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难得最是得从容

汪曾祺散文:难得最是得从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曾祺 著
图书标签:
  • 汪曾祺
  • 散文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随笔
  • 生活
  • 文化
  • 经典
  • 治愈
  • 慢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5486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5885
包装:软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汪曾祺先生的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本书选入他的多篇著名散文,读者可从中一窥汪曾祺先生散文创作的风格及真髓。
  2. 汪曾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沈从文先生的入室弟子,他的散文一直有稳定的读者群。
  3.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自有一种恬淡的味道,日常琐事在他的笔下也别有韵味。文章闲适从容,旷达真诚,所谓文如其人,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自然流露出他淡泊超然的人生态度。

内容简介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自有一种恬淡的味道,日常琐事在他的笔下也别有韵味。《汪曾祺散文:难得最是得从容》共分为八辑,分别从果蔬吃食、旅行游记、花草鱼虫、人文情怀、生活感悟、闲情逸致、往昔岁月、怀念友人等八个方面使读者领略他的人格魅力。文章闲适从容,旷达真诚,所谓文如其人,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自然流露出他淡泊超然的人生态度。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沈从文先生的入室弟子。他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上颇有成就,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曾在海内外出版过小说集、散文集三十余部,代表作品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

精彩书评

  ★汪先生之文,是绚烂之极后的复归于平淡……诸篇之中,我最喜欢那些谈吃(抑或应写为“贪吃”?)的文字,虽平淡无奇,类似菜谱,却处处流露出人间至情,引人无限向往。
  ——刘德水

  ★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系列及《四方食事》系列让人毫不怀疑他是个“美食家”,几乎是所有吃过的和没有吃过的,一经他说,全成了美食。
  ——徐卓人

  ★他的文章应当说比几个大师都还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才!“大器晚成”,古人早已言之。最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
  ——沈从文

  ★读大陆的作品,满口噙香中国味的作家,当推汪曾祺和邓友梅。
  ——金庸

目录

第一辑 四方食事
五味 / 003
寻常茶话 / 008
豆汁儿 / 014
手把肉 / 016
果园杂记 / 020
岁朝清供 / 023
冬天 / 026
北京人的遛鸟 / 029
看画 / 032
沽源 / 036
觅我游踪五十年 / 040
第二辑 天山行色
途杂记 / 049
天山行色 / 056
菏泽游记 / 076
滇游新记 / 083
索溪峪 / 094
泰山片石 / 097
第三辑 人间草木
人间草木 / 113
葡萄月令 / 118
北京的秋花 / 124
腊梅花 / 129
夏天的昆虫 / 132
花园 / 135
夏天 / 139
昆虫备忘录 / 142
果蔬秋浓 / 145
第四辑 自得其乐
踢毽子 / 151
读廉价书 / 154
自得其乐 / 162
果园的收获 / 169
写字 / 173
烟赋 / 178
文化的异国 / 186
第五辑 七载云烟
观音寺 / 191
七载云烟 / 196
我的家乡 / 209
闹市闲民 / 211
大妈们 / 214
草巷口 / 219
故乡的元宵 / 224
却老 / 228
第六辑 一辈古人
老舍先生 / 235
金岳霖先生 / 240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 245
沈从文和他的 《边城》 / 256
难得最是得从容 / 274
我的父亲 / 278
我的母亲 / 286
我的祖父祖母 / 291
遥寄爱荷华
——怀念聂华苓和保罗?安格尔 / 299
一辈古人 / 307

