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本書所收,是翦老運用馬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評論的兩個古代史學範例,即司馬遷和劉知幾的曆史學。
本書是翦老所著的一本重要史學入門之作,它分兩大主題:一為“史料”,一為“史學”。他所說的“史料”,不是通常所泛稱的曆史資料,而是“史料學”,是研究曆史資料的具體門徑和方法;所說的“史學”,主要是說研究曆史的理論和方法,通稱“曆史學”。其原本於1946年4月由上海國際文化服務社齣版,現在的版本是由翦老弟子張傳璽先生增訂而成的。
翦伯贊(1898-1968),湖南桃源人。曆史學傢,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24年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攻讀經濟專業,迴國後研究史學和曆史哲學。1949年後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燕京大學社會學係教授、北京大學曆史學係教授兼係主任、北京大學副校長。著有《中國史論集》《中國史綱》《曆史問題論叢》《中國曆史哲學教程》等。
關於曆史學的“三基”問題
一 關於基本理論問題
二 關於基本知識問題
三 關於基本技能問題
略論中國文獻學上的史料
一 導言
二 正史
三 正史以外的諸史
四 史部以外的群書—經、子、集
五 四部以外的各種文字記錄
考古發現與曆史研究
略論搜集史料的方法
一 史料與方法
二 史料探源與目錄學
三 史料擇彆與辨僞學
四 史料辨證與考據學
五 史料的搜集整理與統計學、
邏輯學及唯物辯證法
論司馬遷的曆史學
一 司馬遷的傳略
二 司馬遷的曆史方法一
—紀傳體的開創
三 司馬遷的曆史方法二
—紀傳體的活用
四 司馬遷的曆史批判—“太史公曰”
五 餘論—史料的搜集編製及其曆史觀
論劉知幾的曆史學
一 劉知幾的傳略
二 劉知幾的著作、思想及其曆史觀
三 劉知幾論中國曆史學各流派
四 劉知幾論紀傳體的各部門
五 劉知幾論曆史學方法
六 劉知幾論曆史學文獻
七 餘論
流雜著,由來甚古,早在所謂正史齣現之前,即已有之。如《山海經》、《世本》、《國語》、《國策》、《楚漢春鞦》之類的古史,論其體裁,皆係雜史;論其著書之時代,皆在《史》、《漢》之前;且為《史》、《漢》之所取材。自漢、魏以降,此類著作,仍與所謂正史,殊途並騖,平行發展。南北朝初,已蔚為大觀。僅就裴鬆之注《三國誌》所引之雜史,即有一百五十餘種。至於宋代,由於印刷術的發明和應用,私傢著作得以刊行,而史部雜著,亦日益繁富。降至明清,則此類著作,洋洋乎浩如煙海瞭。
史部雜著,種類甚多,體裁不一,要之,皆與正史有彆。論其體裁,既不一律皆為紀傳體;論其性質,亦不如《史記》、《南史》、《北史》通諸代而為史,又不如《漢書》、《後漢書》等斷一代以成書,而皆係各自為體之隨手的記錄,故其為書,皆零碎斷爛,非如正史之有係統。關於史部雜著,劉知幾曾為之彆為十類:“一曰偏紀,二曰小錄,三曰逸事,四曰瑣言,五曰郡書,六曰傢史,七曰彆傳,八曰雜記,九曰地理書,十曰都邑簿。”①這樣的分類,雖過於瑣碎,但卻可以顯齣史部雜著的諸流彆。徇此流彆以觀史部雜著,則紛亂一團之史部雜著,亦能類聚流彆而形成其自己的係統。
……
一個民族要記住的故事
濛木
一代大學者鄭振鐸,生於戊戌變法稍後的1898年12月;1958年外訪途中,因飛機失事而遇難。其著作已經進入公版期,所以他的作品市麵上很多,但反復齣版的基本上是《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等那幾部煌煌巨著;而他很多趣味性的小冊子似乎被淡忘瞭,例如這裏選擇的《民族文話》和《桂公塘》,它們均是作者在抗日期間寫就的,為我們講述一個民族不該忘記的故事。
抗戰早期,他在1934年寫瞭《桂公塘》講南宋末年文天祥故事,文天祥赴元講和被扣押後,設法逃離,輾轉脫險的故事,得名於文天祥《指南錄後序》中“坐桂公塘土圍中,騎數韆過其門,幾落賊手死”句。最早載於《文學》月刊第二捲第四期。魯迅在1934年5月16日給鄭振鐸的信中說:“得來函後,始知《桂公塘》為先生作,其先曾讀一遍,但以為太為《指南錄》所拘束,未能活潑耳。”鄭振鐸接著又寫作瞭《黃公俊之最後》《毀滅》。《黃公俊之最後》寫黃公俊參加太平天國,後來為瞭挽救危局,兩次隻身前往湘營,試圖說降曾國藩和曾國荃,反遭囚禁後慷慨赴難。《毀滅》寫明末阮大铖和馬士英結黨營私,弄權欺詐,最後傢國俱毀的可恥悲劇。這三篇作品在1936年結集為《桂公塘》由商務印書館齣版瞭單行本,署名“郭源新”,列入“文學研究會創作叢書”。
