有人都生活在群體之中,不得不介懷於某些道德問題,但它們也使得我們忽視瞭其他道德問題的存在。我開始認識到,在曠日持久的道德和政治爭論中,所有的派係在某個大問題上通常都是正確的,但他們卻不知道自己 還有很多不知道的東西。道德凝聚人心,卻也使人們盲目。
  這本書運用瞭美國政治研究的一些方法,但我使用的基本研究工具屬於 文化心理學範疇。本書第 5 章提到,我在印度與人類學傢理查德·施韋德一起做瞭一段時間的研究,因為這段經曆,我纔能夠瞭解到每個社會是如何編 織起一張網絡,或者建立起一個“道德矩陣”的,在其中人們可以作齣道德 判斷。當我開始研究政治,我漸漸發現每個國傢並不僅僅隻有一個道德矩陣, 而是有很多個,並且常常是針鋒相對的。
  凝聚或者分裂中國社會的那些議題和美國大不相同,然而畢竟同屬人 類,我們有相同的復雜道德心理,它令我們團結成自以為是和自以為善的群 體;我們都有相同的道德“味覺”,就像孟子在2 300年前所說:“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
  這本書會嚮你描述這些道德“味覺”,告訴你如何更有效地使用這些味覺, 從而在道德議題上勸說彆人。在美國,政治顧問們已經用這本書幫政客們贏得瞭選舉。但我最希望的是,這本書能夠幫助你理解那些與你意見相左的 人,並學會和他們和諧相處。大多數時候,我們和他人的歧義都與道德有一定關聯,無論對方是你的父母、同事還是朋友。當發現對方有瞭錯誤的言行, 我們的大腦會自動地調為爭論模式,準備辯護,並將攻擊的話語打磨得更為 犀利。但這通常都是在浪費時間,且會破壞親密的關係。
  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你瞭解道德真正的運作方式,而後你可以利用這一 知識為你的所到之處帶去更大的和平和更深的理解。
  喬納森·海特 2014年2月28日於紐約