精彩书摘

  《汪曾祺散文:难得最是得从容》:
  五味山西人真能吃醋!几个山西人在北京下饭馆,坐定之后,还没有点菜,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了三调羹醋。邻座的客人直瞪眼。有一年我到太原去,快过春节了。别处过春节,都供应一点好酒,太原的油盐店却都贴出一个条子:“供应老陈醋,每户一斤。”这在山西人是大事。
  山西人还爱吃酸菜,雁北尤甚。什么都拿来酸,除了萝卜白菜,还包括杨树叶子,榆树钱儿。有人来给姑娘说亲,当妈的先问,那家有几口酸菜缸。酸菜缸多,说明家底子厚。
  辽宁人爱吃酸菜白肉火锅。
  北京人吃羊肉酸菜汤下杂面。
  福建人、广西人爱吃酸笋。我和贾平凹在南宁,不爱吃招待所的饭,到外面瞎吃。平凹一进门,就叫:“老友面!”“老友面”者,酸笋肉丝氽汤下面也,不知道为什么叫作“老友”。
  傣族人也爱吃酸。酸笋炖鸡是名菜。
  延庆山里夏天爱吃酸饭。把好好的饭焐酸了,用井拔凉水一和,呼呼地就下去了三碗。
  都说苏州菜甜,其实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包子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四川夹沙肉用大片肥猪肉夹了洗沙蒸,广西芋头扣肉用大片肥猪肉夹芋泥蒸,都极甜,很好吃,但我最多只能吃两片。
  广东人爱吃甜食。昆明金碧路有一家广东人开的甜品店,卖芝麻糊、绿豆沙,广东同学趋之若鹜。“番薯糖水”即用白薯切块熬的汤,这有什么好喝的呢?广东同学日:“好!”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我家曾有老保姆,正定乡下人,六十多岁了。她还有个婆婆,八十几了。她有一次要回乡探亲,临行称了两斤白糖,说她的婆婆就爱喝个白糖水。
  北京人很保守,过去不知苦瓜为何物,近年有人学会吃了。菜农也有种的了。农贸市场上有很好的苦瓜卖,属于“细菜”,价颇昂。
  北京人过去不吃蕹菜,不吃木耳菜,近年也有人爱吃了。
  北京人在口味上开放了!北京人过去就知道吃大白菜。由此可见,大白菜主义是可以被打倒的。
  北方人初春吃苣荬菜。苣荬菜分甜荬、苦荬,苦荬相当的苦。
  有一个贵州的年轻女演员上我们剧团学戏,她的妈妈不远迢迢给她寄来一包东西,是“择耳根”,或名“则尔根”,即鱼腥草。她让我尝了几根。这是什么东西?苦,倒不要紧,它有一股强烈的生鱼腥味,实在招架不了!剧团有一干部,是写字幕的,有时也管杂务。此人是个吃辣的专家。他每天中午饭不吃菜,吃辣椒下饭。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的,各种辣椒,他都千方百计地弄来吃,剧团到上海演出,他帮助搞伙食,这下好,不会缺辣椒吃。原以为上海辣椒不好买,他下车第二天就找到一家专卖各种辣椒的铺子。上海人有一些是能吃辣的。
  我的吃辣是在昆明练出来的,曾跟几个贵州同学在一起用青辣椒在火上烧烧,蘸盐水下酒。平生所吃辣椒之多矣,什么朝天椒、野山椒,都不在话下。我吃过最辣的辣椒是在越南。一九四七年,由越南转道往上海,在海防街头吃牛肉粉,牛肉极嫩,汤极鲜,辣椒极辣,一碗汤粉,放三四丝辣椒就辣得不行。这种辣椒的颜色是橘黄色的。在川北,听说有一种辣椒本身不能吃,用一根线吊在灶上,汤做得了,把辣椒在汤里涮涮,就辣得不得了。云南佧佤族有一种辣椒,叫“涮涮辣”,与川北吊在灶上的辣椒大概不相上下。
  四川不能说是最能吃辣的省份,川菜的特点是辣且麻,——搁很多花椒。四川的小面馆的墙壁上黑漆大书三个字:麻辣烫。麻婆豆腐、干煸牛肉丝、棒棒鸡;不放花椒不行。花椒得是川椒,捣碎,菜做好了,最后再放。
  ……
《人间烟火,自在从容:从汪曾祺的笔触看生活之美》 这本书并非直接收录汪曾祺先生的某部散文集,而是试图借由他那独树一帜的文字风格与生活哲学,深入探索“难得最是得从容”这一人生至境。我们并非要对《汪曾祺散文:难得最是得从容》一书进行解读或评论,而是希望通过回溯和提炼汪曾祺先生作品中的精神内核,呈现出一种生活的美学,一种对待世事波澜不惊的智慧。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如同他的人生,看似平淡,实则隽永。他的笔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大彻大悟的哲理,只有对寻常日子细致入微的体察,对寻常人事温情脉脉的关怀。他描绘的故乡,是“最美的故乡”,那里有“高高的城墙”,有“细细的水”,有“黄昏时候的狗叫”,有“夜晚的星星”。这些看似琐碎的意象,被他用简练而富有诗意的语言串联起来,便成为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一种根植于心底的安宁。 “得从容”,这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修行。在汪曾祺先生的作品中,“从容”二字并非意味着懈怠或消极,而是代表着一种淡定自若、不卑不亢的生活态度。他曾经写过,“到了我这个年纪,还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这句话背后,是对人生起伏的深刻理解,是对得失利弊的超然看待。这种“从容”,源于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对时间流逝的感知,以及对当下一切的珍惜。 一、 味蕾深处的乡愁与温暖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常常从“吃”开始。他写家乡的藕、家乡的饺子、家乡的酒,字里行间弥漫着浓浓的乡愁,更有着一种熨帖人心的温暖。他的美食描写,绝非简单的食材罗列,而是与风土人情、童年记忆、亲人情感紧密相连。 他写“家乡的藕”,不仅仅是藕的脆甜,更是挖藕时的泥土芬芳,是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是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的喜悦。“家乡的饺子”,每一个褶子都饱含着母亲的巧手和对儿女的爱意。他笔下的食物,仿佛都有生命,都有温度,都能唤醒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 这种对食物的眷恋,是对生活最直接的表达。在汪曾祺先生看来,品尝食物,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与土地对话,与过往对话,与亲人对话。