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張大幅麵疆域版圖,一覽地圖上清朝後期的曆史。
15000字的行文解讀,為您展現一個全景的清朝後期。
11幅曆史地圖,全麵剖析清朝後期的政治、軍事、文化藝術、經濟與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麵。
20餘件精選文物,帶您走進清朝後期。
7幅傳世名畫,詮釋清朝之古韻遺風。
12張景觀圖片,在現實中探尋清朝遺跡,為您係上古今的曆史紐帶。
《圖說中國曆史;清(下)》以清後期的曆史進程為主綫,突齣清後期的疆域版圖,圖文結閤闡述該時期的重大曆史事件及大眾感興趣的曆史故事。正麵包括疆域版圖、朝代圖說、地名擇要、城市圖說、曆史名人、逸聞趣事等專題內容;背麵以曆史長河的形式串聯該時期的政治、軍事、文化藝術、經濟與社會生活等專題內容,還有曆史時間軸、西史對照、曆史比例尺、參考資料等知識版塊。裝幀形式為對開單張摺疊圖。
具體欄目設置如下:
疆域版圖:展示清後期疆域、行政區劃和曆史地名。
朝代圖說:正說清後期曆史,還原真實的曆史進程。
地名擇要:古今地名對照,詮釋清後期重要地點的過去和現在。
城市圖說:以地圖的形式解讀清後期的天津。
曆史名人:詳解清後期的風雲人物,評析清後期名人的曆史價值。
逸聞趣事:笑看清後期的曆史趣事,正解清後期的逸聞傳說。
曆史長河:以政治、軍事、文化藝術、經濟與社會生活等專題內容全方位展現清後期的曆史進程。
曆史時間軸:選取清後期的關鍵曆史節點事件,以時間軸的形式貫穿於中國曆史之中。
西史對照:簡述與清後期同時期西方的重要曆史事件,分析東西方的曆史聯係和影響。
曆史比例尺:以地圖比例尺的圖解樣式展現清朝在中國曆史中的時間位置和比例。
中國地圖齣版社,成立於1954年,匯聚瞭全國主要的地圖編製齣版人纔,共有中高級技術人員200多位,其中具有副編審及以上職稱的有80多位。建社以來,編製齣版瞭一大批具有較高文化價值和學術價值的地圖、教科書、教輔圖書和大眾齣版物等,包括國傢地圖集、中國曆史地圖集等。
正麵
一、朝代圖說
清(下)
二、城市圖說
天津
三、地名擇要
1.瀛颱
2.大沽口
3.開平煤礦
4.南皮
5.堂邑縣
6.安慶
7.虎門
8.鎮南關
四、曆史名人
1.葉赫那拉氏
2.奕?
3.林則徐
4.洪秀全
5.曾國潘
6.李鴻章
7.張之洞
五、逸聞趣事
1.“六不總督”還是“海上蘇武”?
2.武訓行乞興學
3.辜鴻銘倒拿報紙
4.珍妃投井
5.一萬八韆金的煙泡費
背麵
一、政治
1.虎門銷煙(1839年)
2.太平天國運動
3.辛酉政變
4.洋務運動
5.維新運動
6.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
二、軍事
1.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
2.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
3.左宗棠收復新疆
4.中法戰爭(1884年—1885年)
5.甲午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1894年—1895年)
三、文化藝術
1.萬園之園—圓明園
2.魏源與《海國圖誌》
3.京師大學堂
4.京劇的誕生
四、經濟與社會生活
1.日升昌票號
2.狀元辦廠
3.近代郵政的創建
4.詹天佑與京張鐵路
五、曆史長河時間軸
六、曆史比例尺
七、西史對照
八、參考資料
虎門銷煙的沸騰還未冷卻,
殖民者的大炮,
已經叩開瞭年久失修的國門。
鴉片戰爭、
二次鴉片戰爭、
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
國人的鮮血染紅瞭西垂的殘陽,
讓人想起悲壯的顔色。
圓明園的大火燒毀瞭奇珍異寶,
也燒盡瞭中國人曾經的榮耀。
為瞭邁進近代社會的門檻,
我們付齣瞭最昂貴的門票。
……
這本《圖說中國曆史·清(下)》實在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它似乎將重心完全放在瞭對晚清政治格局的細枝末節的梳理上,讀起來更像是一份枯燥的官方檔案匯編,而不是一本旨在普及曆史的“圖說”。我原本期待的是能看到更多關於那個時代社會風貌、民間生活、甚至是技術革新的視覺呈現,畢竟“圖說”二字是最大的噱頭。然而,書中的插圖寥寥無幾,內容也大多是圍繞著幾位核心人物的權力鬥爭和朝堂上的文書往來打轉。比如,對某個藩屬國地位的界定,用瞭整整一個章節來引經據典,分析其在“天朝”體係中的微妙之處。這對於一個希望快速建立宏觀認知的新手來說,簡直是災難。更令人不解的是,對於太平天國運動這樣波瀾壯闊的曆史事件,其社會動因和失敗的深層原因分析得過於膚淺,反倒花費瞭大量篇幅去描繪曾國藩的傢書風格,這讓人不禁懷疑作者的史學側重點是否齣現瞭偏差。整體閱讀體驗下來,感覺就像是走進瞭堆滿瞭奏摺的古老衙門,空氣凝滯,曆史的鮮活感蕩然無存。如果想要瞭解清朝末年的製度演變,或許能從中找到一些零散的綫索,但若指望它能帶來一場精彩的視覺盛宴或深刻的洞察,那恐怕是要大失所望瞭。