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金文拓本精選釋譯

甲骨金文拓本精選釋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馬如森 著
圖書標籤:
  • 甲骨文
  • 金文
  • 拓本
  • 書法
  • 曆史
  • 考古
  • 古文字學
  • 漢字
  • 中國古代文化
  • 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大學齣版社
ISBN:9787811186512
版次:1
商品編碼:1039192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9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東北師範大學馬如森教授齣自著名學者孫曉野(常敘)先生門下,上承羅王學脈,於甲骨金文造詣甚深,多有著述。日前承他寄示新作《甲骨金文拓本精選釋譯》書稿,囑我寫幾句話。追憶1992年,他所著《殷墟甲骨文引論》書成,有鬍厚宣、孫曉野先生撰序,我也廁身其間。荏苒近20年,馬如森先生將三篇序移錄於他這部新作,而鬍、孫兩先生都已過世,念此不禁感懷係之。馬如森先生這部《甲骨金文拓本精選釋譯》,冠以“甲骨文概說”、“金文概說”,發凡起例,作為讀者入門階梯。然後列舉有代錶性的甲骨九片、金文七篇,循字逐句,細加論析注解,附以語體譯文,其深入細緻,不厭其詳,可謂前所未有。書末還為學習書法者著想,附以精美的臨寫作品,以作示範。全書設想之周到,工作之詳密,體現齣馬如森先生長達十年的功夫,很值得讀者品味。
在這裏我特彆想說的,是馬如森先生這部書的內容,充分反映瞭他多年治學謹慎穩重的特點。我認為,這對於初學的讀者特彆有益。幾年前,為紀念王國維先生,我曾有一篇小文登在《中華讀書報》,說到王國維先生強調“闕疑”的精神。1924年,王先生為容庚先生《金文編》作序,開篇便講:“孔子曰‘多聞闕疑’,又曰‘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
許叔重(慎)撰《說文解字》,竊取此義,於文字之形聲義有所不知者皆注雲‘闕’。至晉荀勗等寫定《穆天子傳》,於古文之不可識者,但如其字以隸寫之,猶此誌也。”至於後世學者,每每失之穿鑿,強不知以為知,違背瞭實事求是的原則,這正是我輩晚學所應力戒的。編著甲骨金文知識的普及性讀物,更應該如此,嚮讀者介紹的須是已為學術界公認的見解,而不宜一味求新,因為在當前學術繁榮的條件下,新說層齣不窮,卻不是都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介紹公認的知識,並非保守陳舊,而正是穩當矜慎的錶現。實際上,細繹《甲骨金文拓本精選釋譯》這部書,大傢都會對作者廣博的學識、深厚的功力有明確的印象。成語說“金針度人”,是我們都應感謝的。相信這部書的問世,會吸引更多讀者對甲骨金文産生興趣,並由此登堂入室。

作者簡介

馬如森,1932年齣生於遼寜省遼陽縣。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會員,中國古文字研究會會員,中國甲骨文書法藝術學術委員會委員。

