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1898—1982),河南项城人,生于官宦世家,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称为“民国四公子”;张伯驹是我国老一辈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艺术大师刘海粟曾说:“他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那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四种姊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格,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曾历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
坦率地说,最初我拿到这厚厚的两册时,心里其实是有些打怵的,担心内容过于艰深晦涩,难以消化。但阅读过程中的体验,彻底打破了我的顾虑。张伯驹先生的文字,虽然立论高远,但其行文脉络却极其清晰,逻辑推进自然流畅,颇具大家气象。尤其是在阐述他对于“金石学”和“敦煌学”的早期研究时,他能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概述复杂的考据过程,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令人赞叹。对我这样一个非科班出身的读者而言,这套书提供了一种极好的范本:如何在保持学术深度和严谨性的同时,依然能写出引人入胜、易于理解的文章。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枯燥的文物和碑帖研究,转化为充满生命力的历史叙事。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高级的,它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一种启发式的对话,它引导着你主动去思考,去联想,去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绝对值得反复研读,每次都会有新的领悟。
评分这套书里收录的张伯驹先生的尺牍和手札部分,对我来说,是情感上最能产生共鸣的篇章。相较于那些严谨的学术论述,这些信札更像是卸下重担后的私语,展现了一个真实、立体、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文人形象。信中记录的他与友人谈论时局的忧虑,对生活琐事的记录,对亲人友人的关切,都显得那样真挚而自然。尤其是一些涉及他早年经历和生活变迁的片段,读来令人感慨万千,体会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和时代洪流的裹挟。这些文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史料性——它们是研究他生平的重要依据——更在于其文学性,那种在困顿中依然保持的优雅与风骨,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我仿佛能想象出他在昏黄的灯下,铺开宣纸,蘸墨成书的场景,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坚韧和从容。这套集子,把一个“高高在上”的文化巨匠,拉回到了我们身边,让人感到亲切又肃然起敬。
评分初捧此集,首先被其装帧的古朴典雅所吸引,但真正吸引我沉下心来细读的,是其中关于书画艺术的论述部分。张伯驹先生作为一位杰出的鉴赏家,其眼光之毒辣,品味之高洁,在这些文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对于古代绘画中的“气韵生动”的阐释,远非流于表面的技法描述,而是直指作品的精神内核。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某几幅传世名作的考证过程,那简直就是一部精彩的“艺术侦探小说”!他如何通过笔墨的细微差异、印章的排列布局,乃至纸张的年代痕迹,层层剥茧,最终确定作品的真伪和流传历史,读来令人拍案叫绝。这种近乎苛刻的严谨态度,与他文字中流淌出的对艺术的热爱,形成了完美的张力。这些记录,为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打开了一扇窥见顶级鉴赏家思维模式的窗口,让我们知道,真正的鉴赏,是学识、经验和直觉的综合体现。读完这几篇,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解,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感觉自己对“美”的鉴别标准也提高了许多。
评分这《张伯驹集》中收录的关于文物保护与收藏哲学的篇章,在我看来,具有极强的当代意义。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文化碎片化的时代,重温张伯驹先生对于“藏而不毁”的坚守,对于文物应有的敬畏之心,实属一次重要的精神洗礼。他不仅仅是一个收藏家,更是一位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他对于每一件旧物的珍视,都超越了单纯的物质价值,上升到了对民族文化血脉延续的责任感。书中记录了他如何辗转周旋,设法购回或保护那些濒临散佚的珍贵孤本,那种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是极其动人的。这些文字不仅是历史记录,更是一种无声的道德感召。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文化修养,不仅体现在对前人成就的欣赏上,更体现在我们对待当下文化遗产的态度上。这套书的重量,不仅在于其纸墨之重,更在于其精神之重,它教会了我何为真正的文化担当。
评分这本《张伯驹集》真是让我爱不释手,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扇通往旧时代文人精神世界的窗户。我尤其欣赏的是其中对于古典诗词鉴赏的独到见解。张伯驹先生的文字功底深厚,论述之精辟,常常能将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诗句,剖析得清晰透彻,同时又保留了原诗的韵味和美感。比如他谈及某位唐代诗人的用典时,不仅考证了典故的出处,更深入挖掘了诗人运用此典时,那种微妙的心境转折。阅读这些篇章,我感觉自己仿佛跟随一位博学的老师,在浩如烟海的古典文学中徜徉。那些对宋词中“格律”与“性情”之间平衡的探讨,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他不是那种僵化的学院派,而是能将学识与个人生命体验紧密结合,使得他的文字充满了温润的人情味。即便是对于一些流传已久的定论,他也能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质疑和补充,展现出极高的学术独立性和洞察力。这套书无疑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诗词鉴赏领域不可多得的珍品,其厚重感和思想深度,绝非市场上一般的文学选本所能比拟。我向所有热爱传统文化的同好强烈推荐。
评分...................................
