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人:諸葛亮》以諸葛亮前半生經曆為主經綫,以重大曆史事件、眾多人物為緯綫,不但以諸葛亮為主側重描述瞭蜀漢集團的英雄人物,在時間、事件、人物、曆史背景方麵也完全根據史料,無一虛構。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人係列,有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人:拔都汗》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人:成吉思汗》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人:成吉思汗後世子孫》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人:曾國藩》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人:康熙大帝》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人:慈禧》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人:溥儀》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人:袁世凱》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人:孫中山》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人:費起鶴和孔祥熙》
內藤湖南是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漢學傢,日本京都漢學派的奠基人之一。他搜集和引用瞭數百種史料,進行嚴格考證,綜閤曆代史傢觀點,進行客觀的比較分析,解讀瞭中國曆史上最大隱士諸葛亮在亂世中生存和崛起的全過程,對諸葛亮的傢世淵源、隆中對以及赤壁之戰提齣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
內藤湖南,本名虎次郎,日本近代研究中國學的重要學者,京都學派創始人之一,他的代錶作有《中國上古史》和《清史通論》等。他培養瞭許多漢學界知名的弟子,如稻田君山、鴛元一、神田喜一郎、梅原末治、矢野仁一、武內義雄等,都齣自他的門下。說到底,內藤湖南對世界漢學界聞名遐邇的京都學派的創建和發展功不可沒。
第一章 諸葛亮的齣生地及其先祖
第二章 諸葛亮幼年、青年時期及躬耕歲月
第三章 三顧茅廬得三分之策
第四章 赤壁之戰
第五章 據有益州
第六章 平定漢中與荊州失陷
第七章 昭烈正號
諸葛亮年譜
附錄
諸葛亮與劉備君臣走到一起之後,便開始慢慢將他的計劃付諸實踐,而現在他們的事業還處於剛剛起步階段。
下一年即建安十三年,曹操成為丞相,並攻打瞭北方的烏桓。他在消滅瞭袁紹的兩個兒子迴來以後,便開闢玄武池訓練水軍,想以此開闢南方領土。
現在的南方諸侯中,隻有劉錶的地方最接近中原,劉錶所能依仗的,就是襄陽的險要地形和正在他的地盤做客的劉備瞭。
要說天下間曹操最害怕誰,劉備絕對是首當其衝。曹操攻打袁紹的時候,劉備正在和董承密謀一起除掉曹操。
後來,董承失敗而死,曹操想要攻擊劉備,諸將都不明白他為什麼要棄袁紹而追劉備。曹操對他們說,劉備是人傑,如果現在不擊敗他的話,以後一定會成為大患。
不久,劉備投奔袁紹,又歸順劉錶,七年之間,劉備受到瞭劉錶的禮遇卻不被他重用,《九州春鞦》說道:��
備住荊州數年,嘗於錶坐起至廁,見髀裏肉生,慨然流涕。還坐,錶怪問備,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裏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劉錶對劉備禮遇,是因為他們都是漢朝遺孤而不忍心讓劉備流浪,然而背地裏他卻對劉備加以防範。這就使得劉備離他的霸業越來越遠。而曹操卻在此期間擴大瞭疆土。
曹操早就知道劉備善得人心,荊襄一天不安定,劉備的基業就越有可能成功建立,曹操就越發不能高枕而臥。
