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分镜头设计:经典动画片解析

动画分镜头设计:经典动画片解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辉,孙文博 著
图书标签:
  • 动画
  • 分镜头
  • 设计
  • 动画制作
  • 经典动画
  • 动画原理
  • 电影
  • 视觉艺术
  • 动画教学
  • 动画行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356974
版次:1
商品编码:11462991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2
字数:46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欣赏经典动画的成功之道,用艺术的眼光发现那曾经快乐的动漫时光。你将获得私人定制,导演告诉你画面中的那些秘密故事。

内容简介

  《动画分镜头设计:经典动画片解析》全面介绍了动画中分镜头的绘制方法与应用技巧,详细讲解了国内外动画的制作流程,并深入剖析了国内外众多优秀影片的分镜头作品实例,以理论知识加案例分析的形式对动画分镜头应用进行了深入详尽的讲解。
  全书共12章,第1-3章介绍国内外动画的制作流程、分镜头的基本概念,以及分镜头和镜头的区别;第4-6章介绍摄影机的运动方式、镜头之间的转换连接手法,以及场和段落的概念;第7-8章介绍摄影机镜头与动画中的画面元素;第9-11章介绍动画分镜头表现中的通用技法、一点技法、切分技法;第12章为火星时代优秀学员作品赏析。
  《动画分镜头设计:经典动画片解析》可作为高等院校影视动画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动画爱好者的学习用书。

作者简介

  孙文博,汉,硕士学位,讲师;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获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现就职于哈尔滨理工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动画系讲师。参与本书第1章动画分镜头概述、第2章故事结构、第3章认识分镜头和镜头、第4章摄影机的运动方式编写,累计字数17万字。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动画分镜头概述
1.1 认识动画制作的流程
1.1.1 国内动画制作的流程
1.1.2 国外动画制作的流程
1.1.3 国内外动画前期制作流程的区别
1.2 了解分镜头
1.2.1 分镜头的概念
1.2.2 分镜头在动画片中的重要性
1.2.3 动画分镜头设计的基本构成要素和要求

第2章 故事结构
2.1 分新故事结构
2.1.1 令人沉浸于影片中的元素
2.1.2 故事结构的种类
2.1.3 故事曲线
2.1.4 角色和故事的关系
2.1.5 创作要点
2.2 如何创作故事

第3章 认识分镜头和镜头
1.1 认识分镜头
3.1.1 什么是分镜头
3.1.2 了解动画分镜头
3.2 认识镜头
3.2.1 什么是镜头
3.2.2 怎么区分每个镜头

第4章 摄影机的运动方式
4.1 固定镜头
4.1.1 固定镜头的功能和作用
4.1.2 固定镜头的局限性
4.2 运动镜头
4.2.1 推镜
4.2.2 拉镜
4.2.3 摇镜
4.2.4 移镜
4.2.5 跟镜
4.2.6 升降镜头
4.2.7 综合运动镜头

第5章 镜头闻的转换连接
5.1 镜头连接(转换)的逻辑性要求
5.2 镜头连接(转换)的连续构成和对列构成
5.2.1 无技巧性转场方式(直接切换)
5.2.2 技巧性转场方式(特技连接)

第6章 场和段落
6.1 主镜头
6.2 关系镜头
6.3 空镜头
6.4 客观镜头和主观镜头
6.5 开场镜头
6.6 过肩镜头
6.7 视点镜头
6.日长镜头

第7章 摄影机镜头
7.1 摄影机位(位置)
7.2 摄影机距离(景别)
7.2.1 景别的划分
7.2.2 全景系列景别和近景系列
7.2.3 景别在影片中的作用
7.3 摄影机角度

第8章 画面元素
8.1 动画角色
8.2 动画场景
8.3 舞台布局
8.4 光影
8.5 色彩
8.6 构图

第9章 动画分镜头表现——通用技法
9.1 根据剧市构思
9.2 设计草图
9.3 设计分镜头
9.4 实例

第10章 动画分镜头表现——点技法
10.1 文字脚本
10.2 根据俯视图布局
10.3 构思缩略图
10.4 描绘草图
10.5 最终分镜头设计
10.6 实例

