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的植物(博物馆)

诗经里的植物(博物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育生 著
图书标签:
  • 诗经
  • 植物
  • 博物学
  • 文化
  • 历史
  • 文学
  • 植物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传统文化
  • 诗歌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348177
版次:1
商品编码:11462787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博物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字数:26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常话说:“和美人相撞会受伤,与美人同行,则正好可以拥有美人。”写《诗经里的植物》,正好印证了这句话。读《诗经》,感受《诗经》和植物世界相互激荡产生的性灵脉动,不是因为《诗经》之美和植物世界的神秘灿烂,仅仅只是为了点点滴滴的欢喜。这和爱一个人一样,爱她,不是因为她美,不是因为她富有,不是因为她出类拔萃,不是因为她百转千回的气质,仅仅只是因为:心在一起而安静,而愉悦。当你心里充满这种喜欢时,那个人,其实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成了一个魅力无穷的世界。这个世界为你敞开时,它就具备了让人追寻探索一辈子的力量。世上长久之爱地生成不都是如此吗?

作者简介

  韩育生,著名作家,20世纪70年代生于甘肃,从小熟悉山野田间的花草树木。渐长后出游深圳,在古典诗词中感受万物鲜活灵动,在美、性灵与感动中寄放现实之外的人生。出版有《香草美人志》《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情怀》等作品。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儿时的种种疑惑、那些不知名的花草全都有了合理的解释。原来《诗经》里的植物竟是我们从小玩弄的那些不知名的花草,看着熟悉的图片,情不自禁勾起童年的种种同忆,在芦苇荡里开辟“地道”,在荷塘中间摘莲蓬,看野花,食野果,挖竹采鲜蕨,于山间小路追捕蜻蜓,嬉闹时,也会用新鲜的苍耳藏在女牛的头发中,看着她们嘟嘴蹬脚的样子。
  ——网友 青之云
  
  ★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司空见惯的母猪藤,竟然就是著名的悼亡诗《葛生》中的乌蔹莓,而田问墙头随处可见的狗尾巴草,是众说纷纭的《甫田》中的莠,如今已是杂草的莠,义竟然是小米的祖宗的祖宗!《伯兮》里的一谖一即文绉绉的萱草即世俗的黄花菜。
  ——网友 牛腾寨主
  
  ★经典的伟大,好像是一代一代后人堆高的后人不断诠释、发扬、模仿,再创作,后出转精,而又将光荣归于原典。
  ——台湾作家 王鼎钧
  
  ★所有植物“有一种光华,人类无能执掌它的内心,只好用自己的心情去阐释,这是一种诡秘的一厢情愿,因为所有文字的人造味道,决定了它对露水的盗窃,决定了它对植物的袭击,更决定了它对大自然的偷换再好的名字,对于植物本身而言,仿佛都只是个笔名,只是无限接近事物本身。
  ——著名作家 冉云飞

目录

1.水环境的标识物——荇菜
2.莼菜之手
3.飞蓬的性情
4.粗粝与温柔——萎蒿
5.U盘一样的水芙蓉
6.风羽之物——白茅
7.悲感的熔池——黍
8.有女同车——木槿
9.爱的使者——萱草
10.艾蒿
11.色彩的精灵——蓝
12.野马葛藤
13.勾连之物——卷耳
14.泯嘴一笑——桃
15.以乐心,度俗世——车前子
16.包裹伤痛、苦难的铁沙——荆棘
17.入口嚼碎明琉璃——蕨菜
18.梨的琐忆
19.梅之女
20.树好大,风有时,人无涯——柏树
21.写给母亲——酸枣树
22.被戏说的——匏瓜
23.悲喜合鸣的自然暗哑——苦菜和荠菜
24.挂怀一个平淡如水的朋友——茯苓
25.暗夜一激灵——蒺藜
26.解读一点吸附和寄生的艺术——菟丝子
27.麦性
28.竹林
29.桐音
30.家园里的桑
31.芄兰
32.木瓜
33.千年韧如丝的——蒲草
34.救治妇仁——益母草
35.遍布山野的野葡萄——葛藟
36.不言之果——李子
37.浸入神秘色泽里的——檀木
38.莲子心,芙蓉色,水芸香里的——荷花
39.千古黄叶
40.情爱的果子,美味的果子——栗子
……

