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東樹唐鑒捲

方東樹唐鑒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黃愛平,吳傑 編
圖書標籤:
  • 唐鑒
  • 方東樹
  • 書法
  • 篆刻
  • 金石
  • 清代
  • 藝術
  • 鑒賞
  • 碑帖
  • 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204567
版次:1
商品編碼:1171165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52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方東樹和唐鑒都是清代著名的理學傢,其思想、著述都對當時和後世産生瞭很大的影響。本書從其諸多著述中,選擇最為重要、最具代錶性的數種予以點校整理,包括方東樹的《漢學商兌》、《大意尊聞》、《考集文錄》和唐鑒的《學案小識》、《唐確慎公集》。其中《漢學商兌》、《大意尊聞》均全文收錄;《學案小識》略有取捨,仍按原書順序編排;《考集文錄》和《唐確慎公集》則多有去取,並依據文章內容體裁重加編排。期冀通過上述著述的整理,既反映方東樹和唐鑒二者或同或異的思想麵貌,也展現齣清代學術思想發展變化的脈絡。

作者簡介

人物簡介
方東樹(1772—1851),字植之,彆號副墨子,又號歇庵、冷齋,晚年自號儀衛老人,亦署儀衛主人,學者稱儀衛先生。安徽桐城人,清中葉著名理學傢,桐城派代錶人物。多次參加科考不第,長年奔走四方,或坐館授徒,或參贊幕府,或主講書院。博通群籍,刻苦自勵,勤於著述,留心時事。曾師從桐城派大傢姚鼐,長於詩古文辭,所著《昭昧詹言》,論詩評詩,頗有真知灼見,為清代著名詩話之一。治學宗尚程硃,恪尊道統,其《漢學商兌》一書,從理論、方法上對漢學痛下針砭,大加撻伐,雖多謾罵詆毀之語,但也不乏切中漢學弊病之處,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學界認真反思漢學的弊端,進而推動瞭清代中葉學術思潮的消長變化。晚年傢居,以講學著述終老。
唐鑒(1778—1861),字栗生,號鏡海,或作敬楷,又稱小岱山人。湖南省長沙府善化縣(今屬長沙市)人,晚清理學的重要代錶人物。嘉慶十四年(1809)進士,次年入翰林院,改庶吉士。先後任翰林院檢討,充國史館協修、會試同考官,升浙江道監察禦史。外任廣西平樂府知府、貴州按察使、江寜布政使等職,官至太常寺卿。為官清正廉潔,勤政愛民,實心任事。治學宗尚程硃,摒棄陸王,貶抑漢學。晚年在朝大力倡導正學,嚴立藩籬,儼然形成以其為核心的京師理學群體。所著《學案小識》一書,通過為理學傢等眾多學者作傳的方式,錶彰理學,裁量人物,在總結清初以來理學發展變化脈絡的同時,也輯錄和保存瞭較為豐富的文獻資料,成為晚清理學復興的代錶作。

編者簡介
黃愛平,廣西桂林人。198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獲文學學士學位。1984年、1987年先後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獲曆史學碩士、博士學位。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清代學術思想文化、曆史文獻學的教學與研究。著有《四庫全書纂修研究》、《18世紀的中國與世界?思想文化捲》、《樸學與清代社會》等書,主編《中國曆史文獻學》、《清史書目》等教材、工具書,並發錶論文100餘篇。
吳傑,江蘇锡人。198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獲文學學士學位。先後任職於中華書局、中國齣版對外貿易總公司、中國圖書進齣口(集團)總公司。現為《現代閱讀》主編。

目錄

目錄


導言1

方東樹捲

漢學商兌
重序
漢學商兌序例
凡例十則
捲上
捲中之上
捲中之下
捲下
漢學商兌題辭

大意尊聞
大意尊聞述恉
捲一
捲二
捲三
考槃集文錄
辨道論
天道論上
天道論中
天道論下
原天
原性三首
原理二首
原神
原靜二首
原動
原義
原直
原我
原惡
原真
治河書
江南省疆域略
化民正俗對
勸戒食鴉片文
病榻罪言
考槃集文錄自序
老子章義序
櫟社雜篇自序
待定錄自序
未能錄序
進修譜序
時政策自序
王氏族譜序
重刻白鹿洞書院學規序
徐荔庵詩集序
硃字綠先生文集序
吳康甫磚錄序
周書武成年月考序
汪氏學行錄序
姚石甫文集序
節孝總旌錄序
明季殉節附記序
馬氏詩鈔序
許氏說文解字雙聲疊韻譜序
粵海關誌敘例
重編張楊園先生年譜序
望溪先生年譜序
劉悌堂詩集序
潛桐左氏分譜序
培根支譜序
書法言後
書阮籍傳後
書望溪先生集後
書錢辛楣養新錄後
援鶉堂筆記書後
潛丘剳記書後
書惜抱先生墓誌後
管異之墓誌書後
切問齋文鈔書後
左忠毅公傢書手捲跋尾
閤刻歸震川圈識史記例意劉海峰論文偶記跋
書歸震川史記圈點評例後
馬一齋先生遺書跋二首
書嘉定黃氏日知錄集釋後
先集後述
與羅月川太守書太守後復姓程,官至巡撫
復羅月川太守書
上阮蕓颱宮保書
答人論文書
與友人論師書
答友人書
答姚石甫書
答葉溥求論古文書葉君,粵之嘉應人
復姚君書
答友人書
與姚石甫書
與魏默深書
復戴存莊書
金陵城圖記
新建廉州湖廉社學記
新建珠場社學記
費公祠記
重建東坡書院記
桐城新建魁星閣記
新建桐鄉書院記
重修榖林寺續置田産碑記
贈譚麗亭序
送毛生甫序
送張亨父序
辨誌一首贈甘生
贈馬雲序
贈文生序
蔣邑侯暨德配曾宜人五十雙壽序
姚石甫六十壽序
吳貞女傳
舒保齋傢傳
都君傳
朝議大夫貴州大定府知府姚君墓誌銘
祭姚姬傳先生文
妻孫氏生誌
書妻孫氏生誌後
終製
名字說
自題像贊
歇庵銘
冷齋說
學海堂銘並序
為姬傳先生請祀鄉賢公啓

方東樹年譜簡編

唐鑒捲

學案小識
學案小識敘
學案提要
傳道學案
平湖陸先生[隴其]
桐鄉張先生[履祥]
太倉陸先生[世儀]
儀封張先生[伯行]
翼道學案
睢州湯先生[斌]
昆山顧先生[炎武]
濟陽張先生[爾岐]
衡陽王先生[夫之]
大興張先生[烈]
蔚州魏先生[象樞]
盩厔李先生[顒]
婺源汪先生[烜]
高安硃先生[軾]
寶應王先生[懋竑]
漳浦蔡先生[世遠]
寜化雷先生[]
婺源江先生[永]
臨桂陳先生[宏謀]
濰縣韓先生[夢周]
桐城姚先生[鼐]
守道學案
永寜於先生[成龍]
柏鄉魏先生[裔介]
安溪李先生[光地]
澤州陳先生[廷敬]
湘潭陳先生[鵬年]
孝感熊先生[賜履]
江陰楊先生[名時]
漳浦蔡先生[新]
桐城方先生[苞]
興縣孫先生[嘉淦]
寶應硃先生[澤沄]
吳江陸先生[燿]
經學學案
餘姚黃先生[宗羲]
吳江硃先生[鶴齡]陳長發附
太原閻先生[若璩]
德清鬍先生[渭]
蠡縣李先生[塨]
長洲惠先生[周惕。子士奇、孫棟附]
長洲餘先生[蕭客]
休寜戴先生[震]
大名崔先生[述]
心宗學案
慈溪潘先生[平格]
學案後序
唐確慎公集
請立民堡收恤難民疏
進畿輔水利備覽疏
壬辰防瑤五論
請申明毆期親舊章以符定律議
核議富川縣保甲條規稟
辦理柑子衝瑤匪蕆事擬善後事宜八條稟
稟查禁水手滋事章程四則
糧船水手撈十字河沙不便稟
育養幼孩不可領作奴僕移文
曉諭昭潭士子示
興立義學示條規四則
道鄉書院學規四則
義學示諭附條約六則
勸民開塘治田示附開塘四法、治田四法
諭鄉民團練示
呈銷佩刀滋養牲畜示
禁宰耕牛示
禁止淫詞小說示
息訟安民示
禁枷鎖賽祭示
擬飭州縣為民除害諭
勸捐輸義倉諭
勸民早種早收諭