第11章 动画分镜头表现——切分技法
11.1 文字脚市
11.2 时间节奏的把握
11.3 描绘草图
11.4 最终分镜头设计

第12章 作品赏析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动画分镜头设计:经典动画片解析》的图书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将深入探讨该书所涵盖的其他主题和内容,完全不涉及原书名所暗示的“动画分镜头设计”或“经典动画片解析”的具体内容。 --- 图书简介:世界电影史与叙事理论探微 图书名称: 《世界电影史与叙事理论探微》 引言:超越视觉表象的电影结构 《世界电影史与叙事理论探微》是一部旨在系统梳理全球电影艺术演变脉络,并深入剖析叙事结构底层逻辑的学术专著。本书摒弃了对单一视听技术或具体动画作品的片面剖析,转而聚焦于电影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构建意义、塑造观众体验的宏观视角。我们相信,理解电影的深度,需要从其历史根源、哲学基础以及叙事模式的共通性入手。 第一部分:早期电影的形态与社会语境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时光倒回至电影艺术的黎明时期,详尽考察默片时代(1895-1927)的社会、技术与美学特征。我们不仅仅是罗列发明家的名字,而是深入探讨了卢米埃尔兄弟的“在场”美学与梅里爱的“魔术”叙事之间的分野,以及这些早期实践如何反映了工业革命后期欧洲社会的焦虑与希望。 本部分重点关注了世界范围内早期电影运动的地域差异性。例如,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如何通过环境设计和光影对比,表达了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心理创伤;苏联蒙太奇学派如何将电影提升至一种政治工具和认知实验的高度,探讨了爱森斯坦的“碰撞蒙太奇”与普多夫金的“关联蒙太奇”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张力。我们考察了这些流派如何奠定现代叙事的基础,强调了电影语言的社会功能性。 第二部分:经典好莱坞的叙事范式与结构解构 在第二部分,我们将焦点转向好莱坞黄金时代(约1930s-1950s),但这并非是对某部具体影片的逐一分析,而是对其主导叙事范式的深度结构解构。本书将“经典好莱坞叙事”视为一种高度工业化、具有明确目的性的叙事系统,并对其“三幕式结构”的内在机制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我们探讨了“人物驱动”叙事与“事件驱动”叙事在市场驱动下的融合与演变。重点分析了叙事中的“因果链”逻辑如何被严格执行,以及如何通过视听语言(如景深镜头、标准照明)来强化叙事的清晰度和情感指向性。同时,我们引入了叙事学(Narratology)的工具,用以分析经典叙事中“叙述者权威性”的建立过程,以及角色动机如何被设计以推动情节发展,而非仅仅是单纯的情感表达。 第三部分:现代主义电影的叙事革命与反思 进入第三部分,我们将探讨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欧洲电影(特别是法国新浪潮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对既有叙事体系发起的深刻挑战。这一部分的核心不在于介绍某几位导演的风格,而在于分析“现代主义”如何从根本上质疑了电影的“再现”功能和“线性时间”的必然性。 我们详细研究了“非线性叙事”的理论基础,探讨了诸如“开放式结局”、“去中心化主角”以及“时间中断”等叙事手法的哲学根源——即对现代人主体性危机的回应。本书将“慢节奏”和“意象堆叠”视为一种有意识地对抗好莱坞工业化节奏的策略,旨在将观众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意义建构者。我们对比了伯格曼对内在心理状态的挖掘与安东尼奥尼对现代都市疏离感的捕捉,指出两者在叙事策略上的共性:对传统情节的有意削弱。 第四部分:后经典叙事与全球化语境下的融合 最后一部分,我们将目光投向当代。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媒体的兴起,电影叙事进入了一个“后经典”阶段。本书不再试图定义一个新的“主义”,而是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叙事模式的碰撞与吸收。 我们考察了诸如“交叉叙事”、“多重宇宙”概念的起源,以及它们在当代商业电影中如何被运用,以适应观众对信息密度和复杂性的新需求。此外,本书特别关注了非西方电影工业在吸收西方叙事技巧的同时,如何保持其文化独特性,例如亚洲电影在情感表达和空间处理上的细腻之处,这些都构成了对既有西方叙事理论的有力补充和挑战。我们探讨了如何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理解不同社会对“英雄之旅”或“悲剧结构”的本土化诠释。 结语:电影叙事的永恒追问 《世界电影史与叙事理论探微》旨在提供一个结构化的框架,用以理解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复杂性,从早期的记录到当代的解构与重构。本书是献给所有希望深入理解电影“如何讲述故事”而非仅仅“讲述了什么故事”的读者、研究者和创作者的一部必备参考书。它提供的理论工具和历史参照,将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成熟的、批判性的电影观。 ---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资深动画迷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选材范围相当广,涵盖了不同年代和流派的作品,这显示出作者做了不少功课。然而,这种广度似乎也带来了一定的牺牲——深度上有所欠缺。许多被选入的“经典”作品,其镜头设计上的创新点,在书中仅仅被一笔带过。我本来非常期待能看到关于如何运用景深、光影布局来烘托情绪的专业分析,比如某个特定场景中,为什么作者选择用低角度仰拍而不是平视镜头来表现角色的压抑感。书中似乎更侧重于对“看到了什么”的描述,而不是对“为什么这么看”的解释。如果能加入一些与不同时代动画制作工具变迁(如从手绘到CG过渡时期)对镜头设计思维带来的冲击的探讨,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参考意义会大大提升。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偏向于普及性的,这一点对于初学者或许很友好,很容易上手。图文的配合整体上是和谐的,不会让人产生阅读疲劳。但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从业者来说,这本书的“新知”含量偏低。我翻阅时,更多的是在寻找自己已经了解的知识点的另一种表述方式,而不是发现全新的设计思路或解决问题的有效捷径。比如,在处理快速切换蒙太奇段落时,书中对节奏的把握和时间轴的控制几乎没有展开论述,这恰恰是分镜头设计中极其考验功力的一环。我希望能看到一些更具前瞻性的讨论,比如虚拟现实(VR)或沉浸式叙事对传统二维分镜规则的挑战与借鉴,这本书如果能提供这方面的思考,那它将不仅仅是对“经典”的回顾,更会是一部面向未来的参考书。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开本和装帧设计让我感觉它更像是一本精美的画册,适合放在茶几上翻阅欣赏。印刷色彩还原度很高,人物和场景的细节捕捉得很到位,视觉效果是顶级的。然而,作为一本“设计”读物,它在“设计思路”的传达上却显得有些保守和传统。我期待的是一种“解构”的过程,将复杂的镜头语言拆解成可供学习的模块,例如,不同类型的情绪转折点,应该如何运用哪几种经典镜头语言进行组合搭配。书中缺乏这种“公式化”或“模块化”的提炼总结。如果能提供一些“设计挑战——解决方案——镜头脚本”这样的结构化案例分析,而不是单纯地展示最终效果,那么这本书的工具书属性就会更强,对于希望系统化学习镜头设计的读者来说,实用价值会显著增加。