精彩书摘

  栎,《诗经》中的植物分类不可能如现在这样精细,这里的“栎”,可能指壳斗科同属的各种植物,像北方常见的麻栎,落叶乔木,嫩枝披灰黄色茸毛。叶的形态变异大,通常为椭圆状披针形。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为下垂柔荑花序,唯花单生成数朵生于一总梗上排成穗状。果实为坚果,基部有杯状壳斗包着。
  因为这首《国风·秦风·晨风》,让我熟悉了栎树。
  栎树,这是现代人的叫法,古代,它被称做柞树,而国外我们熟悉的名字是橡树。舒婷的《致橡树》,小时候读,只觉得清爽有骨性,却不知这栎树到底什么样子。在海拔60-2200米的范围内都能择地而生的栎树,普通,独立,对靠土地为生的百姓来说,栎树的全身百用而无一废,它身无娇气,在灶膛里伏地成柴灰,也罢,长到临云自悠然,也好,都是一副心平气和的样子。柴林里多的是栎树,这种树的树干发黑,顺着风生长,垒成柴禾,或在木杆上钻孔种入菌子,做成菌木,是生活在林区的人的生活树。烧制成木炭,运进城市,是锦衣绣服者们所陌生的。
  现存最古老的栎树,据说有4600年的历史,我曾在网络上见过它的图片。这棵树从它顶开大地的树基已经腐朽的树洞里,可以宽松自如地跑大型的载重车。河南省有棵千年树龄的栎树,其身形如黑龙狂舞,又似巨手金刚。虬枝蔓节上,百鸟建了属于自己的天堂。小小栎树的命运和长成参天巨木的栎树的命运,给了我两种栎树的概念。栎树的物性里有一种安守不息的性情。腰腿般粗时,被砍成柴禾,做成桌椅板凳,果实用来酿苦而涩的橡子酒,栎树的这种性情,就像滴水时无声,成江海时浮船没舟的百姓的力量。沉默时遭漠视,心用与万物,载无声于有声,这个时候的栎树是卑微的,但也纯粹真实,周身流淌着日常生活的痕迹,本真生活的性情。在年深日久里生长,还有一点点的机缘巧合,独一的一棵栎树一直长到目光不能及的高度。这个时候,风徐来以微笑,雨飘洒以细语,激电雷霆之下,伤碎枝护万体,全然一副王者相,这样的栎树,没有后顾和感叹,经历万千风雨琐碎心思都化作在了守护的平静里。走过树荫下的人,不禁然的赞叹和惊讶都不能使它动容和娇耸了。安守不息的栎树,有着卑微平凡里的诡异,有着宏阔超然里的恍惚。世间万物,低处高处都能保有同样的心境是多难的事情。以短暂生命的人的眼光来看,栎树实在是再平凡不过,有多少人平视过一介草木,又有谁仰视过它的存在?人类只在乎自己怎样过得好,我们认为自己的才智驾临于万物。但是,栎树的树荫下,人类真的那么独一无二,那么无所不能呢?
  西周时期,长在村族部落的附近栎树,日日浸透人们的日常生活,它的身上,自然而然也会寄托人们哀伤悲喜的情怀。《晨风》里的女子,眼望西山成丛的栎树,散乱的树影使人忧伤,那个心里思念的男人,是不是也在思念着自己?《诗经》里一咏三叹之间,就总是涌出一首歌(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诗),这样的悲歌在户外农田上,边干农活,边声声传唱。乱战年月,独守家园的女子阴郁的心情在这一刻的抒发里,心情会平静下来吧!关于这首诗,有一种猜测,认为写诗的作者不是专业采歌人,而是家境稍好、可以读点礼法铭文的女子的树下之思。魏晋以前,((诗经》的研究者们从这些歌词里解读出对当政者破坏礼法的嘲讽,政事荒唐,小人当道,君子难以登堂入室,无人以振朝纲,百姓的苦叹和无望也藏在这些诗歌的韵律里。按这种理解,诗的作者可能是隐于孤村商市里的一些酒后诗。就文学性而言,我倒喜欢这是首聪颖女子的不平作,但从经学道德家的角度,曲写诗词的隐居者应该是个忧世而谨小慎微的人。
  这首诗里有两个很好听的名字:晨风、北林。曾在市区里见到叫做“晨风书屋”和“北林书屋”的书店,原来是《诗经》的美给了书店主人以招魂。
  ……

