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大幅面疆域版图,一览地图上清朝后期的历史。
15000字的行文解读,为您展现一个全景的清朝后期。
11幅历史地图,全面剖析清朝后期的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经济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20余件精选文物,带您走进清朝后期。
7幅传世名画,诠释清朝之古韵遗风。
12张景观图片,在现实中探寻清朝遗迹,为您系上古今的历史纽带。
《图说中国历史;清(下)》以清后期的历史进程为主线,突出清后期的疆域版图,图文结合阐述该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大众感兴趣的历史故事。正面包括疆域版图、朝代图说、地名择要、城市图说、历史名人、逸闻趣事等专题内容;背面以历史长河的形式串联该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经济与社会生活等专题内容,还有历史时间轴、西史对照、历史比例尺、参考资料等知识版块。装帧形式为对开单张折叠图。
具体栏目设置如下:
疆域版图:展示清后期疆域、行政区划和历史地名。
朝代图说:正说清后期历史,还原真实的历史进程。
地名择要:古今地名对照,诠释清后期重要地点的过去和现在。
城市图说:以地图的形式解读清后期的天津。
历史名人:详解清后期的风云人物,评析清后期名人的历史价值。
逸闻趣事:笑看清后期的历史趣事,正解清后期的逸闻传说。
历史长河:以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经济与社会生活等专题内容全方位展现清后期的历史进程。
历史时间轴:选取清后期的关键历史节点事件,以时间轴的形式贯穿于中国历史之中。
西史对照:简述与清后期同时期西方的重要历史事件,分析东西方的历史联系和影响。
历史比例尺:以地图比例尺的图解样式展现清朝在中国历史中的时间位置和比例。
中国地图出版社,成立于1954年,汇聚了全国主要的地图编制出版人才,共有中高级技术人员200多位,其中具有副编审及以上职称的有80多位。建社以来,编制出版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地图、教科书、教辅图书和大众出版物等,包括国家地图集、中国历史地图集等。
正面
一、朝代图说
清(下)
二、城市图说
天津
三、地名择要
1.瀛台
2.大沽口
3.开平煤矿
4.南皮
5.堂邑县
6.安庆
7.虎门
8.镇南关
四、历史名人
1.叶赫那拉氏
2.奕?
3.林则徐
4.洪秀全
5.曾国潘
6.李鸿章
7.张之洞
五、逸闻趣事
1.“六不总督”还是“海上苏武”?
2.武训行乞兴学
3.辜鸿铭倒拿报纸
4.珍妃投井
5.一万八千金的烟泡费
背面
一、政治
1.虎门销烟(1839年)
2.太平天国运动
3.辛酉政变
4.洋务运动
5.维新运动
6.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二、军事
1.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
3.左宗棠收复新疆
4.中法战争(1884年—1885年)
5.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1894年—1895年)
三、文化艺术
1.万园之园—圆明园
2.魏源与《海国图志》
3.京师大学堂
4.京剧的诞生
四、经济与社会生活
1.日升昌票号
2.状元办厂
3.近代邮政的创建
4.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五、历史长河时间轴
六、历史比例尺
七、西史对照
八、参考资料
虎门销烟的沸腾还未冷却,
殖民者的大炮,
已经叩开了年久失修的国门。
鸦片战争、
二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国人的鲜血染红了西垂的残阳,
让人想起悲壮的颜色。
圆明园的大火烧毁了奇珍异宝,
也烧尽了中国人曾经的荣耀。
为了迈进近代社会的门槛,
我们付出了最昂贵的门票。
……
这本《图说中国历史·清(下)》实在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它似乎将重心完全放在了对晚清政治格局的细枝末节的梳理上,读起来更像是一份枯燥的官方档案汇编,而不是一本旨在普及历史的“图说”。我原本期待的是能看到更多关于那个时代社会风貌、民间生活、甚至是技术革新的视觉呈现,毕竟“图说”二字是最大的噱头。然而,书中的插图寥寥无几,内容也大多是围绕着几位核心人物的权力斗争和朝堂上的文书往来打转。比如,对某个藩属国地位的界定,用了整整一个章节来引经据典,分析其在“天朝”体系中的微妙之处。这对于一个希望快速建立宏观认知的新手来说,简直是灾难。更令人不解的是,对于太平天国运动这样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其社会动因和失败的深层原因分析得过于肤浅,反倒花费了大量篇幅去描绘曾国藩的家书风格,这让人不禁怀疑作者的史学侧重点是否出现了偏差。整体阅读体验下来,感觉就像是走进了堆满了奏折的古老衙门,空气凝滞,历史的鲜活感荡然无存。如果想要了解清朝末年的制度演变,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零散的线索,但若指望它能带来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或深刻的洞察,那恐怕是要大失所望了。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倒是挺精致,但内容上的敷衍感实在太重了。我尤其失望于它对“洋务运动”的处理。