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老照片留下一座城的百年風雲,勾起多少記憶與想象
★全新裝幀設計、全新圖片處理,楚塵文化精製珍藏版
◆帝王將相,宮殿樓閣,北京遍布曆史文化遺跡,許多驚天動地的大事都在這裏發生,政治、軍事風雲人物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
◆作者圍繞“帝都”這一老北京的關鍵詞,以一個“老北京”的視角和口吻,講述瞭皇宮、王府,天子、權臣,仕女、富戶,以及其他各個階層的人物與事跡,有史實,有傳說,文字質樸,引人入勝。
◆300百餘幅珍貴曆史老照片,圖文並茂,活色生香,賞心悅目。
※老城影像叢書※
徐城北:《老北京·帝都遺韻》、《老北京·巷陌民風》、《老北京·變奏前門》
葉兆言:《老南京·舊影秦淮》
吳亮:《老上海·已逝的時光》
黃愛東西:《老廣州·屐聲帆影》
流沙河:《老成都·芙蓉鞦夢》
陸文夫:《老蘇州·水巷尋夢》
林希:《老天津·津門舊事》
內容簡介
宮闕華苑,鱗次櫛比;
帝王將相,縱橫激蕩。
北京是風雲際會之所,尤其是近代以來,政權更迭頻繁,各方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場,始終處於中國政治舞颱的中心地帶。
故宮的神秘,園林的壯美,城牆的宏偉,街巷的參差,以及皇室變故、士女傳聞、百姓趣事,在徐城北樸實而略帶京味的語言中,彆有一番韻味。
書中所選300餘幅老北京照片中,城牆、王府、廟宇、戲院、牌樓,以及當時的人物及景物,其中很多今天已經無跡可尋,幸好可以在這些文字與舊照中神往與緬懷!
作者簡介
徐城北,1942年齣生於重慶,三歲時隨父母遷居北京,1965年畢業於中國戲麯學院。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作傢協會會員、北京大學兼職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京劇文化和京城文化,已齣版各類著作近百部,主要作品有《老字號春鞦》、《品戲齋夜話》、《京劇與中國文化》、《中國京劇小史》及《梅蘭芳三部麯》等。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徐城北……有的是故事,傢庭的背景讓他從小小年紀就接觸到瀋從文、聶紺弩、汪曾祺等人物。後來進入梨園行,又接觸李和曾、袁世海等超級人物。所以徐城北隨便一說,就是一段掌故;簡單一學,就是一個大師級的唱腔,而且惟妙惟肖。
——《新京報》
他的雜(涉獵廣泛)、散(散論閑文)、玩(把玩品味)成就瞭他的非專業寫作,更多瞭讀友。於是一發不可收,越發信手拈來……書中說人說事兒,這或許正是讀者想看到的。
——《新聞晨報》
徐城北的書,內容一般集中在京劇和城市這兩個領域,而這兩類的圖書也極為讀者認可和贊譽。寫京劇、寫老北京老字號,既不全是為瞭研究,也不盡是為瞭迴憶,隻是為滿足廣大讀者的喜愛。
——《太原日報》
目錄
自 序
第一章 進入北京
古城,布滿歲月的風塵
幸存的城樓
第二章 帝京氣象
永遠的中軸綫
天朝上國,捨我其誰?
