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日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今天又適逢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建軍65周年,人民齣版社隆重推齣《再見甲午——藍色視角下的中日戰爭》一書。
著名戰略思想傢、國防大學政治委員劉亞洲上將為該書親筆撰寫序言,予以高度好評: 站高望遠,撥開曆史迷霧,直擊甲午“命門”,並對甲午戰爭史的研究及與之關聯的現實國際戰略等社會重大關切問題提齣瞭高屋建瓴的獨到真知灼見,深邃而富有新意。
甲午海戰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曆史事件,對中國社會發展進程産生瞭決定性的影響,而中國的戰敗,更成為國人的心頭之痛。反思這段慘痛的曆史,並不單純隻是專傢學者之事,而應該是全社會全民的參與。本書以報告文學般的敘事方式,生動再現瞭甲午戰爭的全過程;近百幅珍貴清晰地曆史圖片,帶你領略近代風雲變幻;平實的文字蘊涵精細曆史解讀和專業軍事剖析,還原曆史真相,為一般讀者瞭解甲午解讀甲午評判甲午提供瞭一個很好的平颱,深刻的曆史檢討更是令人感慨深思。在這個意義上而言,《再見甲午》,是一本曆史書,也是一本軍事書,更是一本教科書!
對於甲午戰爭的解讀與反思, 作者許華這位軍內外著名的甲午戰爭與近代海軍史專傢選取的是一個全新的“藍色視角”,也就是站在海權理論的高度進行具有鮮明軍事學術特色的全麵精準迴顧、外科手術刀式的專業解剖與深刻的理性反思。在完整迴溯甲午戰爭的曆史背景、戰局發展及最終結局全過程的基礎上,融入作者對甲午戰爭史二十多年的諸多研究成果,對中國軍隊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過程進行軍事方麵的分析講評;對中日兩國海軍艦隊在黃海海戰中的交戰和結果進行海軍技戰術方麵的專業剖析;對中國海軍北洋艦隊在威海衛的全軍覆滅結局進行深入的解析探究;對北洋艦隊指揮官丁汝昌個人在甲午戰爭中的指揮決策情況進行深入精準的考證評判;對晚清軍政重臣李鴻章在甲午戰爭和《馬關條約》談判中的相關情況進行實事求是的錶述分析;對中日兩國的海軍海防事業和近代化事業及其成敗得失進行總體的對比反思;對甲午海戰在世界海軍發展史上的重要影響進行深入的闡述等。
在作者看來,甲午之戰,中日兩國的較量遠在戰場之外,但決定這場戰爭命運的關鍵,主導勝負走嚮的則是中日海軍戰略思想及作戰指導方針的差異上,其中核心的問題是製海權的爭奪。甲午戰爭前後,美國海軍戰略理論傢馬漢的製海權理論風靡歐美,日本不僅及時翻譯和學習,而且以海權學說為指導,結閤日本的國情和軍情製定齣適閤自己的製海權理論和海軍戰略;反觀中國,清朝統治者卻不知馬漢為何人,海權論為何物。放棄和喪失製海權,這是號稱“亞洲海軍第1”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的一個重要原因,但追本溯源,中日海軍的差異實際上反映的是兩國製度和文化的差異。
許華,1985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後一直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從事軍戰史研究工作.在甲午戰爭與近代海軍史方麵取得諸多學術成果,是軍內外著名的甲午戰爭與近代海軍史專傢。著或閤著有《海軍與海權》、《中國近代反侵略鬥爭》、《甲午海祭》等書,曾擔任央視12集電視連續劇《北洋水師》、颱灣電視專題篇《中日戰爭》和中影集團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的曆史顧問等。
序 言 (劉亞洲)
前 言
第一章 西方列強紛至遝來
麵對虎視眈眈的西方列強和凶悍東來的堅船利炮,閉關禁海四百餘年的大清王朝,是在封建專製統治的病榻上依然酣睡不醒,還是慢慢睜開雙眼看世界?夢醒之際,等待他們的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滅頂之災,難道這是一個在劫難逃的曆史悲劇?
第一節 酣睡不醒的東方巨人
第二節 凶悍東來的堅船利炮
第三節 睜眼嚮洋看世界
第二章 富國強兵的探求
庚申之變創痛巨深,當大清王朝終於決定嚮西方購買一近代化的海軍艦隊後,遭遇瞭英國人怎樣的瞞騙戲弄?嚮來軟弱的清廷能否挺起腰杆捍衛自己的權利?洋務運動和海防大討論中,人們是否清醒地認識到國防形勢的嚴峻?最危險的敵人又是誰?
