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讓你愛不釋手的德國簡史

一本讓你愛不釋手的德國簡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江樂興 著
圖書標籤:
  • 德國曆史
  • 歐洲曆史
  • 曆史讀物
  • 文化史
  • 大眾曆史
  • 德國文化
  • 曆史普及
  • 簡史
  • 西方曆史
  • 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工業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3951307
版次:1
商品編碼:1217666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24
字數:251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用鐵與血造就國傢的統一,又曾用鐵與血給世界和自身帶來毀滅性的災難。這不得不引發人們對於德國曆史的思考:這個遭受兩次世界大戰重創的國傢,能夠迅速從廢墟走嚮繁榮,究竟憑藉的是什麼?德國工業迅猛發展,到底是什麼在背後推動?一本讓你愛不釋手的德國簡史,可使你在曆史的迷霧中找到答案!


內容簡介

什麼是德國的嚴謹精神?德國工業為何如此發達?俾斯麥如何造就瞭統一的德國?德國在“二戰”後如何鳳凰涅槃?讀完德國簡史,洞知德國一切!

作者簡介

江樂興,男,圖書策劃人,曾齣版過《世界名校之旅》《不可不知的50所美國一流大學》《不可不知的50所歐洲一流大學》《哈佛鍛煉學生的300個推理遊戲》等。其中,《螞蟻的生存哲學》被新聞齣版總署推薦為2008年度100本優秀青少年讀物。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良機對於懶惰沒有用,但勤勞可以使平常的機遇變良機。
——馬丁·路德

這是戰爭中一條萬古不易的公理:確保你自己的側翼和後方,而設法迂迴到敵人的側翼和後方。
——腓特烈二世

對於不屈不撓的人來說,沒有失敗這迴事。
——俾斯麥

火藥是乾的,劍是磨過的,目標明確,力量集中,悲觀者已經被趕走,我為我武裝的人民乾一杯。
——威廉二世

國傢必須扶持,而不是設限:它得做一個園丁而不是成為籬笆。我們要相信人們願意參與並擔負起責任的決心。
——默剋爾"

目錄

第一章從日耳曼人到德意誌人

002 古老的開端:日耳曼人

006 法蘭剋王國

007 法蘭剋王國第一個王朝:墨洛溫王朝

009 宮相的野心:卡洛林王朝

第二章封建時代

016 德意誌王國的演變

017 奧托大帝:神聖羅馬帝國的開端

022 卡諾薩之辱:皇權與教權之爭

034 霍亨斯陶芬王朝:“紅鬍子”的窮兵黷武

044 爭奪王權的混亂年代: 幾個傢族輪番上颱

053 哈布斯堡王朝:帝國的衰落時代

060 宗教改革

061 馬丁?路德:改革的先驅

064 三十年戰爭:改革運動的影響

074 普魯士的崛起

075 德意誌最強大的邦國之一:普魯士王國

078 戰爭與擴張:腓特烈大帝

092 德意誌民族的“啓濛”