“天子”留下“足跡”
俯瞰中原
秦直路
王氣不可泄漏
第三章 破碎王朝
最後的圓明園
大清皇帝懂得瞭新名詞:租界
第四章 街頭巷尾
照片上的舊牌坊
鬍同情思
不緊不慢,有闆有眼
第五章 晨鍾暮鼓
有聲無言
宗教是統治者手中的一根拐棍
忍俊不禁的神像
女性的溫柔,男人的仗義
第六章 廟會梨園
兒時舊夢
戲園子,名角兒,常座兒。
挽 歌
第七章 大都子民
羊雜碎、鬍椒鹽
衣食住行
圖片上的老北京人
第八章 世俗風景
“秦直路”遠去瞭
不摺不扣閤乎禮儀的廢話
天棚魚缸石榴樹廚子肥狗胖丫頭
北京大事記
精彩書摘
俯瞰中原
第一次來到北京的人,如果他驀然站在瞭天安門廣場,他肯定能感受到“這就是首都,這就是中國”,自己則是它的公民。舊時代(明、清、民國)第一次來到北京的人,如果驀然間站在瞭城市中心地帶,他肯定會感受到“這就是帝京”,自己則是它的臣屬或子民。
帝京氣象,首先要求得有一個“像樣兒”的城,得有一個可以俯視八方的製高點。北京的製高點,在昔日就是景山(又稱煤山)上的萬春亭,它是皇帝的私傢園林,老百姓是進不去的。它的位置高於皇宮,甚至高於三大殿上皇帝的寶座。在三大殿上,皇帝寶座後邊有屏風,上朝的大臣能看見,不上朝的老百姓自然看不見,屏風起到一種襯托托皇帝威嚴的作用。而這整座東西嚮展開的景山(煤山),就等於是皇帝寶座後的一座特大屏風,平時走在街上的老百姓,隨便一抬眼都能看得見。切莫輕視這“隨便一抬眼”,皇帝的權勢和威嚴,也就全滲透在裏頭瞭。
景山上邊的萬春亭,是地理和物質上的製高點。而政治上的製高點,就是皇權皇位的傳遞或變異。每個皇帝都有一大堆兒子,按規矩是長子繼承皇位,這種規矩已經延續瞭許多朝代。
一般來說,無論是年邁的皇帝,還是皇帝身邊的丞相重臣,都是要小心翼翼去遵從的。然而曆史又不斷發生意外——可能是皇帝有偏心的,特彆疼愛寵妃生的小兒子;可能是哪個小兒子生來就盯著這“九五之尊”,聯閤大臣謀朝篡位。像清代的雍正即位,他本是“皇四子”,憑什麼就繼承皇位?有傳說講,老皇帝遺詔上原來寫的是“傳位十四子”,可被執掌遺詔的親信大臣事先改瞭一筆——把那個“十”字上邊加瞭一“橫”,就變成“傳位於四子”。當然,這僅僅是傳說,可能是仇恨雍正的人的演繹;但無論如何也解釋不清的事實是,就在雍正即位不久,原先和雍正最有競爭力的兩位皇兄、皇弟,就不明不白死去瞭。所以說,昔日每當老皇帝死和新皇帝登基的時刻,就是政治製高點上正在發生明爭暗鬥甚至是謀殺之時。在大多數情況下,老皇帝一死,從北京到全國要舉喪好長的時間,不許娛樂,不許唱戲,街市上不許“見紅”……侯寶林相聲中說的“賣菜——尤其是賣紅蘿蔔的,在國喪時期真要想賣,也得弄個藍布套把蘿蔔套上再賣”,則是極而言之卻又無比真實的誇張。
有時在皇位繼承上也會發生變異,比如慈禧和光緒兩人之間的“鬥法”。一個是保守派,一個是革新派,身邊都圍繞著一批人物,也集結瞭一股不小的力量。鬥爭中一直是“後黨”占優勢,後來光緒被囚禁在南海瀛颱,為防止他再和外邊聯絡,慈禧命令把圍牆都修瞭雙層。我們如果能到實地去駐足品味,那“滋味”肯定是夠悲辛的。帝後爭鬥到最後,都病倒在床,而且都很沉重,很難說是誰先死,但倆人掙紮著都不肯先死。因為事情的後果是明擺著的:隻要有一個先死瞭,後死的那個隻要還有一口氣,就能把政權拿迴到自己手裏,然後頒布聖旨……據說,病體沉重的慈禧曾讓太監把自己抬到瀛颱,一直抬到病體更加沉重的光緒的病榻前,娘倆兒就這樣一言不發地默默相視——在這一刻,兩人的內心活動肯定夠豐富也夠刺激的瞭,最後,纔是光緒悻悻地走瞭,慈禧也就在當天夜裏一命嗚呼……關於光緒的死因,有人認定是慈禧感到自己不行瞭命人先給光緒下毒,可近人調齣光緒藏在宮廷禦醫的病案一看,發現光緒還是因疾病過重“自己死的”。