第一節 買來的艦隊掛洋旗
第二節 “師夷長技”的洋務運動
第三節 日本侵颱與海防大籌議
第三章 構築藍色長城
麵對甲申中法戰爭福建水師全軍覆滅的結局,針對嚴峻的海上安全形勢,大清王朝痛定思痛,要大舉興辦強大海軍,封建統治集團的努力獲得瞭怎樣的結果?隔海相望的島國日本又有怎樣的舉措?西北太平洋從此可以安寜瞭嗎?
第一節 懲前毖後大辦海軍
第二節 威震東亞的北洋艦隊
第三節 西北太平洋上的暗流
第四章 戰幕從海上拉開
“和平”年代裏隱藏著戰爭的陰雲,夾在中日兩國之間的朝鮮半島內亂加劇,兩個互為假設敵的國傢分彆派兵湧入狹小的半島,一味寄望於列強進行“調停”的大清王朝能否如願?一場經過長期戰略準備並精心謀劃的侵華戰爭是如何開場的?
第一節 盡占先機的戰略籌謀
第二節 不宣而戰的開端
第三節 陸軍初戰成歡驛
第五章 烽火硝煙蔽陸海
清軍部隊敗退齣朝鮮半島,日軍大本營策劃將戰火燒到中國境內,侵略大軍如何兵分兩支踏上神州大地?麵對入侵之敵,負有守土之責的中國海陸軍部隊又有怎樣的作為?中國平民百姓又將遭遇怎樣的慘痛命運?
第一節 中日陸軍血戰平壤
第二節 中日海軍決戰黃海
第三節 曆史檢討之一:北洋艦隊嚴重失誤的戰術運用
第六章 遼東半島的暮鞦
甲午戰火引燃後,在首當其衝的朝鮮半島,日本陸軍部隊節節推進,清朝赴朝部隊如何在血戰後敗退鴨綠江?龐大的北洋艦隊在戰爭初期采取瞭怎樣的行動?野心勃勃的日本海軍聯閤艦隊如何尋找對手?中日海軍的主力決戰是怎樣的過程和結局?
第一節 戰火燒過鴨綠江
第二節 悄然登陸花園口
第三節 慘絕人寰旅順口
第七章 山東半島的寒鼕
麵對戰場上的接連失敗,大清王朝期望與日本進行和談,兩度赴日的使者經曆怎樣的尷尬境遇?日軍大本營修改作戰計劃,轉兵山東半島,孤寄於威海衛軍港的北洋艦隊將麵臨怎樣的形勢?這支龐大的艦隊還能捱得過甲午年的寒鼕嗎?
第一節 兩度求和遭拒絕
第二節 如齣一轍再登陸
第三節 海陸夾擊威海衛
第八章 全軍覆滅的艦隊
在山東半島東端榮成灣登陸的日本陸軍部隊,迅速抄襲威海衛軍港的陸上後路,日本海軍從海上封堵、進攻駐泊在劉公島的北洋艦隊。在四麵楚歌外援無望的絕境裏,中國海軍將士們進行瞭怎樣的最後一搏?丁汝昌如何有令不遵走嚮瞭自殺末路?
第一節 悲情絕唱劉公島
第二節 曆史檢討之二:丁汝昌再度痛失寶貴戰機
第三節 曆史檢討之三:北洋艦隊株守軍港的真相和丁汝昌的悲哀
第九章 喪權辱國的結局
清軍部隊在局部地區連續實施五次反攻行動,取得怎樣的戰果?年過七旬的垂暮老翁李鴻章如何受領赴日求和的使命?他在日本濛受怎樣的屈辱?日軍如何破譯並始終掌握清軍的電報密碼?寶島如何淪陷?甲午之敗給世人留下怎樣的深刻教訓?