1939年6月鄭振鐸又創作曆史小說《風濤》,寫明末東林黨人與閹黨的鬥爭,既抨擊瞭魏忠賢的專橫殘暴,又突齣瞭李應升等人的浩然正氣。
比《風濤》創作稍早,1938年春夏間,作者以“源新”為筆名分彆於《申報·自由談》和《魯迅風》發錶瞭《民族文話》,從周民族立國到孔夫子,共15則先秦故事。本計劃寫到民國初,卻因為上海淪陷而被迫停止。1946年2月該書由國際文化服務社單行齣版。鄭振鐸在《民族文話·自序》中說:“在現在這個異族侵略的時候,我們民族錶現得更一緻、更勇敢瞭……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把往古的仁人、誌士、英雄先烈們的抗戰故事,特彆是錶現在詩、文、小說、戲麯裏的,以淺易之辭復述齣來……我們將這往昔的偉大的故事、不朽名著裏,學習得:該怎樣為我們民族而奮鬥。氣節、人格、信仰乃是三個同意義的名辭,堅定、忠貞、犧牲乃是每個人所應有的精神。”
在今天的圖書市場上《民族文話》和《桂公塘》都不大容易見到瞭。本書將《風濤》備列《桂公塘》,按照主人公所處的年代重新排一下順序,作為本書第三編;《民族文話》,建國以來它一直沒有單獨再版過,列為本書第一編。作者另有和《民族文話》題材相近的《古事新談》,篇幅最小,列為本書第二編。為尊重作者原意和曆史原貌,本書對原作中不符閤今天規範的用詞和概念均予以保留,不做任何修飾,請讀者明鑒。
《古事新談》的寫作背景是:抗戰勝利後不久,鄭振鐸和馬敘倫、林漢達、許廣平等發起組織“中國民主促進會”,創辦《民主》周刊,鼓動全國人民為爭取民主、和平而抗爭。1946年,作為一位傑齣作傢和編輯的鄭振鐸在自己擔任主編的這份雜誌的第29—33期,發錶瞭《古事新談》,共24則先秦和西漢故事,除瞭《囤積居奇》《錢幣與糧食》來自《鹽鐵論》,其餘22則全部改寫自《史記》。
《古事新談》不僅僅編寫經典老故事,還在部分篇末發瞭一句直截瞭當的議論,例如第1篇“秦政焚書坑儒”最後的議論是:“難道今天還有學他樣子的人?”第19篇“公儀休不受魚”最後的議論是:“今日有不與民爭利的官麼?”理解這些故事和議論的針對性,我們可以參看他同期發錶的《把主人當作瞭什麼人?!》(1946年5月25日《周報》第38期):
中華民國的主人們,何曾做過一日的主人呢?
……民主不是賜予的,是要爭取的。不爭取,便不會有民主政治的實現。賜予的民主,決不是真的民主。我們人民們很明白這一點。我們不能不積極奮起的嚮爭取民主的大路上走去。前途的絆腳石還多極多極。但不用怕,一個個的把他們搬移開去便好瞭!但要有勇氣,有耐力去搬移。
……爭取民主,爭取人民的基本的權利與自由,這是今日一切政黨的目標,更是某一個政黨裏進步分子們所應盡心緻力於此的——假如那個政黨還想存在下去的話。
這些匕首般的議論正是古事值得新談的意義。所有曆史故事,重新講述的價值就在於對思考當下問題有所啓發。曆史事件真相湮沒難辨,留下的乃是古人所謂三不朽的立言,要麼是“喻世明言”,傳遞一個群體的光榮夢想;要麼是“警世通言”,告訴我們要從失敗中汲取的教訓。本書第一編《民族文話》和第三編之《桂公塘》《風濤》《黃公俊之最後》,屬於“喻世明言”。本書第二編《古事新談》和第三編之《毀滅》,屬於“警世通言”。
莊子有所謂得意忘言,為瞭這個警醒世人、曉諭世人的“意”,故事本身的真實性都不是那麼重要。例如黃公俊,根據羅爾綱的考訂,太平天國根本沒有這個人(羅爾綱於1934年12月在《大公報》上發錶《讀太平天國詩文鈔》)。後來南社詩人鬍懷琛也在上海《時事新報》承認自己為瞭反對清朝,鼓吹革命而捏造一個太平天國叫黃公俊的人寫的詩文。
本書幾乎囊括瞭鄭振鐸所編寫的中國曆史故事。他們均有關乎民族存續和民生抗爭重大指嚮,是作者在我們民族麵臨危機和轉型的時候,為瞭提高民族凝聚力、鼓舞民氣而講述的故事。至於1957 年,鄭振鐸還寫齣以屈原為主人翁的《汨羅江》,因為其寫作背景和以前大不相同,本書就割捨瞭。作者另有《取火者的逮捕》等古希臘故事的演繹,歌頌普羅米修斯盜火的反抗精神,毫無疑問也是一樣有所寄托的,有心讀者可以參照看,但不是本書編選範圍,所以也割捨瞭。
曆史故事是常讀常新的,希望大傢能夠從鄭振鐸的這些曆史故事中讀齣新意來,藉用《古事新談》第二篇“劉邦打陳豨”最後的話:
這是一個很老的故事瞭,不過我們讀起來不還是很新鮮麼?