硃子學案目錄序
重刊硃子年譜序
續理學正宗序
羅羅山西銘講義序
易確序
潛虛先生遺集序
硃慎甫布衣遺書序
寒香館集序
直省鄉墨序
感應篇試帖詩序
眼科備覽序
金陵節孝備考序
蛇丘劉氏譜序
安化王氏族譜序
蔡氏族譜序
贈賀藕耕太史提學山西序並九條
贈嚴樂園太守歸所治序
贈蕭秀纔序
富川縣宋塘三輦義學序
區田種法序

讀大學或問二說
格物說
窒欲說
族譜說
曾立安字說

與陳鞦舫書沆
復曾滌生侍郎書
復何丹谿編修書
復竇蘭泉吏部書
復戴汝舟茂纔書楫

敬恕軒記
楹語記
五原學捨圖記
新建五源書院碑記

題劉忠介公與陶石梁書後
題汪容甫先生書諸葛武侯誡子書後
書劉君茮雲墓誌後
書宋氏雙節傳後
題西嶺塞團練冊

永寜節孝吳楊氏傳
車陳氏傳
誥授榮祿大夫前雲貴總督賀君墓誌銘
誥授朝議大夫掌四川道監察禦史賀君墓誌銘
戚母蔣太恭人墓誌銘
節孝李鍾氏墓碑
節烈梁馬氏墓碑
李捨人白橋哀辭

懲忿箴
訓俗俚歌八十六首,為山苗作
幼學口語

唐鑒年譜簡編
後記

精彩書摘

導言



方東樹、唐鑒都是晚清時期著名的理學傢,其生平際遇雖有所不同,學術造詣亦不盡一緻,但他們的思想主張卻多有相通之處。特彆是在道光年間中國傳統社會逐漸步入近代之時,兩人各有一部著述風靡一時,歆動天下,這就是方東樹的《漢學商兌》和唐鑒的《學案小識》,二者都對當時乃至後世産生瞭極大的影響。職此之故,因將兩人重要著述閤編為一捲。以下分彆述之。


方東樹(1772—1851),安徽桐城人,字植之,彆號副墨子,又號歇庵、冷齋。晚年因慕春鞦時期衛國大夫蘧瑗“五十知非”,衛國國君衛武公“耄而好學”之意
參見鄭福照:《方儀衛先生年譜》,乾隆三十七年條,見王雲五主編《新編中國名人年譜集成》,颱北,颱灣商務印書館,1978。,以“儀衛”名軒,自號“儀衛老人”,亦署“儀衛主人”,學者稱儀衛先生。
方東樹齣生於安徽桐城著名的方氏傢族中的一支。曾祖父方澤,字苧川,晚自號待廬,乾隆十二年(1747)優貢生,曾任八旗官學教習,主講山西洪洞玉峰書院。能詩擅文,論學尊崇硃熹,論文宗尚明艾南英。祖父方訓,字味書,未入仕。父方績,字展卿,縣學生,承桐城派大傢劉大櫆、姚鼐之學,力倡古文詞,著有《經史劄記》、《屈子正音》、《鶴鳴集》。
受傢族和傢學的影響,方東樹自幼嚮學,即喜為古文詞,並顯示齣很高的文學天賦。11歲時,他仿效南朝齊、梁間詩人範雲作《慎火樹詩》,得到鄉裏前輩嘆賞。其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讀書範圍日益廣泛,興趣也有所轉移。據其自言:“十八九時,讀孟子書,憮然悟吾學之更有其大者、切者,遂屏文章不為。性喜莊、老及程、硃、陸、王諸賢書,讀之若其言皆如吾心之所發者。以觀近時人文字,輒見其踳駁謬盭,為不當意”
方東樹:《考槃集文錄》捲六,《答姚石甫書》。。乾隆五十八年(1793),方東樹22歲,他與父親方績同拜著名學者、桐城派大傢姚鼐為師,受業於江寜(今南京)鍾山書院。在姚門諸弟子中,方東樹不僅“隨侍講席最久”
鄭福照:《方儀衛先生年譜》,乾隆五十八年條。,而且以其傑齣的詩文纔華和緻力於程硃理學的學術趨嚮,深得姚鼐器重,與梅曾亮、管同、劉開並稱為“姚門四傑”。
在拜師姚鼐的同年,方東樹亦入縣學,補弟子員,數年後補增廣生。與所有同時代的讀書人一樣,方東樹也期冀走上讀書做官、學以緻用的坦途。然而,天不遂人願,數十年間,他先後十次參加鄉試,一次應考歲試,均未得中。直至道光八年(1828),方東樹年屆57歲,始絕意仕途,不再應試。
科舉多次受挫,迫於生計,方東樹隻得奔走四方,或教授弟子,或參贊幕府。他先後館於江西新城陳用光侍郎、安徽桐城汪誌伊尚書府邸,又輾轉於安徽阜陽、六安、池州、宿州等地講學。並應姚鼐之邀,長期在江寜書院課其長孫學業。其間還曾應江寜知府呂燕昭之請,參與纂修《江寜府誌》。雖常年往來奔走,不遑寜處,但收入卻極為微薄,方東樹常常陷入衣食著的窘境。誠如其自言:“二十餘年顛沛失蕩,所至輒窮,憂患疾病,日與死迫。羇旅異地,每遇良辰會節,瞻望傢園,凶祥莫蔔,中夜推枕起嘆,戚然不知涕之流落也。”
方東樹:《考槃集文錄》捲六,《答姚石甫書》。嘉慶二十四年(1819),48歲的方東樹應兩廣總督阮元之請赴廣州,參與纂修《廣東通誌》。此後數年,除短暫主持廉州海門書院、韶州韶陽書院外,均客居阮元幕府,或協纂書籍,或教授經學。道光六年(1826),阮元調任雲貴總督,方東樹遂自粵歸裏。其後,又先後主持安徽廬州廬陽書院、亳州泖湖書院、宿鬆鬆滋書院,佐理安徽巡撫鄧廷楨幕府,客居武進縣令姚瑩官署。道光十七年(1837),赴廣東參贊兩廣總督鄧廷楨幕府,次年應粵海關監督豫堃之請,參與纂修《粵海關誌》。道光二十年(1840)歸裏,授徒論學,培養人纔。桐城戴鈞衡、方宗誠、蘇惇元、文漢光、甘紹盤、鄭福照等十餘人均齣其門下,各有所成。與此同時,他還緻力著述,十年中,撰成《大意尊聞》等書凡十餘種,並自編其文集、詩集。雖然生活依然艱睏,但方東樹甘之如飴,著述授徒,“益窮性命之歸”
方宗誠:《儀衛先生行狀》,見方東樹《大意尊聞》捲首。。唯對自己當年因漂泊在外,生計窘迫,未能歸傢為其父親奔喪一事耿耿於懷,“誓宜沒於外以自罰”
鄭福照:《方儀衛先生年譜》,鹹豐元年條。。鹹豐元年(1851),當新任安徽祁門縣令唐治邀請他前去主持東山書院時,方東樹不顧年高體弱,執意前往。未及數月,即因病卒於當地,享年80歲。
盡管終其一生,方東樹隻是一介書生,但他始終堅持傳統儒學講求經世緻用的價值理念,“嘗言立身為學,固以修德製行,內全天理為極,而於人世事理,亦必講明通貫以待用”。故而他早年即“銳然有用世誌,凡禮樂、兵刑、河漕、水利、錢榖、關市,大經大法,皆嘗究心,曰此安民之實用也”
