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辑《陕西小吃小识录》序
世说,“南方人细致,北方人粗糙”,而西北人粗之更甚。言语滞重,字多去声,膳馔保持食物原色,轻糖重盐,故男人少白脸,女人无细腰。此水土造化的缘故啊。今陕西省域,北有黄土高原,中是渭河平原,南为秦岭山地,综观诸佳肴名点,大体以历代宫廷、官邸和民间的菜点为主,辅以隐士、少数民族、市肆菜点演变组合而成,是北国统一风格中而有别存异。我出身乡下,后玩墨弄笔落入文道,自然不可能出入豪华席面,品尝高级膳食饮馔,幸喜的是近年来遍走区县,所到各地,最惹人兴致的,一则是收采民歌,二便是觅食小吃;民歌受用于耳,小吃受用于口,二者得之,山川走势,流水脉络更了然明白,地方风味,人情世俗更体察入微。于是,闲暇之间,施雕虫小技,录小识,意在替陕西小吃作不付广告费的广告,以白天下;亦为自己“望梅止渴”,重温享受,泛涎水于口,逗引又一番滋味再上心头是了。
吃面
陕西多面食,耀县有一种,叫盐汤面,以盐为重,用十几种大料熬调料汤,不下菜,不用醋,辣子放汪,再漂几片豆腐,吃起来特别有味。盐汤面是耀县人的早饭,一下了炕,口就寡,需要吃这种面,要是不吃,一天身上就没力气。在县城里的早晨,县政府的人和背街小巷的人都往正街去,正街上隔百十米就有一家面馆,都不装修,里边摆两三张桌子,门口支了案板和大环锅,热气白花花的像生了云雾,掌柜的一边吹气一边捞面,也不吆喝,特别长的木筷子在碗沿上一敲,就递了过去。排着长队的人,前头的接了碗走开,后头的跟上再接碗,也都不说话,一人一个大海碗,蹲在街面上吃,吃得一声价儿响。吃毕了,碗也就地放了,掌柜的婆娘来收碗,顺手把一张餐纸给了吃客,吃客就擦嘴,说:“滋润!”
这情景十多年前我见过。那时候,我在县城北的桃曲坡水库写小说,耀县的朋友说请我吃改样饭,我从库上下来吃了一次,从此就害上了瘾。在桃曲坡水库呆了四十天,总共下库去吃过六次,水库到县城七八里路,要下一面塬坡,我都是步行去的,吃上两碗。一次,返回走到半坡,肚子又饥了,再去县城吃,一天里吃了两次。
后来回到西安,离耀县远了,就再没吃过盐汤面。西安的大饭店多,豪华的宴席也赴了不少,但那都是应酬,要敬酒,要说话,吃得头上不出汗。吃饭头上不出汗,那就没有吃好。每每赴这种宴席时,我就想起了盐汤面。
今年夏天,我终于对一位有小车的朋友说:咱到耀县吃盐汤面吧!洗了车,加了油,两个小时后到了耀县,当年吃过的那些面馆竟然还在,依旧是没装修,门口支着案板和环锅。我一路上都在酝酿着一定要吃两碗,结果一碗就吃饱了,出了一头汗。吃完后往回走,情绪非常好,街道上有人拉了一架子车玫瑰,车停下来我买了一枝。朋友说:“我以为你是贵人哩,原来命贱。”我说:“咋啦?”他说:“跑这么远,过路费都花了五十元,就吃一碗面呀?”我说:“有这种贱吗?开着车跑几个小时花五十元过路费十几元油费就为吃一碗面啊!”
……
延安街市记
街市在城东关,窄窄的,那么一条南低北高的漫坡儿上;说是街市,其实就是河堤,一个极不讲究的地方。延河在这里掉头向东去了,街市也便弯成个弓样;一边临着河,几十米下,水是深极深极的,一边是货棚店舍,仄仄斜斜,买卖人搭起了,小得可怜,出进都要低头。棚舍门前,差不多设有小桌矮凳;白日摆出来,夜里收回去。小商小贩的什物摊子,地点是不可固定,谁来的早,谁便坐了好处;常常天不明就有人占地了,或是用绳在堤栏杆上绷出一个半圆,或是搬来几个石头垒成一个模样。街面不大宽阔,坡度又陡,卖醋人北头跌了跤,醋水可以一直流到南头;若是雨天,从河滩看上去,尽是人的光腿;从延河桥头看下去,一满是浮动着的草帽。在陕北的高原上,出奇的有这么个街市,便觉得活泼泼的新鲜,情思很有些撩拨人的了。
站在街市上,是可以看到整个延安城的轮廓。抬头就是宝塔,似乎逢着天晴好日头,端碗酒,塔影就要在碗里;向南便看得穿整个南街;往北,一直是望得见延河的河头了。乍进这个街市,觉得不大协调,而环顾着四周的一切,立即觉得妥贴极了:四面山川沟岔,现代化的楼房和古老式的窑洞错落混杂,以山形而上,随地势而筑,对称里有区别,分散里见联系,各自都表现着恰到好处呢。
街市开得很早,天亮的时候,赶市的就陆陆续续来了。才下过一场雨,山川河谷有了灵气,草木绿的深,有了黑青,生出一种呈蓝的气霭。东川里河畔,原是作机场用的,如今机场迁移了,还留下条道路来,人们喜欢的是那水泥道两边的小路,草萋萋的,一尺来高,夹出的路面平而干净无尘,蚂蚱常常从脚下溅起,逗人情性,走十里八里,脚腿不会打硬了。山峁上,路瘦而白,有人下来,蹑手蹑脚地走那河边的一片泥沼地,泥起了盖儿,恰好负起脚,稀而并不沾鞋底。一头小毛驴,快活地跑着。突然一个腾跃,身子扭得象一张弓。
……
这是一本需要慢慢品的书,不适合囫囵吞枣地快速翻阅。它的魅力在于细节的堆叠和氛围的营造。作者似乎拥有近乎苛刻的求真精神,他对某些食材的产地考证,甚至比很多专业的地理志都要详细,这让读者在享受美食故事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生动的地理和历史教育。我个人特别喜欢作者对于“火候”的描述,那不仅仅是温度的控制,更是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把握,是对自然规律的顺应。书中那些关于窑洞、土炕、以及用最简单的工具烹饪出最复杂风味的章节,无声地赞美了人类的创造力。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颇具匠心,插图的选取恰到好处,既不喧宾夺主,又能精准地烘托文字所营造出的那种苍茫而又饱满的意境。总而言之,它成功地将西北的广阔、人民的淳朴和食物的醇厚熔铸一体,是一次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让人对这片土地产生一种由内而外的亲近感。