《正義之心:為什麼人們總是堅持“我對你錯”》 是一部深刻探討人類道德觀形成與運作機製的劃時代著作。作者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以其跨學科的研究視角,融閤瞭心理學、社會學、哲學、政治學甚至生物學等領域的知識,為我們揭示瞭一個顛覆性的真相:我們並非總是基於理性思考來形成道德判斷,而是常常先有情感上的“感覺”,再通過理性的“理由”來為其辯護。這就像一頭騎象人(理性)在駕馭一頭大象(情感/直覺),看似是人在控製,實則大象的意願往往占據主導。 這本書的核心在於挑戰瞭人們普遍認為的道德判斷是純粹理性推導的觀點。海特認為,我們的道德直覺是演化而來的,它們在我們做齣判斷的瞬間就已形成,而後續的理性思考,更多的是為瞭說服自己和他人,證明我們“感覺”到的“對”是“對”的。這種“先站隊,後找理”的模式,深刻地解釋瞭為什麼在許多問題上,即使麵對同樣的事實,人們也難以達成一緻,反而更容易陷入“我對你錯”的僵局。 核心理論:道德直覺主義(Moral Intuitionism) 海特提齣的“道德直覺主義”是本書的基石。他認為,道德判斷主要源於快速、自動的道德直覺,這些直覺是人類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快速決策機製,幫助我們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生存和繁衍。而理性思考,雖然扮演著解釋和說服的角色,但它通常是在道德判斷産生之後纔介入,其作用更像是為已經形成的直覺尋找證據和邏輯支持,而非獨立産生判斷。 他用“騎象人與大象”的比喻生動形象地闡釋瞭這一關係:我們的理性(騎象人)是有限的,它試圖控製強大的、本能的、情感驅動的大象(我們的道德直覺)。然而,一旦大象被某個方嚮吸引,理性往往隻能努力地跟隨,並為大象的衝動尋找閤理的解釋。這種直覺先行的模式,使得我們在很多情況下,尤其是麵對具有強烈情感色彩的道德議題時,顯得異常固執己見,難以被理性的論證所動搖。 道德基礎理論(Moral Foundations Theory) 為瞭更深入地理解不同個體和社會群體之間道德觀念的差異,海特進一步發展瞭“道德基礎理論”。該理論認為,人類擁有一些普遍存在的、但側重點不同的道德“味道”,這些“味道”構成瞭我們道德判斷的基石。他最初提齣瞭五種主要的道德基礎: 1. 關懷/傷害(Care/Harm): 關注他人的福祉,避免給他人帶來痛苦和傷害。這是現代自由主義道德觀的核心。 2. 公平/欺騙(Fairness/Cheating): 強調公正、平等對待,反對不公平的待遇和欺騙行為。 3. 忠誠/背叛(Loyalty/Betrayal): 重視群體內部的團結、忠誠和犧牲,反對背叛和分裂。 4. 權威/顛覆(Authority/Subversion): 尊重等級製度、傳統和秩序,反對顛覆和僭越。 5. 聖潔/墮落(Sanctity/Degradation): 關注身體和精神的純潔,避免汙穢和褻瀆,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質。 海特指齣,不同的政治傾嚮和社會文化背景,會賦予這些道德基礎不同的權重。例如,保守派更傾嚮於同時重視所有這些道德基礎,特彆是權威和聖潔,而自由主義者則更側重於關懷和公平。這種道德基礎的差異,是理解為何不同群體在麵對同一社會議題時,會産生截然不同甚至對立的道德評判的關鍵。 “我對你錯”的心理根源 本書之所以以“為什麼人們總是堅持‘我對你錯’”為副標題,正是因為海特深刻地揭示瞭這種現象背後復雜的心理機製。 道德部落主義(Moral Tribalism): 人類天生具有形成群體的傾嚮,並將群體成員視為“自己人”,對“外人”則抱有戒心。在道德議題上,這種傾嚮錶現為強烈的“道德部落主義”,即我們傾嚮於認同自己所屬群體的道德觀念,並對持有不同觀念的“他者”産生敵意和排斥。這種部落化的思考方式,使得我們更容易將對方的觀點視為“錯誤”或“威脅”,從而加劇瞭“我對你錯”的對立。 道德辯護(Moral Justification): 如前所述,我們的理性在道德判斷中扮演著辯護者的角色。一旦我們形成瞭一個道德直覺,我們的理性就會積極地去尋找證據、構建論點,來證明這個直覺是正確的,並說服他人接受。即使麵對無可辯駁的反證,我們也會用各種策略來規避、歪麯或忽視,以維護自己道德判斷的完整性。 情感共鳴與群體規範: 我們的道德判斷很大程度上受到情感的驅動。我們更容易對與自己情感相似的人産生共鳴,而對情感相異的人産生疏離。同時,群體內部的道德規範也會對個體産生強大的約束力。為瞭融入群體,獲得群體的認同,我們往往會不自覺地采納並捍衛群體的道德立場,即使這意味著排斥那些與群體立場不同的人。 超越“我和你”:理解多元道德的路徑 《正義之心》並非僅僅是為瞭揭示人類道德判斷的非理性一麵,其更深遠的意義在於提供瞭一種理解和跨越道德分歧的可能性。 認識“他者”的道德根基: 通過瞭解道德基礎理論,我們可以嘗試理解那些與我們觀點不同的人,他們的道德判斷是建立在哪些不同的道德基礎之上的。即使我們不認同他們的觀點,理解他們為何會有那樣的觀點,也是減少對立、促進溝通的第一步。 培養“道德謙遜”(Moral Humility): 海特鼓勵我們認識到自己道德判斷的局限性,認識到自己可能被情感和群體偏見所影響。培養道德謙遜,意味著我們要願意傾聽不同聲音,願意承認自己可能齣錯,並保持開放的心態去學習和理解。 尋找共同的道德平颱: 盡管存在差異,人類在一些核心的道德基礎(如關懷和公平)上仍然存在共識。通過強調這些共同點,並在此基礎上尋求閤作與妥協,我們可以嘗試構建一個更加和諧的社會。 政治的“商業模式”與“傳教士模式”: 作者還區分瞭政治中的兩種主要模式:“傳教士模式”和“商業模式”。傳教士模式是將自己的信仰視為絕對真理,並試圖將其傳播給他人,這常常導緻僵化的對立。而商業模式則更注重交易、妥協和閤作,這為解決社會分歧提供瞭更有效的途徑。海特鼓勵我們嘗試從“傳教士”轉變為“商業人士”,在承認差異的同時,尋求共同的利益和解決方案。 結語 《正義之心:為什麼人們總是堅持“我對你錯”》是一部極具啓發性的作品,它挑戰瞭我們對自身道德判斷的慣性認知,深刻地剖析瞭人類道德觀的復雜性與非理性根源。通過理解道德直覺在決策中的主導作用,以及不同道德基礎的差異,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模式,減少不必要的對立,並為構建一個更加包容、理解和閤作的社會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這本書不僅是一次智識的探索,更是一次關於如何與不同觀點的人共存的實踐指南。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結構和論證方式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展示,它沒有試圖簡單地指責我們有多麼“不理性”,反而以一種近乎人類學傢的冷靜和同理心,去解構我們道德判斷的起源。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闡述不同道德基礎時所使用的那些跨文化、跨領域的例子,它們絕非空泛的理論堆砌,而是紮根於生活實際的觀察。這些觀察讓我深刻體會到,我們所認為的“普世真理”,其實隻是我們成長環境和文化熏陶下的特定産物。這種“相對主義”的引入,初看之下可能會讓人感到一絲不安,仿佛自己堅信的道德高地正在鬆動,但正是這種鬆動,纔為真正的理解和溝通留下瞭空間。它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並非真的在反對對方的“善意”,隻是我們對“善”的定義範圍不同而已。這種理解的深化,極大地緩解瞭我麵對不同意見時的挫敗感,因為我不再將對方視為愚昧或惡意,而是將其視為站在另一套有效道德係統中的實踐者。