当我们在他的笔下读到那些朴素却滋味无穷的家常菜时,仿佛也能闻到那久违的厨房香气,感受到那份来自故土的踏实与安心。 “从容”于“吃”,便是懂得生活的情趣,懂得在寻常的食物中品味人生的甘甜。不追求山珍海味,不拘泥于仪式繁复,只求一份心安,一份满足。这种对“吃”的态度,也折射出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刻意,不强求,顺应自然,感受当下。 二、 人间烟火里的世俗智慧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总有一种“人间烟火气”。他写市井生活,写街头巷尾的闲谈,写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没有批判,没有猎奇,只有一种不动声色的观察和理解。他看到了普通人生活中的辛劳,也看到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他笔下的“昆明”,有“走在路上看到的许多穿短袖衫的青年人”,有“街边的小吃摊”,有“悠闲地走着的人们”。这些场景,构成了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的图景。他没有回避生活的艰辛,但他更愿意去发现生活中的趣味和美好。 “从容”于“人间烟火”,便是看透世事,不为浮华所动,不为琐事所扰。他懂得人情世故,但从不圆滑世故。他与人交往,始终保持着一份真诚和率性。他赞美“善良”,赞美“实在”,这些看似平凡的品德,在他看来却是最宝贵的财富。 他写“茶馆”,写“戏园”,这些充满市井气息的场所,承载着普通人的生活日常。他在其中观察,在其中感悟,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中的不平凡。他的人生智慧,就藏在这些日常的细节之中,等待着有心人去体会。 三、 文字之间的淡泊与诗意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如同他本人一样,有一种超然的气质。他的语言简练、朴实,却又蕴含着一种独特的诗意。他不追求辞藻的华丽,不追求句式的复杂,只是用最自然、最贴切的语言,将他的所思所感表达出来。 他写“自然”,写“花鸟”,写“草木”,总能从中看到生命的韧性和美好。“一种花”,在别人眼里可能只是路边寻常的植物,但在他笔下,却可能成为触动心弦的存在。他对自然万物的热爱,是对生命本真的尊重。 “从容”于“文字”,便是懂得语言的力量,也懂得语言的局限。他用文字去记录生活,去表达情感,但从不试图用文字去改变什么。他的文字,是一种陪伴,是一种慰藉,是一种对美好的默默守护。 他的散文,读起来总有一种宁静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庭院,听着微风拂过树叶的声音,看着阳光在地上投下的斑驳光影。这种宁静,源于他内心的平和,源于他对生活的热爱,更源于他对“从容”境界的追求。 四、 告别与新生:人生无常中的坚韧 即便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和磨难,汪曾祺先生的文字中,始终弥漫着一种乐观和豁达。他写“故乡”,写“童年”,这些回忆,或许也伴随着离别和失落,但他选择将这些情感升华为对生命的珍视。 他写“生”,写“死”,但从未渲染悲情。他的笔触,总是轻柔地拂过,然后转向对当下生活的关注。这种对人生无常的淡然,恰恰体现了“从容”二字的深刻含义。 “从容”于“人生无常”,便是懂得放下,懂得珍惜。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如何在生活的变迁中,保持内心的稳定和宁静。他的作品,给予我们一种力量,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也能多一份淡定,多一份希望。 《人间烟火,自在从容》这本书,便是试图将汪曾祺先生的这种生活哲学,这种对“难得最是得从容”的深刻体悟,用一种不落痕迹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它不是对某本书的解读,而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邀约,一种对内心平和与自在的追寻。我们希望通过对汪曾祺先生作品精神的提炼,唤起读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内心的关照,以及对“从容”境界的向往。 在汪曾祺先生的文字里,我们找到的是一种朴素的幸福,一种淡泊的智慧,一种自在的生活态度。他教会我们,真正的“从容”,并非逃避,而是以一颗平和的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体味生命的真谛。这本书,正是这场关于“从容”的温柔邀请,一场关于“人间烟火”的诗意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散文集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关于“慢”的艺术。在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下,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洪流裹挟,追逐着转瞬即逝的热点,甚至忘记了停下来,感受生活本身。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就像是一杯陈年的老酒,需要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其中的醇厚。他描绘的那些人物,那些场景,都带着一种“慢”的节奏。无论是对一个传统手艺的细致刻画,还是对一段过往情谊的深情回溯,他都给予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展开。他笔下的生活,没有跌宕起伏的戏剧冲突,更多的是一种细水长流的温情。这种“慢”,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一种对细节的追求,一种对心灵的呵护。读他的文章,我常常会不自觉地放慢阅读的速度,让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都在心中停留片刻。这种沉淀的过程,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追求的。

