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肖作品集:黑暗托马》是莫里斯·布朗肖的第一部、也是作者著名的小说。在此,莫里斯是爱情、死亡与黑暗的写手,作品描述了男主人公托马和其濒死的女友安娜对黑暗、爱情、死亡的幽微曲折的思索。作者认为,黑夜不仅是白昼的相反,也是玄冥,是人们无法掌握、无力企及的异质世界。死亡并非如人们想象,也并非人们所拥有,因此爱到生死相许原本不是真正的结合,解决方式或许是,在不可能死亡或结合中维系一定距离内的亲密。
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法国著名作家、思想家,1907年生于索恩-卢瓦尔,2003年逝世于巴黎。布朗肖一生行事低调,中年后不接受采访与摄影,但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整个法国当代思想界,对法国许多大知识分子和大作家如乔治?巴塔耶、列维纳斯、萨特、福柯、罗兰?巴特、德里达等都影响深远。小说有《黑暗托马》《阿米纳达》《死亡判决》等。文学评论有《文学空间》《未来之书》《无尽的谈话》等。
从语言的肌理来看,这本书的文字是高度凝练和具有雕塑感的。它很少使用华丽的辞藻来渲染气氛,而是通过对名词和动词的精确选取,构建出一种冷硬的、近乎建筑学的文本结构。许多句子读起来仿佛是经过反复打磨的碑文,每一个词语都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不容许丝毫的松动或替代。尤其是在描述空间感时,作者展现出了惊人的能力,那些室内场景,无论是狭窄的地下室还是空旷的废墟,都被描绘得如同一个清晰的几何体,充满了压迫感和封闭性。这种对物质世界的精确刻画,反衬出人物内心世界的无限膨胀与混乱。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放慢速度,不是因为文字晦涩,而是因为每一个词语都携带了极大的信息密度,需要时间去消化其背后的重量。这种文风,无疑是对当代快餐式阅读习惯的一种挑战,它要求读者付出时间成本,去欣赏那种手工打造的、拒绝效率的文学美学。
评分这本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于“边缘状态”的描摹,那种对理性与非理性交界处的执着探索。书中人物的行动逻辑往往是反直觉的,他们似乎被一种无法名状的内在驱动力驱使,进行着看似毫无意义,实则蕴含着某种深层仪式感的行为。比如,对日常琐事的极度偏执的重复,对身体感知极限的反复试探,以及那些在清醒与恍惚之间摇摆不定的对话场景。这些描绘并非为了制造猎奇感,而是为了揭示人类精神活动中那些被主流文化所压抑和忽视的部分。它仿佛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社会常态所覆盖的表皮,露出了下面那种原始的、近乎野蛮的生命力。阅读过程中,我几次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也跌入了那种状态之中,开始怀疑周遭环境的真实性。作者的笔触冷酷而精准,不带丝毫的道德评判,只是冷静地记录下这些“异化”的生命形态,从而引发我们对自身“正常”状态的深刻反思:我们所珍视的秩序和理性,是否只是一种脆弱的自我欺骗?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见便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能从指尖触摸到那种古老而深邃的氛围。装帧的线条简约却有力,黑色的底色上,烫金的书名像是一种不祥的预兆,又像是某种被压抑已久的光芒,让人在翻开扉页之前,就已经被邀请进入一个复杂且充满张力的精神领域。我尤其欣赏它在字体选择上的克制,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完全服务于内容本身所要传达的那种冷峻和疏离感。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作者精神核心的缓慢对峙。那些句子,不似寻常小说那般流畅易懂,它们更像是某种经过反复锤炼的哲学思辨的碎片,需要读者调动全部的注意力去拼凑其间的意义脉络。初读时,我甚至需要时常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段落的逻辑跳跃性,那种在看似不连贯的表象下潜藏的强大内在联系,一旦被捕捉到,便会带来一种豁然开朗的震撼。这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拓扑学构造,引导人穿越熟悉的认知边界,去探寻那些潜意识深处的幽暗地带。整体阅读体验是耗费心力的,但回报是丰厚的,它迫使你重新审视关于“存在”、“虚无”以及“时间”这些宏大命题的传统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氛围是压抑的、几乎令人窒息的,但这种压抑感并非源于外部的恐怖事件,而是内化于文本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一种内在的背景噪音。它成功地营造出一种“在场感”,让你感觉自己并非在“阅读”故事,而是“身处”那个由作者构建的、时间停止流动的场域之中。我必须承认,它并非一本能让人感到愉悦或放松的书,它更像是一次必要的精神“排毒”,将那些被日常琐事掩盖的焦虑和形而上的不安感,重新提炼并清晰地呈现出来。它更像是给那些已经对主流叙事感到厌倦,渴望在文学中寻找更深层次智力挑战的读者准备的。读完之后,世界似乎没有变得更美好,但它变得更加清晰和复杂了。合上书页的那一刻,有一种完成了一项艰巨任务的疲惫感,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种对自身心智边界被拓宽的隐秘满足感。这本书,无疑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我思考“何为严肃文学”时绕不开的一个标杆。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极其精妙,它完全抛弃了传统文学中那种线性的、以事件驱动的叙事模式,转而采用一种近乎于意识流的、螺旋上升的结构。某些篇章的篇幅短得出奇,像是一声突兀的叹息,戛然而止,留下一大片空白供读者自行填补;而另一些部分则像是一段冗长的梦呓,细节丰富到令人窒息,每一个微小的动作、每一个转瞬即逝的念头都被无限拉伸,直至失去其原有的时效性。这种断裂感和延展性的交织,营造出一种强烈的“时间错位”感。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更准确地说,你不知道作者是否还愿意让你“知道”什么。我在阅读过程中,常常感到自己像是在一个没有地图的迷宫中行走,时不时会撞上一些熟悉的符号,但它们被置于完全陌生的语境中,失去了原有的指引意义。这种不确定性,恰恰是作者构建其独特世界观的关键所在。它要求读者放弃对明确解释的渴望,转而拥抱模糊性,在那些未被言明的阴影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意义投射。这种阅读体验,更接近于聆听一首晦涩难懂的无调性音乐,需要耐心去适应其内在的调性。
评分很经典啦,喜欢西方现代的一定要读。
评分不错。。。。。。。。。。。。。。。。。
评分3、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艺术的范畴。
评分很好很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明 唐寅《落花诗》
评分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内容简介 · · · · · ·
评分明 唐寅《落花诗》
评分《布朗肖作品集:黑暗托马》为莫里斯·布朗肖的第一部“虚构作品”。此书的英、德文译者都不讳言其翻译甚至阅读的困难性。福柯曾指出布朗肖作品的特色之一在于“脱离表象的王朝”,而这正符合《布朗肖作品集:黑暗托马》的阅读经验:没有过去、未来,没有动力、原因的一场爱情,轻浅地难以让人有明确的形象,但这些没有形象的意象却又如同噩梦般让人难以舍弃。一部不安定的作品。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的附录将此书放在混乱时代的推荐书单,可说是意外地恰如其分。精神分析大师拉康在他著名的讲座中盛赞《黑暗托马》是一种“幻想的实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