评分

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研读了这本书中关于运动镜头处理的部分,坦白说,收获有限。这本书的图例选取非常直观,这一点值得肯定,能快速定位到某一类镜头效果。但问题在于,图例的配文显得有些单薄和口语化,没有提供足够的技术细节支撑。比如,当展示一个复杂的跟拍镜头时,我更想了解的是:机位是如何确定的?虚拟摄像机是如何模拟出那种流畅感的?运动轨迹的设计是基于怎样的数学模型或经验法则?如果能加入一些简化的流程图,甚至是一些“幕后花絮”式的笔记,解释特定镜头是如何一步步从故事板发展到最终成片的,那对于我们这些在实践中摸索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现在的讲解方式,更像是一个优秀作品的“图鉴”,而非一本“教学手册”,这让我感到有些遗憾。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给我的第一印象非常不错,纸张的质感很厚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很专业。封面设计也挺吸引人,用了一些比较鲜明但又不失格调的色彩搭配,让人很有翻阅的欲望。不过,内容上我期望它能更深入地探讨一些经典动画的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的演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画面复述上。例如,对于某些划时代的作品,书中能否提供一些早期概念草图的对比分析,或者导演在创作特定场景时所参考的电影理论,会更有价值。现在的内容感觉更多是一种对现有镜头的梳理,缺乏一些对“为什么这么拍”的深层剖析,这对于想从技法层面提升自己的读者来说,可能有点意犹未尽。希望后续版本能增加一些案例研究的深度,将镜头设计与角色心理、主题表达紧密结合起来解读,那样这本书的厚度才算真正配得上它的标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