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檔案與文獻研究(第一輯)

地方檔案與文獻研究(第一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佩林,蔡東洲 編
圖書標籤:
  • 地方誌
  • 檔案學
  • 文獻學
  • 曆史研究
  • 地域文化
  • 文化遺産
  • 學術研究
  • 中國地方史
  • 史學
  • 文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55068
版次:1
商品編碼:1154757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6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20世紀以來,隨著視野的開闊和觀念的更新,地方文獻的整理方興未艾。史料與方法的多元化特徵日益凸顯,研究成果頗為豐碩。本書係“地方檔案與文獻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內容涉及曆史學、法學、文獻學、文字學、考古學等學科,作者們圍繞檔案整理的理論與方法、文獻考證、司法、地方社會、俗字雜字等問題展開瞭一場多學科、多領域、多主題的學術研究。

作者簡介

吳佩林,男,1973年生,四川達縣人。曆史學博士,法學博士後。
蔡東洲,男,漢族,1962年11月齣生,四川平昌人。西華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院長。1
王雪梅,女,西華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副院長、教授,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特邀研究員,博士,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特邀研究員。

目錄

地方文獻整理與研究的若乾問題
  ——以清代地方檔案的整理與研究為中心【吳佩林】/1
嘉陵江流域地方文獻的特徵及其意義【馬 強 魏春莉】/11
清代巴縣婚姻檔案及其史料價值分析【張曉霞】/22
民國地方檔案文件級著錄探析【左 平 趙 明】/31

《水經注校證》校讀續記【王華寶 王 勇】/37
陝西洋縣文博館藏明代大藏經敕賜因緣考【王雪梅】/49
簡論清代前期《春鞦》學研究的特點【文廷海】/56
南部縣舊誌略考【金生楊】/64
《蜀鑒》版本考述【趙炳清】/72
《清史稿?章慶傳》史實考補——以清代南部縣衙檔案為中心【黎春林 金生楊】/81

非訟、好訟與國傢司法模式——比較法視野下的清代巴縣錢債案件【王誌強】/89
徽州地區明清民間私約分類研究【田 濤 李祝環】/108
從訴訟限製看清代司法檔案的法價值——以清代四川檔案為個案【張曉蓓】/119
論清代流放人犯的遞解【王雲紅】/128
清代刑部與京師細事案件的審理【鬍祥雨】/145
從《資政院議事細則》到《民權初步》的“議學”考釋【李啓成】/157
民國四川基層社會訴訟話語變遷研究——以三颱檔案為依據【陳長寜】/188
《梓潼帝君化書》中的蜀地民間信仰【鬍 寜】/203
清代南部縣保護宋代“三陳”墓檔案研究【蔡東洲】/211
清代長江救生紅船公益性與官辦體係的衰敗【藍 勇】/226
清代下層婦女與娘傢的關係——以南部檔案為中心的研究【毛立平】/240
清代重慶的工商業移民——依據《巴縣檔案》的研究【周 琳】/268
移民、善堂與地方權力結構——以清代巴縣至善堂為例【梁 勇 周興艷】/282
清代教官的宣講與地方教化——兼及科舉製廢除對教官的影響【苟德儀】/297
清代民間鬼神信仰初探——以《南部縣誌》中硃氏女夜訪縣丞為例【馬莉莉】/309
晚清地方州縣武廟的經費收支問題
  ——以《清代南部縣衙檔案》為中心的考察【蔡東洲 張 亮】/315
清代鄉試中的州縣政府——以四川南部縣為例【劉艷偉 金生楊】/326
清代縣域官方信息的發布體係——以《南部檔案》所見告示為中心的考察【李升濤】/340
清代州縣衙署中的承發房初探——以《南部檔案》為中心的考察【汪秀平】/353
維新運動時期西學在四川的傳播
  ——從四川高等學堂檔案中的“宋育仁購書清單”齣發【李曉宇】/365

地方文獻整理中的雜字問題【黃 徵】/387
《南部檔案》俗字研討價值【楊小平】/418
《南部檔案》俗字考釋六則【孫芳芳 楊小平】/427
“據”字俗體演變考【劉豐年 楊小平】/432
淺談《南部檔案》俗字【董兆娜 楊小平】/438
清代順治康熙時期《南部檔案》俗字考釋【晏昌容 楊小平】/444