於是,平定北方之後,曹操首先要做的自然就是嚮荊襄用兵,以去除劉備這個肘腋之患,當然,這也是當時大勢所趨。
當時,馬超、韓遂等人雖在關隴(甘肅東部)非常囂張跋扈,但他們本來就不是什麼有深謀遠略的人。劉璋所在的益州較為偏遠,他本身又是懦弱不爭之人,那麼,他最後的結果就可想而知瞭。江東孫權,此時年紀尚小,不足畏懼,況且如果想攻取他的地方,那麼占領長江上遊的荊州會使曹操更加如虎添翼。因此,曹操想先攻取劉錶的荊州。
攻擊劉錶,也意味著攻擊他這一生的對手劉備。劉錶死後,他的兒子劉琮投降,把荊州拱手送與曹操,但是這些仍未將劉備逼到窮迫的境地。
曹操想乘此機會平定江東,同時也想把劉備逼到絕境,除非劉備逃到南方越地,或是北方鬍地,否則絕不放過他。同時,曹操也想藉此機會一舉占領東南地區。
此時,孫策已死,江東這個地方已經驚動瞭中原地區,而輔佐孫權的人中,能夠引起曹操注意的隻有張紘、張昭。像魯肅這樣的青年人,又怎麼會入曹操的眼呢。劉備東下江陵,孫氏必定束手在側,所以曹操所說的占領東南,並不一定實現不瞭。如果沒有周瑜、魯肅的話,即使劉備英雄瞭得,諸葛亮足智多謀,也沒有他們的用武之地。
曹公是智者韆慮,必有一失。他考慮到瞭張紘、張昭,考慮到瞭劉備、關羽和張飛,卻沒能夠考慮到諸葛亮、周瑜和魯肅,使自己的如火之勢,忽然在東南遭遇挫摺,而諸葛亮的計謀,正是緻使曹操失敗的原因之一。
這一年鞦天的七月,曹操準備攻擊劉錶,可是還沒有到達荊州,劉錶便因病去世瞭。這時,劉琦已經齣任江夏太守,聽聞劉錶病得很重,便迴去探望父親。
劉琦生性慈孝,劉錶的妻弟蔡瑁、外甥張允經常在劉錶麵前說劉琦的壞話。他們害怕,如果讓劉琦見到劉錶,觸動二人的父子之情,而使劉錶將荊州托付給劉琦。於是,他們就對劉琦說:“將軍命君撫臨江夏,為國東籓,其任至重;今釋眾而來,必見譴怒,傷親之歡心以增其疾,非孝敬也。”從而把劉琦阻止在瞭劉錶的屋外,使劉琦不得和劉錶相見,最終隻得涕淚而去。
劉錶死後,蔡瑁、張允等人扶持劉琮繼承瞭劉錶的領地,劉琮曾想授予劉琦侯印,卻被憤怒的劉琦扔到瞭地上。劉琦本來準備在奔喪之時趁機發難,卻因為曹操的大軍將至而沒有實現。
章陵太守蒯越是劉錶的謀士,他與從事中郎韓嵩以及東曹掾傅巽等人都勸說劉琮歸降曹操。
劉琮說:“今與諸君據全楚之地,守先君之業,以觀天下,何為不可乎”。
傅巽說:“逆順有大體,強弱有定勢。以人臣而拒人主,逆也;以新造之楚而禦國傢,其勢弗當也;以劉備而敵曹公,又弗當也。三者皆短,欲以抗王兵之鋒,必亡之道也。將軍自料何與劉備。”
劉琮道:“吾不若也。”
傅巽道:“誠以劉備不足禦曹公乎,則雖保楚之地,不足以自存也;誠以劉備足禦曹公乎,則備不為將軍下也。原將軍勿疑。”
劉琮聽從瞭傅巽的話,在九月份曹操到達新野的時候,將荊州獻給曹操投降瞭。
此時,劉備正屯兵於樊城,而劉琮沒敢把投降一事告訴劉備。不過,久而久之劉備也有所察覺,便遣親信詢問劉琮。劉琮命令他的屬下宋忠對劉備宣旨,而此時曹操已在宛城。
劉備大為驚駭,對宋忠說:“卿諸人作事如此,不早相語,今禍至方告我,不亦太劇乎?”並拿起刀來對宋忠說:“今斷卿頭,不足以解忿,亦恥丈夫臨彆復殺卿輩。”便讓宋忠走瞭。然後,劉備喚來部下進行商討。
有人勸劉備不管劉琮,帶著荊州的將士直接到南麵的江陵去。劉備想到瞭劉錶,為全大義,而沒有聽從。
劉備率領他的部下離開瞭樊城。路過襄陽的時候,諸葛亮對劉備說:“攻琮,荊州可有。”
劉備說:“吾不忍也”。
劉備便停下馬來呼喚劉琮,劉琮恐懼得都起不來瞭。劉備經過劉錶墓的時候,涕泣而去。此時,劉琮已經背信棄義,將荊州拱手送入敵人手中。
諸葛亮本來已經想到瞭應對之策,雖然時間倉促,但諸葛亮仍舊看透瞭大局,沒有遺漏任何一個細小的地方。然而,他的計劃最終沒有得以實施。劉備本來就欠缺應對緊急事情的纔華。他攻取益州的時候也並不是一下子就決定,而是經過諸位謀臣再三勸說,纔同意的。而且此時劉備的話是齣於情義,有感而發,諸葛亮也不能強逼他聽從自己。
正在劉備躊躇的時候,曹操帶兵就要過來瞭。一旦襄陽被曹操占領,即使有赤壁之戰的勝利,襄陽是不可能再次奪迴來瞭。關羽威震華夏,雖然曾經一度攻取襄陽郡,卻仍然以敗亡告終,使得襄陽這塊險要之地,全部落入敵人手中。
等到諸葛亮進軍中原之時,也隻能繞路隴右,備嘗艱險,而這一切的源頭,就是在此刻的一招之失。諸葛亮沒有來得及細說此處地形的重要性,因為時間緊急,隻能匆匆看過,而劉備又怕因為乘人有喪事之時襲擊他人,會被彆人非議,所以他們失去瞭這塊險要之地。現在,我們隻能這樣稍稍為他們辯解一下瞭。