方宗誠:《儀衛先生行狀》,見方東樹《大意尊聞》捲首。。道光十一年(1831),桐城發生水災,縣令楊大縉不但不加撫恤,反而一味貪贓婪索,導緻民怨沸騰。而當地官府竟以民變上疏安徽巡撫鄧廷楨,請求派兵鎮壓。當時方東樹正客居鄧廷楨幕府,聞訊後立即麵見鄧廷楨,詳陳實際情形,並以身傢性命擔保,請求罷兵,終於使得一方百姓免遭塗炭。道光十八年(1838),方東樹因參贊時任兩廣總督鄧廷楨幕府,客居廣州,目睹鴉片流毒天下,禍害百姓。他憂心如焚,深感“彼外夷之以此愚毒中國也,非獨歲糜中國金錢數十百萬而已也,其勢將使中國人類日就澌滅也。此天地之大變也,自生民以來,其禍之柔且烈,未有若此者也”
方東樹:《考槃集文錄》捲二,《勸戒食鴉片文》。。因此,他作《化民正俗對》,力陳禁煙之道,提齣:“欲令鴉片之害永絕,則莫若嚴治食者,欲嚴治食者,則莫若先治士大夫在上之人。”
方東樹:《考槃集文錄》捲二,《化民正俗對》。又作《勸戒食鴉片文》,痛陳鴉片之害,力勸食者戒煙。鴉片戰爭爆發後,方東樹雖然已因年老歸鄉居傢,但仍心係國事。當他得知朝廷將帥麵對英軍進逼大多退守避讓,不戰而逃,東南數省喪師失地,百姓慘遭兵燹之禍時,極為痛心疾首。他不顧衰病在身,伏案疾書,撰成《病榻罪言》一文,縱橫捭闔,鑒古論今,提齣收服漢奸,申嚴軍法,增修武備,禁斷貿易等製敵之策,認為“謀國之道,不恃敵之不攻,惟恃我之不敗。今日之事,及逆夷暫退,急須認真增修武備,倡勇敢,鼓士氣,儲蓄聚,習弓矢,鎮靜以安百姓,勿搖民心”,隻要“朝廷誠威誠斷,諸將誠勇誠謀,必可轉敗為功”
方東樹:《考槃集文錄》捲二,《病榻罪言》。。道光三十年(1850),方東樹已傢居10年之久,年屆79歲高齡,但當他讀到魏源所著《海國圖誌》時,“甫盡捲首四條,不禁五體投地,拍案傾倒,以為此真良纔濟時切用要著,坐而言可起而行,非迂儒影響耳食空談也”
方東樹:《考槃集文錄》捲六,《與魏默深書》。,憂國憂民之情,絲毫未減當年。誠如其弟子蘇惇元所言,方東樹一生,“身雖未仕,常懷天下憂。凡遇國傢大事,忠憤之氣見於顔色,或流涕如雨”
蘇惇元:《儀衛方先生傳》,見方東樹《考槃集文錄》捲首。,典型地錶現瞭一個傳統知識分子的情懷。
當然,方東樹對當時乃至後世影響最大的,還是他恪守程硃理學、捍衛儒學道統的思想主張和學術實踐。尊崇硃子之學,曆來是桐城方氏傢族的傳統,方東樹也不例外。他“幼承傢範”,成年後師從姚鼐,奠定瞭深厚的理學根基。自謂“平生觀書,不喜異說。少時亦嘗泛濫百傢,惟於硃子之言有獨契,覺其言言當於人心,毫發不閤,直與孔、曾、思、孟二”。故其立身處世,接物待人,乃至辨析學術,裁量人物,不以硃子為宗,甚而“見後人著書,凡與硃子為難者,輒恚恨,以為人性何以若是其蔽也”
方東樹:《書林揚觶》捲下,《序纂》,見《四庫未收書輯刊》第九輯,北京,北京齣版社,2000。。對占據清代學術主流地位的漢學,方東樹自然深為不滿。他曾撰《辨道論》,指責漢學“以章句為本,以訓詁為主,以博辨為門,以同異為攻,不概於道,不協於理,不顧其所安”,其說“以文害辭,以辭害意,棄心而任目,刓敝精神而益於世用。其言盈天下,其離經畔道過於楊、墨、佛、老”
方東樹:《考槃集文錄》捲一,《辨道論》。。嘉慶年間,漢學風靡一時,不僅學術界群趨於文字、音韻、訓詁、考據的研究,幾乎“傢傢許、鄭,人人賈、馬”,而且還齣現瞭為漢學傢立傳,彰顯漢學學術成就的總結性著作,即江藩的《國朝漢學師承記》,在學術界産生瞭極大影響。當時,方東樹與江藩同在兩廣總督阮元幕府,眼見“漢學大盛,新編林立,聲氣扇和,專與宋儒為水火。而其人類皆以鴻名博學,為士林所重,馳騁筆舌,丳穿百傢,遂使數十年間承學之士耳目心思為之大障”,本不欲置辯的方東樹再也按捺不住,毅然決然,挺身而齣,發憤著述,撰成《漢學商兌》三捲。他仿效硃熹當年為批評其他學人學派之說所著《雜學辨》的體例,首先摘錄論敵原文,再“各為辨正於下”。凡引原文,皆注明某人某書;所作辨正,“特論其綱領宗旨”;若“援引事類,或推衍餘意”,則“以類附注句下”。全書“本止一捲,首尾脈絡相貫”,但因篇幅較多,分為三捲:“首溯其畔道罔說之源;次辨其依附經義小學,似是而非者;次為總論,辨其詆誣唐宋儒先,而非事實者。”
方東樹:《漢學商兌》捲首,《漢學商兌序例》。
在闡發其書宗旨義例的《序例》中,方東樹開篇即列舉漢學傢攻擊宋學的要點所在,他說:“近世有為漢學考證者,著書以闢宋儒、攻硃子為本,首以言心言性言理為厲禁。海內名卿巨公、高纔碩學數十傢遞相祖述,膏唇拭舌,造作飛條,競欲咀嚼。究其所以為之罪者,不過三端:一則以其講學標榜,門戶分爭,為害於傢國。一則以其言心言性言理,墮於空虛心學禪宗,為歧於聖道。一則以其高談性命,束書不觀,空疏不學,為荒於經術。”由此齣發,方東樹旁徵博引,反復辯難,對漢學傢的思想主張、學術宗旨、研究方法,乃至學術成就,進行瞭全麵的批評,尤集矢於顧炎武、毛奇齡、惠棟、戴震、段玉裁、錢大昕、焦循、江藩、阮元等漢學大傢,大段徵引其言論觀點,逐條予以辯駁,甚至不惜攻擊謾罵詆毀之辭。
齣於衛道的目的,方東樹對漢學傢著書立說,“惟取漢儒破碎穿鑿謬說,揚其波而汩其流,抵掌攘袂,明目張膽,惟以詆宋儒、攻硃子為急務”尤為反感,指責其“不知學之有統,道之有歸,聊相與逞誌快意,以騖名而已”,斷言漢學傢“畢世治經,一言幾於道,一念及於用,以為經之事盡於此耳矣,經之意盡於此耳矣。其生也勤,其死也虛,其求在外,使人狂,使人昏,蕩天下之心,而不得其所本。雖取大名如周公、孔子,何離於周公、孔子?其去經也遠矣”
方東樹:《漢學商兌》捲首,《重序》。!不僅如此,方東樹還給漢學傢扣上“離經叛道”的罪名,比之於楊、墨、佛、老,視之為洪水猛獸,甚至有過之而不及。在他看來,漢學傢“棄本貴末,違戾詆誣,於聖人躬行求仁,修齊治平之教,一切抹摋。名為治經,實足亂經;名為衛道,實則畔道”
方東樹:《漢學商兌》捲首,《漢學商兌序例》。,“較之楊、墨、佛、老而更陋,擬之洪水猛獸而更凶。何者?洪水猛獸害野人,此害專及學士大夫。學士大夫學術昧,則生心發事害政,而野人噍類矣”。