第一節 清軍攻勢僅存的局部戰場
第二節 李鴻章忍辱喋血春帆樓
第三節 從始至終的“裸奔”
第四節 寶島軍民誓死抗爭
第五節 曆史檢討之四:“傷心問東亞海權”
第六節 曆史檢討之五:甲午海戰對世界海軍發展的重要意義
附錄一:甲午戰爭大事記
附錄二:近代海軍作戰的陣法與戰法述論
後 記
序 言
劉亞洲
今年是中日甲午戰爭一百二十周年。對這一場影響中國曆史進程的戰爭,全國都在以各種形式進行紀念和反思。許華同誌作為長期研究北洋海軍曆史的專傢,適時推齣《再見甲午》這本書,重新審視甲午曆史浸透的悲劇和恥辱,很有意義。與所有的紀念與反思一樣,都有利於我們在未來的年代裏,確保曆史悲劇不再重演。
近年來,關於北洋海軍和甲午戰爭的研究,已經到瞭非常深入的程度。資料大傢都有,問題也盡人皆知,現在做的恰恰是要在現有基礎上努力看到新的東西,先取天下為己用,接著再棄天下為己用,要做到人人筆下所無,但可能是人人心中所想。《再見甲午》選擇中日戰爭的“藍色視角”,迴顧一百二十年前的曆史過程,試圖撥開曆史迷霧,圍繞鑄成甲午悲劇的一個個“命門”,展開深入的曆史檢討。作品文字錶述簡潔流暢,曆史脈絡清晰完整。更難能可貴的是,剖析評論努力站高望遠,已經開始觸碰到悲劇背後的深層原因。
梁啓超曾經講過,甲午一役大清國的失敗,從錶麵上看,是器物的失敗,技不如人,戰鬥力量不行,軍艦不行;再深一層看,是製度的失敗;但是再進一層,就是文化的失敗。過去一段時間,反思甲午,講軍隊的問題、講器物的問題較多,講製度的問題,尤其是簡單歸因於晚清政治腐敗,成果也不少。但從國傢戰略層麵、從文化層麵反思的力作相對較少。
甲午戰爭中,中國軍隊中盡管不乏望風而逃的將軍,不能滿足戰場需要的裝備,但戰爭的結果似乎並不由這些元素左右。從戰前情報準備、製定《徵討清國策案》、建立動員體製,甚至細緻到為戰爭媒體管控與占領區行政機構的設立準備企劃案,日本始終有著清晰的國傢戰略指導,而中方始終在被動應戰、左支右絀,從戰略到指揮都處於混亂狀態。可見勝負已經早在較量之前、戰場之外。
更根本的原因則是文化。應該承認,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優秀基因,尤其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樣的傢國情懷與男兒血性。但後來經曆濛元和滿清,統治者長期奴化教育,不允許甚至以“文字獄”鎮壓民間議政。“傢國一體”不再,百姓一盤散沙。而彼時的日本,早已毫不猶豫一頭紮進現代化潮流之中,構建起“國民”文化,建立起動員體製,甲午戰爭幾乎成瞭“一個國傢對一個皇帝”的戰爭,“一個皇帝”焉有不敗之理?
不能否認,戰前晚清洋務運動與軍事變革,是中國這個東方老大巨人試圖以變求新的艱難努力。可惜轉身太慢,包袱太重,慣性太大,被同樣以變求新的日本超瞭車。這一切,同樣是緣於文化羈絆太多。
上述這些問題,都需要甲午戰爭研究者更多著力。通過《再見甲午》,許華同誌已經開瞭頭。當然也僅僅是開瞭頭,還需要繼續深化,把零星思想火花燃成衝天大火。
一百二十年前的甲午,中斷瞭近代以來中國人第一次強軍強國的夢想。“蕭瑟鞦風今又是,換瞭人間”。經過一代代中國人不斷努力,今天的中國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颱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也前所未有地具備實現強軍夢與強國夢的能力與信心。但是,最近的種種事態錶明,要真正把夢想變為現實,中國不越過日本這個坎不行。如何通過義無反顧的創新與變革,通過製定有效的國傢戰略,正確處理和應對當下中國強國夢進程中的日本因素,需要我們從曆史中吸取教訓。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所以,對甲午戰爭的研究和藉鑒,無疑還有許多事需要我們去做。
期待許華同誌的著作早日與讀者見麵,期待更多深入研究甲午曆史悲劇的作品早日問世。
我花瞭很長時間纔決定正式開始閱讀,因為我總覺得要給自己一個足夠安靜、不受打擾的環境來迎接它。閱讀過程中的體驗非常奇特,作者的敘事節奏掌握得如同大師級的指揮傢,時而急促激昂,仿佛身處炮火連天的戰場,你能清晰地想象齣硝煙彌漫、士兵們絕望而又堅定的麵孔;時而又轉為一種近乎低語的沉思,探討著決策背後的權謀與無奈。這種高低起伏的節奏感,讓枯燥的曆史陳述變得如同跌宕起伏的小說,讓人完全沉浸其中,難以自拔。我經常需要在讀完一個段落後,停下來,點上一支煙或者泡一杯濃茶,讓自己的思緒從那個宏大的曆史場景中抽離齣來,去消化剛剛被灌輸進去的那些復雜的情感衝擊。這種閱讀的“粘性”非常強,完全不是那種讀幾頁就想扔到一邊去刷手機的狀態。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實在是抓人眼球,那種深沉的藍調調子,一下子就讓人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某種難以言喻的悲涼。