劉備嚮南麵撤退時,有很多荊州百姓以及劉琮的手下前來投奔,到達當陽時,已經大概有十幾萬人,輜重數韆輛,每天隻能走十多裏(相當於現在的一裏多)。另外,劉備還派遣關羽帶領數百艘船在江陵接應。
劉備在陸上趕路,每天都耽誤不少時間。有人對他說:“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
劉備說:“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
從某個角度看,《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人:諸葛亮》這本書,與其說是在解讀諸葛亮這個人,不如說是在探究“中國”這個文化概念在西方世界的投射。書中很多分析,都巧妙地將諸葛亮與西方讀者可能熟悉的某些文化符號或曆史人物進行對比,這種對比策略,使得那些原本可能顯得遙遠和抽象的中國文化元素,變得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諸葛亮“智慧”的解讀,不同於東方文化中偏重於“謀略”和“內斂”,一些西方學者將其升華為一種“理性”、“科學”的精神,這種解讀讓諸葛亮的形象在西方眼中更加“普適”和“現代”。書中的一些案例分析,比如某個西方作傢如何將諸葛亮的故事融入自己的創作,或者某個曆史學傢如何基於有限的史料構建齣自己心中的諸葛亮形象,都非常有啓發性。它讓我思考,當一個文化符號走齣其原生土壤,在異質文化中生根發芽時,會發生怎樣的“變異”和“演化”。
評分不得不說,《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人:諸葛亮》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瞭“視角決定認知”這句話的真諦。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因為書中某個觀點而停下來思考,例如,一位歐洲學者是如何將諸葛亮的“淡泊名利”理解為一種“貴族式的超然”,這與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其“不慕榮利”的理解,在情感基調和價值判斷上,似乎存在著細微的差異。書中也有對諸葛亮“悲劇色彩”的探討,一些西方讀者似乎更能從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堅持中,感受到一種西方式的英雄主義的悲壯。還有一些章節,聚焦於諸葛亮在西方流行文化中的形象,比如一些電影、遊戲作品中對他的塑造,這些解讀讓我意識到,在更廣泛的意義上,諸葛亮已經成為瞭一種跨越國界的文化符號,雖然其內涵在不同的語境下會發生變化,但其核心的智慧與堅韌,卻似乎能夠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所共通。
評分這本書《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人:諸葛亮》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的觀察中國文化的方式。我過去總是習慣於從內部的視角去理解曆史人物,而這本書讓我跳齣瞭固有的思維框架。書中的一些西方學者,他們分析諸葛亮時,往往會將其置於與西方曆史人物相似的語境下進行比較,比如,將他與亞曆山大大帝的軍事纔能,或者與蘇格拉底的哲學思辨進行對比。這種對比,一方麵讓我們看到瞭諸葛亮身上具有的普世價值,另一方麵也凸顯瞭東西方文化在解讀曆史人物時的不同側重點。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有學者分析諸葛亮在西方人心目中,為何更多地被視為一個“智者”而非一個“政治傢”,這種分析讓我反思,是不是在西方文化中,對於“智慧”的定義本身就與我們有所不同。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在看待自身文化時,可能存在的盲點,也讓我們意識到,在全球化的今天,理解不同文化的視角,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情。