站在宋學的立場,方東樹對漢學傢一緻遵循的由文字、音韻、訓詁以尋求經書義理的學術宗旨深緻不滿,攻擊不遺餘力。他說:“夫謂義理即存乎訓詁,是也”,“然訓詁不得義理之真,緻誤解古經,實多有之。若不以義理為之主,則彼所謂訓詁者,安可恃以差謬也。諸儒釋經解字,紛紜百端。吾論其他,即以鄭氏、許氏言之,其乖違失真者已多矣,而況其下焉者乎?總而言之,主義理者,斷有捨經廢訓詁之事;主訓詁者,實不能皆當於義理。何以明之?蓋義理有時實有在語言文字之外者”。據此,方東樹認為:“解經一在以其左證之異同而證之,一在以其義理之是非而衷之。二者相須不可缺,庶幾得之。今漢學者,全捨義理而求之左驗,以專門訓詁為盡得聖道之傳,所以蔽也。”何況一些漢學傢一味泥古、復古,“言不問是非,人惟論時代,以為去聖未遠,自有所受,不知漢儒所說,違誤害理者甚眾”。故而他極力強調:“夫訓詁未明,當求之小學,是也。若大義未明,則實非小學所能盡。今漢學宗旨,必謂經義不外於小學,第當專治小學,不當空言義理。以此欲驀過宋儒而衊之,超接道統,故謂由考核以通乎性與天道,由訓詁以接夫唐、虞、周、孔正傳。此最異端邪說,然亦最淺陋,又多矛盾也。”針對漢學傢群趨於典章製度考核的學術風氣,方東樹反詰說:“如《考工》車製,江氏有考,戴氏有圖,阮氏、金氏、程氏、錢氏皆言車製,同時著述,言人人殊,訖不知誰為定論。他如蔡氏賦役,瀋氏祿田,任氏、江氏、盛氏、張氏宮室,黃氏、江氏、任氏、戴氏衣服冕弁,各自專門,亦互相駁斥,不知誰為真知定見。莊子所謂‘有待而定’者邪?”
方東樹:《漢學商兌》捲下。在他看來,此等學問“得之固佳,即未遽明,亦損大體,關閎旨”方東樹:《漢學商兌》捲中之下。
。故而方東樹對漢學諸傢的研究成果,基本持否定的態度,他說:“漢學諸人,言言有據,字字有考,隻嚮紙上與古人爭訓詁形聲,傳注駁雜,援據群籍,證佐數百韆條。反之身己心行,推之民人傢國,瞭益處,徒使人狂惑失守,不得所用。”
方東樹:《漢學商兌》捲中之上。
方東樹還進而總結漢學六蔽:“其一,力破‘理’字,首以窮理為厲禁,此最悖道害教”;“其二,考之不實,謂程硃空言窮理,啓後學空疏之陋”;“其三,則由於忌程硃理學之名及《宋史·道學》之傳”;“其四,則畏程硃檢身,動繩以理法,不若漢儒不修小節,不矜細行,得以寬便其私”;“其五,則奈何不下腹中數捲書,及其新慧小辨,不知是為駁雜細碎,迂晦不安,乃大儒所棄餘,而不屑有之者也”;“其六,則見世科舉俗士,空疏者眾,貪於難能可貴之名,欲以加少為多,臨深為高也”
方東樹:《漢學商兌》捲下。。可以說,方東樹對漢學的批評和攻擊,把清初以來或隱或顯的漢宋之爭推嚮瞭一個極端。
平心而論,方東樹對漢學的指責,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諸如批評典章製度的考證言人人殊,不知何所適從;針砭漢學考據駁雜細碎,益國計民生;認為訓詁考據不能完全賅括經書義理和儒學內容等,都切中漢學弊病。但他純粹從衛道的立場齣發,一以程硃理學為衡,門戶之見極深,故而其書多充斥憤激之辭、詬詈之語,名為“商兌”,實則攻擊,乃至謾罵、詆毀,這不能不說是《漢學商兌》一書的最大缺陷。蕭一山也認為:“方東樹作《漢學商兌》,專以詆毀經學傢為務,而道統之觀念更為熾烈,益多主觀之論矣。”
蕭一山:《清代通史》捲中,第三篇第十五章《乾嘉時代之文學與理學》,第二冊,782頁,北京,中華書局,1986。
《漢學商兌》成書後,當時的理學傢多有贊譽,如姚瑩稱:“研究大著,宏博淵通,沉精明辨,息群言之喙,區大道之途。書成一傢,義宗百氏,洵斯文之木鐸,為正學之明鐙。”
姚瑩:《漢學商兌題辭》,見方東樹《漢學商兌》捲末。瀋欽韓謂:“不遍讀群書,不足知其援據該洽;不精深窮理,不足知其摺衷允當;不能包括古今義理是非,不足以周知此書之蘊。”
瀋欽韓:《漢學商兌題辭》,見方東樹《漢學商兌》捲末。甚有稱《漢學商兌》之書成,“於是漢學之氣焰始衰”
方宗誠:《柏堂師友言行記》捲一,見《續修四庫全書》,第540冊,上海,上海古籍齣版社,2002。者。其後,隨著晚清社會環境的變化和學術風氣的轉變,特彆是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對方東樹其人其書的肯定,《漢學商兌》一版再版,影響也越來越大。民國初年,梁啓超縱論清代學術,對是書多所認可,他說:“方東樹之《漢學商兌》,卻為清代一極有價值之書。其書成於嘉慶間,正值正統派炙手可熱之時,奮然與抗,亦一種革命事業也。其書為宋學辯護處,固多迂舊,其針砭漢學傢處,卻多切中其病。就中指斥言漢《易》者之矯誣,及言典章製度之莫衷一是,尤為知言。”
梁啓超:《清代學術概論》十九,58頁,上海,上海古籍齣版社,2005。按:梁啓超謂《漢學商兌》“成於嘉慶間”,不確。參見本書《方東樹年譜簡編》。但另一方麵,對《漢學商兌》一書的影響和作用也不乏持否定意見者。有學者認為,該書論據“陳言力,所以並未起什麼作用”
汪紹楹:《校點後記》,見方東樹撰,汪紹楹校點《昭昧詹言》捲末,北京,人民文學齣版社,1961。,也有學者斷言:“究其實,漢學衰微與漢宋調和等,與《漢學商兌》並任何的直接關聯。”
漆永祥:《方東樹〈漢學商兌〉新論》,載《文史哲》,2013(2)。客觀而言,認為《漢學商兌》齣而“漢學之氣焰始衰”,將方東樹對漢學的批評譽為“一種革命事業”,固然有誇大的成分,但完全否定漢學衰微與《漢學商兌》一書的關聯,似乎也走嚮瞭另一個極端。道光初年,漢學雖仍盛行,但已是強弩之末,自身弊端日益顯露。隨著形勢的變化,不僅來自外界的批評始終不斷,漢學陣營內部也齣現瞭自我反省的聲音。在這種情形之下,《漢學商兌》對漢學全方位的批評、攻擊乃至詆毀,疑促使學界進一步反思漢學的弊病,從而對學術思潮的消長變化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錢穆在指齣《漢學商兌》一書“專務糾駁”、“肆口忌”,並將方東樹學術造詣與當時學者加以比較之時,也認為該書“惟以縱橫排奡見長,然亦頗為並時學者推重。良以漢學已臻極盛,木老蠹生,水久腐起,亦學術將變應有之象也”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下冊,520、521頁,北京,中華書局,1986。。
方東樹恪守程硃理學,也極為重視立身製行。在他看來,“學之本事”在於“修己治人之方”
方東樹:《考槃集文錄》捲三,《待定錄自序》。,士人“必也纔當世用,卓乎實足濟世,不幸不用,而修身立言足為天下後世法”
鄭福照:《方儀衛先生年譜》,鹹豐元年條。。他一生勤於讀書著述,“每日雞鳴起,至漏數十下始就寢。嚴寒酷暑,精進靡間”。雖迫於生計,經常奔走四方,但於“舟車塵土之間,憂戚病患之餘”
方宗誠:《儀衛先生行狀》,見方東樹《大意尊聞》捲首。,仍好學深思,刻苦自勵,時時體驗“身心性命之旨,修己接物之方”
鄭福照:《方儀衛先生年譜》,道光四年條。,凡有所悟,皆隨筆條記,積數十年之功,撰成《待定錄》百餘捲,“自天道、治法、物理、人情,修齊之教,格緻之方,省察存養之旨,諸儒學術同異得失,以逮說經、考史、詩文、小學、浮屠、老子、雜傢之說,罔不探賾抉微,析非審是”。惜其書未刊,後毀於兵燹。晚年傢居課徒,方東樹亦持身謹嚴,侃侃不阿,“遇事據理直論,或麵摺人非”,“凡以詩文就正者,既告之法,必進以古人務本之義”
方宗誠:《儀衛先生行狀》,見方東樹《大意尊聞》捲首。。對晚輩要求尤為嚴格,他先後撰成《大意尊聞》、《山天衣聞》等書,或記述“內省自訟”之所得,或擇取古人相關之格言,欲以警示兒孫後輩。特彆是《大意尊聞》一書,初成於道光二十年(1840),即其歸鄉的第一年。在此後傢居的十年中,方東樹不斷進行修改,直至道光三十年(1850),即其去世的前一年,纔最終定稿。在這部隨筆劄記體裁的著述中,方東樹將其一生的經曆、體驗和感悟凝聚於筆端,“自小學以至於大學之事,格緻、省察、剋製、存養以至於成德之功,居身、接物、齊傢、訓俗、教學以至於治平之業,不有以探其原而窮其弊,篤實親切,不闊不膚”
方宗誠:《大意尊聞序》,見方東樹《大意尊聞》捲首。,可謂其教也諄諄,其情也殷殷,既寫給兒孫,實則亦寫給世人,至今讀來,仍有很強的現實藉鑒意義。當然,方東樹並非完人,其性格亦有缺陷,他自謂其“性輕脫率意,又精神短淺,慮患不深,疏放不慎”
方東樹:《未能錄》捲上,《敬事五》,見《儀衛軒全集》,光緒十七年重刻本。,故而常常好發議論,針砭譏刺,逞一時快意,而罔顧其所安。即便在進行正常的學術批評之時,也往往不能做到心平氣和,《漢學商兌》就是如此。這大概也是智者之失吧。
方東樹在文學上亦有相當造詣。他認為“文章如麵,萬有不同”,著書撰文,當“本之以經濟,以求其大;本之以義理,以求其醇。錶章紀事然後重,陶鑄性情然後真”
方東樹:《考槃集文錄》捲三,《姚石甫文集序》。。故其為文,“務盡其事之理,而足乎人之心。”
方東樹:《考槃集文錄自序》,見《考槃集文錄》捲首。盡管因學術興趣轉移,方東樹曾一度“屏文章不為”,甚至欲焚而棄之,但實際上仍筆耕不輟,自言“吾用於世,而竊慕古之立言者,蘄與為不朽,故平生喜著書”
方東樹:《考槃集文錄》捲二,《冷齋說》。。所撰文章亦在其好友毛嶽生、姚瑩的勸說及其弟子戴鈞衡、方宗誠的協助下,得以編成《考槃集文錄》十二捲並保存下來。當時人即對其文多有好評,管同說:“不盡之意,不達之辭,國朝名傢此境界。”
方東樹:《考槃集文錄自序》引管同語。方宗誠也推崇說:“先生之文醇茂昌明,言必有本,隨事闡發,皆關世教。”
方宗誠:《儀衛先生行狀》,見方東樹《大意尊聞》捲首。不僅其文堪列桐城派之林,方東樹在詩歌創作乃至詩學理論上也頗有建樹。他將詩作先後編成《半字集》二捲、《王餘集》一捲、《考槃集》三捲等行世,時人稱其“窮源盡委,而沉雄堅實,卓然自成一傢”
方宗誠:《儀衛先生行狀》,見方東樹《大意尊聞》捲首。。特彆是他評點王士禛《古詩選》、姚鼐《今體詩鈔》等讀本,闡發其論詩見解,後匯編為《昭昧詹言》一書,成為桐城派以文論詩的代錶作,對當時以及後世都産生瞭很大的影響。
方東樹對佛、道思想也有研究,史載其“研極義理,於經史百傢、浮屠、老子之說,罔不窮究”
《清史列傳》捲六七,《儒林傳上二》,北京,中華書局,1987。。他曾著《老子章義》、《考正感應篇暢隱》、《語心證璞》、《嚮果微言》、《最後微言》等,討論儒、佛、道三傢心性之旨。因在其思想主張中並未占據主導地位,且對後世影響不大,故此從略。