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感極差,讀起來斷斷續續,缺乏一條清晰的主綫索來貫穿晚清的衰落史。從義和團運動的描寫開始,筆鋒突然轉嚮瞭對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後之間權力博弈的冗長論述,仿佛曆史的進程突然被暫停,轉而去關注宮廷內的八卦與權謀。這種結構上的錯位,讓讀者很難把握曆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鏈條。例如,義和團運動失敗後,列強提齣的苛刻條件,如何直接催生瞭後來的“清末新政”,書中並沒有做齣有力的銜接。相反,作者似乎對宮廷內部的服飾、禮儀等“軟性”細節更感興趣,花瞭大量篇幅描述太後在不同場閤的穿著變化,這對於一本曆史書而言,無疑是本末倒置瞭。我需要的是理解“為什麼會這樣”,而不是僅僅知道“發生瞭什麼”以及“當時穿瞭什麼”。這本書的敘事邏輯,像是一連串不相關的曆史快照拼湊而成,缺乏一個有力的“總導演”來統一全場。
評分如果說前麵有什麼是讓我覺得“還算有點用”的話,那就是它對晚清地方督撫權力擴張的零散記錄,但即便是這些,也寫得晦澀難懂。書中提到瞭湘軍、淮軍的崛起,但更多的是從中央對地方的控製角度去審視,而非分析這些地方實力派如何逐漸形成割據的雛形,以及他們與中央政府之間日益緊張的財政和軍事關係。讀完後,我腦子裏留下的印象是:晚清的中央政府似乎總是在忙於應付各種外部危機和內部文書,而真正塑造瞭曆史走嚮的那些地方力量,卻隻是在背景中模糊地晃動。我原本期望這本書能揭示齣,在中央權威衰落的大背景下,那些有能力的封疆大吏是如何逐步蠶食國傢權力的,這纔是理解清朝最終崩潰的關鍵所在。然而,本書對這一動態的描繪極其保守和保守,仿佛是在刻意淡化地方的“主導作用”,讓整個晚清曆史看起來像是被一群無能的中央官員被動推動的。這種對關鍵矛盾的規避,使得全書的洞察力大打摺扣,更像是一份為減輕前朝責任而撰寫的“粉飾太平”的史料匯編。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倒是挺精緻,但內容上的敷衍感實在太重瞭。我尤其失望於它對“洋務運動”的處理。洋務運動,是近代中國嘗試自救的關鍵階段,理應是充滿蒸汽、鋼鐵和變革思想的時期。然而,書裏對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的描述,僅僅停留在“創辦瞭”、“引進瞭”這種初級階段的羅列上,完全沒有深入分析這些新式工業在體製內部所遭遇的阻力,以及它們在財政上如何被舊有利益集團掣肘的睏境。更彆提那些試圖引領潮流的實業傢們,他們的個人奮鬥和思想碰撞,在這本書裏完全被抽象成瞭幾個官方任命。讀完全篇,我對當時中國社會內部的活力和創新精神幾乎沒有留下任何印象。它更像是一份官方曆史陳述的節選,少瞭民間視角和底層敘事,使得整個清末的圖景顯得單薄而缺乏層次感。如果想瞭解清朝如何一步步滑嚮深淵,這本書提供的視角未免過於局限和片麵,它似乎刻意避開瞭那些能夠引發讀者深思的、充滿矛盾的灰色地帶。
評分翻開這本講述清朝後期的書,我立刻被它那股濃厚的學術腔調給“勸退”瞭。它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更像是一部寫給專業研究人員的深度論著,但不知為何,它被冠以“圖說”的名號,這是一種極大的誤導。內容上,它似乎對西學東漸的復雜過程采取瞭一種近乎保守的態度,很少深入探討西方的思想是如何衝擊傳統儒傢體係的,而是將大量的筆墨集中在條約簽訂的文本細節和賠款數額的增減變化上。例如,關於甲午戰爭後的賠款,書中列舉瞭極其詳細的償還時間錶和涉及的銀行機構,但對於戰爭爆發背後的民族心理轉變和輿論導嚮,卻一筆帶過。這種“重技術細節,輕人文精神”的寫法,使得整個下半段清史顯得灰濛濛的,缺乏必要的張力。我希望看到的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在巨大變局麵前的掙紮與選擇,是他們如何在“數韆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尋找齣路的思考,但這本書裏隻有冰冷的數字和僵硬的官僚流程。圖的稀少和內容的晦澀,讓它完全失去瞭“圖說”應有的引人入勝的能力,更像是一本被刻意“去故事化”的曆史教科書。
評分質量很不錯,用著還行吧。
評分送貨快,150-50,多做促銷,多看書。
評分還是不錯的!
評分送貨快,150-50,多做促銷,多看書。
評分疆域版圖:權威曆史地圖展示明朝疆域、行政區劃和曆史地名。
評分好!!!!!!!!!!
評分很好的書,特彆喜歡的書很好的!
評分11幅曆史地圖,全麵剖析清朝後期的政治、軍事、文化藝術、經濟與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麵。
評分朝代圖說:正說明朝曆史,還原真實的曆史進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