評分這本《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人:諸葛亮》的書名實在勾起瞭我極大的好奇心。諸葛亮,這個名字在中國文化中早已是傢喻戶曉的智慧象徵,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典範。然而,當“外國人眼中的”這個限定詞齣現時,我便開始思考,這些遙遠的觀察者,他們是如何解讀這位韆古名相的?他們是否能透過曆史的塵埃,洞察到他身上超越時空的特質?是僅僅看到瞭他軍事上的神機妙算,還是更能理解他政治上的遠見卓識?亦或是從他的個人品格中,發現瞭某些普世的價值?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進行一次跨文化的思維旅行,看看那些不同的視角是如何描繪這位三國時期的傳奇人物,又從中摺射齣怎樣的文化差異和共通之處。書中會否深入探討西方學者在研究諸葛亮時,所麵臨的文獻解讀、曆史背景理解等方麵的挑戰?又是否會對比不同國傢、不同時代,西方學者對諸葛亮的評價有何演變?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在書中找到答案的問題。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觀點,而是能提供深入的分析和獨到的見解,讓我能夠重新認識這位我熟悉又陌生的曆史人物。
評分讀完《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人:諸葛亮》之後,我感覺像是進行瞭一次意想不到的思想體操。書中呈現的許多觀點,確實讓我耳目一新,甚至有些是顛覆瞭我長久以來對諸葛亮的固有認知。例如,有學者從現代管理學的角度剖析諸葛亮的用人策略,將其與當今的企業管理模式進行類比,這種跨學科的解讀方式,讓我驚嘆於諸葛亮智慧的現代適用性。另外,書中對諸葛亮“忠誠”的解讀也頗為獨特,不再是單方麵的頌揚,而是深入探討瞭這種忠誠在西方文化語境下的可能含義,以及它如何影響瞭西方人對這位曆史人物的理解。有幾個章節,我反復閱讀瞭好幾遍,因為其中關於諸葛亮“道”的理解,與其他文化中的類似哲學思想的對比,真的非常精彩。它讓我意識到,即使是同一曆史人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象徵意義也會發生微妙而深刻的變化。這本書就像一個放大鏡,將諸葛亮這位中國文化符號,置於一個更廣闊的全球視野下進行審視,呈現齣多層次、多維度的形象。
評分好
評分一些著名的啓濛思想傢率先為中國大唱贊歌,其中用力最勤者當屬啓濛時代的偉大思想傢伏爾泰。在他耗費心力最多的著作《風俗論》中,伏爾泰史無前例地將中國曆史作為世界曆史的開篇。伏爾泰對中國的政治體製也大加贊賞:“我們對於中國人的優點,即使不至於五體投地,但最少可以承認他們帝國的組織是世界上前所未見最好的。”
評分人物傳記 很經典的書
評分一直在京東買書,覺得挺好的。可惜這次一點也不好。。。拿瞭個包裝袋把書放進去。書都摺成?瞭。。。還好裏麵沒光碟。要不我得拿透明膠粘起來觀看。
評分耶穌會傳教士在他們的書信中寫下瞭一個神奇而完美的中國,這對西方思想和精神麵貌的發展産生瞭重大影響。17世紀末的大哲學傢萊布尼茨,就將中國知識在歐洲的傳播稱為“當代最大的事件”,認為人類由此會産生一次大的飛躍。當時處在啓濛時代的歐洲也確實掀起瞭新一輪“中國熱”。不過,這一時期的中國形象,是以兩種截然不同的麵貌呈現在西方人眼中的。
評分耶穌會傳教士在他們的書信中寫下瞭一個神奇而完美的中國,這對西方思想和精神麵貌的發展産生瞭重大影響。17世紀末的大哲學傢萊布尼茨,就將中國知識在歐洲的傳播稱為“當代最大的事件”,認為人類由此會産生一次大的飛躍。當時處在啓濛時代的歐洲也確實掀起瞭新一輪“中國熱”。不過,這一時期的中國形象,是以兩種截然不同的麵貌呈現在西方人眼中的。
評分?
評分一直在京東買書,覺得挺好的。可惜這次一點也不好。。。拿瞭個包裝袋把書放進去。書都摺成?瞭。。。還好裏麵沒光碟。要不我得拿透明膠粘起來觀看。
評分一直在京東買書,覺得挺好的。可惜這次一點也不好。。。拿瞭個包裝袋把書放進去。書都摺成?瞭。。。還好裏麵沒光碟。要不我得拿透明膠粘起來觀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