唐鑒(1778—1861),湖南善化(今屬長沙市)人,字栗生,號鏡海,或作敬楷,又稱小岱山人。
唐鑒齣生於官宦世傢。祖父唐煥,字堯章,乾隆六年(1741)舉人,曾任山東平陰縣縣令。父親唐仲冕,字六枳,號陶山,學者稱陶山先生。乾隆五十八年(1793)進士,曆任江蘇荊溪、吳江、吳縣知縣,海州、通州知州,鬆江府、蘇州府知府,官至陝西布政使。他為官清正廉潔,關心民瘼,每至一地,均興利除弊,振興文教,深得民眾擁戴,江蘇士人為其繪像刻石,立於蘇州滄浪亭。在學術方麵,唐仲冕也頗有成就。他崇尚明體達用之實學,精研群經,長於考證,與錢大昕、王昶、孫星衍、洪亮吉、段玉裁等乾嘉學者多有交遊往還,著有《岱覽》、《陶山文錄》、《陶山詩錄》等。
唐鑒幼年跟隨祖父讀硃子《小學》諸書,又通讀《資治通鑒》等史著,奠定瞭良好的學問基礎。嘉慶十二年(1807),剛屆而立之年的唐鑒得舉湖南鄉試。十四年(1809)中進士,次年入翰林院,改庶吉士,開始步入仕途。他先後任翰林院檢討,充國史館協修、會試同考官,升浙江道監察禦史。道光元年(1821),簡任廣西平樂府知府,在當地興利除弊,捕盜安民,並相其地宜,推廣開塘治田之法。四年(1824),以母病告歸。後迭遭母喪、父喪,守製6年。服闕,再補平樂府知府,於任內捐廉修繕文廟、考棚、書院,革除陋規,懲治盜賊,又重申開塘治田之法,以惠民生。時值湖南江華瑤民趙金龍率眾起事,波及廣東、廣西兩省。唐鑒奉命齣守平樂府屬要隘富川,得知賀縣瑤民意欲聚眾響應,他“輕車減從,親往撫之”
唐爾藻:《唐公鏡海府君行狀》,見唐鑒《唐確慎公集》捲首。。事平之後,又親自擬定善後章程,懲治擾民胥役,興辦義學書院,以端正風俗,消除隱患。十三年(1833),因辦理瑤事有功,唐鑒得升任安徽徽寜池太廣兵備道,兼管鈔關。次年,調江安徽寜池太廬鳳淮揚十府糧儲道,管理漕糧督運事務。他在其任謀其政,多次就漕運事宜上疏言事,得到朝廷認可施行。十六年(1836),補授貴州按察使。十八年(1838),調江寜布政使。時兩江總督陶澍臥病,唐鑒代為處理日常事務,陶澍去世後又署理兩江事務。他為政清廉,處事乾練,深得皇帝信任。二十年(1840),內轉太常寺卿,入京供職。鴉片戰爭爆發後,舉國震動,唐鑒堅決主戰,反對求和,他不畏強權,毅然上疏,“劾琦善、耆英等人,直聲震天下”
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捲三一。。二十五年(1845),唐鑒因入值內廷途中發生翻車事故,手肘受傷,遂於是年鼕奏請開缺,迴到湖南善化。居鄉期間,唐鑒或與同鄉後學羅澤南、劉蓉、左宗棠、勞崇光等人探討性理之學,或應邀主講江南尊經書院,藉以倡導正學,培養人纔。鹹豐元年(1851),因其弟子呂賢基推薦,內閣特旨傳諭唐鑒進京。新登基的皇帝對這位74歲的老臣極為重視,先後召見十一次,或問傢世學術,或詢安民之策。唐鑒皆一一進言,凡“中外利弊,所不罄”
曾國藩:《皇清誥授通奉大夫二品銜太常寺卿謚確慎唐公墓誌銘》,見唐鑒《唐確慎公集》捲首。,又以當年在京供職時所撰《畿輔水利備覽》一書進呈。鹹豐帝“嘉其品學兼優,器識安定,欲令留京供職”。但因年老體衰,唐鑒去意堅決,他先後陛辭四次,始得“賞加二品銜,迴江南主講書院”
唐鑒:《唐確慎公集》捲首,《恭謝賞加二品銜,迴江南主講書院疏》。。鹹豐十一年(1861),唐鑒因病卒於湖南寜鄉,享年84歲。後曾國藩代遞其遺摺並請謚,奉特旨予謚“確慎”。
唐鑒生曆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四朝,主要為政經曆,則在嘉道年間。雖然算不上高官顯宦,但其一生,亦揚厲中外,頗多建樹。在其前後長達30餘年的宦海生涯中,唐鑒始終講求經濟之學,重視國計民生。在他看來,“學貴有用,用之於傢而一傢孝弟,用之於國而一國仁讓;事君而有益於君,治民而有裨於民,通於古而宜於今,守其常而權其變”
唐鑒:《四砭齋省身日課》捲十三。。又說:“禮樂農桑當求其切於時者,典章文物當論其通於今者。”
唐鑒:《四砭齋省身日課》捲十。他明確指齣:“今夫禮樂、兵農、典章、名物、政事、文章、法製、度數,何莫非儒者之事哉!”
唐鑒:《學案小識敘》,見《學案小識》捲首。基於這一理念,唐鑒論居官朝廷,抑或為政一方,均勤政愛民,實心任事,努力踐履經濟之學。
早在考中進士,入官翰林之時,唐鑒就與賀長齡、陶澍、戚人鏡、賀熙齡等誌同道閤之友人,相互切磋學問經濟,樹立瞭經世濟民的誌嚮。盡管隻是一介文官,但唐鑒卻究心經濟民生,目睹畿輔水利久廢不舉,田土荒蕪,他采擇古書,並實地查訪直隸地區河流湖泊,撰《畿輔水利備覽》一書,希望朝廷派遣得力官員,重修水利,開墾農田,既為農民解決生計問題,也為國傢謀求生財之道。
外任地方之後,唐鑒對民風習俗、地方利弊尤為重視。粵西地區山深林密,曆來為壯、瑤等少數民族聚居之地。唐鑒先後兩任廣西平樂府知府,不僅在當地大力推行諸多惠民舉措,而且還在為宦實踐中,逐漸形成瞭一種比較開明的民族觀,能夠相對平等地對待當地的瑤民。在他看來,“天之生人,畀以至靈之性,即畀以嚮善之性,瑤豈有異耶!”
唐鑒:《唐確慎公集》捲三,《五原學捨圖記》。據此,他明確錶示,“瑤亦人也,異視之則異,同視之則同”
唐鑒:《唐確慎公集》捲二,《壬辰防瑤五論》。,瑤民中亦有“尚衣冠,重禮義,隨民籍,入庠序”
唐鑒:《唐確慎公集》捲三,《五原學捨圖記》。之人,因而,當湖南瑤民起事波及廣西,平樂府屬富川、賀縣等地民情洶洶之時,他力主撫綏,反對徵剿,並於事平之後,采取較為可行的治理辦法。在調任江安徽寜池太廬鳳淮揚十府糧儲道期間,唐鑒聞知漕船運糧水手多有恃強逞凶,聚眾鬥毆之事,即親自擬定《稟查禁水手滋事章程四則》,嚴格約束,嚴加管理。但當他得知山東一些運河官員因河道淤塞,往往責令糧船水手幫同挖沙時,又毅然為糧船水手請命,上《糧船水手撈十字河沙不便稟》,指齣水手責在漕運,不宜幫同撈挖運河淤沙。在貴州按察使任內,盡管其治在刑名、吏治,並不直接參與民生事務,但唐鑒目睹當地山多地少,習俗廣種薄收,民眾食不果腹的睏窮情形,仍常與時任貴州巡撫的好友賀長齡共同探討裕民之策,大力推廣區田法,並勸諭農民早種早收,莫誤農時。而在任江寜布政使期間,針對江南風氣浮華,習俗奢靡,各種迎神賽會花樣百齣,甚至“多有婦女童稚枷鎖隨行”之舉
參見唐鑒:《唐確慎公集》捲五,《禁枷鎖賽祭事》。,唐鑒多次頒布告示,曉諭嚴禁,以端風俗,以利民生。而當他察覺一些州縣官為圖省事,為保烏紗,往往於地方“劫盜、搶奪、偷竊等事,聞報不即查拿,反將事主任意磨摺,逼其改重為輕,掩飾從事,知害不除”等情,尤為痛心,特彆予以諭示督責,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明確指齣:“州縣於民為尤近,故民之稱州縣者曰父母。試思父母之於子,忍見其受人侵暴乎?忍見其被人劫奪乎?忍見其號呼而不為之詳查乎?忍見其痛楚而不為之垂憐乎?”要求州縣官設身處地,為民著想,他說:“爾州縣未齣仕時,亦閭裏子民也。倘或有跳梁入室,告之官而官不究,且加之督責,其必厭惡此官,薄劣此官。若竟被劫被搶,一告不應,再告三告亦不應,而反遭詰難,反受磕詐,其當何如怨恨,何如冤結也。今儼然為民父母,而遂忘之乎?遂不知子民之苦乎?”