093 遲來的思想解放運動:德國啓濛運動

099 民族國傢的前奏麯:德意誌民族意識的頂峰

104 壓力下的變革:奧地利與普魯士的改革

第三章近現代德國

116 德意誌帝國崛起之路

117 近代德國規模最大的革命運動:德意誌資産階級革命

120 統一之路:德意誌帝國的建立

126 俾斯麥時代:飛速發展的德國

131 強權主義時代:帝國的爭霸野心

135 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與發展:無産階級的曙光

139 帝國的消亡

140 矛盾的激化:第一次世界大戰

147 十一月革命與魏瑪共和國的建立:“一戰”後的德國

151 魏瑪共和國與納粹德國

152 民主共和政權體的嘗試:魏瑪共和國

157 希特勒上颱執政:納粹主義的發展

160 納粹德國:獨裁政府統治下的德國

164 第二次世界大戰: 人類文明的大災難

182 國傢分裂

183 盟軍的占領: 廢墟中的德國

187 冷戰格局的結果:兩個德國的建立

190 統一之路

191 德意誌聯邦共和國:資本主義陣營的德國

202 德意誌民主共和國:社會主義陣營的德國

208 兩德關係的演變:由對立走嚮統一

221 歐盟的建立與發展:德國發展的新契機

第四章“二戰”後的德國

182 國傢分裂

183 盟軍的占領: 廢墟中的德國

187 冷戰格局的結果:兩個德國的建立

190 統一之路

191 德意誌聯邦共和國:資本主義陣營的德國

202 德意誌民主共和國:社會主義陣營的德國

208 兩德關係的演變:由對立走嚮統一

221 歐盟的建立與發展:德國發展的新契機


精彩書摘

  《一本讓你愛不釋手的德國簡史》:
  宮相的野心:卡洛林王朝
  在墨洛溫王朝末期王權衰落的情況下,宮相成為當時掌握國傢大權的職位,赫斯塔爾·丕平排擠瞭眾多凶狠狡詐的敵手,成瞭墨洛溫王朝的唯一宮相。赫斯塔爾的兒子查理,號稱“鐵錘”,進一步將墨洛溫王朝的“懶王”玩弄於股掌之間,並懾服瞭各大諸侯,他在732年率領最早的十字軍,擊敗瞭企圖越過比利牛斯山進入歐洲腹地的阿拉伯軍隊,更使他聲名大噪,成為整個基督教世界的英雄。到瞭赫斯塔爾的孫子這一代,丕平三世在與哥哥卡洛曼的權力鬥爭中獲勝,獨攬瞭當時法蘭剋王國的大權。
  此時登上王位的時機已經成熟,終於在公元751年,丕平三世廢掉墨洛溫王朝最後一個國王希爾德裏剋三世,經塗油禮之後正式成為法蘭剋國王。這也標誌著墨洛溫王朝的滅亡,卡洛林王朝登上曆史舞颱。
  丕平三世是一個不知疲倦的徵服者,他的軍事行動達到今日的法、意、德、西等國。他在748年、753年兩度平定薩剋森叛亂,749年鎮壓巴伐利亞人的起義。他還占領瞭比利牛斯山以南的塞普提曼尼亞和法國南部地中海沿岸的納爾榜。768年他在徵服阿基坦人後的迴國途中,因水腫病去世。
  查理的擴張
  丕平三世死後,他的兒子查理繼位,即後世被尊為“歐洲之父”的查理曼大帝。查理控製瞭整個法蘭剋王國之後,從772年就開始瞭對薩剋森前後長達33年的戰爭。薩剋森人是北方“蠻族”日耳曼人的一支,主要生活在今天的德國境內。在查理徵伐的過程中,薩剋森人一直進行著頑強的抵抗,直到查理正式加冕稱帝的4年後,這一地區纔被徹底徵服,成為法蘭剋王國的一部分。
  為瞭加強對薩剋森人的控製,查理強迫他們信仰基督教,在長時間的戰爭中,薩剋森的人口減少瞭四分之一。查理對薩剋森人的徵服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至今在歐洲的芬蘭語和愛沙尼亞語中仍稱德國為“薩剋森”。778年,查理親率大軍翻越瞭歐洲西南最大的山脈:比利牛斯山(位於今法國和西班牙國界上的山脈),嚮南去徵伐西班牙的安達盧斯,這裏是一個由摩爾人(從北非侵入歐洲的阿拉伯人)統治的地區。但是這次遠徵並沒有攻下當時極為重要的薩拉戈薩城,於是對方趁機提齣議和的建議。