評分

閱讀過程中,我體驗到瞭一種漸進式的“認知升級”。起初,我可能隻是帶著“看看彆人是怎麼想的”的好奇心,但隨著章節的深入,我開始將書中的概念框架投射到我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去驗證。最令人震撼的是關於“直覺與推理”關係的論述,它徹底顛覆瞭我長期以來對理性思考的崇拜。我們總以為自己在思考後纔下結論,但實際上,我們的情感和直覺似乎早已完成瞭大部分工作,而所謂的“推理”,更多時候更像是為早已做齣的判斷尋找支持性證據的辯護律師。這種機製的揭示,讓人對自己“聰明”的認知産生瞭一種清醒的懷疑。我開始注意自己在接收新信息時的第一反應,那種瞬間的抵觸或接納,背後蘊藏著遠超我們想象的復雜生物和社會因素。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社會心理學的書,它更像是關於人類心智“齣廠設置”的深度說明書,讀完之後,你看待所有爭論的濾鏡都會發生永久性的改變。

評分

這本書真是一劑強心針,尤其是在我們這個觀點對立日益加劇的時代。我一直覺得,當我們和彆人爭論時,好像總是在努力說服對方接受“我的事實”纔是唯一的事實。這本書深刻地揭示瞭這種看似理性的對抗背後,其實隱藏著更深層次的情感和群體認同驅動力。讀完之後,我明白瞭為什麼那些清晰的邏輯論證常常對持不同政見的人毫無作用——因為他們關心的根本就不是邏輯本身,而是他們所屬的“部落”是否安全、他們的價值觀是否得到瞭維護。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將人類這種固有的“道德直覺優先於理性推理”的傾嚮描繪得淋灕盡緻,讓人不得不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下意識的判斷和強烈的立場,究竟有多少是真正經過深思熟慮的,又有多少是早已內化於心的群體腳本在自動播放。這種自我審視的過程是痛苦但極其必要的,它迫使我們將目光從“如何擊敗對方”轉嚮“為什麼我們都如此確定自己是對的”。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來解讀新聞報道中的激烈辯論,不再僅僅是信息的交鋒,而更像是不同道德基礎之間的碰撞,這對我理解人際衝突的本質産生瞭顛覆性的影響。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強大的“去激進化”能力。在當下的信息洪流中,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精心維護的“信息繭房”裏,不斷強化著“我們是受害者,他們是壞人”的敘事。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他沒有簡單地提供一個“更公正的視角”,而是提供瞭一套工具,讓我們能自行拆解這些敘事結構。它教會我們識彆齣那些在衝突中被無意識調動起來的道德按鈕,以及這些按鈕是如何被政治、媒體乃至我們日常的社交網絡所精確觸發的。我發現,一旦你理解瞭人們為什麼會如此熱烈地捍衛某個看似荒謬的立場(因為這個立場恰好滿足瞭他們群體安全或公平感的某種需要),你就很難再用簡單的“智商不夠”或“被洗腦瞭”來敷衍瞭。這本書提供的是一種更具建設性的視角:與其嘲笑對手的愚昧,不如理解他們內在的驅動力,從而找到真正能夠連接彼此的潛在價值點。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初讀時會讓人感到有些許的“宿命感”,因為它揭示瞭人類在道德認知上的許多底層限製,仿佛我們的大腦被設定好瞭一樣,很難真正跳脫齣我們自身的框架去體驗他人的世界。然而,正是這種對局限性的清醒認識,反而帶來瞭真正的解放。它不是鼓勵我們放棄立場,而是鼓勵我們以一種更謙卑、更審慎的態度來持有我們的立場。理解瞭“直覺先於理性”的運作模式後,我對自己說服他人的努力進行瞭戰略性調整——比起直接攻擊對方的結論,我更傾嚮於嘗試去觸碰或構建新的、可能被對方接受的道德基礎。這種轉變是微妙的,它要求我們放下勝利的渴望,轉而追求更深層次的理解共識。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其有力的框架,幫助我們導航於充滿道德分歧的復雜世界,不再將分歧視為失敗,而視為人類多樣性在道德光譜上的自然呈現。

評分

很好,物流快

評分

有人嚮善就有人嚮惡 善惡之源

評分

真的這本書內容很好,還沒看完,不錯

評分

此書開啓瞭人們對於對錯的爭論,就好比上完廁所不洗手是對還是錯的另一種解釋。

評分

隨著在京東上買書變多,現在變挑剔瞭,質量不好的書看不下去!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之前看的電子書,看瞭很喜歡,敘述很平實,觀點引人深思。

評分

微博是推薦的書,印刷質量好,內容是我喜歡的。

評分

ヾ(●´∇`●)?哇~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