在此之前,傳說慈禧有一個陰謀,想藉光緒去天津小站閱兵之機刺殺光緒,但這件事並沒有落實,慈禧身邊的重臣信誓旦旦說“沒有”,後來袁世凱也說“沒有”。
在此之後,在政治製高點上發生的重要事件就更多。辛亥革命在武昌舉行,孫中山就任瞭臨時大總統,共和大勢所趨。末代皇帝溥儀下詔宣布退位,中國的封建王朝從此結束。稍後,北京的袁世凱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篡奪瞭幾乎全部的權利。孫中山從中國大局齣發,情願把大總統位讓給袁,但堅持要袁必須到南京來當這個總統。就在孫中山委派的迎請袁南下的人一到北京,袁悄悄策劃瞭一場兵變,藉以證實自己確實無法離開北京。迎袁的人輕信瞭,南京一邊也無奈瞭,最後袁世凱終於在北京繼任瞭大總統。
此後,圍繞袁世凱恢復帝製在北京展開的爭鬥更是層齣不窮。蔡鬆坡巧妙逃齣北京迴到雲南,公開宣布討袁;袁當瞭幾十天皇帝,最後灰溜溜病死;張勛率領自己的“辮子兵”挺進北京,宣布復闢,在那幾天北京東華門大街上跑來跑去的,都是清王朝的遺老遺少,這也成為北京近代史一個短暫奇景。馮玉祥發動瞭北京政變,把一直在故宮裏受優待的溥儀轟齣北京,趕到天津去當寓公;孫中山抱病北上進入北京,幾次演講都受到熱烈歡迎,但最後逝世於北京。最初靈柩葬在西郊碧雲寺,幾年後移靈南京,但從碧雲寺一起靈,經頤和園最後進入北京市,沿途幾十萬人飛淚如雨相送,那情景卻是北京曆史上從來還沒有過的。
如果沒有以上這些發生在北京的完全可以稱為“曆史事件”的事兒,那麼後來和今天的北京,也就不成為北京瞭。北京的那種大度大方和獨有的帝京氣象也就無從顯現。
……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京城遺夢:近代北京城市變遷錄》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不涉及您提供的書目信息。 --- 《京城遺夢:近代北京城市變遷錄》 一部透視百年風雲的城市史詩 書籍簡介 《京城遺夢:近代北京城市變遷錄》是一部深植於曆史肌理,對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約1860年至1950年代初)北京城進行全景式、多維度描摹的非虛構曆史著作。本書聚焦於一個劇烈動蕩的時代——從晚清的暮色中蹣跚起步,曆經辛亥革命的洗禮,穿越北洋政府的紛爭,抵禦日據的陰霾,直至新中國成立的曙光——這座古老的都城是如何在政治、社會、文化和物理空間上經曆翻天覆地的重塑。 本書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政治史或帝王將相錄,它將聚光燈投嚮瞭構成城市血肉的“人”與“地”。作者以紮實的文獻考據和豐富的圖像資料為支撐,力求還原一個有溫度、有質感的近代北京城,探討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外來、封閉與開放之間激烈碰撞所産生的深刻印記。 第一部分:舊夢的殘響與裂痕(約1860s – 1911) 本部分重點描繪瞭晚清時期,在內憂外患下,北京城作為帝國心髒所展現齣的復雜麵貌。我們首先關注的是紫禁城內廷的最後光景,那些維係著數百年禮製的儀式和生活方式如何在時代巨變前夕愈發顯得脆弱和僵硬。 隨後,視角轉嚮外圍的城垣與街道。八國聯軍的炮火在城市中留下的創傷,以及隨之而來的西方影響,如何滲透進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從東交民巷使館區的建立,到西式教堂、新式學堂的齣現,這些“異質”元素如何與傳統的四閤院、茶館、廟會形成視覺和文化的張力,是本部分探討的核心。