  查理的侄子羅蘭極力反對議和。羅蘭是一位非常勇敢的將軍,且為人正直。他在會議上強烈地駁斥瞭主和派的代錶蓋內隆,但查理在審時度勢後,還是采納瞭蓋內隆的意見,並派他為使者,前往科爾多瓦議和。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蓋內隆早就對羅蘭懷恨在心,利用這次和談,在達成和議的同時也策劃瞭一項陰謀。協議達成後,蓋內隆建議讓英勇的羅蘭領軍斷後,而羅蘭卻在此過程中不幸遇難瞭。查理並沒有被憤恨衝昏頭腦,立馬殺迴去為羅蘭和將士們報仇,因為這本來就是一場攻堅戰,現在又在退兵途中摺瞭大將和人馬,他隻能帶著這份仇恨返迴瞭法蘭剋,等有絕對的把握時再來一雪前恥。23年之後,查理再次翻越比利牛斯山,這次極為徹底地統一瞭山脈以南的大片地區,將這片區域並入瞭法蘭剋王國。
  除瞭上麵的這兩個區域的徵戰比較持久外,查理對其他地區的徵伐基本上都是非常順利的。經過數十年的徵戰,法蘭剋王國的領土比原來擴大瞭一倍,幾乎達到瞭西羅馬帝國的疆域範圍。
  查理加冕
  雖然查理雄心勃勃,希望重新恢復以往羅馬帝國的輝煌,但是他除瞭要不斷徵服新的領地外,還必須得到羅馬教皇的承認。因為自從當年君士坦丁大帝成為基督徒後,基督教就在歐洲得到瞭廣泛傳播,而羅馬教皇實際已經成為基督教世界的精神領袖。查理為此一直與羅馬教皇阿德裏安一世保持著良好的關係,一是為瞭靠教會穩固已經占領的地區,二是希望能夠最後獲得教皇所統轄的領地。而阿德裏安一世則一方麵保持教會的獨立性,另一方麵維持教皇領地的完整。兩人處於相互平衡的狀態。
  不過阿德裏安一世的後繼者利奧三世一上颱就奉行瞭“一邊倒”政策,公開承認瞭查理羅馬皇帝的地位,這讓羅馬貴族們非常氣憤。799年,在一次遊行中,羅馬貴族與利奧三世發生爭執,在糾紛中打傷瞭利奧三世,並以身為神職人員行為不端為由要將他廢除。於是利奧三世狼狽地隻身一人從羅馬逃到瞭法蘭剋,並將聖彼得教堂的鑰匙和羅馬城的旗幟獻給查理,以尋求查理的庇護。得到這樣的機會,查理當然不會錯過。他立即派一支衛隊護送利奧三世迴到羅馬,隨後親率軍隊前往,以武力迫使羅馬神職人員和貴族承認瞭利奧三世的閤法地位,並宣布對利奧三世的指控純屬子虛烏有。800年,教皇利奧三世在聖彼得大教堂為查理加冕。至此,法蘭剋國王查理正式成為查理曼帝國皇帝,“曼”在古語中就是“大帝”的意思。
  歐洲之父
  如果查理隻在戰爭和擴張領土方麵有所成就,那麼還不足以稱其為“歐洲之父”。查理是一位熱心建設的“投資人”,他在奈梅亨、恩格海姆和亞琛都修建瞭極富藝術價值的宮殿,是在阿爾卑斯山以北的歐洲地區第一個修建瞭羅馬樣式建築的人。他還開鑿瞭多瑙河支流阿爾特米爾河與美因河支流士瓦本雷劄特河之間的運河航道,成為今天德國美因一多瑙運河的雛形。查理還非常重視教育事業的發展,由於長期的戰亂,古羅馬、古希臘的優秀文化被破壞殆盡,人民也都目不識丁。雖然查理並不認識拉丁文,但他卻首先在宮廷內辦起瞭教育,並在統治區內大量建設修道院和學校,為歐洲教育製度的建立和完善打下瞭基礎。同時他還召集瞭當時最優秀的一批學者,收集瞭大量古代手稿,對《聖經》進行重新修訂,並齣版瞭語法書和眾多史學著作,為曆史文化的傳承做齣瞭突齣貢獻,他在位時期的“卡洛林文化”被稱為“歐洲的第一次覺醒”。
  但是在查理死後他為之奮鬥一生的帝國卻陷入瞭分裂當中。查理在他的遺囑中規定將帝國分給他的三個兒子丕平、路易和小查理,但由於丕平和小查理分彆於810年和811年去世,這個三分的計劃無效,路易於813年被提升為副皇帝,814年得以繼承其父的皇位。為瞭加強帝國的統一,路易決定不再遵守幾百年來的傳統(國王死後將王國分給他的兒子們),這當然不會得到兒子們的同意,於是雙方發生戰爭。在9世紀30年代初的一次宮廷政變中,路易被他的兒子們扣押,喪失實權,而他的兒子們則在各自的領地中越來越獨立。
  843年,路易死後的第三年,洛泰爾一世、禿頭查理和日耳曼人路易簽訂《凡爾登條約》,將帝國一分為三,分彆是萊茵河左岸講羅曼語的西法蘭剋王國(日後的法蘭西王國,現代法國)、萊茵河右岸講日耳曼語的東法蘭剋王國和中法蘭剋王國。查理曼帝國的這次分裂也為現代法國、德國和意大利的建立奠定瞭基礎。
  ……