我拿到書的時候,光是摩挲著封麵上的那些綫條和色彩,就好像已經被帶入瞭那個動蕩的年代。那種不是那種教科書上冷冰冰的黑白照片能比擬的,它有一種情緒在裏麵,讓你在尚未翻開扉頁之前,就已經對即將閱讀的內容産生瞭強烈的敬畏感和好奇心。裝幀的質感也很好,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感覺作者和齣版方真的在用心對待這部作品,不是那種為瞭趕時間草草裝訂齣來的流水綫産品。說實話,我很多時候選書是看眼緣,而這本《再見甲午》的“眼緣”打分絕對是滿分,它成功地在眾多曆史讀物中脫穎而齣,用視覺語言嚮讀者發齣瞭邀請,去探索那段被我們反復提及卻又似乎從未真正理解透徹的往事。它暗示著,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對戰役的復盤,而是一次更深層次的、充滿情感色彩的審視。
評分書中對於人物刻畫的細膩程度,簡直令人嘆為觀止。它並沒有將甲午戰爭中的雙方人物簡單地臉譜化,劃分為絕對的好人與壞人,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各自的局限性、掙紮和人性中的閃光點與陰暗麵。特彆是對於那些身處權力頂層,卻做齣緻命錯誤決策的領導者群體的心理剖析,簡直是入木三分,讀起來讓人不寒而栗。你會清晰地看到,曆史的悲劇往往不是由一兩個惡棍造成的,而是由無數個“普通人”在特定壓力下,被集體無意識裹挾、被短視所濛蔽的結果。這種對復雜人性的挖掘,使得整部作品的深度遠超一般的軍事史解讀,它更像是一部關於權力、傲慢與集體失憶的社會病理學報告。我甚至在某些瞬間,能感受到某些人物內心的矛盾與痛苦,這在嚴肅的曆史著作中是很難得的。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文字功底極其紮實,很多段落的句式結構和詞匯選擇,都帶著一種古典的、經過錘煉的美感,讀起來非常享受。它不是那種為瞭追求速度而犧牲瞭語言美感的當代快餐式寫作,反而更像是在進行一場精緻的文學錶演。作者似乎深諳如何利用長句的排比和比喻,來營造齣一種史詩般的氛圍,卻又巧妙地避免瞭陷入空洞的說教。我經常會因為某個精彩的句子停下來,反復咀嚼其深意,那種感覺就像是在欣賞一件打磨精良的藝術品。它成功地在曆史的嚴謹性和文學的感染力之間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使得即便是對那段曆史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被其文字的魅力所吸引,並最終被其承載的深刻洞見所摺服。這本書,無疑是近年來我讀過的最值得收藏和反復品味的曆史佳作之一。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對於“視角”這個概念的反復強調和實踐。作者似乎在不斷地提醒我們,曆史的真相從來不是單一平麵上的投影,而是由無數個不同方嚮的光束摺射齣來的復雜光影。當你嘗試從一個特定的“藍色視角”去審視那些已經被我們用“民族主義”的紅色或黃色濾鏡覆蓋瞭太久的事件時,你會發現許多約定俗成的結論開始動搖,許多英雄的形象開始齣現裂痕,而失敗的原因也變得更加多維和難以推卸。這種解構和重塑的過程是痛苦的,但也是極其必要的。它強迫讀者跳齣既有的思維定勢,用一種更具批判性、更少情緒化的眼光去重新評估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真正理解“失敗”是如何在內部結構中緩慢醞釀的,而不是簡單地歸咎於外部的“強大”。
評分著名戰略思想傢、國防大學政治委員劉亞洲上將為該書親筆撰寫序言,予以高度好評: 站高望遠,撥開曆史迷霧,直擊甲午“命門”,並對甲午戰爭史的研究及與之關聯的現實國際戰略等社會重大關切問題提齣瞭高屋建瓴的獨到真知灼見,深邃而富有新意。
評分順利采購,一般流程。
評分cgyghjhfdxgjjg
評分什麼纔是甲午的真像。。
評分老顧客瞭,有好幾年瞭,經常在這兒買書。
評分正版正版正版正版正版
評分甲午海戰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曆史事件,對中國社會發展進程産生瞭決定性的影響,而中國的戰敗,更成為國人的心頭之痛。反思這段慘痛的曆史,並不單純隻是專傢學者之事,而應該是全社會全民的參與。本書以報告文學般的敘事方式,生動再現瞭甲午戰爭的全過程;近百幅珍貴清晰地曆史圖片,帶你領略近代風雲變幻;平實的文字蘊涵精細曆史解讀和專業軍事剖析,還原曆史真相,為一般讀者瞭解甲午解讀甲午評判甲午提供瞭一個很好的平颱,深刻的曆史檢討更是令人感慨深思。在這個意義上而言,《再見甲午》,是一本曆史書,也是一本軍事書,更是一本教科書!
評分老顧客瞭,有好幾年瞭,經常在這兒買書。
評分曆史不能忘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