目錄

李學勤序《甲骨金文拓本精選釋譯》鼓勵、希望與指導
鬍厚宣序
孫常敘序
李學勤序
自序
凡例
緒論
一、甲骨文概說
二、金文概說
三、關於考史的幾個問題
釋譯文
甲骨文
一、《甲骨文閤集》第137片
二、《甲骨文閤集》第6057片
三、《甲骨文閤集》第6834片
四、《甲骨文閤集》第10405片
五、《甲骨文閤集》第12051片
六、《甲骨文閤集》第37986片
金文
參考文獻
附錄一
附錄二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一本名為《甲骨金文拓本精選釋譯》的圖書,但內容完全不涉及該書主題的詳細圖書簡介: --- 書名:《寰宇風物誌:從北極苔原到南洋群島的奇珍異獸與風俗變遷》 導言:跨越時空的地理人文探險 本書並非一部專注於古代文字或考古發現的著作,而是一部橫跨全球各大地理闆塊,深入探索自然生態、人文地理與地方風俗的百科全書式作品。我們旨在帶領讀者進行一場宏大而細膩的“空間漫遊”,去理解地球上不同角落的生命形態、生存智慧以及隨時間推移而發生的微妙文化演變。全書摒棄瞭傳統的地域劃分,而是以主題串聯起分散的地理點,構建起一個相互關聯的全球圖景。 第一部分:冰封的邊緣與生命的韌性——極地與寒帶的生存哲學 第一章:苔原的無聲守望者——北極圈內的微觀世界 本章聚焦於北緯66度以北的廣袤地帶,著重分析瞭在永凍土層和極夜現象下,動植物如何演化齣驚人的生存機製。我們詳細考察瞭北極狐的換毛周期與洞穴結構,馴鹿的遷徙路徑及其對苔蘚植被的依賴性。更深入地,我們探討瞭薩米人(Sámi)的傳統放牧技術,他們如何通過對季節性變化的精準預測,維持著一種與自然高度和諧的遊牧生活方式。內容涵蓋瞭氣溫波動對地錶水文結構的影響,以及當地社區為應對氣候變化所進行的現代性適應努力。 第二章:針葉林的深呼吸——亞寒帶的木質敘事 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到西伯利亞腹地,針葉林構成瞭地球上最大的陸地生物群落之一。本章側重於林木學和生態動力學。我們分析瞭雲杉、冷杉等樹種在極端低溫下細胞液的防凍機製,以及火災在這一生態係統中的周期性作用——如何清理腐殖質,為新一代樹木的生長提供必要的空間與養分。此外,我們考察瞭俄羅斯遠東地區少數民族(如鄂溫剋人)在林海中的傳統狩獵與采集習俗,對比瞭工業化伐木對當地生物多樣性的不可逆影響。 第二部分:水域的脈動與文明的搖籃——河流、海洋與古代貿易路綫 第三章:大河的饋贈與反噬——尼羅河榖之外的灌溉奇跡 本部分將目光投嚮中低緯度地區,專注於大型水係對早期文明塑造的作用。除瞭對古埃及尼羅河灌溉係統的經典論述外,我們重點剖析瞭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之外的案例:如秘魯莫切文明(Moche)的復雜山地引水係統,以及中國西南地區哈尼梯田的精妙水土保持工程。本章著重於水利工程的社會組織學,探討瞭大規模水利建設如何催生齣中央集權的政治結構,以及這些係統在遭遇長期乾旱或洪澇時的社會彈性錶現。 第四章:海島上的微生物銀行——太平洋珊瑚礁的生態經濟學 本章將視角轉移到海洋環境。我們深入分析瞭熱帶珊瑚礁生態係統的脆弱性與高生物多樣性之間的辯證關係。內容包括共生藻類(蟲黃藻)在鈣化過程中的核心地位,以及海星捕食對珊瑚礁健康的負麵衝擊。在人文方麵,我們研究瞭波利尼西亞航海民族(如毛利人和帕勞人)的“星盤導航術”——一種基於洋流、風嚮、海鳥習性及星辰位置的綜閤性導航知識體係,並探討瞭這些知識在現代GPS技術普及下麵臨的傳承危機。 第三部分:乾燥的邊界與人類的適應性——沙漠、草原與邊緣地帶的文化張力 第五章:沙丘下的記憶與流動——撒哈拉的鹽路與綠洲農業 本書的重點之一是撒哈拉地區的跨文化交流。我們詳細描繪瞭古代跨撒哈拉貿易網絡,特彆是對鹽、黃金和奴隸的交易路綫的地理重構。我們探究瞭柏柏爾圖阿雷格人(Tuareg)的駱駝馴養技術和嚴苛的飲水管理策略。此外,本章對綠洲聚落的建築學進行瞭專題分析,解釋瞭厚重的土坯牆和風塔結構如何實現自然降溫,創造齣適宜人居的“微氣候”。 第六章:高原牧歌與垂直農業——安第斯山脈的生態分層利用 本書轉嚮南美洲,探討瞭安第斯山脈(特彆是秘魯與玻利維亞交界地帶)在極端海拔變化下發展的多層次農業係統。我們詳細介紹瞭印加帝國時期對不同海拔帶的生態劃分:從山榖的玉米種植到高山草甸的羊駝和羊駝養殖。本章核心內容在於解讀印加人如何利用“平行梯田”和復雜的灌溉渠係,在貧瘠的山區創造齣糧食冗餘,並討論瞭塊莖類作物(如馬鈴薯)的多樣性保存對於抵禦地方性飢荒的關鍵作用。 第四部分:濕熱的迷宮與文化的交織——雨林與季風區的人文景觀 第七章:垂直的森林圖書館——亞馬遜雨林中的藥用植物與部落知識 本書對亞馬遜河流域的探討,側重於人類學和生物信息學的結閤。我們記錄瞭當地土著社群對雨林中數韆種植物的識彆、采集與應用知識,尤其關注瞭用於儀式和醫療用途的特殊植物群落。本章強調瞭這些知識的係統性,而非零散的經驗積纍,並探討瞭現代生物製藥業對原住民知識産權的潛在侵犯與保護機製。我們詳細分析瞭在密集的植被覆蓋下,當地社區如何發展齣獨特的聲波定位和環境感知能力。 第八章:季風的節奏與稻作文明——東南亞的潮汐景觀 亞洲的季風區是地球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本章考察瞭水稻種植在社會結構、宗教信仰與時間觀念上的深刻影響。我們對比分析瞭泰國湄南河流域的泛濫平原耕作模式與越南紅河三角洲的精細化水管理。內容的另一條主綫是東南亞島嶼上(如印度尼西亞群島)的火山活動與土壤肥力之間的良性循環,以及火山灰沉積如何支撐起復雜的群島貿易網絡與多元的海洋文化。 結語: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性未來 最終章將所有地理單元重新拉迴當代語境。我們審視瞭全球供應鏈、氣候變化和基礎設施建設如何重塑這些傳統聚落的生活方式。本書旨在強調,理解每一個獨特地點的生存策略,對於構建一個更具韌性和可持續性的全球未來至關重要。這不是一本關於曆史遺跡的記錄,而是一份對地球生命動態係統的深度田野考察報告。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關於漢字源流的書籍簡直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作者似乎擁有一種神奇的能力,能將那些塵封已久的甲骨和金文符號,以一種既尊重曆史又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尤其欣賞它在解讀復雜字形時的那種細緻入微。很多拓本上的綫條模糊不清,或者由於年代久遠而殘損,但書中對這些細節的考證卻顯得非常紮實。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跟著一位經驗豐富的考古學傢和語言學傢進行實地考察。每當我看到一個熟悉的現代漢字,再迴溯到它在殷商或周朝的形態時,那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是無與倫比的。它不僅僅是文字的展示,更是一部濃縮的古代社會生活史。通過這些銘文,我仿佛能聽到彼時祭祀的鍾磬之聲,感受到先民對天地鬼神的敬畏,甚至能窺見他們日常的農業生産和戰爭場景。書中的排版設計也十分考究,字體選擇和布局都帶著一種古樸典雅的氣息,讓人在閱讀時就能沉浸其中,體會到文字本身的重量與美感。

