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资深动画迷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选材范围相当广,涵盖了不同年代和流派的作品,这显示出作者做了不少功课。然而,这种广度似乎也带来了一定的牺牲——深度上有所欠缺。许多被选入的“经典”作品,其镜头设计上的创新点,在书中仅仅被一笔带过。我本来非常期待能看到关于如何运用景深、光影布局来烘托情绪的专业分析,比如某个特定场景中,为什么作者选择用低角度仰拍而不是平视镜头来表现角色的压抑感。书中似乎更侧重于对“看到了什么”的描述,而不是对“为什么这么看”的解释。如果能加入一些与不同时代动画制作工具变迁(如从手绘到CG过渡时期)对镜头设计思维带来的冲击的探讨,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参考意义会大大提升。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偏向于普及性的,这一点对于初学者或许很友好,很容易上手。图文的配合整体上是和谐的,不会让人产生阅读疲劳。但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从业者来说,这本书的“新知”含量偏低。我翻阅时,更多的是在寻找自己已经了解的知识点的另一种表述方式,而不是发现全新的设计思路或解决问题的有效捷径。比如,在处理快速切换蒙太奇段落时,书中对节奏的把握和时间轴的控制几乎没有展开论述,这恰恰是分镜头设计中极其考验功力的一环。我希望能看到一些更具前瞻性的讨论,比如虚拟现实(VR)或沉浸式叙事对传统二维分镜规则的挑战与借鉴,这本书如果能提供这方面的思考,那它将不仅仅是对“经典”的回顾,更会是一部面向未来的参考书。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开本和装帧设计让我感觉它更像是一本精美的画册,适合放在茶几上翻阅欣赏。印刷色彩还原度很高,人物和场景的细节捕捉得很到位,视觉效果是顶级的。然而,作为一本“设计”读物,它在“设计思路”的传达上却显得有些保守和传统。我期待的是一种“解构”的过程,将复杂的镜头语言拆解成可供学习的模块,例如,不同类型的情绪转折点,应该如何运用哪几种经典镜头语言进行组合搭配。书中缺乏这种“公式化”或“模块化”的提炼总结。如果能提供一些“设计挑战——解决方案——镜头脚本”这样的结构化案例分析,而不是单纯地展示最终效果,那么这本书的工具书属性就会更强,对于希望系统化学习镜头设计的读者来说,实用价值会显著增加。
评分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研读了这本书中关于运动镜头处理的部分,坦白说,收获有限。这本书的图例选取非常直观,这一点值得肯定,能快速定位到某一类镜头效果。但问题在于,图例的配文显得有些单薄和口语化,没有提供足够的技术细节支撑。比如,当展示一个复杂的跟拍镜头时,我更想了解的是:机位是如何确定的?虚拟摄像机是如何模拟出那种流畅感的?运动轨迹的设计是基于怎样的数学模型或经验法则?如果能加入一些简化的流程图,甚至是一些“幕后花絮”式的笔记,解释特定镜头是如何一步步从故事板发展到最终成片的,那对于我们这些在实践中摸索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现在的讲解方式,更像是一个优秀作品的“图鉴”,而非一本“教学手册”,这让我感到有些遗憾。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给我的第一印象非常不错,纸张的质感很厚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很专业。封面设计也挺吸引人,用了一些比较鲜明但又不失格调的色彩搭配,让人很有翻阅的欲望。不过,内容上我期望它能更深入地探讨一些经典动画的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的演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画面复述上。例如,对于某些划时代的作品,书中能否提供一些早期概念草图的对比分析,或者导演在创作特定场景时所参考的电影理论,会更有价值。现在的内容感觉更多是一种对现有镜头的梳理,缺乏一些对“为什么这么拍”的深层剖析,这对于想从技法层面提升自己的读者来说,可能有点意犹未尽。希望后续版本能增加一些案例研究的深度,将镜头设计与角色心理、主题表达紧密结合起来解读,那样这本书的厚度才算真正配得上它的标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