前言/序言


《诗经》里的植物:一场穿越千年的绿色盛宴 你是否曾徘徊于故纸堆中,为《诗经》中那些宛如画卷般的自然景致所吸引?那些“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桃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芦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荇菜,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点缀,更是中华文明早期生生不息的脉络,是我们祖先生活、情感、信仰最真切的见证。 《诗经里的植物(博物馆)》并非仅仅是一本植物图鉴,也不是枯燥的学术论文。它是一扇门,一扇通往两千多年前先民精神世界的大门,通过那些散落在《诗经》中的草木身影,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的生活细节,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想象一下,在周朝古老的土地上,一位农夫望着田野间随风摇曳的禾苗,心中涌起的是对丰收的期盼;一位少女在溪边浣纱,看到水面上漂浮的菱角,脑海中浮现的是对心上人的思念;一位祭司在部落庆典上,手持象征祥瑞的艾草,祈祷神灵的庇佑。这些画面,都被《诗经》用最朴素却又最动人的语言记录下来,而植物,正是串联起这一切的生动载体。 穿越千年,与植物对话: 本书将带领你进行一场穿越千年的绿色对话。我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沉浸其中,用现代的眼光,去重新审视那些古老的植物。我们将追溯它们在《诗经》中的每一次出现,细致解读它们所承载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 “桃”: 当我们读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是春天里灼热的生命力,是婚姻的喜庆,还是对新生的赞美?本书将深入探讨“桃”在《诗经》中的多重意象,从其作为媒官的象征,到其在祭祀中的运用,再到其作为美的化身,全方位展现“桃”的文化魅力。我们会去探寻,古代的“桃”与今日的桃树在植物学上是否一致?它们在古代的栽培和利用方式有哪些特别之处?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句诗将一种凄美而辽阔的意境展现在我们面前。这“蒹葭”究竟是芦苇,还是荻,亦或是其他水边植物?我们将从植物学的角度,考证“蒹葭”的真实身份,并结合《诗经》中描写的“白露”、“秋风”等自然景物,勾勒出一幅秋日水畔的动人画卷。同时,我们还会探讨,“蒹葭”在古人心目中是否象征着一种难以企及的美好,一种迷离而若即若离的情感? “荇菜”: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这平凡的水草,在《诗经》中却承载着“思无邪”的情感。本书将深入解析“荇菜”的植物学特征,以及它在古代水生生态中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挖掘“荇菜”在《诗经》中作为女性劳动、情感寄托的文化意涵。或许,我们会发现,古人对“荇菜”的采摘,不仅仅是满足生计,更是一种与自然互动的仪式,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桑”与“麻”: 作为古代重要的经济作物,“桑”与“麻”在《诗经》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不仅是衣物的来源,更是农业社会繁荣的象征。《诗经》中描绘的“农桑”场景,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代农业生产的艰辛与喜悦。本书将详细介绍“桑”与“麻”的植物特性、栽培技术,以及它们在古代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还会探讨,古人对“桑”与“麻”的敬意,是否也包含了对辛勤劳动的赞美和对自给自足生活的珍视? “黍”、“稷”、“稻”、“粱”: 这些粮食作物,是古代社会生存的根本。《诗经》中大量篇幅描绘了农事的场景,从播种、耕作到收割,无不体现了古人对土地的依恋和对丰收的渴望。我们将逐一辨识这些粮食作物的具体种类,解析它们的生长习性,并结合《诗经》中的描述,还原古代的农耕生活图景。这些看似朴实的文字,实则蕴含着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智慧和发展脉络。 “薇”、“蕨”、“蕈”: 除了主要的农作物,那些野生的野菜、菌类,也为古人的餐桌增添了色彩。《诗经》中对这些“野味”的提及,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充分利用和对多样化食物来源的智慧。