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尝试自救的关键阶段,理应是充满蒸汽、钢铁和变革思想的时期。然而,书里对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的描述,仅仅停留在“创办了”、“引进了”这种初级阶段的罗列上,完全没有深入分析这些新式工业在体制内部所遭遇的阻力,以及它们在财政上如何被旧有利益集团掣肘的困境。更别提那些试图引领潮流的实业家们,他们的个人奋斗和思想碰撞,在这本书里完全被抽象成了几个官方任命。读完全篇,我对当时中国社会内部的活力和创新精神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印象。它更像是一份官方历史陈述的节选,少了民间视角和底层叙事,使得整个清末的图景显得单薄而缺乏层次感。如果想了解清朝如何一步步滑向深渊,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未免过于局限和片面,它似乎刻意避开了那些能够引发读者深思的、充满矛盾的灰色地带。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极差,读起来断断续续,缺乏一条清晰的主线索来贯穿晚清的衰落史。从义和团运动的描写开始,笔锋突然转向了对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之间权力博弈的冗长论述,仿佛历史的进程突然被暂停,转而去关注宫廷内的八卦与权谋。这种结构上的错位,让读者很难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链条。例如,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列强提出的苛刻条件,如何直接催生了后来的“清末新政”,书中并没有做出有力的衔接。相反,作者似乎对宫廷内部的服饰、礼仪等“软性”细节更感兴趣,花了大量篇幅描述太后在不同场合的穿着变化,这对于一本历史书而言,无疑是本末倒置了。我需要的是理解“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仅仅知道“发生了什么”以及“当时穿了什么”。这本书的叙事逻辑,像是一连串不相关的历史快照拼凑而成,缺乏一个有力的“总导演”来统一全场。
评分翻开这本讲述清朝后期的书,我立刻被它那股浓厚的学术腔调给“劝退”了。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更像是一部写给专业研究人员的深度论著,但不知为何,它被冠以“图说”的名号,这是一种极大的误导。内容上,它似乎对西学东渐的复杂过程采取了一种近乎保守的态度,很少深入探讨西方的思想是如何冲击传统儒家体系的,而是将大量的笔墨集中在条约签订的文本细节和赔款数额的增减变化上。例如,关于甲午战争后的赔款,书中列举了极其详细的偿还时间表和涉及的银行机构,但对于战争爆发背后的民族心理转变和舆论导向,却一笔带过。这种“重技术细节,轻人文精神”的写法,使得整个下半段清史显得灰蒙蒙的,缺乏必要的张力。我希望看到的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巨大变局面前的挣扎与选择,是他们如何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寻找出路的思考,但这本书里只有冰冷的数字和僵硬的官僚流程。图的稀少和内容的晦涩,让它完全失去了“图说”应有的引人入胜的能力,更像是一本被刻意“去故事化”的历史教科书。
评分如果说前面有什么是让我觉得“还算有点用”的话,那就是它对晚清地方督抚权力扩张的零散记录,但即便是这些,也写得晦涩难懂。书中提到了湘军、淮军的崛起,但更多的是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角度去审视,而非分析这些地方实力派如何逐渐形成割据的雏形,以及他们与中央政府之间日益紧张的财政和军事关系。读完后,我脑子里留下的印象是:晚清的中央政府似乎总是在忙于应付各种外部危机和内部文书,而真正塑造了历史走向的那些地方力量,却只是在背景中模糊地晃动。我原本期望这本书能揭示出,在中央权威衰落的大背景下,那些有能力的封疆大吏是如何逐步蚕食国家权力的,这才是理解清朝最终崩溃的关键所在。然而,本书对这一动态的描绘极其保守和保守,仿佛是在刻意淡化地方的“主导作用”,让整个晚清历史看起来像是被一群无能的中央官员被动推动的。这种对关键矛盾的规避,使得全书的洞察力大打折扣,更像是一份为减轻前朝责任而撰写的“粉饰太平”的史料汇编。
评分12张景观图片,在现实中探寻清朝遗迹,为您系上古今的历史纽带。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图说中国历史·明》以明朝的历史进程为主线,突出明时期的疆域版图,图文结合阐述该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大众感兴趣的历史故事。正面包括疆域版图、朝代图说、地名择要、城市图说、历史名人、逸闻趣事等专题内容;背面以历史长河的形式串联该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经济与社会生活等专题内容,还有历史时间轴、西史对照、历史比例尺、参考资料等知识版块。装帧形式为对开单张折叠图,防水、耐折、撕不烂。
评分疆域版图:权威历史地图展示明朝疆域、行政区划和历史地名。
评分有点不太值,不是很有用,应该是给学生考试用的
评分1张大幅面疆域版图,一览地图上清朝后期的历史。
评分很值得购买,上档次的东西,不会错
评分逸闻趣事:笑看明朝时期的历史趣事,正解明朝时期的逸闻传说。
评分历史名人:详解明朝时期的风云人物,评析明朝名人的历史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