綜觀唐鑒30餘年的仕宦經曆,完全可以說,他以自己清正廉潔、勤政愛民的實踐,詮釋瞭為官的職責和境界,誠如其督飭州縣官時所言:“設官所以愛民、衛民、保民,救民之疾苦,捍民之患害。見有加於吾民者,恨不能以身當之,見有睏於吾民者,恨不能以身禦之。此凡臨民者,皆宜有是心。”
唐鑒:《唐確慎公集》捲五,《擬飭州縣為民除害諭》。這既是唐鑒對州縣官治民理政的要求,也是他自己多年曆官中外的寫照。
然而,較之臨民蒞政,經濟事功,唐鑒對當時以及後世影響更大的,還是他的理學思想及其實踐。唐鑒幼時即跟隨祖父唐煥讀硃熹《小學》等書,奠定瞭最初的學問基礎。“年三十後,專讀硃子之書,於《文集》、《語錄》緻力尤深。”
許喬林:《四砭齋省身日課序》,見唐鑒《四砭齋省身日課》捲首。初入仕途,為官翰林時,他與賀長齡、陶澍、戚人鏡、賀熙齡等人既以經濟相勸勉,亦以理學相切磋,經常在一起探討學問,爭論問題。其後任職地方,他在自身潛研性道、浸潤程硃,緻力於涵養修身的同時,也極為重視教化風俗,認為“人心風俗全係乎教”
唐鑒:《四砭齋省身日課》捲十。,因而每官一地,均以興學立教、培養人纔為己任。任平樂府知府時,捐資重修道鄉書院,創辦五原學捨,並親自製定書院學規及義學規製,要求士子勤學、敬師、擇友,尤要樹立“希聖希天”的誌嚮,“取聖賢之言行以為步趨”
唐鑒:《唐確慎公集》捲五,《道鄉書院學四則》。。官貴州按察使之時,招當地士子入署讀書,並於官署倡立四處義學。“官江寜,亦如之”。晚年重迴內廷,更是大力倡導正學,篤守程硃,嚴立藩籬。一時之間,京城一批意欲有所作為的學人士子,如倭仁、曾國藩、吳廷棟、呂賢基、何桂珍、竇垿等人,皆從之“考德問業”
曾國藩:《皇清誥授通奉大夫二品銜太常寺卿謚確慎唐公墓誌銘》,見唐鑒《唐確慎公集》捲首。,儼然形成以其為核心的京師理學群體,衰微已久的程硃理學也因此而逐漸興盛起來。告老歸鄉後,又先後主講江南尊經書院、鍾山書院,江西白鹿洞書院,湖南朗江書院,為闡揚程硃理學,培養經世人纔盡心竭力。
作為道光年間理學界的領軍人物,唐鑒還通過梳理學術史的方式,錶彰理學,裁量人物,總結清初以來理學發展變化的脈絡,此即《學案小識》的編纂。道光二十三年(1843),唐鑒以程硃為宗主,開始對清初以來200年間的學術進行辨析和總結。曆經兩年,於道光二十五年(1845)編成《學案小識》一書,經其弟子何桂珍、竇垿、曾國藩及其外甥黃兆麟、黃倬等人校閱刊行。全書凡14捲,加捲末一捲,實際為15捲。其編排則分五大學案:捲一、二為《傳道學案》,收錄陸隴其、張履祥、陸世儀、張伯行凡4位學者;捲三至五為《翼道學案》,收錄湯斌、顧炎武、張爾岐等19位學者;捲六至九為《守道學案》,收錄於成龍、魏裔介、李光地等44位學者,捲十、十一則為該案的《待訪錄》,收錄應撝謙、張貞生、刁包等68位學者;捲十二至十四為《經學學案》,收錄黃宗羲、硃鶴齡、梅文鼎等104位學者,其中捲十四末附《待訪錄》,收錄張惠言、金榜、王鳴盛等8位學者;捲末為《心宗學案》,收錄張沐、潘平格、趙禦眾凡3位學者,後附《待訪錄》,收錄邵廷采、魏一鰲、張問達等6位學者。全書收錄學者計256人,若加上因父子、兄弟或同好等關係而附錄的嚴如煜等7位學者(其中守道3人、經學4人),則為263人。
唐鑒在《學案小識》捲首的《提要》中,對其將清初以來200年間學術人物劃分為傳道、翼道、守道、經學和心宗五大學案的緣由,逐一作瞭說明。《傳道學案》居於全書冠冕,地位最為重要,彆擇也最為嚴苛。唐鑒認為:“傳何由而得其道乎?曰:孔、孟、程、硃。道何由而傳得其人?曰:述孔、孟、程、硃。述孔、孟、程、硃何由而遽謂之傳乎?曰:孔、孟、程、硃之道晦,而由斯人以明;孔、孟、程、硃之道廢,而由斯人以行。孔、孟、程、硃之道何由而遽明遽行乎?曰:辨之嚴,異說不能亂;行之力,同誌服其真。雖未必遽能大明與行,而後之學者可由是而進於明,進於行也。則謂之明可,謂之行可,謂之傳可。”
唐鑒:《學案提要》,見《學案小識》捲首。以下引文未注齣處者皆同此。可見,隻有傳承孔、孟、程、硃之道的學者,纔是唐鑒心目中的傳道者,也纔有資格錄入《傳道學案》。翼道與傳道相輔相成,在唐鑒看來,“傳道者少,未嘗不為道憂;翼道者眾,又未嘗不為道喜。非翼道之重於傳道也,翼之則道不孤矣。道不孤,則亂道者不能奪其傳矣。不能奪其傳,而後統紀可一,法度可明,學術正而人心端,教化肅而風俗美,人道與天道、地道並立矣。然則道之傳也,傳者傳之,翼者亦相與傳之也”。也就是說,由於有翼道者的輔助,傳道者始得不孤,道統傳承亦得不絕,故而翼道較之傳道雖略遜一籌,但其羽翼道統傳承的作用也十分重要。當然,儒學道統的傳承,除傳道、翼道者之外,守道者的始終不渝也功不可沒。唐鑒說:“今夫救時者,人也;而所以救時者,道也。正直可以懾迴邪,剛健可以禦強梗,莊嚴可以消柔佞,端慤可以摺侵侮,和平可以息橫逆,簡易可以綜繁賾,抱仁戴義可以淑心身,周規摺矩可以柔血氣,獨立不懼可以振風規,百摺不迴可以定識力。守顧不重乎哉!”正因為有瞭守道者的堅持和守護,儒學道統的傳承也纔有瞭基本的保障。故而在《學案小識》一書中,傳道居首,翼道次之,守道再次之,三者相互呼應,構成瞭全書的主體,不僅收錄的學者達135人,占總數的一半以上,而且捲帙在全書15捲中占11捲,接近全書的四分之三。
理學道統傳承之外,對清初以來蓬勃興起的漢學,《學案小識》也不能不有所反映。但唐鑒站在程硃理學的立場,對漢學心存不滿,多所貶抑。在他看來,自漢代說經“專門名傢”之後,“支分派演,愈推愈廣,曆韆有餘載而至於今。考古者必溯其源,言師者必從其朔,得其一字一句,遠搜而旁獵之,或數十百言,或數韆百言,曼衍而所底止,而考證之學遂爭鳴於天下。蓋穿鑿附會亦在所不免也”。唐鑒認為:“孟子之後,傳聖人之道以存經者,硃子一人而已矣。其他則大氐解說辭意者也,綜核度數者也。乃或以辭意之彆於今,度數之閤於古,遂至矜耀,以為得所未得,而反厭薄夫傳聖人之道以存經者,是其所以自處亦太輕矣。”故其書所立的《經學學案》,隻用五分之一亦即3捲的篇幅,簡要記載包括附錄4人在內的116位漢學傢的學行。而對陸王心學,唐鑒更是直斥其為“害道之學”,上自王陽明,下迄孫奇逢,抨擊不遺餘力。他說:“為陽明之學者,推闡師說,各逞所欲,各便所私,此立一宗旨,彼立一宗旨,愈講愈誕,愈肆欲狂,愈名高而愈禮,淪澌流蕩,所底極,而人心亡矣。人心亡,世教裂,而明社亦遂墟矣。有徵君孫先生者,與鹿伯順講學於明者也,入國朝年已七十,遁影韜形,枯槁以終其身,宜矣。而乃移講席於蘇門山,仍以其舊聞號召天下,是亦不可以已乎?”因此,其書僅將《心宗學案》附於捲末,著錄3人,列待訪者6人而已。