本书将带你认识这些植物的形态特征,了解它们在古代的采集和食用方式,并思考这些“山野之味”在古人饮食文化中的独特价值。 “博物馆”的意义: “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陈列的空间,更是一个保存、展示、研究和传承的载体。《诗经里的植物(博物馆)》正是要扮演这样一个角色。它将《诗经》中鲜活的植物形象,转化为具有生命力的知识和体验。 科学的严谨性: 我们将秉持科学的态度,尽可能准确地考证《诗经》中所提及植物的种类,参考历代植物学家的研究成果,并结合现代植物分类学,力求还原植物本来的面貌。我们会探讨,古人对植物的认识是否与现代科学吻合?有哪些认识上的差异? 人文的深度挖掘: 植物不仅仅是生物个体,它们更是文化的载体。本书将深入挖掘每一种植物在《诗经》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从诗歌的创作背景、情感表达、社会习俗等多个角度进行解读。我们会思考,为什么特定的植物会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是如何形成的? 跨学科的视野: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诗经》里的植物,我们将引入历史学、民俗学、考古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力求从更广阔的视野来阐释植物与古代社会、文化的关联。例如,我们会结合古代的陶器、青铜器纹饰,考察植物图案的演变;我们会参考古代的文献记载,了解植物在药物、染料等方面的应用。 感官的体验: 尽管我们无法亲身穿越回周朝,但本书将通过精美的插图、生动的文字描述,努力唤起读者的感官体验。我们会让你仿佛看到桃花盛开的灿烂,闻到蒹葭飘来的清香,感受到采摘荇菜的清凉。我们还会尝试还原古代的生活场景,让你在品读植物的同时,也品味那份古老的韵味。 本书的价值: 《诗经里的植物(博物馆)》不仅能满足你对《诗经》的求知欲,更能为你提供一次独特的文化体验。 重拾经典: 对于熟悉《诗经》的读者,本书将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让你对那些熟悉的诗句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更丰富的联想。 认识自然: 对于热爱植物和自然的读者,本书将带你认识那些对中华文明有着深远影响的植物,让你重新审视我们身边那些看似普通的草木。 传承文化: 对于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读者,本书将为你提供一个了解和传承古代智慧的窗口,让你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启迪思考: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本书将邀请你慢下来,去感受植物的生命力,去体会古人的情感世界,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去发现生活中的诗意与美好。 这本书,将是一场盛大的绿色宴席,一次心灵的洗礼。它邀请你一同走进《诗经》的世界,去倾听那些古老的植物,讲述它们与先民们的故事。让我们一同在文字的田野里,播种好奇,收获智慧,品味千年之前,那份属于生命的,最本真的芬芳。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诗经》的喜爱,源于它那朴实却又充满力量的语言,以及其中描绘的古代生活图景。然而,每次读到涉及植物的诗句时,总会感到一丝遗憾——我无法确切地知道,诗人笔下的那些“芣苢”、“蒹葭”、“采薇”,究竟是何种模样。这本书的名字《诗经里的植物(博物馆)》就像为我量身定做的一样,立刻就吸引了我。我非常好奇,它会以怎样的方式来呈现这些植物?是会像古籍里的插画一样,严谨而不失美感?还是会采用更现代化的表现手法,比如清晰的写实描绘,甚至附带植物学的鉴定信息?“博物馆”这个词,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系统的、专业的展示方式,或许会按时期、按区域,或者按照植物的形态来分类。我最期待的,是能够通过这本书,将《诗经》中的植物与古人的生活、情感、信仰联系起来。比如,某些植物是否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它们在古人的婚恋、祭祀、战争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本书会不会像一位耐心细致的导览员,为我一一揭示这些隐藏在诗句背后的秘密,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诗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评分