前言/序言

"德意誌民族是世界上非常優秀的民族,在曆史上經曆過輝煌,也有過低榖,但德意誌人一直以他們的嚴謹、勤勞走在進步的路上。
從919 年亨利一世第一個建立起德意誌王權開始,德意誌地區的各民族就開始瞭融閤,但由於德意誌地區政治上的分裂狀態,這種融閤一直比較緩慢。在德意誌民族國傢建立起來之前,德意誌人遭受過巨大的苦難,不僅曾經當過羅馬教皇的“奶牛”,還成為那些統一民族國傢如法蘭西、俄羅斯爭霸歐洲的戰場。
因此建立統一國傢成瞭德意誌民族的首要任務,自1517 年宗教改革開始,再到德國啓濛運動的興盛,以及普魯士進行的改革無不是在為民族統一努力。直到1871 年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主導下,德意誌民族纔真正完成瞭統一,使俾斯麥在德國的曆史上永遠閃耀著光輝。但俾斯麥的這種統一具有極強的軍國主義色彩,隨著德意誌帝國在經濟以及軍事上取巨大的成就,強權主義和民族沙文主義在德意誌民族中開始蔓延,最終引發瞭一場災難。隨著威廉二世“世界政策”的推行,並最終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以及世界都遭受瞭巨大的災難。
“一戰”的慘敗以及戰後水深火熱的生活,讓德意誌的民族主義走嚮瞭極端,希特勒的民族社會主義得到越來越多人的支持。因此在短短的二十幾年之後,德國再一次挑起瞭世界大戰,將大半個世界的人民都捲入戰爭當中。最終德國再次戰敗,這一次德國在美、英、蘇、法四大戰勝國的主宰下,還麵臨著分裂的危機。1949 年德意誌民族分裂,成為兩個國傢,但兩國政府及人民爭取統一的願望卻一直存在。終於,隨著世界格局的變化,德意誌人統一的外部障礙消失不見,又加上德意誌人對於統一報以極大的熱情以及兩國政府的促成,德國在1990 年再次迎來瞭統一。
本書以時間為綫索,以德意誌民族的發展為主綫,中間穿插對德國曆史進程産生重大影響的事件。敘述上拋開瞭“戲說曆史”與“調侃曆史”的風氣,代之以通俗簡約的文風並輔以精美的曆史圖片,竭力為讀者重新找迴徜徉於曆史書捲之中應有的那份閱讀享受。"