唐鑒秉持程硃理學的立場,不僅在學案的設置和編排上意存軒輊,而且在內容記述上也有輕重之分。作為學案體著述,《學案小識》大體沿襲瞭清初著名學者黃宗羲《明儒學案》、《宋元學案》確立的總論、傳主傳略、傳主學術資料選編三段式體例而略有變通。唐鑒將各學案總論匯為《國朝學案小識提要》一篇冠於捲首,以下則按各學案分捲,依次記述學者學行。對全書主體即傳道、翼道和守道三學案收錄的學者,記述內容大體包括傳主生平傳略、論學要語以及著者對其學術的評論和著述的介紹等。其中尤以論學要語即傳主學術資料的選輯所占篇幅最大,為示徵信,還逐一列舉篇名齣處。隻有列入《待訪錄》的一些學者,或因“一時搜求未得其著述”
唐鑒:《學案小識》捲十,《待訪錄》。,有的未錄其論學要語。而對收入《經學學案》的學者,所記內容都比較簡略,大多隻載其生平,介紹其著述,並未摘錄傳主的學術資料。個彆有摘錄者,也都不注齣處。唐鑒自言:“經學三捲,有本《四庫書目》者,有采取於先輩文集者,有就本人所著書論次者,參互成篇,未便揭明所齣。”
唐鑒:《學案小識》捲十二,《經學學案》。但實際上,這一做法,正反映瞭著者對漢學的輕視和不滿。至於列入《心宗學案》者,著者雖摘錄其論學要語,但卻多所批評,甚至隨錄隨駁,摒之為異端邪說,足見唐鑒極力維護程硃理學道統的苦心孤詣。
如果說,唐鑒在學案的設置和內容的記述方麵已有輕重軒輊之彆,那麼,在入傳學者的選擇和編排上,則更突齣地反映瞭著者的學術立場和門戶之見。其中,作為全書主體的傳道、翼道和守道三學案,入選學者及其排列順序,幾乎完全從著者個人的主觀標準齣發,既非依據時代先後,亦未按照師承授受,而是以傳主捍衛理學道統傳承的勇氣和作用來第其高下,定其先後。如位列《傳道學案》之首的陸隴其,其學術成就和學術氣象既不如陸世儀,其年代亦在張履祥之後,隻因其極力尊硃黜王,得到清統治者的賞識並享入祀孔廟之殊榮,唐鑒便將其拔擢於全書捲首。又如同為清初王學大儒孫奇逢弟子的湯斌、耿介和魏一鰲,唐鑒以湯斌“潛心聖賢之學,盡性至命”,“卒謚文正,從祀兩廡”
唐鑒:《學案小識》捲三,《翼道學案·睢州湯先生》。,將其列入《翼道學案》之首;耿介亦因能“篤誌躬行,以倡明絕學為己任”
唐鑒:《學案小識》捲七,《守道學案·登封耿先生》。,得列入《守道學案》之中。而魏一鰲則因“從徵君孫先生遊最久”,師徒問答最多,不免“高曠之病”
唐鑒:《學案小識》捲末,《心宗學案·待訪錄·新安魏先生》。,被貶入《心宗學案》,且置於《待訪錄》內,所記不過三言兩語。其他如《經學學案》收錄人物多年代倒置,《心宗學案》入傳者寥寥數人,也都讓人難以索解。故《學案小識》甫成書,便招緻學者質疑。據唐鑒弟子竇垿記載,有人在得知該書目錄之後即提齣疑問:“若是其門戶乎?是書之旨,吾不及知。以其目言之,則吾惑滋甚。新學論矣。夫守先王之道以待後之學者,非傳道乎?得不傳之學於六經,非經學乎?”
竇垿:《學案小識跋》,見唐鑒《學案小識》捲末。稍後,江南學者魯一同更直接批評“唐氏之書橫列三等”,其傳道、翼道、守道之分,“進退率於胸懷,輕重憑其位置,雖具尚論之識,實乖虛己之義”。並對唐鑒將經學排除在儒學道統傳承之外的做法提齣異議,他說:“既列三等,又述經學,不知經者為是道耶,為非道耶?經不蹈道則非學,道不宗經則非道,適開門戶之私,又非文章性道閤一之恉。”對心學一派學者,魯一同則持比較寬容的態度,認為“陸王之學,高明得之為簡易,愚頑蹈之為猖狂,此其優劣乃在疏密之分,非關邪正之彆”,而唐鑒抨擊太過,“遂使吾道之內,矛戟森立,歧畛橫分,世變日下,人材至難,何苦自相摧敗如此”
魯一同:《通甫類稿》捲二,《與高伯平論學案小識書》,見瀋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37輯,颱灣文海齣版社,1981。。民國時期,梁啓超對該書也評價不高,他說:“唐鏡海搜羅較博,而主觀抑更重。其書分立‘傳道’、‘翼道’、‘守道’三案,第其高下,又彆設‘經學’、‘心學’兩案,示排斥之意。蓋純屬講章傢爭道統的見解,不足語以史纔明矣。”
梁啓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十五,見《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三)》,323頁,北京,東方齣版社,2003。蕭一山更是全盤予以否定,認為“唐鑒作《學案小識》分‘傳道’、‘翼道’、‘守道’、‘經學’、‘心宗’等項,完全保守道統觀念,而強以關重要之程硃殘局為主體,最學術史之眼光”
蕭一山:《清代通史》捲中,第三篇第十五章《乾嘉時代之文學與理學》,第二冊,781頁。。
誠然,唐鑒此書確有很深的門戶之見,但在道光末年世風日下,道德淪喪,人心不古,風俗澆灕,清王朝內外交睏,麵臨前所未有之危機的情勢下,唐鑒如此不遺餘力地錶彰正學,扶持道統,堅守門戶,嚴立藩籬,實際上反映齣其欲藉此挽迴世道人心,拯救社會危機的良苦用心。誠如其外甥黃兆麟所言:“是編標道統之所歸,明範圍之所在,既不得以獵取名物而棄身心,更不得以蹈襲禪機而忘懿德。挽狂瀾於既倒,引一發於韆鈞。此則吾舅父扶持正學之苦心也夫!”
黃兆麟:《學案小識跋》,見唐鑒《學案小識》捲末。而唐鑒這一用意,也得到瞭其弟子曾國藩、何桂珍、竇垿等人的認同。其後,隨著曾國藩、倭仁、呂賢基等一批惕厲中外的理學傢的崛起,理學復蘇,清王朝的統治也一度走齣睏境,齣現瞭短暫的“中興”局麵。可以說,唐鑒的《學案小識》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瞭清中葉以後學術風氣的變化和理學的復興。尤其是該書將清初以來程硃學派的135位學者匯為一編,在基本反映齣清代理學發展概貌的同時,也輯錄和保存瞭較為豐富的文獻資料,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綜而觀之,在道光年間社會危機逐漸加深,學術潮流發生變化的背景之下,方東樹的《漢學商兌》和唐鑒的《學案小識》先後繼起,或從理論、方法上對漢學痛下針砭,大加撻伐,或從學術史總結的視角為理學搖旗呐喊,擂鼓助陣。前者有蕩滌之力,後者則具開闢之功,二者一破一立,堪稱清代中葉學術潮流轉換的風嚮標和理學復興的代錶作,在清代學術發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方東樹的著述很多,據其自言和弟子所述以及相關文獻、書目記載,計有:《漢學商兌》3捲、《待定錄》100餘捲、《書林揚觶》2捲、《未能錄》2捲、《進修譜》1捲、《獵較正簿》1捲、《山天衣聞》1捲、《一得拳膺錄》(捲數不詳)、《思適居鈴語》4捲、《大意尊聞》3捲、《老子章義》2捲、《陰符經解》1捲、《陰符經測義》(捲數不詳)、《考正感應篇暢隱》3捲、《語心證璞》1捲、《嚮果微言》2捲《述恉》1捲、《最後微言》10餘捲、《櫟社雜篇》(捲數)、《半字集》2捲、《王餘集》1捲、《考槃集》3捲、《考槃集文錄》12捲、《昭昧詹言》20捲、《跋南雷文定》1捲、《陶詩附考》1捲《解招魂》1捲、《援鶉堂筆記刊誤》1捲補遺1捲、《刊誤補義》2捲(《漢學商兌刊誤補義》1捲、《書林揚觶刊誤補義》1捲),另輯有《金剛藏》10種。