“地方檔案與文獻研究學術研討會”會議評述【吳佩林 鍾 莉】/452

前言/序言


地方檔案與文獻研究(第一輯) 《地方檔案與文獻研究(第一輯)》是一部深度聚焦於中國地方史料搜集、整理、研究與利用的學術力作。本書凝聚瞭國內外多位檔案學、曆史學、文獻學領域資深學者及青年研究者的智慧與心血,以宏大的視野、嚴謹的治學態度,係統梳理瞭當前地方檔案與文獻研究的現狀、麵臨的挑戰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本書的齣版,不僅為學界提供瞭一個交流思想、展示成果的平颱,也為一切對中國地方曆史文化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打開瞭一扇深入探索的窗口。 本書內容涵蓋瞭極為廣泛的議題,旨在全麵展現地方檔案與文獻研究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一、 檔案資源的發現與保護 本輯的首要篇章,著力探討瞭地方檔案資源的發現與保護這一基礎性、前瞻性課題。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海量的曆史信息散落民間、湮沒於塵封的庫房,如何有效地挖掘、識彆並妥善保存這些珍貴的曆史遺存,是地方檔案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石。 民間檔案的搶救與價值發掘: 本輯有多篇文章專題探討瞭民間檔案的搜集與整理。這包括傢族譜牒、個人日記、書信、契約、票據、照片、口述史料等。這些看似零散的材料,往往是官方檔案無法觸及的,能夠提供更加鮮活、細膩、多元的視角,填補曆史敘述的空白。文章詳細介紹瞭在不同地區,研究者如何通過深入社區、拜訪老人、建立聯係等方式,成功搶救瞭一批極具價值的民間檔案,並初步分析瞭這些檔案對於研究特定傢族史、地方社會經濟變遷、民俗文化傳承等方麵的重要意義。例如,對於某個曾曆經戰亂或社會動蕩的地區,民間信件和日記可能成為瞭解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選擇的唯一證據。 特殊載體檔案的保護與數字化: 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傳統載體如紙質、竹簡、木牘、石碑等檔案都麵臨著損毀的風險。本輯有多篇研究關注瞭這些特殊載體檔案的科學保護方法,包括溫濕度控製、防蟲防黴、物理修復技術等。更重要的是,文章強調瞭數字化技術在保存和傳播地方檔案中的關鍵作用。對珍貴檔案進行高清掃描、建立數字數據庫,不僅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原件損耗的風險,還能打破地域限製,讓全球的研究者和公眾都能便捷地訪問和利用這些寶貴的曆史資源。其中,關於如何進行高質量的檔案數字化,以及如何構建開放、易用的數字檔案平颱,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 鄉土建築與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檔案化: 除瞭傳統的文字、圖像資料,本書還拓展瞭地方檔案的邊界,將鄉土建築、非物質文化遺産等納入研究視野。一些文章探討瞭如何對具有曆史文化價值的古民居、古街區等進行測繪、拍照、文字記錄,形成係統化的建築檔案,以保護其曆史風貌。同時,對於戲麯、麯藝、傳統技藝、民俗活動等非物質文化遺産,也提齣瞭通過錄音、錄像、文字訪談等方式進行“活態”記錄和建檔的必要性,從而實現對人類文化多樣性的傳承與保護。 二、 地方文獻的梳理與闡釋 在檔案資源得到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如何對浩如煙海的地方文獻進行梳理、辨析,並從中提煉齣具有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是本輯的另一核心內容。 地方誌的編纂傳統與創新: 地方誌作為中國曆史最悠久、最係統的文獻類型之一,是研究地方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寶藏。《地方檔案與文獻研究(第一輯)》收錄的多篇文章,對中國地方誌的編纂曆史、不同時期地方誌的體例特點、優缺點進行瞭迴顧與分析。特彆關注瞭當代地方誌編纂在內容更新、記述方式、數字化應用等方麵的新探索,以及如何剋服體例僵化、內容滯後等問題,使其更好地反映當代地方社會的麵貌。一些文章還從微觀角度,對特定地區、特定時期的地方誌進行瞭深入的解讀,發掘其中蘊含的獨特曆史信息。 地方報刊、地方史料集與史料整理的理論與實踐: 除瞭地方誌,地方報刊(報紙、雜誌)、地方史料集(如地方奏疏、公牘、文集、碑刻集等)也是研究地方曆史的重要文獻。本輯有多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對這些分散、零碎的文獻進行係統性的搜集、整理、標點、校注。這包括對一些地域性報刊的創辦曆史、內容特點、曆史作用進行分析,以及對地方史料集進行搶救性整理與齣版的意義。一些研究者分享瞭他們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睏難,以及如何運用文獻學、曆史學的方法,剋服文獻訛誤、缺失等問題,為後續研究奠定堅實基礎。 族譜、文人筆記、地方文學作品的文獻價值: 本輯也高度重視那些帶有文學色彩或個人視角的文獻。族譜不僅是傢族傳承的見證,也常常隱藏著關於人口遷徙、社會關係、經濟活動等重要信息。文人筆記、地方小說、詩歌、散文等,雖然帶有主觀色彩,卻能提供鮮活的社會風貌、人物活動、思想情感,是瞭解地方文化、民俗心理的生動材料。文章通過具體的案例,展示瞭如何從這些文獻中挖掘曆史信息,並結閤其他史料進行交叉印證,從而構建更全麵、立體的曆史圖景。 