追尋德意誌的脈動:一部穿越時空的文化與思想之旅 圖書名稱: 《德意誌的群星與深流:從日耳曼部落到數字時代的精神肖像》 圖書簡介: 本書並非一部傳統的政治史或編年史的羅列,而是一次深入德意誌民族靈魂深處的田園牧歌式探險。我們試圖揭示,在曆史的洪流中,究竟是哪些精神的基石、藝術的火花和哲學的思辨,共同塑造瞭我們今天所認知、所理解的“德意誌性”(German-ness)。本書的視角是人文的、審美的、更是對人類文明進程中關鍵節點的反思。 第一部:遠古的迴響與蠻族的低語(古代至中世紀早期) 我們將時間撥迴到萊茵河與易北河交匯之處,探究那些在羅馬人筆下被稱為“蠻族”的日耳曼部落。他們並非是野蠻的符號,而是擁有復雜社會結構、獨特信仰體係和原始英雄史詩的群體。 塔西佗的側影: 細緻剖析《日耳曼尼亞誌》中所描繪的社會風貌,探討其記述中的客觀性與偏見,並將其置於羅馬帝國衰亡的宏大背景下考察。 圖騰與森林: 考察日耳曼神話與自然崇拜的淵源,探討奧丁、索爾等神祇在民間信仰中的持久影響力,以及這些原始信仰如何滲透進後來的基督教化進程。 卡爾大帝的遺産: 聚焦於查理曼帝國對文化統一性的初步嘗試。這不是關於戰爭的敘述,而是關於字母、法律雛形和修道院作為知識孤島的重建工作。我們將聚焦於早期手抄本的裝幀藝術,以及宮廷文化中的拉丁語與本土語言的微妙張力。 第二部:信仰的裂痕與理性之光(中世紀晚期至宗教改革) 中世紀的德意誌是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一個鬆散卻又充滿活力的政治拼圖。這一時期的核心衝突在於精神權威與世俗王權的角力,最終引爆瞭影響深遠的宗教大變革。 玫瑰與劍: 描繪城市自治的興起,漢薩同盟的商業版圖如何塑造瞭北方的市民階層,以及騎士文學(如《尼伯龍根之歌》)中對榮譽、背叛與宿命的永恒主題的探討。 路德的錘音與印刷術的革命: 重點分析馬丁·路德的思想如何與古登堡的活字印刷術形成“完美風暴”。這不是簡單的神學爭論,而是思想傳播速度的革命性飛躍,它如何重新定義瞭知識的獲取方式,並催生瞭德語作為一種統一書麵語言的成熟。我們探究路德聖經翻譯對德語文學標準化的貢獻。 閔采爾與農民的呐喊: 考察宗教改革中被壓抑的社會訴求,審視那些試圖將神學理想轉化為土地改革的激進運動,理解理想主義在現實政治麵前的脆弱性。 第三部:巴洛剋、啓濛與“崇高”的誕生(十七至十八世紀) 三十年戰爭的廢墟之上,德意誌文化開始轉嚮內部的探索,在外部的政治碎片化中,孕育瞭獨特的精神世界。 廢墟中的沉思: 詳述三十年戰爭對德意誌社會結構的毀滅性影響,以及這種創傷如何在巴洛剋藝術和文學中體現為對“虛無”(Vanitas)和“無常”的深刻體悟。 萊布尼茨的宇宙秩序: 深入探討這位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傢,關注其“單子論”如何嘗試在形而上學層麵為世界的復雜性找到和諧的解釋。我們追溯其對邏輯學和計算的早期構想。 歌德與魏瑪的黃金時代: 聚焦於“狂飆突進”運動(Sturm und Drang)對個體情感和天纔崇拜的肯定,並分析歌德在魏瑪宮廷內外的活動,探討他如何試圖在古典主義的理想與奔放的激情之間尋求平衡。《少年維特的煩惱》如何成為一代青年的情緒齣口,而非簡單的愛情悲劇。 第四部:浪漫主義的陰影與哲學的深淵(十九世紀) 這一時期,德意誌成為瞭歐洲哲思與音樂的中心,其思想深度和情緒的張力達到瞭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諾瓦利斯與夜的贊歌: 分析浪漫主義者如何拒絕啓濛的冷峻理性,轉而擁抱潛意識、夢境、民間傳說與“藍色的花”所象徵的無限渴望。探討施萊格爾兄弟的文學批評如何奠定瞭現代文體學的基石。 貝多芬的英雄主義與瓦格納的史詩: 音樂作為超越語言的德意誌精神載體。我們分析貝多芬音樂中的抗爭與和解,以及瓦格納的音樂劇如何嘗試構建一個完整的、融閤瞭神話、哲學與民族精神的“總體藝術作品”(Gesamtkunstwerk)。 康德的“三大批判”: 詳述康德哲學對“何為可能”、“何為必然”的根本性拷問,以及其為現代道德哲學和認識論劃定的界限。我們探究“物自體”的概念如何留下瞭德意誌思想傢對終極真理的永恒追問。 第五部:理性的異化與現代性的睏境(二十世紀至今) 工業化、兩次世界大戰以及意識形態的劇烈衝突,將德意誌文明推嚮瞭極端,迫使其進行痛苦的自我審視。 尼采的權力意誌與對上帝的宣告: 細緻解讀尼采對基督教道德的解構和對“超人”的呼喚,探討其思想在二十世紀如何被誤讀和挪用,以及其對存在主義哲學産生的深遠影響。 魏瑪的文化張力: 描繪魏瑪共和國時期,藝術、建築(包豪斯)和電影如何在經濟不穩定與政治極化中迸發齣最後的光芒,探討錶現主義如何捕捉瞭現代都市的焦慮。 阿多諾的反思與“文化工業”: 深入分析法蘭剋福學派對大眾文化的批判,特彆是對“文化工業”如何使個體失去批判能力的深刻洞察。我們探討戰後一代如何在廢墟之上重建道德和美學標準。 今日的德意誌: 考察統一後的德意誌在麵對全球化、移民問題以及曆史記憶的持續處理上的復雜性,探討其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扮演的穩定者角色,以及對“軟實力”的重新定義。 本書最終旨在呈現一個復雜、矛盾卻又充滿創造力的德意誌民族肖像——他們是哲學傢、音樂傢、工程師和夢想傢,他們的曆史深流,至今仍在塑造著我們理解人類文明的維度。這不是一本教科書,而是一扇通往德意誌精神深處的、鑲嵌著思想寶石的門。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一絕,那種帶著復古情懷的插圖和字體搭配,讓人一眼就覺得這不是一本枯燥的曆史書。拿到手裏,那種厚重感和紙張的質感都讓人愛不釋手,仿佛能從中感受到作者對曆史的敬畏之心。尤其是那個書名,怎麼說呢,它不像其他曆史書那樣一本正經,反而透著一股子親切勁兒,讓人忍不住想翻開看看,究竟是什麼樣的德國故事能讓人“愛不釋手”。裝幀的細節處理得非常到位,書脊的燙金工藝,內頁的排版布局,都體現齣一種匠心獨運的審美,讓人在閱讀之餘也能享受到一種視覺上的愉悅。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擺在書架上都顯得特彆有格調。這種對細節的執著,大概也暗示著作者在內容上同樣是力求精益求精的吧,讓人對即將展開的閱讀之旅充滿瞭美好的期待。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如何成為今天的德國”這個核心問題的探討。它沒有止步於描述“發生瞭什麼”,而是深入剖析瞭“為什麼會這樣”。這種探究精神貫穿始終,讓讀者在閤上書本之後,依然會不斷地迴味和思考。它提供瞭一種看待世界的全新視角,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民族性”、“國傢認同”這些宏大而抽象的概念。書中的某些段落,那種對曆史教訓的深刻反思,讀起來讓人心裏沉甸甸的,但又有一種被啓迪的力量。它不僅僅是關於德國的曆史,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人類社會發展中那些共通的規律和永恒的睏境,這纔是真正讓人想要“愛不釋手”的價值所在。

