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花鼓灯)、维吾尔族以及朝鲜族等37个舞蹈组合。在编写体例上,考虑到学生阅读和学习的便利性,每章都包括概述、基本动作介绍与组合三部分。组合部分又分为动作介绍、音乐介绍、组合编排、教学要求四部分。内容素材的选取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与系统性,同时音乐、动作、讲解融为一体的讲解,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是一部适合舞蹈教师、学生及爱好者参考学习的书籍。
我是一名舞蹈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寻找一本既能指导学生实践,又能提升教师理论深度的教材。这本书在理论深度上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动作分解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语汇系统”。它将复杂的民族舞蹈动作进行功能性分类和结构分析,比如将“打、点、撇、捺”等基本动作元素在不同民族(如朝鲜族、维吾尔族)中的变体和使用频率进行了对比研究。这种体系化的梳理,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针对性。在实操部分,它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步法和节奏型进行了细致的区分,甚至配有针对性的训练小练习来纠正常见错误。更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关于“民间舞审美范式”的讨论,它探讨了不同地域的舞蹈如何体现出“质朴美”、“健美”或“柔婉美”,这为我在备课时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进入角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这本书无疑是提升我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的一大利器。
评分这本《中国民族民间舞中级教程》简直是为我这种半路出家的学习者量身定做的!我之前只学过一些基础的古典舞身韵,对各民族的舞蹈风格了解得非常零散,总感觉自己像是拿着零碎的地图在摸索。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清晰,它没有一上来就堆砌复杂的技巧,而是循序渐进地带领我们进入各个主要民族舞蹈的世界。我特别欣赏它对“地域性”和“文化内涵”的强调。比如讲到藏族舞时,不仅仅是教你“圆群”和“碎步”的动作要领,更会穿插讲解为什么藏族人民的动作要那样舒展、那样充满力量感,与他们的高原生活和宗教信仰是如何紧密联系的。这种由内而外的学习方式,让我的表演不再是单纯的“模仿造型”,而是真正开始理解舞蹈语言背后的情感和故事。尤其是对于中级学习者来说,如何将基础的律动转化为具有民族特色的韵味,这本书提供了大量实用的过渡练习,比如对不同民族“精、气、神”的捕捉训练,我觉得这比单纯死记硬背套路重要得多。我感觉自己正在从一个“舞者”向一个“文化诠释者”转变,非常值得深入研究。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中级”这个定位有点犯怵,担心里面会充斥着太多我尚未掌握的高难度技术,比如幅度过大的跳跃或者极其复杂的双手组合。但翻开后发现,编者真是太懂学员的心了!这本书的重点明显放在了“风格化提纯”和“组合衔接”上,而不是炫技。它用大量的篇幅详细对比了不同舞种在“重心控制”上的细微差别。比如汉族秧歌的“松沉”与蒙古族安代舞的“挺拔”之间,那种不同重心高度和支撑点带来的律动变化,以前我总是靠感觉去模仿,现在有明确的图解和文字描述,一下子就清晰多了。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手眼身法步”如何与民族特性结合的章节,它不是孤立地讲解“手位”,而是将手的动作与该民族服饰(如长袖、披肩)的特性相结合,展示如何利用服装来延伸和丰富舞蹈语言。这对于我们在舞台上呈现更具层次感和完成度的作品至关重要,不再是空洞地摆出姿势,而是让每一个动作都服务于民族情感的表达。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从技术到审美的桥梁。
评分作为一个常年在外学习的舞者,我最头疼的就是不同流派、不同版本的教学差异。很多教程只是照搬了某一个特定表演团体的动作,缺乏普适性。然而,《中国民族民间舞中级教程》的编纂视角显得格外宏大和兼顾。它没有强行统一所有民族舞蹈的“标准动作”,而是巧妙地采用了“核心特征保留,表演性技巧提升”的思路。例如,在介绍西南少数民族的舞蹈时,它提供了A、B两种不同处理方式的范例,清晰标注了哪种更偏向于田园劳作的原始韵味,哪种更侧重于舞台化的艺术加工。这给予了我们学习者和编导者极大的灵活性和再创造空间。此外,书中对音乐节奏与身体重心的配合讲解,采用了大量的记谱方式辅助理解,这对那些节奏感稍弱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教会我们如何“听懂”音乐的每一个休止符和装饰音,并将其转化为身体的律动,而不是仅仅跟随旋律线的起伏。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和图片质量简直是业界良心!对于中级教程来说,动作的细节呈现至关重要,但很多书籍的插图模糊不清,或者角度单一,导致我们只能靠视频辅助。这本书的插图清晰度非常高,很多关键的身体转折点、关节的打开角度,都使用了多角度的特写照片来展现,甚至标注了肌肉受力的大致方向,这对于纠正那些藏在细节里的“小毛病”太有帮助了。我尤其欣赏它在讲解组合衔接时的“流程图”式说明,将一个相对复杂的段落拆解成若干个易于消化的“动势模块”,让原本看似一气呵成的舞蹈片段变得有迹可循。而且,这本书在配文中没有使用过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语言流畅而富有启发性,读起来感觉就像是站在一位经验丰富、和蔼可亲的老师身边,手把手地指导你完成每一个精妙的技巧。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身体控制的精确度有了质的飞跃,是那种踏实、可量化的进步,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感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