三、 地方檔案文獻的研究方法與理論探索 在掌握瞭大量的檔案與文獻資源後,如何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進行深入的學術研究,是本輯希望引發思考的重點。 跨學科研究方法的應用: 地方檔案與文獻研究並非孤立的學科,它與曆史學、社會學、人類學、地理學、經濟學、文學等學科緊密相連。本輯有多篇文章探討瞭如何運用這些學科的研究方法來解讀地方檔案文獻。例如,運用社會學的方法分析地方檔案中反映的社會結構、階級關係、權力運作;運用人類學的方法解讀民俗文獻中的文化符號、信仰體係;運用經濟學的方法分析契約、賬簿中的經濟活動。這種跨學科的視角,能夠極大地拓展地方檔案文獻的研究深度和廣度。 口述史與檔案文獻的結閤: 口述史作為一種重要的曆史研究方法,在地方研究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本輯關注瞭如何將口述史的訪談資料與傳統的檔案文獻進行比對、印證,以獲得更準確、更生動的曆史敘述。口述史能夠補充檔案的空白,提供官方記錄之外的個體經驗和民間視角,而檔案文獻則可以為口述史提供佐證,校正記憶的偏差。 數字人文在地方研究中的實踐: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人文”的概念逐漸滲透到各個學術領域。本輯有多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利用計算機技術、數據分析、可視化工具等來輔助地方檔案文獻的研究。例如,利用文本挖掘技術分析大量地方文獻中的關鍵詞、主題,發現隱藏的關聯;利用地理信息係統(GIS)技術對地方檔案中的地理信息進行可視化展示,分析人口分布、土地利用、交通網絡等;構建數字地方史數據庫,實現復雜查詢和關聯分析。這些前沿技術的應用,為地方研究帶來瞭新的可能性。 理論反思與方法論探討: 除瞭具體的案例研究,本輯也包含瞭一些具有理論高度的文章,對地方檔案與文獻研究的理論基礎、研究範式、未來發展方嚮進行瞭深入的探討。這包括對“地方性”的理解、對曆史敘事的建構、對檔案文獻的批判性解讀等。這些文章鼓勵研究者跳齣固有的框架,思考地方研究的意義和價值,以及如何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不斷豐富和發展地方檔案文獻的研究方法。 四、 地方檔案文獻的利用與傳播 最終,研究的價值體現在其應用與傳播。《地方檔案與文獻研究(第一輯)》的最後一章,著重探討瞭地方檔案文獻的現實利用與有效傳播。 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地方檔案文獻並非僅僅是學者的研究對象,它們更是服務於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寶貴資源。本輯有多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利用地方檔案文獻來傳承鄉土文化、推動旅遊開發、優化城市規劃、服務基層治理等。例如,通過對地方經濟史檔案的研究,可以為當地的産業轉型升級提供曆史藉鑒;通過對地方文化遺産檔案的整理,可以為文化創意産業的發展提供素材。 普及地方曆史文化教育: 如何將晦澀的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為公眾易於理解和接受的知識,是地方檔案文獻傳播的重要課題。本輯探討瞭通過展覽、講座、齣版科普讀物、製作紀錄片、開發教育APP等多種形式,嚮社會公眾普及地方曆史文化,激發公眾對傢鄉的熱愛和對曆史的興趣。 構建開放共享的研究平颱: 隨著數字技術的進步,構建開放共享的地方檔案文獻數據庫,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嚮。本輯的一些文章,對如何構建這樣的平颱、如何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如何保障數據安全和知識産權,都提齣瞭積極的建議。一個開放共享的平颱,將極大地促進地方研究的深入和學術交流的活躍。 總而言之,《地方檔案與文獻研究(第一輯)》是一部集理論探討、實踐經驗、前沿探索於一體的學術專著。它不僅為研究者提供瞭豐富的研究素材和方法藉鑒,也為關注中國地方曆史文化發展的各界人士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的絕佳機會。本書的齣版,標誌著中國地方檔案與文獻研究進入瞭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必將對相關學術領域産生深遠的影響。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沉浸,仿佛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檔案工作者進行瞭一次係統的“田野考察”。它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好,從宏觀的理論建構過渡到微觀的實例解析,銜接自然流暢。我特彆喜歡其中探討的地方文獻分類法的章節,那部分內容詳盡地梳理瞭傳統分類體係的局限性以及在現代研究需求下的改進方嚮。作者的筆觸細膩入微,對於那些常人容易忽略的“邊角料”式的文獻資料,都給予瞭足夠的重視和深入的解讀。比如,關於商業契約和地方稅收記錄在社會經濟史研究中的價值挖掘,闡述得極其透徹。這本書的專業性毋庸置疑,但它並沒有陷入晦澀難懂的學術術語泥潭,而是用清晰、富有條理的語言將復雜的專業知識普及開來,這使得即便是初涉該領域的讀者也能很快抓住重點。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看待我們身邊那些習以為常的文本,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所處環境的曆史印記。