评分

这本散文集,如同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个充满烟火气却又无比诗意的世界。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不华丽,不雕琢,却能直击人心。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哲理,将看似普通的事物赋予深刻的内涵。比如,他写食物,不仅仅是食物本身,更是食物背后承载的记忆、情感和文化。他写自然,不是简单的风景描摹,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生命与季节的脉动。他的文章,总有一种让人心安的力量,在读完之后,仿佛整个世界的节奏都慢了下来,心头涌上一股平静与满足。他对待过往,总是带着一种温情的怀旧,但并非沉湎于过去,而是从中汲取养分,更好地面对当下。他的文字,是一种治愈,是一种抚慰,更是对生活的一种美好期许,让我相信,即使在平凡的日子里,也蕴藏着无限的诗意和可能。

评分

与其说这是一部文学作品,不如说这是一本生活哲学指南。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总能触碰到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那些关于人情世故的细腻描摹,那些对生活琐事的独到见解,都让我受益匪浅。他笔下的人物,不论是贩夫走卒,还是文人雅士,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悲欢离合,都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他对于“人”的理解,是那么深刻而又通透,他看到了每个人身上都有的光明与黑暗,但总能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去接纳。这种对他人的善意,也体现在他对生活的态度上。他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中的一切美好,即使在困顿时期,也总能找到让自己开心的事情。读他的文章,让我明白,生活的美,往往蕴藏在那些最平凡的角落里,关键在于你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以及一颗愿意去感受美的心。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散文集,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某个具体的故事,而是无数细碎却生动的生活场景。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就像他笔下的那些寻常事物——一碗面,一道菜,一个雨天,都自有其韵味,散发着一种温润的光泽。他描绘人间烟火,从不刻意渲染,却能在最朴素的笔触下,勾勒出生活的真实肌理。那些关于食物的片段,不是简单的罗列食材,而是渗透着他对过往岁月的眷恋,对人情冷暖的体悟。他写故乡,写童年,写那些已经远去的时光,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淡淡的乡愁,不悲不伤,而是温和地渗透进读者的心底,让人回味无穷。读他的文字,仿佛能听到风吹过麦田的声音,闻到泥土的芬芳,感受到阳光洒在皮肤上的暖意。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得益于他极强的画面感和感官描写,让文字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跳跃的生命。他仿佛只是坐在你身边,轻声讲述着他的所见所闻所感,却能将你带入他所营造的世界,让你一同感受那份宁静与从容。

评分

与其说这是一本散文集,不如说这是一位智者与你进行的一场温柔对话。汪曾祺先生的文章,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魔力,他所谈论的,很多是关于生活的小事,是那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日常。然而,正是这些小事,构成了我们生命的底色。他笔下的“闲”,并非游手好闲,而是一种从容的生活态度,一种对浮躁现实的温和反抗。他教会我们如何在喧嚣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如何在琐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他不是教条式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充满智慧的观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读他的文章,总能在不经意间获得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心中积压的阴霾被驱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明朗和豁达。他对待世事,总是带着一份平和与善意,不评判,不苛责,而是用一种悲悯的目光去审视,用一种宽厚的胸怀去接纳。这种精神境界,对于现代人而言,尤为珍贵,它指引着我们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保持一份内心的纯粹和安宁。

评分

包装很好。

评分

字迹清晰,纸箱不错,质量正版,还会购买。

评分

难得的周未,读起来轻松,应景

评分

老师让买的,不错的选择

评分

不错 发货速度快 值得一读

评分

家有学子,买东西上京东,省力实惠方便!

评分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自有一种恬淡的味道,日常琐事在他的笔下也别有韵味。文章闲适从容,旷达真诚,所谓文如其人,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自然流露出他淡泊超然的人生态度。

评分

喜欢汪老朴素的文字,非常不错

评分

不错。书很漂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