我最近特别迷恋那些能够唤醒我对古代世界好奇心的书籍,而《诗经里的植物(博物馆)》听起来简直就是我的“菜”!我对《诗经》的了解,更多停留在文字的层面,虽然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美好,但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特别是那些具体的意象。想象一下,翻开这本书,仿佛走进了一个由植物构建的古代中国,《诗经》里的那些花草树木不再是抽象的文字符号,而是有了鲜活的生命。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复活”这些植物?是会提供详尽的植物学信息,比如它们的生长环境、药用价值、在古代的用途等等,还是会更侧重于它们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博物馆”这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一定非常有条理,或许会按照植物的种类、出现的频率,或者甚至根据《诗经》的不同篇章来组织内容。我设想着,或许每一页都会是一幅精美的画面,配上引人入胜的文字,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的时代,亲眼目睹这些植物的盛开与凋零,感受它们与古人情感的交织。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诗经》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不仅仅是欣赏语言的美,更能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评分

我对那些能够穿越时空、连接古今的书籍总是情有独钟,《诗经里的植物(博物馆)》绝对属于这一类。我对《诗经》的感情很复杂,既有对古老智慧的敬畏,也有对其中描绘的生活画面的好奇。我一直觉得,植物是理解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最直观的窗口之一,而《诗经》中大量的植物意象,更是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诗经里的植物(博物馆)》这个名字,一下子就激发了我无限的遐想。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非常“落地”的方式,将那些抽象的诗句转化为具体的植物形象。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图文并茂,更能够深入挖掘每一种植物在《诗经》中的出现,它们所处的语境,以及可能蕴含的象征意义。比如,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中的杨柳,它在当时是否与离别、思念有着紧密的联系?又或者,“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中的芣苢,它是一种怎样的植物,古代人们采摘它的目的是什么?“博物馆”的设定,让我觉得这本书应该非常系统和全面,或许会像一个个独立的小展览,为我呈现《诗经》中出现的各种植物,让我如同置身于一个充满知识和美学的古老植物园。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描写都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像《诗经》这样古老而又充满诗意的文本。而《诗经里的植物(博物馆)》这个书名,一下子就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我总觉得,那些流传千年的诗句,之所以能够触动人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描绘的自然景象是如此生动而真实。《诗经》中的植物,它们不仅仅是背景,更是承载情感、象征意义的重要元素。这本书,仿佛就像一本“解密”《诗经》的钥匙,让我有机会去了解那些“桃”、“李”、“兰”、“菊”等等,它们在古代究竟是什么样子,它们是否与我们今天所认识的植物一样,它们在古人的生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知识点,比如某些植物在古代的用途,它们在祭祀、医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又或者它们与当时人们的情感寄托之间的联系。如果书中能够用一种非常学术但又易于理解的方式来阐述这些内容,那将是太棒了。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诗经》产生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让那些曾经熟悉的诗句,因为对植物的深入了解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评分

哇,拿到这本《诗经里的植物(博物馆)》真是太惊喜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诗经》更是我心中的白月光。每次读到那些充满意境的诗句,总会好奇诗人们笔下的花鸟鱼虫究竟是何模样,它们在当时的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本书的名字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有机会“亲身”走进《诗经》的世界,去探寻那些被时光尘封的植物身影。我特别期待它能够以一种非常生动、可视化的方式呈现这些植物,比如会不会有精美的插图,甚至是3D模型?博物馆的概念也让我遐想联翩,难道书里会像参观博物馆一样,为每一种植物设置独立的展柜,配上详细的解说和历史渊源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简单的植物图鉴,而是能将植物与《诗经》的诗句、当时的社会风貌、人们的生活习俗紧密联系起来,让阅读的过程充满探索的乐趣和发现的惊喜。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会如何描绘那些出现在诗歌里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或者“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时,诗人所见的那些植物。这本书的气质,感觉就是那种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趣味性的那种,实在太对我的胃口了!

评分

东西很不错,量又足,京东的自有快递很给力,包装也不错

评分

一般,有不少页装订反了

评分

孙犁,是我国当代文学大家,“荷花淀派”代表人物。

评分

包装非常精美,特别喜欢的书,值得入手。

评分

物有所值 ,图文并茂,满意

评分

因编者北岛的眼光与公信力,这部选本以其品质的优秀和独到,势必在汉语世界产生持久而巨大的影响。

评分

书不错,快递服务好。

评分

一般,不是学术书,随便读读吧

评分

非常满意,很好,比实体店便宜,一直在京东上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