評分

對於一個不太熟悉歐洲曆史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結構和邏輯性簡直是救星。它沒有采取那種時間軸式的平鋪直敘,而是巧妙地設置瞭一些主題性的章節,讓不同曆史階段的重點脈絡清晰可見。每當我感覺快要迷失在那些復雜的政治聯盟和王朝更迭中時,作者總能及時地用一句精闢的總結或一個生動的例子把我拉迴來。而且,書裏的注釋和參考文獻部分做得非常詳盡,雖然我隻是個普通讀者,但光是看到這些嚴謹的背後支撐,心裏就踏實瞭不少,知道作者絕非信口開河。它提供瞭一個極好的知識框架,為我後續深入瞭解德國文化、哲學乃至啤酒釀造的傳統,都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體驗,更像是一場與一位學識淵博且風趣幽默的智者麵對麵的深度交談。作者的語調總是那麼恰到好處,既有學術的深度,又不失大眾的親和力。他似乎總能預料到讀者在哪個知識點上會産生疑問,並提前給齣那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的解釋。特彆是他對一些曆史人物的評價,往往能跳齣非黑即白的傳統視角,展現齣多維度的復雜人性。這種既不盲目崇拜也不過度批判的態度,讓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瞭思辨的樂趣。我甚至會因為某個觀點而停下來,反復琢磨其中的深意,這在以往閱讀的曆史讀物中是很少有的體驗,讓人真正體會到“讀史使人明智”的含義。

評分

我通常對曆史書有點敬而遠之,總覺得裏頭充滿瞭密密麻麻的人名和年代,讀起來讓人昏昏欲睡。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完全打破瞭我的刻闆印象。作者的文筆流暢得像是在講一個引人入勝的傢族故事,而不是冷冰冰的曆史陳述。他似乎有一種魔力,能把那些遙遠而復雜的曆史事件,用最貼近生活、最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娓娓道來。讀的時候,我經常會産生一種錯覺,仿佛自己穿越到瞭那個時代,親眼目睹瞭那些關鍵時刻的發生。這種代入感極強,讓我對德國這個國傢從早期的部落到後來的統一,再到現代的演變,都有瞭一種非常立體和鮮活的認識。它沒有過分地渲染宏大的敘事,而是更注重挖掘那些塑造瞭德國民族性格的微小切口,這一點處理得非常高明。

評分

好,發貨快,正品書,非常有價值

評分

書的內容不錯,多讀書,讀好書。

評分

書的內容不錯,多讀書,讀好書。

評分

簡明通俗、瞭解德國曆史。去德國旅遊,也要讀讀曆史。

評分

非常不錯的一套書!

評分

有意刻闆,避免隨性

評分

不錯,我一起購買瞭整套,物流速度超贊

評分

左右世界大勢的國傢,也就十幾個。德國偏重哲學。

評分

書的內容不錯,多讀書,讀好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