我們詳細考察瞭城市基礎設施的早期萌芽,如電燈、自來水的引入,以及圍繞這些新事物引發的社會反應和倫理爭論。同時,本書細緻梳理瞭這一時期北京商業的變遷,傳統手工業者、票號、錢莊的沉浮,預示著一個時代的終結。 第二部分:硝煙中的都市重塑(約1912 – 1928) 辛亥革命的爆發,使得北京從“京師”一躍成為“中華民國首都”。這一時期的北京,充滿瞭理想主義的激情與現實政治的殘酷。本書深入剖析瞭“去帝製化”的城市行動。例如,對皇傢園林的處理、宮廷遺留物的處置,以及故宮博物院的艱難籌建過程。城市空間被賦予瞭新的政治象徵意義,許多原有的衙署和王府被改作政府機構或學校。 北洋政府時期,軍閥的角力使得北京城籠罩在一層不穩定的色彩中。然而,在政治動蕩的背後,文化的革新和知識分子的湧入,為這座城市注入瞭新的活力。新文化運動的思潮如何通過沙龍、報館和書店擴散,對青年一代的思想産生影響,是本部分的關鍵綫索。本書特彆關注瞭城市交通的現代化——有軌電車的鋪設網絡如何改變瞭人們的齣行半徑,以及由此催生的城市邊緣區域的擴展趨勢。我們通過對當時報刊上廣告、新聞的分析,再現瞭新式生活方式對傳統市民階層的影響。 第三部分:政權更迭下的文化堅守與演進(約1928 – 1949) 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北京改稱“北平”,身份的轉變對其城市氣質産生瞭深遠影響。本書探討瞭“去首都化”對城市功能和精英階層流動帶來的衝擊。一方麵,大量的文化機構和學術精英留守此地,使得北平在文化研究和高等教育領域保持瞭其獨特的地位,故宮博物院、北平研究院的學術成就,構成瞭這一時期的光輝側麵。 另一方麵,日據時期的北平,城市的物理景觀和居民的日常生活遭受瞭嚴峻考驗。本書試圖還原占領期間,城市管理體係的斷裂與重組,以及普通民眾在極端環境下所展現齣的韌性。我們關注瞭物資的黑市、民眾的自救行動,以及文化抵抗的微妙方式。戰後北平的“復歸”與短暫的繁榮,很快被解放戰爭的陰影籠罩。本書結尾部分,細緻描繪瞭這座城市迎接解放的復雜心緒——既有對舊時代結束的解脫,也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審慎觀望。 第四部分:城市肌理的微觀剖析 為增強曆史的立體感,本書特闢章節,通過聚焦具體的城市元素,深入剖析近代北京的社會生態: 1. 鬍同與街道的生命史: 考察從傳統的棋盤式布局到局部街道的拓寬改造,以及鬍同內部不同社會階層(士紳、商人、小市民)的居住形態和鄰裏關係。 2. 宗教場所的命運: 探討寺廟、道觀、清真寺等宗教建築在政治變遷、土地私有化和城市現代化過程中的地位變化,它們如何從權力中心轉變為文化遺産或市民信仰的寄托地。 3. 飲食與娛樂的變遷: 從滿漢全席到平民小吃,從戲園子到新式舞廳,通過物質文化的視角,勾勒齣近代北京社會口味和審美趣味的迭代。 結語:一座城市的“再齣發” 《京城遺夢》最終將筆觸停留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鍾聲宣告瞭舊時代的徹底終結。本書並非對曆史的終極裁決,而是對這座城市在特定曆史時段內所經曆的痛苦、掙紮、創造與蛻變,進行一次深刻而充滿敬意的記錄與緻敬。它展現的不是一座靜止的古都,而是一座在劇烈震蕩中,努力尋找自我定位的現代性都市的誕生過程。 本書適閤曆史研究者、城市規劃專業人士,以及所有對近代中國社會變遷、北京城曆史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通過閱讀此書,讀者將能夠穿透故紙堆的塵埃,觸摸到那個風雲激蕩時代北京的真實脈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