閱讀體驗的流暢性,往往取決於作者駕馭史料的功力,而這本書的行文結構簡直就像一位技藝精湛的建築師在設計宏偉的宮殿。它沒有那種堆砌名詞和事件的生硬感,而是將錯綜復雜的曆史脈絡梳理得井井有條,邏輯鏈條清晰得令人贊嘆。每當我覺得即將迷失在某個細節的岔路口時,作者總能用一個精準的過渡句,或者一個恰到好處的概括性論點,將我溫柔而堅定地拉迴主乾道上。這種敘事節奏的把控,使得原本枯燥的史學討論變得引人入勝,仿佛是在聽一位博學的長者娓娓道來,而不是在啃食冷冰冰的學術論文。它成功地平衡瞭“學術的深度”和“閱讀的愉悅”,這在曆史著作中是相當難得的成就。
評分這本封麵設計沉穩大氣,裝幀精良,一看便知是經過用心打磨的佳作。書脊上的燙金字體在燈光下泛著低調的光澤,那種老派的、厚重的質感,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觸摸那些承載著曆史重量的紙張。我總覺得,好的曆史書籍,首先在形態上就要給人一種“可信賴”的感覺,它不應該輕飄飄的,而應該有足夠的分量壓在手裏,象徵著作者在浩瀚史料中付齣的心血。光是捧著它,就仿佛能感受到一股曆史的沉澱感撲麵而來,讓人立刻從日常的瑣碎中抽離齣來,準備進入一個更深邃、更嚴謹的思考領域。它不像那種快餐式的讀物,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藝品,哪怕隻是放在書架上,也是一種無聲的品味體現。這種對手感和視覺體驗的重視,無疑為接下來的閱讀設定瞭一個極高的基調,讓人對其中內容的紮實程度抱有極大的期待。
評分從內容上看,作者展現齣瞭一種罕見的史料辨析能力。他似乎有一種“穿透迷霧”的本領,能夠一眼看穿那些被時間磨損、被後人附會的錶層敘事,直抵曆史現場最真實、最未經雕琢的痕跡。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某些經典史料的重新審視角度,那種帶著批判性懷疑精神的求真態度,讓人感到耳目一新。這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甲說”和“乙說”的對比,而是深入到史料形成的曆史語境中去理解其局限性和價值,最終給齣令人信服的論斷。這種深度的挖掘工作,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既有曆史認知的邊界,讓我意識到,曆史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定論,而是一個不斷被審視和修正的動態過程。
評分這本書的視野之開闊,絕對值得稱道。它不僅僅局限於某一朝代或某一事件的微觀剖析,而是能將點滴細節融入到更宏大、更具普遍意義的曆史趨勢之中進行考察。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産生一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仿佛作者手中的放大鏡,將局部細節與整體圖景完美地銜接起來。這種跳脫齣具體史實的理論高度,使得全書的思想內核極具穿透力,能夠觸及到跨越時空的普適性規律。對於渴望從曆史中汲取智慧,而非僅僅滿足於瞭解過去事件的讀者而言,這種宏觀視野提供的啓發價值是無可估量的。它鼓勵讀者將曆史知識轉化為分析現實問題的工具。
評分裝幀上的“精裝”二字,在如今這個追求快速和廉價的時代,更像是一種對知識尊重的宣言。內頁紙張的選用,墨水的飽和度,以及排版的留白處理,都體現齣齣版方對閱讀體驗的極緻追求。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的疲勞感明顯低於許多同類書籍。這種對物質載體的精益求精,間接傳遞齣對所承載文字內容同樣嚴謹和認真的態度。這本沉甸甸的書,更像是一個可以長久陪伴的夥伴,而不是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消耗品。它讓人願意反復翻閱,在不同的心境下捕捉到新的體會,這本身就是一本優秀學術著作的重要標誌。
評分這本書不錯,很不錯很不錯,裝幀也好!會認真讀!
評分京東的東西用瞭快十年瞭,值得信賴
評分價格優惠,包裝很好,推薦購買!
評分價格優惠,包裝很好,推薦購買!
評分價格優惠,包裝很好,推薦購買!
評分大傢小書這個係列非常喜歡!
評分為什麼喜歡在京東買東西,因為今天買明天就可以送到。為什麼每個商品的評價都一樣,因為在京東買的東西太多太多瞭,導緻積纍瞭很多未評價的訂單,所以統一用段話作為評價內容。京東購物這麼久,有買到很好的産品,也有買到比較坑的産品,如果用這段話來評價,說明這款産品沒問題,至少85分以上,而比較不好的産品,絕對不會偷懶到復製粘貼評價,絕對會用心的差評,這樣其他消費者在購買的時候會作為參考,會影響該商品銷量,商傢也會因此改進商品質量。
評分一直在京東商城買書,書的質量絕大部分都不錯,很喜歡。
評分大傢小書,大傢之作,大傢必讀,小書非小,篇相對小,中華書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