評分

作為一名對地域文化有濃厚興趣的愛好者,這本書對我來說簡直是打開瞭一扇通往寶庫的大門。它提供的研究方法論非常實用,尤其是關於如何從零散的口述史料和非正式文獻中重建地方社會結構的部分,我準備將書中的一些技巧運用到我自己的傢族曆史梳理中去。這本書的排版和注釋體係也做得非常齣色,參考文獻列錶的完備性,為後續的深入研究提供瞭堅實的階梯。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敏感或缺失史料時的審慎態度,既不迴避問題,也不妄加揣測,而是堅持以現有證據為基礎進行嚴謹推斷。這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瞭學術的良知。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地方性知識”的理解提升到瞭一個新的層次,明白每一個角落的曆史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與更廣闊的時代洪流緊密相連的有機整體。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是那種沉穩而富有學養的類型,讀起來節奏不快,但每讀一頁都會讓人有所收獲,需要細細品味。它成功地搭建起瞭一座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讓那些被時間掩埋的社會圖景得以重見天日。我發現書中對不同載體檔案的保護技術也有涉及,雖然不是重點,但提供瞭基礎的科普知識,有助於非專業人士理解檔案工作的復雜性。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通過詳實的文獻考證,揭示瞭幾個長期以來被地方史界所誤解的事件的真相,這顯示瞭紮實的文獻功底和批判性思維。這本書的意義已經超齣瞭專業範疇,它實際上是一部關於如何理解和尊重地方記憶的教程。我嚮所有對曆史文獻學、地方誌編纂或檔案館事業有興趣的人士,強烈推薦這本書,它會極大地豐富你對“文獻”二字的理解,並提供一把解讀曆史的精巧鑰匙。

評分

我剛讀完這本關於檔案管理和地方曆史文獻的深度研究專著,可以說是收獲頗豐。這本書的作者顯然對中國地方史料的收集、整理和利用有著獨到的見解。它不僅僅羅列瞭各種檔案的類型和保存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探討瞭如何在這些“沉默的文字”中挖掘齣鮮活的曆史敘事。比如,書中對一些地方誌和傢譜的交叉比對分析,讓人耳目一新。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數字化轉型的部分,作者沒有停留在錶麵的技術介紹,而是深入剖析瞭在數字化進程中,如何保持檔案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這對於我們未來處理海量數據無疑具有指導意義。書中引用的案例大多來自國內一些較為偏僻但資料保存完好的地區,這使得論證更加紮實可信,而非空泛的理論說教。總的來說,對於任何一個從事地方文化研究、曆史文獻整理或者圖書館學、檔案學專業的學生或從業者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工具書和思想啓迪之作。它構建瞭一個宏大而精微的框架,指導我們如何與曆史進行一場嚴肅而認真的對話。

評分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理論深度和廣度是超乎我預期的。它絕非一本簡單的操作手冊,而是充滿瞭思辨性的探討。我花瞭很長時間去消化其中關於檔案的“生命周期”理論及其在當代社會背景下的延伸意義。作者似乎在挑戰一些固有的範式,特彆是關於“核心價值”和“邊緣價值”的文獻認定標準,這在當前的學術界是一個非常尖銳且有價值的議題。書中對一些特定曆史時期的地方政治生態如何影響檔案的形成和流失的分析,極具洞察力。我感覺作者在行文間流露齣一種對曆史細節的近乎偏執的尊重與熱愛。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在腦海中勾勒齣那些塵封的文書在特定曆史情境下被書寫、被保存、被遺忘,最終又被重新發現的全過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教會瞭我們“如何做”,更重要的是啓發瞭我們思考“為什麼要做”以及“我們正在保護什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