同治年間,方宗誠編刊《儀衛軒全集》,收錄其據方東樹詩文重加編纂的《儀衛軒文集》12捲《外集》1捲、《儀衛軒詩集》5捲、《大意尊聞》3捲附錄1捲,以及《未能錄節錄》、《進修譜節錄》、《語心證璞節錄》、《感應篇暢隱節錄》等數種。光緒年間刊行的《方植之全集》,則收錄瞭方東樹所著《考槃集文錄》12捲、《半字集》2捲、《考槃集》3捲、《王餘集》1捲、《儀衛軒遺詩》2捲、《書林揚觶》2捲、《漢學商兌》3捲、《陶詩附考》1捲《解招魂》1捲
後人將此兩種閤為一捲附入《昭昧詹言》後,成為《昭昧詹言》二十一捲本。、《跋南雷文定》1捲、《山天衣聞》1捲、《進修譜》1捲、《未能錄》2捲、《大意尊聞》3捲、《嚮果微言》2捲《述恉》1捲、《昭昧詹言》10捲《續》8捲《續錄》2捲等10餘種。此外,尚有《刊誤補義》鈔本及《漢學商兌刊誤補義》刻本存世。筆者從方東樹現存著述中,選擇最具代錶性的3種,加以點校整理。
其一,《漢學商兌》。該書自道光十一年(1831)刊行之後
今人硃維錚認為道光十一年辛卯本係重刊本,初刻本應刊於道光六年丙戌(1826)(參見硃維錚:《導言》,見江藩、方東樹著,徐洪興編校《漢學師承記(外二種)》捲前,上海,中西書局,2012)。漆永祥認為硃說不確,道光十一年辛卯本即為初刊本(參見漆永祥:《方東樹〈漢學商兌〉新論》,載《文史哲》,2013(2))。筆者認同漆永祥之觀點。,方東樹仍不斷有所修訂,在道光十八年(1838)撰成的《刊誤補義》中,即包括《漢學商兌刊誤補義》1捲。後方東樹從弟兼弟子方宗誠於同治年間參贊四川總督吳棠幕府,與方東樹之孫方濤在校勘初刻本的基礎上,增入《刊誤補義》相關內容,並對原刻本一些詆毀過甚之處作瞭刪削,重加刊刻,此即同治十年(1871)吳棠望三益齋成都刻本。自此而後,《漢學商兌》一版再版,刊刻者或據道光十一年原刊本,或依同治十年重刻本。前者如光緒八年(1882)四明華雨樓重校本、十四年(1888)吳縣硃記榮《槐廬叢書五編》本、十五年(1889)孫溪硃氏刻本,今《續修四庫全書》本;後者如光緒十七年(1891)方宗誠校刻《方植之全集》本、二十年(1894)賀瑞麟輯《西京清麓叢書》續編本,其後的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本(1937)等,由此而形成兩個不同的係統。
關於《漢學商兌》刊刻詳情,參見漆永祥:《方東樹〈漢學商兌〉新論》,載《文史哲》,2013(2)。又,硃維錚言“今見諸本,均與道光辛卯本同”(參見硃維錚:《導言》,見江藩、方東樹著,徐洪興編校《漢學師承記(外二種)》),似不確。比較而言,道光十一年辛卯本刊刻最早,同治十年望三益齋本則內容更全。但方宗誠等人在增補《刊誤補義》有關內容之時,亦對原書作瞭一些刪削,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瞭原書麵貌。因此,本次點校整理,仍以道光十一年辛卯本為底本。
其二,《大意尊聞》。該書先後有同治五年(1866)方宗誠等人校刻本和光緒年間《方植之全集》本。其中同治五年刻本於捲三末尾附載《辨誌一首贈甘生》一文,又附錄一捲,為方宗誠所記方東樹平日言行及教誨之語。此次整理,以同治五年刻本為底本,刪附錄一捲,《辨誌一首贈甘生》一文因已見《考槃集文錄》,故亦予刪除。
其三,《考槃集文錄》。方東樹文集有兩個版本,一為道光二十二年(1842)自定《考槃集文錄》12捲,收文239篇;一為方宗誠在此基礎上選刻的《儀衛軒文集》12捲,收文103篇。本次整理,以方東樹自定,刻於光緒二十年(1894)的通行本《考槃集文錄》為底本,從中遴選齣103篇予以點校,並依據文章內容體裁重加編排。
唐鑒著述也比較多,據其自述及相關文獻、書目記載,計有:《讀易反身錄》2捲、《易牖》2捲、《讀易識》2捲、《讀禮小事記》2捲、《四經拾遺》4捲、《畿輔水利備覽》14捲、《平瑤紀略》2捲、《學案小識》14捲末1捲、《硃子年譜考異》(捲數不詳)、《硃子學案》80捲、《四砭齋省身日課》14捲、《唐確慎公集》10捲首末各1捲。今存《讀易反身錄》、《讀禮小事記》、《四經拾遺》、《畿輔水利備覽》、《學案小識》、《四砭齋省身日課》、《唐確慎公集》凡7種。筆者從中選擇最能反映其思想主張及其經濟事功的兩種,加以點校整理。
其一,《學案小識》。該書有道光二十六年(1846)四砭齋初刻本,光緒元年(1875)和光緒十年(1884)重刻本,其後有中華書局《四部備要》(1920-1936)、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和世界書局《四朝學案》(1936)各本。本次整理,以道光二十六年四砭齋初刻本為底本,從中選擇具有代錶性的42位傳主學案加以點校,並按原書傳道、翼道、守道、經學、心宗各學案順序編排。
其二,《唐確慎公集》。該書有光緒元年其婿賀瑗刻本,其後有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此次整理,以光緒元年刻本為底本,從中選取73篇予以點校,並依據文章內容體裁重加編排。
遵循古籍整理的通則,文字凡有改正及增補之處,均用方括號錶示,所有校改、增補以及需要特彆說明之處,均齣校記;避諱字徑予迴改,異體字、古今字在不影響文意的情況下改為通行規範字,通假字則保持原貌。
本書有關方東樹《漢學商兌》、《考槃集文錄》的點校整理,分彆參考瞭徐洪興和唐明貴、張淑紅的成果
參見江藩、方東樹著,徐洪興編校:《漢學師承記(外二種)》;方東樹撰,唐明貴、張淑紅校點:《考槃集文錄》,見《儒藏(精華編二七五)》,北京,北京大學齣版社,2011。;有關唐鑒《學案小識》、《唐確慎公集》的點校整理,參考瞭李健美的成果
參見唐鑒撰,李健美校點:《唐鑒集》,長沙,嶽麓書社,2010。。特此說明,並緻謝意。
由於學識和時間的限製,本書的遴選和點校整理或有不當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前言/序言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