評分

我收藏瞭不少關於古文字的書籍,但這本書在圖像質量上絕對是頂尖的。拓本的清晰度和對比度令人贊嘆。很多時候,原拓片因為墨色滲透或紙張老化,很多細微的筆畫特徵會被掩蓋,但通過這本書提供的精選圖片,那些原本隱藏的結構關係和筆順特徵得以清晰顯現。這種對視覺材料的精益求精,直接決定瞭解讀的準確性。更重要的是,書中對於每一個選取的拓本都進行瞭細緻的背景介紹,包括齣土的年代、器物的性質(是鼎、簋還是甲骨貞蔔之骨)等,這為我們構建一個完整的曆史畫麵提供瞭必要的支撐。這種對“物”與“文”的結閤研究,遠比孤立地研究字形本身要來得深刻和立體。它讓我意識到,文字從來都不是脫離物質載體而存在的孤魂野鬼,它們是活在特定曆史場景中的有力證據。

評分

從裝幀設計上看,這本書散發著一種低調而厚重的力量感。紙張的質地選擇非常棒,既能很好地承載那些精細的圖像,又不至於在手中顯得過於沉重。整體的裝幀風格透露著對傳統文化的深深敬意,沒有花哨的裝飾,一切設計都服務於內容的呈現與保護。我特彆留意瞭書中的索引和附錄部分,編排得極為清晰,便於查找和交叉引用。對於我這樣需要時常迴顧特定字形或銘文的研究者來說,一個高效的檢索係統是至關重要的。這本書被精心製作成瞭一件值得在書架上珍藏的工具書,它兼具瞭案頭工具的實用性和藝術品的觀賞性。拿在手裏,能感受到一種對曆史文本的敬畏感,這使得每一次翻閱都成為一種儀式性的享受。

評分

老實說,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專業著作,畢竟涉及的是最古老的漢字形體。然而,這本書的敘述方式卻齣乎意料的流暢和富有洞察力。它沒有陷入純粹的符號學分析的泥沼,而是巧妙地將考證結果融入瞭生動的語境之中。舉例來說,對於某個字的演變過程,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齣幾個階段的字形,而是會深入探討為什麼古人會選擇這樣的綫條組閤來錶達那個概念,這種對“造字邏輯”的挖掘,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趣味性。特彆是那些涉及蔔辭的段落,作者在釋譯時展現瞭極高的審慎態度,既不妄加揣測,又盡可能地還原瞭當時的語境,為我們理解早期漢語的語法結構提供瞭寶貴的綫索。對於任何對漢字學有興趣的初學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其友好的入口,它既有學術的深度,又保持瞭大眾可讀性,平衡得恰到好處。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一點,是它在“釋譯”部分所展現齣的謙遜與開放性。麵對許多仍存爭議的字形或詞語,作者並沒有采取一錘定音的武斷態度,而是列舉瞭學界主流的幾種觀點,並清晰地闡述瞭每種觀點的理據和局限。這種學理上的坦誠,反而讓讀者更加信服。它教會我,對古代文獻的研究,很多時候是一種在不確定性中尋求最佳解釋的過程,而不是尋找絕對真理。閱讀時,我常常會暫停下來,對照自己已有的知識體係進行反思。它不是那種填鴨式的知識灌輸,而更像是一場高水平的學術對話,邀請讀者一同參與到對古代智慧的重建工作中去。這種參與感,是很多枯燥的教材所不具備的寶貴品質。

評分

書紙張好,拓片清晰,隨書還附贈一張拓片影印件。

評分

hi《甲n骨金文拓本精選釋譯》AA(馬如森)【摘要L

評分

《ggj甲骨金文拓本w精選釋譯》GB(馬如森)【摘R要

評分

TV試讀】a-

評分

京d東g圖書

評分

逐字講解,還有清晰拓片和書法.

評分

要乘著活動時候購入纔會劃算

評分

書U評U

評分

自平王東遷以降,鐵器漸見,鐘等青銅樂亦漸多,且亦能鑄文於青銅器外側,故金文所錄,已非如當初般,隻為王公大臣之事,戰功、音階等,皆有鑄錄。此時金文被廣泛使用,堪稱全盛時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