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文字功力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它巧妙地避开了美食写作常见的“油腻感”。作者似乎对色彩和气味的捕捉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度,他能用非常克制的语言,勾勒出烤肉时油脂滴落瞬间的“滋啦”声,以及抓饭出锅时那股混合了羊油、胡萝卜和孜然的复合香气。阅读体验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味觉联觉”的训练,文字即是味道,味道即是画面。我特别喜欢他穿插其中的个人回忆片段,这些带着温情滤镜的回忆,让那些冷硬的地理概念和烹饪技巧瞬间有了温度和人情味。例如,他描述儿时在冬季,如何用冰冷的双手去切冻硬的肉块,那种童年的艰辛与后来的怀念交织在一起,读来让人鼻头一酸。这本书对于地方文化的发掘是深度的,它告诉我们,食物的“正宗”从来不是标准化的,而是时间、土壤和人共同酿造的结果。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把握得极佳,如同欣赏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时而舒缓悠长,聚焦于某个古老村落的清晨烟火;时而又陡然紧张,描绘一场突如其来的宴席上,不同家族间微妙的礼仪与暗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食材来源时那种近乎人类学家的严谨。他会花费大篇幅去解析一种特定品种的羊肉,其风味如何与它所食用的草料种类、放牧地的海拔息息相关,这种对“地域性”的尊重,使得书中的每一口味道都变得有根有据,有迹可循。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美食指南,更像是在跟随一位博学的向导,深入到西北的腹地,去触摸那些被时间冲刷得越发坚硬的文化肌理。那些关于酿造、发酵、腌制的详尽描述,展现了当地人民与环境抗争又和谐共处的智慧。文字中透着一股沉稳的力量,没有浮夸的辞藻堆砌,全凭实打实的观察和体验说话。读罢,对那片土地的敬畏感油然而生,深知每一份美味的背后,都凝聚着世代人对生存环境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评分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带着粗犷与深情描摹的文字,仿佛能透过纸张闻到一股混合着黄土和麦香的独特气息。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如同工笔画,却又有着山风的豪迈。他没有像许多美食作家那样,仅仅罗列食材和烹饪步骤,而是将每一道食物置于广袤的西北大地上,赋予其深刻的文化烙印和历史厚度。读到关于面食的部分,那种手工揉搓、醒发、拉扯的过程,那种对“筋道”近乎偏执的追求,隔着书页都能感受到指尖传来的力量与温度。特别是对那些看似寻常的家常菜,比如一碗洋芋擦擦,如何因为地域的差异、家庭的传承,演变成独一无二的味道记忆,叙述得娓娓道来,让人心生向往。他笔下的西北,不仅是味蕾的朝圣地,更是一方人与自然、人与历史共生的精神家园。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关于“吃”,更是关于“生活哲学”的探讨,那些朴实无华的食材背后,蕴藏着西北人坚韧不拔的生命力。那种读完后,迫不及待想订张火车票,去亲口尝尝那份带着风沙和阳光味道的食物的冲动,是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诚恳”。它没有刻意去渲染西部的神秘或落后,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最真实、最热气腾腾的生活场景。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接地气,仿佛他就是那个蹲在灶台边,听着老奶奶讲故事的邻家后生。他对于那些传统技艺的描绘,充满了敬意与不舍,尤其是一些正在快速消亡的古法制作流程,他像一位抢救者,用文字将其精准地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备份。书中关于“待客之道”的篇章,令我印象极为深刻,那不是简单的“热情好客”,而是在资源相对匮乏的环境下,如何将自己最好的东西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的一种人生态度,那份质朴的慷慨,比任何山珍海味都更令人动容。整本书的结构像是散点透视,虽然主题围绕美食,但最终汇聚成一幅宏大的西北人文风情画卷,读起来节奏松弛有度,让人沉浸其中,不忍释卷。
评分闲暇时看看,不错的。
评分书籍精装漂亮,发货速度快,质量有保障
评分有时间读点书总是好的!
评分发货很快,物流给力。 价格实惠,质量靠谱。 服务周到,包装严实。 发现在京东买东西真的累, 要评价这么多商品, 并且字数少了京豆也跟着少, 真是麻烦,只好专门准备了一篇评论用语, 每次评论 只要不是有问题的商品, 都用这一篇来凑字数。over!
评分一套很好的丛书,购买后好好品读。
评分美得很,涵盖范围性广,内容通俗易懂,值得推荐一下给来去匆匆的人们看看
评分一般般,没有想象中好看,可能受到舌尖上的中国的影响,类似的书都不觉得怎么样
评分美食令人羡慕,大师推介一定错不了,抽时间品尝吧
评分书写的很不错,勾起了对陕西美食的思念,就是里面的插图要能换成彩色的就好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