评分1962年起任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
评分读史能让人明智,我想这本书看罢,我真正能在那条微博里留上这么一条:“没文化真可怕,来,姐给你科普一下。不谢,解救无知国际友人是我应该做的!”哈哈哈,开个玩笑。希望不会有人说我破
评分书很新 我还没看呢 不过包装很好!
评分1982年正月,参加宴会归来的张伯驹突患感冒,被送进北大医院,因所谓“级别不够”不能住双人或单人病房,张伯驹和七八位病人挤在一个病房,不时有重病号抬进来,死的人被拉出去,心绪不安的老人便要回家,2月26日,等到女儿终于拿到同意调换医院的“批令”时,张伯驹却不幸离开人世,享年84岁。
评分京东的物流一直很给力,送货的小伙态度认真,特别好。
评分一直很喜欢张伯驹,这套书很不错,比精装的便宜
评分《红毹纪梦诗注》,伯驹先生以诗介绍关于京剧艺术、戏曲界轶事掌故及自身与京剧之渊源(尤其与余叔岩之交往)并自作注,为了解京剧艺术发展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续洪宪纪事诗注》所记皆是亲历亲闻之事,伯驹先生与袁世凯有姻亲,而且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好,亲身见证了洪宪帝制的闹剧,掌握了第一手材料,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张伯驹长于书画鉴藏、诗词创作、京剧表演和书法,但诸艺中造诣最高的应是倚声填词,其词作远胜于诗,历来为人所称道,周玉言曾为其《丛碧词》做跋,称词以李后主始,而以张伯驹为殿。可见对其推崇之高。又有学者论当代词人,以张伯驹与沈祖棻并提,而张词确非浪得虚名,内容上能写其真情实感,不失其赤子之心,是词人之词。形式上,大概是因为精于京剧艺术的缘故,京剧和填词有相通之处,京剧表演要音色铿锵和谐,唱腔才能优美,填词亦然,如其举例《点绛唇》古人填词“辽鹤东来”、“紫雾香浓”第三、四字为平声,但是一定要三为阴平,四为阳平。京剧唱腔“手握兵符”、“地动山摇”亦如此。第四字用阳平是因为阴平不利于行腔之故。其填词亦严守四声阴阳,所以诸作皆音韵和谐。宜诵宜吟。《素月楼联语》主要讲对联技巧、对联趣话、名联举要。选博取精,意趣高雅,言简意骸。正如作者自序所言是为“然存其(对联)梗概,以便后学,不使成绝响”。《春游琐谈》是笔记性质的作品,内容涉及金石、书画、考证、词章、掌故、轶闻、风俗、游览等,都是意味隽永的文章。《丛碧书画录》张氏为自己收藏的书画做的题记,共114篇,每幅作品分署名称、作者,详记该书画质地、题署、用印及内容,是仿旧时收藏家著述体例而作,可为书画鉴藏提供参考。《乱弹音韵辑要》,最先发表在《戏剧丛刊》第二期、第三期上,将京剧韵分为“十三辙”,是京剧的第一本韵书,旨在指导演唱。京剧以人传,张伯驹亲炙于余叔岩,此书研究京剧艺术者,自不能错过。
评分《张伯驹集(套装全二册)》收著名文化奇人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现存全部作品。平装分上下两册。上册主要侧重于诗词,收《红毹纪梦诗注》、《续洪宪纪事诗注》、词集(《丛碧词》、《春游词》、《秦游词》、《雾中词》、《无名词》、《续断词》)、丛碧词话。下册主要侧重于谈艺,收《素月楼联语》、《春游琐谈》、《丛碧书画录》、《乱弹音韵辑要》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